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磊石山

文/彭仁满

磊石山是我家乡屈原凤凰山西边的一座石头山,30岁之前只是经常听人说起磊石山上有吕洞宾在山上。

有几十年没有涉江观赏洞庭、青草湖的壮阔水面了,很想再次从水中观赏一下磊石山的“青螺”景观。想不到这个心愿刚刚升起,就接到湖南文学汨罗市文联组织的“溯源汨罗江,一路诗意行”采风邀请,6月12日上午,一路穿行如镜的白塘湖,在磊石乡的三江口地登上了机动船头。

西面是鲇鱼洲沅水入口处,另一处是莲湖,湘水主道,磊石山东进入的湘水道和汨罗江汇合在一起,进入三江口

磊石山远看像一条巨龙南北向卧在湖中,也如一青螺闪动着山体的绿色。可惜的是围垦了屈原农场和磊石乡后,东边的水域都变成了陆地。要不然“端午”水开始上涨的时节,在此三江口所面临的景观,会有着一种令人震撼的“海”之景观。向西而望,瘦长的绿洲如眉,在湖中画上了条条媚人的风景,对岸那边风力发电风叶正迎风飞转……我猛然觉得少了什么,一只快艇拖着一条白浪而来,我知道这个湖面少了的是洞庭湖上的鱼船和渔歌,也少了一份洞庭水墨画的色彩和古人的诗意气息。

磊石山自古作为南北洞庭、青草洞庭、重湖、九江入口、三江入口等的地理坐标,有着许多的传奇故事。黄帝在此张乐洞庭之野,留下凤凰台的传说;帝女在此望夫,留下琴棋望的故事;怀王在此作乐,留下潇湘仙乐的故事;屈原在此隐居,留下披香草的故事;柳毅在此传书,留下龙宫洞的故事;吕洞宾在山顶下棋,留下棋盘山的故事…

磊石山树木青翠,南记录着汨罗口、南湖、青草湖、南洞庭的地名,山北记录着巴丘湖、北洞庭、东洞庭等地名。作为洞庭湖南北分界的地理名标,它不但是云梦的句号,它也是重湖的叹号。

说起洞庭山,就会想到《拾遗记》,因为查看《山海经》后洞庭山来历的最早文献录就是《拾遗记》“洞庭山浮于水上”一句,此记载是记录屈原隐居洞庭山故事的开头语;之后历代文人把洞庭山冠于君山头上的时候,后面的屈原故事就被忽略不计了。

王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著名方士,道教楼观派的大师,他的《拾遗记》是今存十六国时期最著名的志怪小说。其写作时间当为公元330年前后,离屈原沉江时间600年上下;此文后人列入野史,相当于一个传说。

《洞庭山》记云:“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后记楚怀王之时在此作“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难老。……”“后怀王好进奸雄,群贤逃越。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披蓁茹草……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在。其山又有灵洞,入中常如有烛于前。”后面再写的是此山的神仙故事。

全文叙说的屈原隐居、被斥、沉江,楚人立祠的故事情节,这是真实发生在磊石山汨罗江的事情,说明磊石山就是王嘉所认定的洞庭山。

那么磊石山是不是王晋所写的洞庭山,这要从《山海经》所记的方位“东南”“洞”“庭”的三个概念来论证。

洞庭山在东南

《山海经》记载:“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磊石山坐落在东南洞庭湖正中,北与君山、南与黄陵山(湘山)遥遥相望,东、西面是湘水主流注入洞庭,磊石山自古就是南北洞庭湖的分界地标。其外部形象比君山更像青螺,也俨然如一头睡熊。

远古的磊石山四面环水,跟君山一样,都像是“浮”在洞庭湖中。旧山全长两公里,海拔高程98米,山体主要由岩石组成,呈南北走向。其南为汨罗口,有一岩洞,汨罗江从此洞口东西相通,其北进入了汨罗磊石乡,曾有穆屯八景。

《㵋水注》:“累(磊)石山在(湘阴)北,亦谓之五木山。山方尖如五木状,故俗人藉以名之。”《水经注》:“旧名万岁山。”

据地理位置的叙说,初看磊石山和君山都是合标准的,但仔细比照东南的磊石山比君山更加符合。

洞庭湖旧名为云梦,战国后称洞庭湖。据专家考证,云在北、梦在今东西洞庭,而南洞庭都一直名的青草湖。后来也称重湖,就是洞庭湖和青草湖合称洞庭之意。而解说青草湖与洞庭湖的概念时都将磊石山作为中心地标来划分和说明。

地图,九水从南洞庭(青草湖)经磊石山注入东洞庭的图示相当清楚。说明磊石山非常合《山海经》之“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之说。这点也可从古今对潇湘的认定找答案。

“潇湘”解说有三:一是单指湘江,古称湘水。《水经注·湘水》中有“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湘者,水清深也。”所以古人把潇湘作为湘江的别称;磊石山是浸在湘水之中的,君山说法是一直在洞庭湖中的。二是潇水和湘水的合称,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之句,说明潇湘在南,君山在东洞庭中,磊石山就在南洞庭,重湖的中心。三是古镇名,潇湘二水合流处而得名,亦称潇湘关或湘关口。综上述“交潇湘”的概念都在南部。所以唐李白写湘阴营田黄陵庙《远别离》诗时说:“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也说明《山海经》所记录的洞庭山位于洞庭南,这就是磊石山了。

从帝之二女的情况来看,最早的二妃墓是建在营田黄陵山的。最迟在战国时代,因为韩愈《黄陵庙记》说明黄陵山(湘山)是秦始皇“赫湘山”处。屈原怀着浓重的重华情节,才在此对岸汨罗江磊石山呆了九年。君山二妃墓是明代后才出现的,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就明确为“误也”,否定了明代前君山有二妃墓的说法,足可证明黄陵的二妃是洞庭湖最古老的,它是中国第一处黄陵庙地,从历史文史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大量的痕迹。史料记载黄陵山一名湘山,这也可以从诗文中找到印证。唐代诗人中有庄南杰:“湘江水碧湘山绿”,郎士元《夜泊湘江》:“湘山木落洞庭波”;刘才邵《湘夫人歌》:“湘山影落重湖中”,张孝祥《黄陵庙》“只怜斑楚竹,那记赭湘山。”赵汝谠《屈原祠》:“湘水碧湛湛,湘山郁峨峨。”

磊石山离黄陵山20公里水程,山南有二妃思念舜帝抚琴的琴岐(琴棋望),山西有能开并蒂“妻花”的莲湖,传说都是纪念二妃的;所以帝之二女居住在磊石山上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虽然是传说,但可证明洞庭湖人民对洞庭山就是磊石山的认定。

洞庭因仙洞而名

《湘妃庙记略》“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

洞庭湖八百里别有洞天,掌管水府的湖神是洞庭府君,所以洞庭湖周边龙王庙、洞庭庙繁多,所产生的神话故事也很多。而要求证哪座山是真的洞庭山,除了地理位置要对之外,此山上还必须有神仙洞府和洞庭龙王庙。

那么磊石山有没有神仙洞府和洞庭龙王庙呢?答案是肯定的。

《磊石山志》记载:“磊石滨临洞庭,言洞庭者多及磊石。洞庭原赖龙神之呵护。磊石则为龙神之窟宅,礼隆禋祀,历被崇封,暨我国初荣颁匾额。猗欤休哉,似未可与境内之诸山同日而语也。”这里的“龙神之窟宅”实际指的是磊石山南东西相通的那个大山洞,也是洞庭之“洞”的出处,屈原农场利用此山洞建了个磊石电排,此洞是历代龙王庙、龙寿寺、万岁寺、洞庭君庙、磊石庙的旧址地。《湘阴县图志》记:“磊石山庙,旧(东汉)为龙寿寺,一名万岁寺,唐时改建洞庭君庙,唐季封洞庭君‘灵应百谷尊王’。”历唐至清,此庙受到朝庭的高度重视,加封过“忠惠王”、“都巡大帝”、“洞庭湖神”“中流砥柱”等称号,可见磊石洞庭庙的崇高地位。

磊石山洞在明《磊石山青铜钟铭》记为“九江孔殷,水合洞庭。”《永乐大典》之《万岁寺记》:“余观湘江之乡,灵檀古迹,龙君藏焉。”“昔轩辕氏,奏乐于重湖之上。释子以其遗址,立小招提。命名曰龙寿山万岁寺,于是有龙君之祠。”说明黄帝到过磊石山,东对岸凤凰山的凤凰台也记录了此事:“旧志:轩辕南巡,张乐洞庭之野,有凤凰鸣其下,故名。”《全唐文》记载此山与熊湘山有关:“洞庭南汇,熊湘经介。”宋代湘阴知县林采说磊石山:“地接熊湘尾,天开龙寿山。”磊石山上有“释子”说明磊石山自古就是神仙修道之地。詹真人《昭君怨》云磊石:“遥望孤峰突起,屹立洞庭湖里。虽则是孤峰,有仙踪。传说真人异状,长啸凤凰台上,端的会真人,似天神。”磊石山洞为神仙洞府之一也是可以肯定的事情。

磊石山是洞庭湖的正门

“洞庭”就是有“洞”有“庭”才能合此名,是将这个洞当成了庭院、厅堂。然后将这个洞中庭院把云梦和青草湖合叫洞庭湖,是以小见大的形象引申。洞庭湖整体就成了一八百里的大院子,而这个大院子是必须有正门的。

古代庭院建筑采用的吉祥风水方位都是坐北朝南,南为正门。那么洞庭山就是洞庭湖的正大门,方位在南。北方玄武位是战国时楚大国的国都所在,青龙位有湖南第一高峰神农峰系最高峰海拔2122.35米,近有幕阜、连云山系,白虎位有“湖南屋脊”最高峰海拔2098.7米的壶瓶山系,朱雀位则是连绵的青草湖。所以这个“洞庭”的风水是相当不错的,从此而孕育了灿烂的洞庭湖文化

君山在湖的中间,也无仙洞的记载,位置是内屋之位而已,是不可能称其之门的。而磊石山则在洞庭湖东南,仙洞就是入水的大门。它不但在重湖的中间,而且也在青草湖的中心,洞庭湖中的山都不能与它“同日而语”;其方位也与《山海经》记载的方位是一致的,所以磊石山就是洞庭山是很有道理的。

从最早写湖南洞庭湖的诗歌来看,也是从南洞庭青草湖开始的,说明洞庭湖的来源就在青草湖这里,也就是磊石山的龙洞,这也许是一个佐证。

《楚辞》写洞庭,《湘君》“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哀郢》“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但此洞庭后无湖二字,而《湘君》《湘夫人》跟磊石山南的黄陵有极大的关联,对于湘妃庙的诗文记载最早南北朝吴均有《登二妃庙》,杜甫有《湘夫人祠》,都写的是黄陵。王士禛云“投赋汨罗岸,吊古湘妃祠。”古湘妃祠最早在汨罗江与湘江交界的黄陵是无疑问的。因为楚时君山以北还在云梦的概念中,所以屈原的洞庭写的应是青草湖洞庭。

查看屈原后写洞庭的最早是青草湖洞庭,南朝阴铿《渡青草湖》:“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吴迈远《楚朝曲》:“洞庭纵横日生波”“穷巷恻怆沈汨罗”“翻惊汉阴动湘娥”也是直接在青草湖写洞庭。

唐代杜甫《宿青草湖》:“洞庭犹在目, 青草续为名。”他的《寄薛三郎中》“青草洞庭湖,东浮沧海漘。”是把青草洞庭湖连在一起而写。所以徐坚《初学记》说:“青草湖一名洞庭湖。”杜甫另一首《泛舟洞庭》洞庭的地理位置写得更加明确,此诗开头云:“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蛟室就是龙洞,青草说的是青草湖,这就是磊石山洞,龙堆也说的是有龙王庙的磊石山,拥白沙说的是张孝祥后来泊磊石写《观月记》的金沙堆。《湘阴县图志》记载杜甫此诗曾经有石刻从磊石附近的湖中打捞,后珍藏在磊石山洞庭庙,作为寺庙之宝。因为这是杜甫写磊石山、也是写洞庭的诗。

这些说明,青草湖应该是洞庭湖的前身,而君山所居的洞庭湖在唐朝前期应是云梦泽“梦”的范围。查云梦诗最早的是南北朝吴均《别夏侯故章诗》“置此一函书,为余达云梦”之后唐宋均有很多写云梦的诗歌。这可以推断“云”消失后,“梦”就纳入了青草湖的洞庭范围。所以才出现重湖之概念,洞庭湖也就来了个主次颠倒。

因为大家都对青草湖的认识有误区,所以李白也曾经感叹:“南湖(青草湖)之谓人不识,磊石犹被君山抿。”

Hash:b3fdaa56d4f0f8e3bd02328c280eb966151e89ab

声明:此文由 医疗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