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邬毛银,走马塘的守望者

在这座城市里

有许多美好的东西

不仅仅是用眼来欣赏

还要用心去感受

古村落走马塘如此

守望者邬毛银亦是如此

走马塘景色迷人,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自宋代以来出过76位进士,堪称“中国进士第一村”。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这个文化古村曾一度沉寂,直到2000年春,区文管办一个叫陈万丰老师的人与之邂逅,才揭开了走马塘那神秘的面纱。从那一刻起,保护和开发走马塘,不仅是村民的心愿,也牵动着昔日的知青邬毛银的心。

邬毛银与走马塘的缘分,得从那段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说起。“我是1965年3月6号来的走马塘,待了整整13年……”邬毛银记得很清楚,他一边翻阅着以前自己插队下乡的照片,一边向我们娓娓道来。

那一年,邬毛银还不满17周岁,他与江东区东胜街道20多名同龄人一起到走马塘村插队落户。从宁波新河头航船埠头乘航船到挑着行李走了七里路,从第一次踏入走马塘明清建筑三合院到与大队书记、党员干部、各队队长一起接风洗尘……往事还历历在目,“刚来的时候,面对窗外摇曳的树影与宁静的夜晚,我在这老屋之中一夜未眠,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他感慨着。

17岁这个年纪的少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是那时候农村很苦,起早贪黑,经常吃不饱睡不好,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他始终记得有一回晚上,他吃完饭以后就开始闹肚子,刚开始以为自己年轻身体好一直扛着,结果上吐下泻整整三天,浑身乏力。“后来是走马塘的乡亲们抬着我走了十里路,到医院才看好了毛病,这难得的情分我一直铭记在心。”

在走马塘,邬毛银不仅收获了友情,也收获了爱情。1971年,他认识了走马塘村的姑娘杨素君,因常在一起干活,慢慢产生了感情。结婚后,他们买下了村里的一间旧宅,推门出去就是两亩见方的荷花池

就像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一样,邬毛银在插完队回城工作的那段时间里,也始终牵挂着自己的第二故乡走马塘。忘不了乡间那一条条踩得熟透的机耕路、田塍路,忘不了那一碗碗香喷喷的白米饭,忘不了那一句句暖融融的贴心话,更忘不了那父老乡亲无私淳朴的点滴关爱……邬毛银告诉自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总有一天还是要回走马塘去。”

闯城市,走个体,邬毛银在市区百丈街等开店经商十几年,正当生意红火之时,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杂货店,重回走马塘,因为在他看来,此时的走马塘更需要他。当年,是走马塘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如今,他要给走马塘一个深情的拥抱——振兴走马塘千年的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走马塘的悠悠岁月。

他利用微薄的收入,在自家的旧宅里办起了“振兴走马塘,复兴南来第一山”资料室,一边在旧宅整理资料,一边做古村的义务讲解员。起初,为了振兴走马塘,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想给有关部门写封信,倾吐质朴而迫切的心声。而这对只有小学文化,插队时连写封家信都困难的他,无疑是一次极为严峻的挑战。他几乎将精力全部都投入到这次行动中去了。

“那时,白天,我要翻阅资料,请教相关的学者、专家,晚上再开始写稿,一个开头,就用去了好几天时间,睡觉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那一尺多厚的万言建议稿完成,还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那一刻,邬毛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每发现一些问题或是遇到什么难题,邬毛银就会给有关单位写信。在他的资料室里,保留着他写的63封信,每封信都有回复,邬毛银还收到过20封回信,这些回信有领导的,也有专家学者的。

如今,邬毛银也成为了走马塘村的名人了,听到他的名字或是与他联系来走马塘旅游的,日益增多。他的资料室成了众多旅游者的联络处、歇脚点,渴了喝口茶,热了擦把脸。有时候,人多到忙不过来,对门邻居陈如平、胡惠娣夫妇等也会过来帮忙当义务招待员。

从五十三岁到七十一岁,十余年的岁月,在脚底下流逝,在寒暑中流逝,在絮叨中流逝,在坚持中流逝,但邬毛银依然就这样执着地走着。一切的一切,只为了一个小小的心愿——振兴走马塘。

至今为止,邬毛银的资料室对外开放已有13年,接待八万多人次。其中接待过来自俄罗斯刚果美国日本韩国等十三个国家的公民和两位九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为弘扬走马塘文化,他和朋友胡金富已经写了百余篇文章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以后来走马塘的人跟2008年‘和谐鄞州’欢乐城乡游暨走马塘古村开游以及7月13日第三届“姜山如画”草垛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乡情归荷处’综艺晚会那天来的人一样多,看到走马塘火起来我就骄傲!”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浮夸辞藻,但在他的话里语间,我们感受到了邬老先生对走马塘满满的期许和深深的爱恋。

编辑丨鄞州姜山

设计丨凤凰网宁波

Hash:f471a04ea01c93d62a17ae86668e3b9f944284eb

声明:此文由 鄞州姜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