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是一块蕴藏着许多秘密的宝地

“地球就像一本书,而每一个地层就是它的书页,每一个地层中的化石就是它的‘文字’,这些‘文字’记录了地层的故事。榆社是一块蕴藏着许多秘密的宝地,几百万年前的哺乳动物群体为何会成群出现在这里?榆社化石可以说是人类研究地球力学的一把钥匙。”一位学者曾这样说……

如果有人问:“山西榆社县什么最著名?”答案非化石莫属。但凡来到榆社的游客,化石博物馆都是参观的首选之地。有识之士这样评说:榆社最有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前景的便是化石。“化石之乡”、“远古地球生命信息库”……化石俨然成为榆社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化石之乡”被发现

榆社是著名的“化石之乡”。榆社化石形成于700万年前~100万年前,目前已发现的门类包括7个目,17个科,100多种。其中,距今530万年~250万年的榆社化石,填补了世界古生物研究的空白层位,在国际地质研究中被称为“榆社期”。

榆社化石发现于上世纪初。在此之前,榆社居民有用“龙骨”止鼻血的习惯,谁家孩子流鼻血了,人们就用刀子在挖到的“龙骨”上削点碎屑,让患者用鼻子吸一点,血马上就止住了。上世纪初,榆社县萁城镇潭村有一位乔姓药材商人将这些“龙骨”运往上海等地,并卖给当地的药店。有一天,乔老板运至上海的“龙骨”被一位瑞典化石专家安德森看中。安德森并未说明化石的珍贵性,而是提出“有多少,要多少”。500万年前的沧海桑田从此被唤醒

但是,沉睡的化石等来的却是一场劫难,一批批化石被安德森低价买入后,他依旧不满足。1918年的一个黄昏,安德森带着助手来到榆社,随后他带着大批在村民们看来并不值钱的“破骨头”、“烂石头”回到瑞典。很快,榆社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的名字便出现在诸多知名学术刊物上。随后,法国人、美国人等纷纷来到榆社,开始疯狂地搜寻。

1931年,国民政府地质调查所技工刘师固经过研究,首次以中国人的身份发表了关于榆社化石的论文。1932年7月,法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教授和新生代研究室主任杨钟健博士来到榆社,采集了大批化石,制作了地层剖面,并发表了专门的学术论文。

世界古生物界轰动了。以后长达十年之久,国内外专家、学者不断来到榆社,收集、考察化石,也是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榆社化石进入原北疆自然博物馆(现天津自然博物馆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时至今日,除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以外,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瑞典等国都收藏有大量的榆社化石。这些化石,大多是通过非正常途径流入这些国家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榆社化石的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2006年,榆社县国土资源局在收集、整理化石资料后,通过层层申报,对发现化石的地区加以保护;2006年12月,当地被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2011年7月,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级资源保护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2014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榆社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2014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2014年5月,被山西省科技厅命名为山西省科普基地。科普基地以地质公园为依托,占地面积73.34平方千米,建有“一景一馆四个重点化石产地”。榆社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刘利平告诉记者:“榆社现在被确定为地质公园的多处地域,至今还埋藏有古老年代的各类化石,这里不仅有500万年前~100万年前的化石,还有2亿年前的肯氏兽化石。当然,如果不是专家这里很难被发现。”

建设中的榆社地质化石博物馆

遗世独立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榆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位于榆社县城迎春南路,在这条商业街上,行人熙攘,车流不息。榆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闹中取静,遗世独立,在我国众多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中显得格外独特。该馆建于1983年7月,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陈列布展面积1500余平方米,有各类馆藏文物1050件、化石1000余件,包括一级品85件,二级品、三级品915件。其中,榆社剑齿象、大唇犀、三趾马、剑齿虎等都是闻名世界的珍品,是研究700万年前~100万年前榆社盆地及全球古地理、古气候和生物进化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榆社博物馆陈列的大量古生物化石,填补了世界地质史上研究530万年前~250万年前的真空地段,具有“承上启下性”和“惟一性”。

榆社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山西省惟一一座县级化石专题博物馆,被团省委命名为“山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晋中市科普教育基地”,是榆社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走进榆社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人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700万年前~100万年前的史前地球。那时,榆社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草木繁盛,雨水丰沛,河湖纵横,是地质史上典型的河湖相沉积盆地。剑齿虎、剑齿象、嵌齿象、三趾马、转角羚、大唇犀等多种野生动物在此悠然栖息、快乐生活。突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一阵山崩地裂的声响撕裂大地,刹那间无数生命被突如其来的地震或泥石流吞噬,一切都戛然而止、被深埋于地下,一沉寂便是几百万年。隐约中,我们似乎又看到几百万年前的自然灾难。经过漫长的岁月浸润,直到公元20世纪初,那些被深埋于地下的远古生命、地球曾经的主宰者才以另一种形式——化石出现。

进入化石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剑齿虎咬着鬣狗头骨的奇异化石,这是1980年榆社县白北村一位村民发现的。在那个气候温润、植被繁茂、大型猛兽繁盛的时代,剑齿虎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根据科学家的推测,这块奇异化石的生成有它的天时地利,即硕大的剑齿虎在猎杀鬣狗的一刹那,当地正好发生火山喷发,剑齿虎与鬣狗被压在地底下,于是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件化石。

与剑齿虎和鬣狗头骨异曲同工的,还有一具生动的两头大唇犀骨架。“榆社化石是远古地球生物演化的实物遗存。”博物馆讲解员一边讲解一边指着一具连体大唇犀骨架化石说:“这是两头大唇犀,它们的身体已经融为一体。很难想象,当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自然灾害,但这两头大唇犀未来得及逃开,由于它们相距很近,因此便一同被泥石裹挟住埋入地下,甚至连身体都被挤压在一起……”眼前的这具化石,两头大唇犀的身体已经完全重叠,就像它们生来就是如此一般。据了解,这具连体大唇犀化石不仅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重叠式大唇犀化石。

两头大唇犀

此外,被称作“镇馆之宝”之一的化石还有剑齿象头骨和象牙,于1987年在该县云竹镇王家沟村被发现。剑齿象生活在300万年前的第三纪末至1万年前的第四纪期间,比现代象的体格要大出一半,甚至更多。它们的化石直至今日只在亚洲、非洲被发现,而且仅限于头骨或者牙齿之类的零星部分。

榆社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刘利平说:“目前,我国关于榆社化石的相关论文和专著数以百计,研究范围涉及化石、地层、古生物、古地磁、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等各个门类。这些研究成果成为人们了解榆社化石、研究保护、普及地学科学知识等的重要资料。”

剑齿象头骨和象牙

让化石成为地方“名片”

榆社县的化石分布有多广?据当地的一份资料显示,该县60%的地域遍布哺乳动物等化石。但是,在晋中市,榆社县的经济还相对比较落后。2015年5月,榆社县发布《政府工作报告》称,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5.1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完成2.08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783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171元。然而,2014年晋中市实现生产总值1041.3亿元、公共财政收入117.5亿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3元。

当今世界,文化已不再是“为经济搭台”的配角,而是直接“登台唱戏”的主角。如何更好地利用化石这座“富矿”,造福当地百姓?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许大纯认为,国土资源工作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将围绕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实现国土资源惠民利民新成效,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使广大群众更多地享受到资源利益。

在山西省国土资源厅近期举行的“世界地球日”活动中,该厅副厅长武耀文与厅相关处室人员以及山西省内媒体记者一同参观了榆社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在详细听了讲解员的介绍后,武耀文说:“我们保护化石、认识化石、研究化石、宣传化石遗迹,目的是探索古生物进化演变的进程,为研究人类进化演变提供服务。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加大宣传,开展科普教育,让外界更加认识山西、了解山西。”

如今,化石已成为榆社的一张“名片”。榆社盆地也成为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研究新生代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基地。该县的更修村、沤泥凹村、郝北村……这些曾经默默无闻的偏僻村庄,因为“飞”出诸多化石,也成为众多学者梦寐以求的地方。

来源:中国矿业报

Hash:74cf931ec3e59624e79720fd16e14f53d6c05466

声明:此文由 山西文旅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