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庙宇,无非人间——在成都做个小神仙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

—恩格斯

-2000多年的繁荣,烟火也烧了2000多年-

烟火之上,抬头三尺,皆为神明。成都的各类宗教场所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藏于市井之中,而滋养市井烟火。2000多年古都,地盘虽然不大,但各类宗教却在这里融合得很好,数量之多,和谐包容。现存佛教寺庙164座,道教观宇41座,伊斯兰教堂6座,天主教堂24座,基督教堂55座。“富庶之地多庙宇”,这是民间俗语,无大战,百姓足,城市有平和之气,民众有期许之心,所以余粮可养信徒。

大音希声,佛像万千

佛教建筑主要为“佛寺、佛塔、石窟”三种类型,成都多佛寺,寺中佛塔多为楼阁式塔。

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

坐落于城市中心的“都市禅院“—大慈寺,很好的诠释了”大隐于世“的境界,始于魏晋,盛于唐宋,玄奘受戒,玄宗赐匾,唐代许多著名画师在大慈寺留下了千余堵壁画,宋代弟子”道隆禅师“学成后,率徒东渡日本,首传禅法。

市井文化形态的生动范例的寺庙

如果穿越回唐宋极盛时期的大慈寺,可能在繁华夜市上与你擦肩而过的,是正好前来游览的苏轼、苏辙兄弟。大慈寺在唐宋极盛时,占有成都东城之小半,是当时成都的游览名区,每逢庙会更加热闹。

大慈寺附近商业繁荣,寺前形成季节性市场,如灯市、花市、蚕市、药市、麻市、七宝市等。同时,解玉溪两岸还形成夜市。夜市习俗,一直沿袭到近现代。1600多年的大慈寺,与红尘相邻,以菩提之心为根,既在时光里见证着老成都人的快与慢,也在古钟里敲响着这座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大慈寺

“典型川西平原宗教建筑,主为清代建筑风格”

文殊院现存建筑,是典型的川西平原全木质古建风格,庄严肃穆,古朴宽敞。寺内宝物众多,供奉的佛像,有出土的梁代石刻,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

文殊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余万余平方米。殿宇五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与东西两侧的钟楼、斋堂、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全院共有房舍190余间,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房舍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

▲文殊院

"遥望石经半天紫,百道寒泉万木中

石经寺位于龙泉驿,始建于东汉末年,初为官宦家庙,蜀汉时期,赵子龙承继此产业,初名为“灵音寺”,明正统年间,蜀王出金增修了多间殿宇,灵音寺因皇家之力成为庄严宝刹,更名为“天成寺”,清朝乾隆年间,天成寺得32块石刻《金刚经》,“石经寺”故此得名。

石经寺有一株罗汉松,种植于后周时期,一千余年一直静默伫立在大雄宝殿前,它聆听着几十代大和尚吟诵经文,也一定看到了张献忠欲举火焚寺时,那些遥遥举起的火把,正如寺内的“肉身菩萨”楚山法师一样,六百余年肉身不灭,沉默而悲悯的,护佑世间众生。

▲石经寺

要吃喝,到昭觉;要赶场,到草堂;要关猪,到文殊;要坐香,到宝光

相传唐僖宗在寺内避难,看见寺中福感塔下发出宝光,便改寺名为“宝光寺”。塔下放置有13颗舍利子,宝光塔微向西斜,有“东方斜塔”之称。

宝光寺的建筑为木石结构,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组成,四面经墙环护,绿树萦绕。是中国仅有的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的寺庙。

▲宝光寺

我曾久听人言:成都人总是为人和善,是不是因为常年沐浴佛香?

仔细想想,成都人的豁达安逸似乎的确是全国文明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先有寺庙而后有的良善,而是先有了良善才会对神佛越发敬畏。

这座城自古以来就未失去过对于各类信仰与生活方式的包容,即使没有寺庙,良善也会还是会存在。

毕竟佛寺穿身过,佛祖心中留,川蜀山水滋养下,人人都是小神仙。

#成都这么多寺庙,哪里的福报最灵验呢?#

参考来源 | 四川日报 今日头条(侵删)

Hash:268c287ded0512a953405fc6cd7ee9fc2e1d91ce

声明:此文由 成都生活圈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