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在草原深处的故城

700多年前,在内蒙古大地上曾经有一个被称为“世界心脏”的草原都城——元上都。元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王朝元朝的第一个首都。这个与北京同在东经116度上的富丽堂皇的“草原古都”,曾在世界和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虽然这座曾经十分繁华的草原都城如今只能见到让人略感苍凉的一片断壁残垣——元上都遗址。然而,凡是热衷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人,都不难从这座 “拥抱着巨大历史文明的废墟”中,描摹出昔日帝都的辉煌。

昔日的帝都沉睡六百年重见天日

200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位于首都北京正北180公里的内蒙正蓝旗金莲川草原上的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古挖掘。通过考古发掘,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元上都遗址,不仅保存着宫城、皇城、外城、关厢、街道等元代城市遗址,而且保存着中轴线和棋盘街的城市布局。元上都外城西部通过考古钻探发现了500多座房址、8条大型道路及众多支道。城墙、瓮城、城门及大型建筑基址基本保存完好,地表清晰可见街道、房址及宫城遗迹。由于它建在地势开阔的金莲川草原之上,高大的城墙,鳞次栉比的宫殿基址,构成了草原地带深邃悠远、规模宏大的文化景观。

2012年6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通过,元上都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0个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曾经在7个世纪前闻名于世的草原都城,再度得到世人的关注。

昔日的国际大都会曾经闻名于世

元上都在元朝期间,是国际瞩目的大都会。据记载,元上都曾拥有11万人口,城垣周长8000多米。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交通枢纽。元上都在草原上的繁荣,不仅推动了中国北部地区的建设和开发,也极大地加强了中外交通和中外关系。

元朝以元上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路,打破了欧亚大陆上的封建诸侯城邦的壁垒,连通了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交通。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起点就是在元上都,每逢春天都会有大批商贩从欧亚各地赶来,以各种奇货异宝与元朝人士交易,从而实现了几大洲人民的了解与交流。先后有罗马教皇使者、高丽国王、波斯、缅甸尼泊尔使者及意大利商人、印度僧侣造访这里。

1275年,马可·波罗随其做生意的父亲、叔叔由意大利前来,在元上都宫殿里觐见了忽必烈皇帝。之后,他在这里度过了16年,回国后口述了《马可·波罗游记》,使得元上都闻名于世。“安乐的宫殿有倒影,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动;这儿能听见和谐的音韵,来自那地泉和岩洞。”这是英国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97年读到《马可·波罗游记》之后,在“悠然神往”中所写的著名诗篇《忽必烈汗》里的诗句。

做为都城的元上都当时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被称为“世界的心脏”、“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与巴黎罗马等大都市闻名于世。在其作为都城的时期,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元代创制的火铳(最早的火炮)等传播到欧洲;而西亚、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宗教、艺术、医药学,也在同一时期传到了中国。

昔日的都城建筑规模宏大曾举世有双

元上都是北方游牧的蒙古族掌握政权后,建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国都城。

元上都都城的建造也很有特点,是由汉人刘秉忠负责设计建造的。他依据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又考虑到游牧生活的特点, 所以上都城既有传统城市的布局,又适应蒙古游牧生活需要,是一座极富民族特色的融蒙汉文化和世界文明精华为一体的草原都城,既具备汉族传统农业地区城市的风貌,又带有蒙古游牧生活的特点,里面有豪华的宫殿,也交错有蒙古包建筑,充满了天才的创举。

从总体上看,元上都由外城、皇城、宫城和四关城郊等部分组成。 外城大体呈方形,实际上分为两部分:自皇城北门瓮城西墙起,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土墙,直抵外墙,宽约2 米,使南北不能相通;北部是一片东西走向的山岗,地势平坦,无街道,是皇家园林。南部有两条东西大街,一条南北大街, 靠近街道有不少建筑。 第二重为皇城。位于外城东南角,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0 米。皇城城墙为黄土板筑,外面包砌石片。皇城的东、南墙是外城东、南墙的一部分。皇城东西相对各开两门,南北各 开一门,6 门均筑有瓮城和城楼。瓮城是用于防守的,有的呈方形, 有的则是马蹄形。这座庄严宏伟的皇城,街道整齐,布局合理。在皇城东北角是大龙光华严寺西北是乾元寺。因为忽必烈非常推崇喇嘛教,因而在上都城中建了很多黄教佛寺。宫城处在皇城中央偏北,东西宽约570 米,南北长为620米,城墙内层同皇城一样,用黄土板筑,而外层则用灰砖包砌而成。城墙四角也都建有角楼,一为美观起见,二则为军事目的瞭望之用。宫城东、西、南正中各开一门,没有北门。东为东华门,西为 西华门,南为御天门,所以有东华西华南御天,三门相望风池连的诗句。上都城的宫殿,多见于史载,有名的如大明殿、鸿禧殿、鹿顶殿、水晶殿、穆清阁、大安阁等。其中大安阁是宫城中最重要的建筑,是仿北宋时建的熙春阁建造,也是整个上都城的最主要建筑,高二百二十尺。元人有“大安御阁势苕亭,华阕中天壮上京”的诗句,描绘了大安阁高入云霄的完伟气势。大安阁是一座特别坚固的全木制结构建筑物,有前后长廊,雕梁 画栋,雄伟瑰丽。大安阁位于宫城北部,是本城最重要的宫殿。元代许多诗人都把大安阁视作上都的象征。国家重大典礼都在大安阁内举行。

洪禧殿是元朝皇帝经常设酒摆宴的地方,整日酒肉歌舞;其旁边的香殿则是皇帝供香拜佛的场所,经常是香烟缭绕;宣文阁是皇帝阅览图 书、讲经论学之所在,该殿藏书丰富,书香四溢;再看位于宫城北部 的一座建筑遗址,名日穆清阁,其台基竟与城墙等高,东西约75 中间凹入部宽米,这是宫城遗址中最高最大的一处建筑物,有记载说穆清阁连延数百间,可见其规模之大。穆清阁亦为重要之大殿,据说 皇帝每每于巡游全城后便在这里设置酒宴。 在宫城转一圈,可以说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这些建筑物并未采纳中原皇家中轴线模式, 而是将殿、堂、亭、榭随意布置,形成了一个个自成体系的建筑群。 上都城的东、南、西门都有关厢区。据考古调查,东关长约800 西关长约1000米,南关长约600 米,城北则设有与城门相连的关厢。 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这两句诗说明西关车辆繁多,应该是商业区;东关临近皇城,前来觐见元帝的王公贵族及部属住在这 里等候召见,所以毡帐如云;南关是皇帝出城的御道,其繁华程度就 可想而知了。

马可波罗在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把上都城的建设描述为“东方神话”,令中世纪的欧洲人羡慕不已。书中把上都城的宫殿楼阁、雕梁画栋、巍峨壮丽、金碧辉煌,描写得淋漓尽致。

元上都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产物,这里既有蒙古民族作为游牧民族与生俱来的典型特征,又有汉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历史渊源上体现多元文化的互相影响。元上都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互相融合的典范,反映了草原文化的博大与包容,由于多种文化的结合,使元上都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展示出杰出的成就。

元上都的建设规划改变了以往都城高墙壁垒、与周围自然环境隔绝的规划布局,形成了由人类建设在草原上的城市又与草原融为一体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巧妙地利用中轴线,把宫城、皇城分割成东西相等的两部分,使上都城的建筑布局显得更加对称、整齐、美观。元上都的宫殿建筑堪称草原都城在城市规划、建筑布局、景观构筑方面的杰出代表。

而元朝当时有两个首都,一个是上都,位于正蓝旗境内,另一个是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城,一个在燕山南麓的农业区,另一个在燕山北麓的牧业区,生态与气候条件有很大差别。冬天,忽必烈带着妃嫔和大臣们到大都,也就是北京,天气比较暖和,去理政和生活,到夏天到上都来理政,故上都又称为夏都。这就是著名的两都巡幸制,在我国历史上,不少皇朝都是实行过两都制或多都制。元代的两都巡幸制,既是生活方式的需要,也是政治上的需要。

元大都是今日北京城的前身,以规模巨大、建筑宏伟而著名于世,城址的选择和城市的平面设计,直接影响到后来北京城的城市建设。因此它在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元大都是套用了元上都的构思模式然后有所发展,如宫城、皇城、外城作三环相套的城垣,是在元上都三重城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昔日的世界中心今日的世界遗产

上都城的繁华实在是说不完。但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总是盛极必衰。大元朝轰轰烈烈, 亦只在历史的舞台上兴盛了百余年。上都城这样一座富丽堂皇的大都市,也在1358年时被农民起义军所焚毁,之后又几经战乱,最终荒废成为“一座拥抱着巨大历史文明的废墟”。

元上都遗址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仍较完整地保留了原貌,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草原都城。它是一个朝代的记忆载体,同时也记录了生活在金莲川草原上的察哈尔蒙古族的伟大的历史变容。

元上都遗址是属于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正如西方一位学者所言"这是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保护、发掘和研究这座曾经是世界大都会的“文明的废墟",把凋零的碎片拼读成人类文明的教科书,永远是现代人的神圣职责。

元上都遗址是最真实、完整的元代草原都市遗址,是元朝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是蒙古民族创造震撼世界辉煌成就的最有力的实物见证,也是蒙元文化考古的旅游胜地(王宝玉)

Hash:2b9ff7262efef6194f92032b069c9b55108db77d

声明:此文由 慢游文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