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博物院:漫步于三座碑廊,欣赏北周至民国时期的碑石文物

咸阳博物馆位于咸阳渭城区中山街,由修建于明朝洪武四年(1371)的文庙改造而成,也被称为“咸阳博物院(文庙博物馆)”。1962年,这里正式对外开放,展示咸阳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从1997年至2020年,先后修建三座碑廊,陈列着咸阳地区发现的众多碑碣、墓志和石刻等文物——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1. 第一座碑廊

1997年4月16日,在咸阳博物馆内,中间大殿的西侧,修建起第一座碑廊。当时,这座碑廊的平面呈“L”形布局,陈列着北周时期至清朝末期的45件组碑石。其中,11件石碑竖立在廊内,34件组墓志铭和残碑镶嵌在墙壁上。

2018年左右,这座碑廊的南半部分被拆除,只剩下南北向的一部分碑廊。如今,这里现存22件组碑石,包括7件石碑、14件组墓志铭和9块残碑。

在碑廊之中,竖立着6件石碑,从南向北依次为明嘉靖十年(1531)周文武成康庙记碑、唐开元十一年(723)冯太玄墓碑、唐先天元年(712)契苾明碑首、金大定四年(1164)敕赐广教禅院尚书礼部官牒碑、明万历十年(1582)重修府君庙记碑、清顺治十年(1653)重修咸阳县学记碑。在北侧的墙壁上,依靠着高大的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阳王祖师仙迹记碑。

周文武成康庙记碑原本竖立于咸阳县周四王庙(渭城区果子市街小学)内,碑文记述了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庙合一祭祀的经过和意义;冯太玄墓碑原本竖立于渭城区窑店镇汉长陵西侧,书法灵动而挺健,为唐代篆隶精品;契苾明墓碑原本竖立于渭城区渭阳乡药王洞村北侧,敕赐广教禅院尚书礼部官牒碑原本竖立于渭城区底张镇眭村广教寺旧址,重修府君庙记碑原本竖立于秦都区石斗村。

重阳王祖师仙迹记碑原本竖立于秦都区双照乡大魏村,碑文记载了王喆(道号重阳)的生平事迹和创建道教全真派的情况,对研究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发展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碑廊西侧的墙壁上,镶嵌着14件组墓志铭和9块残碑,从南向北依次为南宋以后伪刻西山广化寺三藏无畏不空法师塔记铭、唐代苏君墓志盖、北宋元祐七年(1092)元迅墓志铭、唐长安二年(702)顺陵残碑、唐代德业寺亡尼墓志(五方)、唐大中八年(854)契苾通墓志、唐开元十五年(727)孟孝立墓志、金大定五年(1165)敕赐太清观尚书礼部官牒、明嘉靖八年(1529)王质庵墓志、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王南沣墓志、清光绪三十年(1904)刘古愚墓志。

西山广化寺无畏不空法师塔记碑出土于渭城区窑店镇北侧,落款为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但是碑文书体不像唐代人所写,碑文内容与南宋《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第十六卷和元代《佛祖历代通载》第十三卷的文字基本相同。因此,判断这块石碑应该是南宋以后伪刻的文物。

1974年,在渭城区底张乡陶家村南侧和渭城乡白旗寨村北侧,出土18方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德业寺亡尼墓志,大小相同,内容简短,文字粗糙。在墓志盖上大多篆书“大唐故亡尼七品墓志”,志文开头第一句均为“亡尼者不知何许人也”,自小从良家选入宫,晚年出宫归心佛家。

2. 第二座碑廊

2012年左右,在咸阳博物馆内,中间大殿的后侧,修建起第二座碑廊。这座碑廊紧挨着东墙而建,连接着文庙的大殿和后殿,平面布局呈“凸”字形,陈列着咸阳博物馆新收藏的石质文物,包括唐代至民国时期的19件组石碑和石刻等文物。

跟第一座碑廊不同,展示方式有所变化。这里的石碑和石刻都放置于特制的框架之中,没有固定在地面上,或者镶嵌在墙壁上。放眼望去,排列整齐,碑石林立,蔚为壮观。

在碑廊之中,陈列的碑石,从南向北依次为唐代线刻人物石椁立柱、清代碑首、明代重修广教禅院碑首、明代重修普明寺碑首、清代碑首、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重修天圣宫墙垣记碑、明嘉靖四年(1525)重修天圣宫碑记碑、明代城隍庙浮雕人物石墩、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渭阳书院记碑、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大云庵碑记碑、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重修天圣宫道观记碑、清光绪丁未年(1907)“旭日先睹”刻石、清代浮雕水禽纹石刻、民国十八年(1929)咸阳县西北界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待赐马公盛德流芳碑、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咸阳县修学提名记碑、民国十六年(1927)冯玉祥革命誓词碑。在碑廊中间的亭子里,竖立着著名的唐代寂照和上碑。

寂照和上碑全称为“唐故安国寺寂照和上碑”,刻于唐会昌元年(841),段成式撰,僧无可书,顾玄篆额,李郢刻字。碑文记载了寂照的身世、悟性和皈依佛门的经过,以及他的佛学修养和在长安佛教界的地位。

过去,此碑散落在秦都区马泉镇魏店村的农田里。明代,康牧路过,发现此碑,将它竖立在路边。后来,王献将此碑移入咸阳城内的凤凰台北侧。民国时期,移入民众图书馆。20世纪60年代,移入咸阳博物馆。

3. 第三座碑廊

2020年,在咸阳博物院内,中间大殿西南侧,修建起一座独立的小院。在小院内,紧邻东墙,修建起第三座碑廊。2021年2月1日,农历大年初一时,我在咸阳博物院参加活动,第一次走进新落成的小院,欣赏碑廊内陈列的石质文物。

这里的石碑和墓志绝大多数曾经都陈列于第一座碑廊南半部分,新增添了广教旵严和尚寿塔组件、重修文庙碑记、佛造像碑和盘龙残柱等,总计15件组文物。经过改造以后,搬迁石碑于此,空间开阔,光线充足,便于大家欣赏。

在碑廊之中,陈列的碑石,从南向北依次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文庙碑记碑、后周广教旵严和尚寿塔组件、明万历十四年(1586)明宗室奉国将军朱恒居墓志铭、唐开元二十七年(739)王夫人墓志、唐代德业寺亡尼墓志(四方)、唐景龙三年(709)贺兰敏之墓志、唐贞观十三年(639)张琮碑、隋开皇三年(583)凉国景公夫人刘氏墓志、北周保定二年(562)贺兰祥墓志、唐代盘龙残柱、隋大业三年(607)佛造像碑、北周天和元年(566)豆卢恩碑。

张琮碑原本竖立于秦都区双照村西北侧的萧何庙旁边。1940年,移入周陵中学,碑身和碑首分开镶嵌于墙壁之中。1963年,碑身移入咸阳博物馆,碑首依然留在学校内;广教旵严和尚寿塔组件发现于渭城区周陵乡贺家村,为八面体,三面有字,正面楷书题名“广教旵严和尚寿塔”。

民国八年(1919),豆卢恩碑出土于渭城区周陵乡附近,碑首残缺,文字模糊。2020年4月,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发现一处北朝家族墓园,在编号为M3的墓道中,出土一块残缺的碑首,篆书“周少保幽州刺史豆卢公之碑”。经过判断,它就是豆卢恩碑的碑首,这里就是豆卢恩的家族墓园。

漫步咸阳博物院的三座碑廊之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展示方式和最新的保护理念,欣赏北周至民国时期(557—1949)的63件组碑石文物,包括唐代碑石28件组,明清碑石24件组,以及少量的北周、隋、后周、宋、金、元、民国时期的碑石。优美的环境,曲折的碑廊,厚重的碑石,展示了咸阳博物院独特的文化底蕴,彰显了明清文庙建筑的古朴和典雅。

Hash:110b7450b11d6ce63a88d8831ec326492be780f3

声明:此文由 申威隆:陕西文博一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