巫山最全古建筑,被牛人收集“曝光”......

巫山报社出品

明日天气:阵雨,最低气温24℃ ,最高气温30℃

巫山有悠久的历史,也有许多传世的精美建筑

昔日,楚襄王游巫山,宋玉留下《高唐赋》《神女赋》成为千古美谈。由此,高唐观、楚阳台的春秋战国建筑,也就留传下来。二千多年过去,高唐观经历代修缮,总算保留到现代。除了留存的高唐观,从十九世纪末清光绪年间巫山城图上,还可以看到古城东岳庙文昌宫、文庙、城隍庙、武庙、奎阁等建筑。古城外还有高唐观、紫云宫、会仙桥、神女庙、演武厅等建筑。可惜的是抗战期间,日寇飞机对巫山城疯狂轰炸,破坏十分严重,几乎片瓦不留。许多传世的古建筑,也遭到毁灭性破坏。

尽管如此,巫山仍保留下许多清代以前古建筑,例如:巫山古城、高唐观、文峰观(塔)、神女庙、大昌古城、观音阁、兴隆寺、宝潭寺(宝昙寺)、圣安多教堂、向鸭二塔、香坪字库塔、龙骨坡舍利塔、会仙桥、巫峡三桥(无伐桥、无暴桥、无夺桥)、顺心桥、鹰嘴桥、温家大院、碚石民居、三间店、起云街民居、聚鹤街民居、罗家老屋、谭氏老屋、谢家老屋、曹家老屋、方家老屋、千总坟老院子、黄氏老屋、沙落节孝坊……

下面仅以部分清代以前古建筑作一介绍,让我们能欣赏到精美的巫山古建筑。

巫山古城

巫山古城,位于巫山县老巫峡镇。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巫山土城即存在。据郦道元《水经注·江水》记载“江水经巫县故城南,现故楚之巫郡也”。西汉三国时期,巫山即有城郭,“三国吴景帝分宜都郡置建平郡,治巫城,缘山为墙,周十二里一百一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带旁深谷,南临大江,故夔(子)国也。”据《巫山县志》记载,巫山城在汉朝,已经是座历代修葺的土城。在老巫峡镇巫山师范东侧的北门坡上,还保持有一段汉代土夯城墙。

巫山城由土城改建为石城,是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由于巫山土城年久圮坏,当时的巫山知县唐书,正其方位,修筑石城。修筑毕,巫山石城建有四座城门:东门曰丛秀门,南门曰巫山门,西门曰会仙门,北门曰阳台门。石城修建四十多年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长江大水,巫山石城多处塌圮。又过去二十多年,朝廷于万历元年(1573年)重修巫山城。这次修复后的四座城门更名为:东曰永清,南曰临江,西曰广济,北曰镇源。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朱斐然组织重修巫山城。经石砌砖封之后,四门再次更名:东曰太清,南曰平江,西曰盛源,北曰世润。咸丰十年(1860年),巫山城被大水淹没,城墙膨裂,随后募捐修复。同治九年,河水泛涨,城内建筑被淹,损失严重。光绪十四年(1888年)知县就地劝捐,巫山城再次修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巫山古城逐渐毁损。特别是抗战时期,遭到日机多次轰炸而倾圮。解放后,因建设需要,许多城墙被拆除,仅剩南门及东门部分城墙。

光绪年间巫山城图

巫山老县城古城南门(乔德炳摄)

巫山老城东门城墙一角(宋开平摄)

高唐观

高唐观,相传始建于尧皇时代,宋玉在《高唐赋》中有描写。宋范成大《吴船录》载有“阳台、高唐,今在巫山耒鹤峰上。”王渔洋《蜀道驿城记》云“高唐观在城西,上山三里许,自清乾隆乙亥年重修殿宇三层。山有明人缪宗周石刻诗碑。”

高唐观,位于巫山江北高丘山耒鹤峰上,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自尧皇兴建以来,历代都对观加以维修和扩建。光绪十年,仁法和尚在原高唐观内,化缘新建玉皇阁一栋二层,以16根采自云阳县的石柱支托。解放前的高唐观,拥有殿宇二十余间,占地面积六庙。

高唐观山门前,有石阶三十级。登完石级,抬头便是“阳台胜景”四个大字。进山门是前殿,迎面是一人多高的弥勒佛雕像,中梁上书“古高唐”三个大字。前殿后有一平坝,坝中竖立的高竿上设有一盏灯,傍晚点亮,清晨熄灭,天天如此,据说供神佛夜间往来之用。灯高入天,照亮四方,故而此坝名天灯坝。由天灯坝左侧登十八级石阶,即是古阳台旧址。此台高筑,登台可南望江南陵,东眺可见巫峡口,巫山风物,尽收眼底。观内有灵官殿,殿内两神龛相背而立,前供灵官,后供韦驮,两壁还有许多文人墨客的题壁诗。出灵官殿即一天井,东西两厢为钟楼鼓楼,楼下是客房。鼓楼之鼓大两围,钟楼之钟重千斤,二者齐鸣,全城皆闻。过灵官殿天井即正殿,供神佛三龛,前二后一。前龛左为真武祖师,右为释迦牟尼佛,后龛供奉观音铜像。后门外挂破山禅师书写的对联“本源自信天真佛,非色非空非古今;青山绿水西来意,翠竹黄花古佛心”。天井中北面,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龙盘石,原两旁各有一株直径一围的梧桐树,传说这里便是“巫山八景”之一的“朝云暮雨”。过了龙盘石,便是玉皇阁。阁分二层,设上下二殿,翘角飞檐,雄伟壮观。下殿六龛,三三背立,前殿左为大势至,中为接引,右为观音。后殿左为普贤,中为地藏王,右为文殊。两厢有僧房八间,楼上供奉玉皇、天师、二十八宿、天罡地刹等。此外,东侧坎下,设有佛殿,库房、饭堂、厨房、厕所和菜地;西侧有一池,池上有凉亭,据传此池为当年楚王燕游之地。

关于城西高唐观,1991年版《巫山县志》有记载:“县西2里许,传为楚王行宫,始建年代不详,光绪年间重修,仅存玉皇阁,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式3柱17架梁,面阔5间20米,进深3间16米,通高9米,素面台阶高0.7米。今为巫山县委党校。”

巫山高唐观旧址(解特利摄)

文峰

文峰观,又名凌云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巫山城东三里文峰山(驱熊山)顶。

文峰观因文峰塔而名声远播。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巫山书生李安乡试中举,当地乡绅为祈求文风焕然昌盛,在文峰观修建一塔,名文峰塔。文峰观前殿供奉文昌帝君,后殿奉祀真武祖师。文峰塔初建时,为六角七级宝塔,约20米高。后来,历代对文峰塔均有修葺。1949年后,文峰观神像被毁。1980年之后,文峰观倾圮。2014年,政府在原址复修文峰塔。新塔依然六角,但改七层为十一层。白色的新塔屹立在长江边的文峰山上,如玉树临风,令人神往。

巫山新文峰观牌坊

巫山新文峰塔视野开阔

神女庙

由于巫山神女的传说,巫山县历史上至少有四五处建有神女庙(祠):大宁河与长江交汇处的箜篌山下江东嘴(亦叫高龙嘴)神女祠、骡坪镇神女祠、碚石神女庙、神女峰对岸飞凤峰山脚的神女庙……《巫山县志》载“县城东江东嘴、碚石、三溪河等处始建年代不详。”其中最有名数神女峰对岸飞凤峰山脚的神女庙。

飞凤峰山脚的神女庙,始建于唐仪凤元年(676年)。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神女庙改成了“凝真观”。绍兴二十年(1150年),宋高宗赵构封神女瑶姬为“妙用真人”。因此,凝真观也叫“妙用真人祠”。神女庙在历史上多次修复,最后一次修葺在清乾隆年间,此后数百年间再无修缮,残破的神女庙于上世纪50年代废。1958年大办钢铁,巫山神女庙被拆除,庙砖用来砌炼铁的高炉,庙中檩梁用来作为燃材送入炉中燃烧。1982年,四川文化厅拨款重建,1983年2月毁于一场大火,已不存。2013年6月,政府在江北岸的神女峰下修建了一座雄伟华丽的神女庙,于2015年11月完工。新神女庙位于神女峰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建筑群包括瑶台、神女殿、药仙殿、朝云亭、暮雨亭等传统建筑,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

碚石神女庙遗址(解特利摄)

巫山神女峰下新神女庙

大昌古城

大昌古城,明代建筑,位于巫山县大宁河边大昌古镇

《巫山县志》载:“大昌城,明成化七年(1471年)知县魏琎修,弘治三年(1460年)通判戴琚,正德二年(1507年)知县董忠,陆续增修为三门,曰朝阳永丰、通济。清道光四年(1824年)邑令杨佩芝修筑三门,东曰紫气,西曰通远,南曰临济。”道光年修茸后,大昌古城东西街长218米,南北街长152米,共占地面积100余亩,是座“一灯照全城,四门能通话”的袖珍小城。古城城墙与城门修建十分精制,每一方青石条,都是同样规格:长0.8米、宽0.3米、厚0.3米。石条之间,垒砌得十分工整。若干年过去,东门(紫气门)、西(通远门)、南(临济门)三座城门仍保持完好。

大昌古镇南门

大昌古镇东门(乔德炳摄)

大昌古镇街道(乔德炳摄)

观音阁

观音阁,清代中期建筑,位于巫山县庙宇镇庙宇小学西。

观音阁建筑面积277平方米,尚有正殿、前殿、左右厢房。正殿系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逗式钢梁,3柱17架梁,面阔4间18米,进深2间9.7米,通高9.6米,素面台基0.6米,阶梯式踏步3级。左右厢房面阔均为2间7.75米,进深1间3.5米。

巫山庙宇镇观音阁(何智亚摄)

兴隆

兴隆寺,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位于位于巫山县洋溪乡宁河村涂家坝。

兴隆寺建成后,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维修,寺内存前殿与正殿,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正殿系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穿逗式5柱8架梁。面阔3间11.4米,进深2间7米,通高6.5米。前殿结构同正殿,穿逗式3柱8架梁,面阔3间11.6米,进深2间5.6米,通高6.5米。外观看,兴隆寺火墙高大,南北侧火墙高出屋顶之上。山门彩绘花卉人物,中龛瓷片“兴隆寺”字样。年久失修,正殿梁架前倾。

宝潭寺

宝潭寺,也称为宝昙寺,位于镇东的一处山洞内,坐南朝北,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一处洞寺合一、颇具规模的大庙,当地人称之为龙洞。其内空旷博大,其外群山环抱、绝壁千丈,内外皆气势雄伟,仅洞正前方有一个出口,连接着洞外两个天然的大漩涡坑,相传为神龙打滚形成。古镇的人们一直把这儿奉为神圣之地,于清同治元年兴建洞口城阁,更名宝潭寺,现洞内寺庙建筑已毁无存,却依然是游客到古镇的必去之地。

宝昙寺塔在庙宇镇龙洞宝昙寺右侧,龙骨坡巫山猿人遗址下。建于清同治12年(1873),青石方塔,三层,通高5米,第一层每面宽1.6米。

圣安多尼教堂

圣安多尼天主教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位于巫山县庙宇镇西。

圣安多尼教堂呈现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由法国传教士德司望耗时七年修建,占地面积5458平方米,房屋面积2482平方米。后来,教堂历经修建,面积亦被压缩。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教堂占地面积仅800平方米。教堂前部是欧式教堂主厅,后部有塔式钟楼。教堂主厅砖木梁架结构,顶部弧进,进深42米,面阔14米,高9米。钟楼为木质结构,共四层,每层直径向上收缩,越上越小。从底层有螺旋木梯登顶,顶楼挂着两口德司望神父从法国带来的铜钟,高约1米、直径80厘米。礼拜日,钟楼的钟声可以传到几十里外。

圣安多尼教堂兴盛时期,礼拜的教徒曾达到2000余人,是渝东著名天主教堂。

巫山庙宇镇圣安多尼天主教堂外貌

巫山庙宇镇圣安多尼天主教堂

向鸭二塔

向鸭二塔,清代建筑,位于巫山县两坪乡向鸭村。

向鸭二塔为风水宝塔,修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大小形状相同,分别矗立于两个相对的山梁上。二塔均为青石打制嵌砌,六角七级,高3.9米。第一层每面0.6米。第一层和第三层为实心;第二层中空,六面石壁中缕空窗棂,圆形,有三种图案,相同的图案相对,其中两面为“寿”字图案,分别题刻“咸丰六年丙辰岁夏六月吉日良旦”和“邑庠生任达善敬立”等文字。塔身主体实际上为三层,第三层以上的“四层”,为整石打制成梯形台阶状,每层高约10厘米。

香树坪字库塔

香树坪字库塔,又名文峰塔、文风塔,始建于清代末期,位于巫山县抱龙镇香树坪。

香树坪字库塔,砖石结构,三级楼阁式,六角攒尖顶,塔身呈六边形,层层上收,外粉刷彩绘,角檐翘起,瓷坛宝顶。第一级南边有小门,门宽0.5米,高0.9米。塔内每级铺有木楼板。塔第一级的六面,每面宽1.2米,塔通高10.2米。塔檐是此塔最具特色之处,三级叠涩出檐,檐口有彩绘,还刻有脊兽。

字库塔又名文峰塔、文风塔,是古代文人祈求文风昌盛、邑人金榜题名的风水塔

巫山香树坪字库塔

龙骨坡舍利塔

龙骨坡舍利塔,位于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东南龙骨坡上,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

舍利塔石质结构,三级楼阁式。塔第一层四面铭文,第二层四面人雕刻,第三层3面题刻,1面人物雕刻。塔体通高4.9米,塔顶已毁。

会仙桥

会仙桥,位于巫山老县城西门,由个人捐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

会仙桥长16.63米,宽5.3米,高6.3米,是巫山县已知桥梁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单孔石拱桥,它向人们展示了巫山人200多年前建桥技术水平。由于此桥全是青石砌筑,且质量上佳,故而人们传说此桥为鲁班所建。

巫峡三桥

无夺桥,位于巫山县碚石乡杉木瀼小溪上,距碚石乡政府约10里,桥长18米、宽4.7米、高12米。

无伐桥,位于碚石乡上阳溪上,在碚石乡政府西,桥长16米、宽4米、高9.3米。

无暴桥,位于碚石乡政府东约2里小溪上,桥长14米、宽4米、高8.6米。

光绪十五年(1890年),夔州知府汪鉴修巫峡栈道时,在碚石段修建了名闻三峡的三座石桥。巫峡三桥修建完毕,汪鉴为其取名“无夺”、“无伐”、“无暴”。无夺、无伐、无暴的用意,源于《孔子家语》。简而言之,“无夺”是提倡尊重人才,“无伐”是提倡执法不可粗暴,“无暴”是提倡诚信。三石桥上均嵌有汪鉴的桥名题匾。

大坝蓄水,巫峡三桥将全部淹没。在政府支持下,巫峡三桥得以原桥迁徙再建——无夺桥新址在巫山县新大昌镇宁河村;无伐桥新址在巫山县巫峡镇龙江村;无暴桥新址在巫山县巫峡镇龙江村。

巫峡无夺桥(魏启扬摄)

巫峡无暴桥(刘家信摄)

顺心桥

顺心桥,清代建筑,位于巫山县大溪大溪村桥沟湾。

顺心桥系单孔石拱桥,长13.3米,宽2.5米,高9米,拱跨6.3米,拱顶至桥面高2米,栏杆高0.4米,宽0.3米。桥西头立有小一土地庙,庙高约1米,庙前龛碑一通。碑刻高70厘米,宽55厘米,用阴刻楷体题记“顺心石桥……捐修李文贵,匠人贺文榜,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初八日立”。

巫山桥沟湾顺心石桥

大溪二桥

长春桥:巫山县大溪古镇老街上的长春桥,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为七拱石桥。长春桥横跨小溪,连接大溪老街,是古镇内重要通道

福寿桥福寿桥位于巫山县大溪江北二龙村,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为单孔石拱桥。

温家大院

温家大院,建于清代初期,位于巫山县大昌古镇老街。

明末清初,温家祖先曾在广东梅县担任过知县,后官至巡抚。“湖广填四川”时,温家举家迁到了巫山大昌,修建了这座大院。当时,温家除了大院,还建有一座宝塔和千顷良田。不料,温家不肖后人因为抽大烟,变卖了良田和宝塔。到上个世纪,只保留得这座大院。

温家大院坐西向东,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多平方米。大院为二重四合院结构、三个天井、一个大花园、几十间房屋。进入大门,即是正厅,为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4柱13架梁,面阔3间12.6米,进深2间8.4米,通高6.73米。后厅为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5柱13架梁,面阔3间12.8米,进深4间8.4米,通高6.96米。山墙用梯级式,高出屋面,顶端用砖作简单线条,呈人字形,上盖小青瓦,瓦脊饰以泥塑茑萝或几何线条。大院内建筑镂木雕花,工艺考究。雕花窗户像巨大的双喜字,刻有仙桃蝙蝠菊花牡丹等祥瑞之物。天井里的水漏是排污水和雨水的地方,天井四周围合的房屋形成了走廊。由于大院在大昌古城中占地面积最大,因而温家大院有“温半城”的说法。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温家大院是一个生产队的食堂,房屋内有烟熏痕迹。1998年大宁河特大洪水,洪水漫上街头,温家大院也浸在水中。那条洪水线,在温家大院的板壁与墙壁上清晰可见。值得庆幸的是,烟火熏过,大水泡过,但板壁并无变形,墙壁并未坍塌。

温家大院大门

温家大院(郑云峰摄)

温家大院仓库(郑云峰摄)

温家大院正厅 (郑云峰摄)

碚石民居

碚石古镇民居比较多,不少是清代建筑。

吕家老屋,位于碚石古镇老街。老屋为砖木结构,除了两边山墙为青石青砖砌筑,其余部分全是木质结构。老屋依山势修筑,分两部分,早间形成小巷,称吕家巷子。

古建筑群,位于碚石古镇老街。建筑群以明清风格,有多重四合院天井屋。

吕家老屋(郑云峰摄)

培石民居(郑云峰摄)

三间店老屋

三间店老屋,位于大溪古镇老街。民居为穿斗式悬山顶,占地面积51.11平方米。三间店原是独立修建的三层楼,后在坡上建房,第三层楼所建走廊与后坡相通。站在店门前小坝子,放眼正是瞿塘峡口。

上世纪九十年代巫山大溪镇三间店民居

起云街民居群

起云街民居群,清代建筑,位于巫山县老县城内起云街。现存房屋百余间,封火墙相隔,建筑为硬山式穿逗木结构,存栅栏门三道,拱形门,高2.97米,宽2.5米,厚0.36米,为县城仅存的清代建筑群。

巫山老城起云街清代民居建筑群

巫山镇起云街民居

聚鹤街民居

聚鹤街74、95、99民居,清代建筑,位于巫山老县城。以95号为例,清代阁楼型民用建筑,由正堂、后堂、东西厢房和天井组成四合院,四周有高大封火墙围护,梁架为穿斗式木构架,1998年时被特大暴雨严重损害。

谭氏老屋

谭氏老屋,清代建筑,巫山县老县城内望霞街。

为清嘉庆年间创建,四合院,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正屋、天井、堂屋,天井两侧为厢房。老屋四周砌空斗式砖墙,四面屋顶相衔,梁架交错,看上去稳固、结实。老屋能很好满足采光、通风和排水。

谢家老屋

谢家老屋,民国初年建筑,位于巫山县龙溪古镇上街。此屋坐南朝北,是一处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式民居。后来,老屋曾作为龙溪镇人民医院。

巫山龙溪古镇上街谢家老屋

曹家老屋

曹家老屋,清代建筑,位于大溪镇南岸下游约6里的沙落村小河边。老屋建于清代,风格属于徽式建筑。由于土改后分配给顔氏居住,故而也叫顔式老屋。老屋正门是30米宽的风火墙,正门前是五步石阶,显得端严。大门门框由条石镶嵌而成,门上原有各种彩绘与图案,间有字迹,可惜年久已不清晰。正门进去后是四合院天井,长8米,宽5米。天井右边角有一石鱼缸,花纹奇特,古朴古香。石缸对面的条石有一个碗口大的石眼,呈电风扇扇叶状,起排水作用。

曹家老屋的大门(李洪森摄)

方家老屋

方家老屋,建于清代中叶,位于巫山县大昌古镇兴胜村。方家老屋为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前厅系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穿逗式梁架,3柱11架梁,面阔3间11米,进深2间7米,通高6.5米,天井长9米,宽5米,阶沿高2.4米。后厅结构同前厅,5柱13架梁,面阔3间14.6米,进深2间8.6米,通高6.5米,素面台基高0.5米。前后厅为雕花落地木窗,工艺考究。

千总坟老院子

千总坟老院子,位于龙雾乡安林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老院子木结构,歇山式屋顶,进深3间8.75米,面阔3间11.4米,通高6米。天井长6米,宽2.7米,落地式门带木雕梅花窗格,通廓阳台木雕花栏,工艺精湛。

黄氏老屋

黄氏老屋,清代建筑,位于巫山县官渡镇官渡村。此建筑砖木结构,由黄氏修建于乾隆年间,已沿袭居住十二代子孙。古民居正面1栋、右侧1栋。正面正房墙、门、窗和两侧全系木质结构、两侧墙砌以青砖。房梁、檩、椽系木质,呈赤暗色。山墙和后墙系土砖,曾修缮过,青瓦叠盖,山墙三层飞檐。右侧前墙、门、窗全系木质。

巫山县官渡镇官渡村黄氏老屋主人在介绍老屋(唐探峰摄)

沙落节孝坊

沙落节孝坊,位于大溪乡沙落村,建于清咸丰年间,为向氏所立。坊为石质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4柱3开间,宽4.5米,通高5.7米,横额刻有双凤对称纹样及二龙抢宝,雕刻精美。

巫山沙落村向氏节孝坊

以上尽量使用旧照片介绍,以便一目了然。遗憾的是,依然有许多古建筑没找到旧照片。由于文峰观与神女庙是巫山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在没有旧照片的情况下,使用了新复建的建筑图片。

巫山清代以前的古建筑,还有许多。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古寺、古塔、古桥、古民居等藏在深山人未识,它们是巫山人的财富,是巫山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巫山人的骄傲。

【参考文献】

光绪十九年《巫山县志》;

1991年版《巫山县志》;

《巫山文史资料》;

其他书面及网络资料。

杨克思于武昌阅马场

欢迎加入巫山报社播报方阵,QQ群号:464289849; 微信群,加小编微信号(L101389601)拉你入群,验证信息写:入群。在群里可以投稿、报料、曝光(一经采用,即奖励20——200元)、摆龙门、捡趴活,快来一起愉快玩耍吧!突发事、不平事、感人事等在线记者:18996597535。

主办单位:巫山报社

执行主编:魏明尧

责任编辑:杨红军

法律顾问:重庆抉择律师事务所 向东

电话:13996558727

报料|发布信息|推广合作请联系微信 L101389601

新媒体广告合作电话/微信 18996597592

巫山报社郑重申明

巫山报社独立拥有或与相关内容提供者共同拥有巫山报社全媒体(巫山报、巫山手机报、巫山网门户网站、融巫山微信公众号、巫山之声微信公号、巫山APP)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以及页面设计等)的版权或其它知识产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巫山报社书面许可,对于巫山报社全媒体所有内容,任何个人、单位不得复制或以其它形式使用,否则,巫山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如果觉得不错,请留言(反动、谩骂、流言蜚语之类恕不放行)↓↓↓

Hash:406604f172fd441fdc179fea20902068bc33e718

声明:此文由 巫山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