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这些建筑竟然都是省级以上文保单位!

临清)省级以上文保单位

1.临清运河钞关

临清运河钞关位于会通河临清段西岸,是公元15~19世纪时期(明清时期)在大运河航线上设立的一个专门针对运河上来往的商用载货船只征收船税的机构,隶属于户部(即财政部),户部在此设立户部分司管理收税事宜。

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宣德四年(1429),十年(1435)升为“户部榷税分司”,下设德州、魏家湾、尖冢等五处分关,机构完备、税则严密,榷税丰盈。万历六年(1578)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崇文门、河西务、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关、北新关(杭州)、九江)之首。临清运河钞关延至民国十九年(1930)裁撤,是明清两代运河之上八大钞关中设关最早、闭关最晚、延续历史最长、贡献最大的课税署衙。临清运河钞关是大运河沿线现存唯一的钞关旧址,现钞关公署遗址占地3500平方米,尚存仪门、南北穿厅、船料房、券房。署衙遗址中公堂、衙皂房、巡栏房、二堂、后堂及书办房等建筑遗址整体清理保护,其遗址文化内涵积淀丰厚,是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2.舍利宝塔

临清舍利宝塔与杭州六和塔扬州文峰塔通州燃灯塔并称为“运河四大名塔”。舍利宝塔,位于城北卫运河东岸,为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通高61米,八面九级,逐层略有收分,通体近乎垂直。每层八面辟门(窗),四明四假,明暗相错。外檐砖木结构,莲花形转角承托,陶质斗拱,出檐深远。塔心室八角形、四方形交替叠筑。塔顶呈将军盔形,上覆铸铁覆钵,属省内仅见,远眺雄浑高峻,巍峨壮观。各塔檐挑角系有风铃,风摇铃鸣,声震四野。塔内设有转角蹬道,可迂回攀缘,登临塔顶,但见运河如带,波光无际,帆樯远影,饶有情趣。舍利宝塔紧傍卫运河,为古运河边一处著名标志性建筑。

3.鳌头矶

鳌头矶是元、明会通河分流交汇之地。明永乐十五年(1417),平江伯陈瑄因为临清会通河北支河床淤垫浅阻、漕运渐滞,开凿南支新河三河交汇,水湍流急,常致堤坍岸崩,为绝水患筑石为堰,从此矶固河靖,舟楫安流。矶坝用大型条石砌筑,铁锔相牵,横亘数丈(矶坝掩埋地下,保存完好)。是时,矶坝雄峙,高埠宛若鳌头,北支旧河临清、会通二闸与南支新河板闸、砖闸四布左右如鳌足,广济桥尾其后势壮中洲,明朝正德初年(1505)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几百年间矶稳地兴、舳舻鱼贯、人文荟萃、泽惠绵长。鳌头矶上的古建筑群,原名“弘润庵”,是一处道观,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建筑群布局四向制,北殿李公祠、西殿吕祖堂、南为望河楼、东为观音阁。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巧,古色古香,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木结构建筑群。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之时,文人骚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见船来舟往、帆樯如林,即寄情抒怀、赋诗唱和。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七绝:“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绘声绘色地勾勒出当年繁盛的运河风光。

4.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临清市先锋办事处桃园街西侧,会通河北支入卫处。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建,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清真寺为临清运河岸边回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坐西朝东,所有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轴线上自东而西依次建有牌坊山门、望月楼、正殿、后殿、后门;两侧辅以南北角亭、讲经堂、沐浴房,共建有殿、楼、厅、堂90余间。主体建筑礼拜殿面阔宏敞,进深深远。前殿廊厦彩绘斗拱,挂落、雀替雕刻剔透,彩绘精细。后殿背向麦加设壁龛,以示朝拜西方。殿内壁画、藻井、天花彩绘古朴庄重、工整雅致。殿顶前、后殿呈勾连搭式,覆绿琉璃瓦,攒尖塔楼顶饰三方鎏金葫芦,金彩烨烨,巍峨壮观。寺院内丹墀开阔,栏杆环抱,古柏参天,肃穆幽静,圣洁清灵。临清清真寺整体建筑规模宏大,形式各异,既有中国宫殿建筑特点,又包含阿拉伯建筑艺术特点,是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更是研究运河城市回族迁徙、繁衍并与汉族团结共处的地域实物资料。

5.清真东寺

清真东寺位于临清市先锋办事处桃园街东侧,元代运河入卫(御河)处。明代成化元年(1465)建。为临清回族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占地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25平方米。该寺坐北朝南,四进院落,建筑布局平面呈十字形,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垂花二门、穿厅、讲经堂,东西中轴线上自东而西为对厅、正殿、后殿、后门,殿顶四檐相结呈勾连搭式,后殿塔楼突起,攒尖顶部饰鎏金葫芦。

6.会通闸

会通闸始建于元代大德二年(1298),是“运环闸”的船闸上闸。闸由南北闸墩、雁翅、裹头、万年枋、铺底石及木桩组成。闸口宽6.2米,高6米,四向雁翅长14.5-21米不等。明代弘治三年(1490),户部侍郎白昂治理会通河,行巡临清,曾督理闸墩、雁翅加高扩崇,大学士徐溥有《会通东闸记碑》记之。万历年间(1573-1620)船闸改闸为单孔拱桥。清代维修中增砌桥栏、雁翅挡墙,“会通闸”易名“会通桥”。此建筑闸桥叠砌,元明清三代相继砌筑,至今保存完好,曾出土记有元代至顺四年(1333)的船闸绞关石。

7.临清闸

临清闸始建于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是会通河入卫河端始船闸,与会通闸、隘船闸三位一体,《元史》称“运环闸”。闸口宽6米,高8.2米,四向雁翅10.5-12米不等。明代弘治三年(1490)闸墩、四向雁翅加高叠砌2.2米城砖墙,使其牢固。万历年间(1573-1620)闸河废弃,在两闸墩间砌筑双孔拱桥,“临清闸”易名“问津桥”。此建筑闸桥叠砌,元明清三代相继砌筑,至今保存完好,曾出土元代船闸绞关石及镇水兽等文物

8.月径桥

月径桥位于临清城区会通河北支河之上,建于清顺治九年(1642),由商人邵以枢捐资承建。砖石结构,单孔,半圆形,直径4.6米,孔高2.3米,通高6米,桥身长5.8米,桥身宽3.1米,砖砌桥栏高1.3米,东雁翅长19.6米,最宽处5.8米,栏墙高1-1.8米,西雁翅长12.3米,最宽处11.4米。此桥位于临清繁华区,是商贸、官接之要冲,是研究临清运河文化的宝贵资料。此桥又为观赏月景之处,更为禽鸟早市,三教九流四方汇聚,是研究临清市井文化、运河城市民俗文化的重要遗存。此桥由徽商邵以枢独资捐建。

9.临清砖闸

临清砖闸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由平江伯陈瑄创建。正德八年(1513)河漕御史刘恺重建,砖闸改砌石堰。此砖闸与入卫南板闸(头闸)上下互联、前后启闭,形成漕河前后两座船闸,是运河入御河(卫河)漕船转漕的管控枢纽,是明清两季运河转输卫河的咽喉闸涵,“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明嘉靖五年(1526)工部督水分司裁撤后,以砖闸漕闸为务管收短裁、纸价二税,世称“工部关”,直至清乾隆元年(1736)归并户部钞关,征税210年,具有运河水工和税关双重文化内涵,弥足珍贵。

10.戴湾闸

戴湾闸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继会通河开凿通航二十三年后始建,位于临清市戴湾镇戴闸村南会通河之上,由墩台、雁翅、石防墙(已毁)组成。南北相距50米,东西相距100米(现残存雁翅相距20米),占地5000平方米。闸体由1.3×0.4米青石砌筑,条石间凿以燕尾槽铁汁浇注相牵,浑然一体。戴湾闸在250里会通河上属保存最为完整的闸建,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古代经济、文化、漕运、治水、运河变迁等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古代劳动人民开凿运河、治理运河的成功范例。

11.河隈张庄明清砖窑遗址

河隈张庄明清砖窑遗址位于临清市戴湾镇河隈张庄村东侧,运河(会通河)北岸,京九铁路穿越遗址西侧。窑址集中沿河分布,西起河隈张庄村西,东至陈官营村西北,东西绵延约1500米。距河道最近者仅五、六十米,远者约700多米。绝大多数窑址已被夷为平地,个别尚存高出周围约2-3米的土堆。临清贡砖烧制兴于明初,自明永乐间(1403-1424)起,每年向京城输送皇家建筑用砖百万块左右,成为明、清两代京城建筑主要供砖基地。明清中央政府在临清曾专设工部营缮分司督理贡砖烧制,明初为官办,明中后期是官督民办,清代始终是官督民办。清末,官窑停烧。此窑址是研究古代宫官建筑、运河漕运、临清手工业和城市发展史等的重要运河文化遗存。

12.大运河-山东省-会通河临清段

会通河临清段是大运河会通河最北端的河段,是卫河与会通河连接的两部分水道,自北向南先后流经临清市的先锋街道办事处、青年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大辛庄街道办事处、戴湾镇和魏湾镇,全长36.02公里。2014年6月22日,会通河临清段的部分河段随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遗产河道分为两段,其中北道称为元运河,南道称为小运河。元运河西起与卫河交汇处,东至鳌头矶;小运河西起与卫河交汇处,经过鳌头矶,东至邱屯枢纽;两部分运河总长8公里。会通河临清段至今仍保留着最原始的运河风貌。

13.冀家大院

冀家大院位于临清市青年办事处前关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系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冀天仪迁调山东兖州护卫,二十一年改调平山卫临清千户所,举家由山西平阳岳阳县迁居临清在此购建宅第。明代景泰二年、嘉靖、万历年间多次增建。清嘉靖年间冀氏后人武德骑尉冀辉在原有宅院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增修,至道光初年居地已达二万多平方米,房舍四百余间。冀氏家族自明代迁居临清后,历经六百多年,三十余代人,科第联翩,进士、举人、贡生、庠生、太学生共中出六十八人,财产盈居,人丁兴旺,富庶一方。冀家大院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数次破坏、拆毁,现存建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主院仍存两进,南跨院存四进,穿厅、廊坊绣楼、耳房、橱室、影壁六十余间,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工艺精湛,高雅美观,极具艺术价值。此院落虽然遭到数度破坏,房屋只残存六十余间,但是整体院落的格局依稀可见。它是研究明清建筑史、民俗文化、家族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4.汪家大院

汪家大院位于临清市青年办事处后关街,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宅主汪永椿系安徽歙县洪琴村人,清乾隆年间在临清经商,创办“济美酱园”,酱园系前店、后厂其后宅院制式,酱园亦称“远香斋”,铺面十间,店后为作坊、酱腌场地,再后为宅院,横跨一街两胡同,占地二万多平方米。该酱园与北京“六必居”,济宁玉堂”,保定“槐茂”齐名,并称为“江北大酱园”。汪氏家族业茂人繁房产居多,此院落现存最为完整。坐北朝南,占地1600多平方米,三进院落,第一进由门楼、影壁组成。第二进由南房三间,西廊房三间组成,中间为天井。第三进由正屋三间,耳房两间(明间为客厅,耳房为卧室),南北廊房各三间(南廊房已毁),中间为狭长天井。属徽派方士载宅式民居建筑,建筑结构为砖墙、木质梁架,方砖铺地。门罩、影壁砖雕,朴质华丽,廊房隔扇、窗棂雕花细腻多彩。整座宅院布局疏朗,舒适紧凑。是鲁西北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处徽派建筑。

15.孙家大院

孙家大院位于临清市先锋办事处竹竿巷105号,始建于清代,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此院落清代为临清地方税课局,民国年间税课局迁移,由天津商人孙氏购得,解放前夕(临清1945年解放)孙氏潜逃,房屋现由国家经租。该院落占地12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共四进院落,房屋现存29间。第一进已被拆毁,第二进由穿厅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组成,中为天井。第三进由主房三间,东耳房两间和东西廊房各三间、南耳房各两间(西廊房已改建)组成,中为天井。第四进由北房三间,西耳室一间和东西配房各两间(东配房已改建)组成,中为天井。整座宅院主次有序、布局紧凑、规整,廊房的门、窗、挂络、隔扇多雕有梅、兰、竹、菊、八宝、冰凌等纹饰,疏朗大方,朴质古香。

16.赵家大院

赵家大院始建于明代洪武五年(1372),位于临清市先锋办事处竹竿巷街。据考证初为“清源驿”。《临清洲志•公署》记载:“清源水马驿,在会通河南岸,北向。明洪武五年(1372)创,永乐十三年(1415)知县刘靖增葺,有重馆,有序、有门、有楔(门旁大柱)”。相传后来此院落沦为“书院”(艺妓馆),其后官购为“道台大院”(文献无记载),民国年间被名医赵悦仁购得变为民宅。原院落共六进,现第一进、第四进已被拆毁。西跨院共三进,穿厅是硬山卷棚顶,后鼓棚与穿厅呈勾连搭相连,柱础、枋额、雀替多有菊兰、八宝雕饰,窗棂、隔扇多有花卉、回纹雕饰。整座院落主次有序,布局疏朗,合为一院,分行各门,方便聚合。此院落是临清城市变迁的见证,作为京杭运河沿岸接待过往使节、达官、显贵、公差的驿馆旧址,存世稀少,它是研究运河明清两代临清对外交流及明清建筑史的实物资料。

17.朱家大院

朱家大院始建于明代,位于临清市福德街,北临运河,明清时期为官船度驿之所,至清代末期改为私人宅第。宅主朱景运开设银号,专为华美医院融汇存纳款项,民国年间传于朱子熙,解放前夕(1945)朱家避退天津,后房舍由国家经租。该宅院坐北朝南,占地3400多平方米,现存房屋60余间,由三处院落组合而成。前院共两进,第一进由门楼、照壁和三间北房组成;二进有廊房十五间。后院两进,第一进由南屋三间,东屋七间,穿堂一间组成(现西屋已毁);第二进由东屋五间,北屋六间组成(现西屋已毁)。后跨院两进,第一进由北屋、南房各三间,西屋八间组成;第二进南、北屋各三间。整座宅院布局规合理、主次有序。院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坚固耐劳,梁驼、雀替、门窗、挂络等木质构件雕刻有鱼莲、花卉、冰凌、八宝等吉祥纹饰,质朴精美,别具一格,为典型的临清民居之一。

18.陈公堤遗址

陈公堤遗址位于临清市先锋办事处郭堤村东100米处,占地500000平方米,高8米,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150米,为宋代时期的黄河故堤,俗称“陈公堤”。现古堤及周围种植万余株桑树,其中百年古桑树一千余株,被山东省定为黄河地质公园

19.汪广洋家族墓

汪广洋家族墓位于山东省临清市八岔路镇杨二庄村西300米。占地7000平方米,明清墓葬20座,碑刻10通,是汪广洋及后世子孙的墓地。汪广洋(?-1379),字朝宗,高邮人。元末进士。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渡江,攻下采石矶,召汪进见。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后又任都谏官,并相继调升为行省都事、中书省右司郎中。不久任骁骑卫事,参与常遇春的军务。至正二十六年,常遇春攻下赣州,汪为留守,任江西行省参政。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平定山东,因汪廉明持重,朱元璋任命他料理行省。后入京任中书省参政。二年,出任陕西参政。三年,朱元璋召广洋为左丞相。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汪广洋被贬杀。被杀后其子孙避难于山东福山,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其夫人携长子迁到此地,并把汪广洋遗骨迁葬于此。

20.大宁寺大雄宝殿

临清市大宁寺为佛教寺院,同净宁寺、天宁寺、满宁寺并称“临清四大寺”。该寺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清乾隆年间两次重修,全寺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平面呈纵长方形。原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祭殿、戏楼、大雄宝殿、伽蓝殿,东西两侧铺以对称禅堂、斋堂,是“壮丽甲于诸刹”的建筑群。现寺中其它建筑荡然无存,只保存大雄宝殿(俗称前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单檐硬山布瓦顶。明、次间前后建有四柱三楹廊,檐廊硬山卷棚顶与主殿相连,成勾连搭式。殿中原塑有释迦牟尼佛像,还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佛像。该殿为临清现存的唯一完整的寺观古建筑。现存有明代万历四十七年(1619)《大宁寺稳重长老重修大雄宝殿碑记》等三通碑刻及经幢。碑文中记有当时“环四周为市廛,金银钱布、贝玉珠玑堆积如山”民间商业繁荣景象。

21.临清县衙南门阁楼

临清县衙南门阁楼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位于临清青年办事处考棚街,北临元代运河。明代洪武二年(1369),临清县治由当今城南旧县村迁移至此,占地3万平方米,房舍400余间,由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在临清闸东北三里处建砖城,县治便移至城内,此地废弃。因历年来的城市改造县治治所的其它房屋荡然无存,现只保存县治治所的南门阁楼。此楼又俗称“文昌阁”,坐北朝南,砖砌基座,高3米,长10米,宽7米,下部辟门洞,阁楼面阔3间,进深2间,歇山卷棚顶,抬梁式木构架,筒瓦覆顶,飞檐挑角,整体结构巧妙,和谐得体。此阁楼是临清境内现存最早的明代建筑。

22.箍桶巷张氏民居

箍桶巷张氏民居位于临清市先锋街道办事处箍桶巷街156号。建于清代,现保存两进院落,房屋3栋,共14间,是抗日将领张自忠家族居住及生意场所,俗称”张家当铺”。六十年代初期改为英烈祠,用于存放祭奠革命先烈骨灰的场所。

23.古楼街天主教堂

古楼街天主教堂位于临清市新华办事处第一中学院内,此楼于民国二十三年四月(1934),由胡修身主教筹资,王赐玺神父经手所建。1935年秋,成立于1930年的若瑟修道院(为天主教教会学校)由小芦村(现属河北省临西县)迁入十字楼内。1941年李荩臣主教迁入楼内居住,修道院修生搬出,住于楼外平房之内。1945年9月冀南中学(临清一中前身)迁入,使用至今。该楼平面呈十字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高两层,占地1000多平方米,现保存比较完整。

24.华美医院诊疗楼

华美医院诊疗楼位于临清健康街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临清华美医院,原为施医院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设在基督教会内,由美籍传教士金发兰、卫各纳创建,后被“义和团”拳民所焚。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南北街扩地百亩又重建,更名“华美医院”,由华方捐款,美国人所建,医疗费由教会拨款,基本免费就诊,民国十六年美籍医生孔美德、瑞杏林等捐款3645.5美元,购置X光机,发电机,由美国直运我港口,财政部特予免税,以示嘉奖。宋哲元部冯治安师长,马鸿逵军长等名流多于此治病疗理,解放后改名“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53年定名为“山东省聊城行署第二人民医院”至今。现存的该华美医院诊疗楼为砖木结构,平面呈T字形,坐西朝东,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歇山四坡顶,面阔60米,进深20米,前后设内廊,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内设各科室百余间。墙体砖砌,门窗拱卷,檐下饰木质斗拱,彩绘质朴,应视为中外建筑风格相合之楼。现保存完好。并且距华美医院诊疗楼东约800米处的更道街198号还有一处同时期建,高两层的T字形牧师楼,应属其附属文物。

25.三元阁码头

三元阁码头位于临清市青年街道办事处西夹道街西侧卫运河大堤之上,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坐东朝西,长、宽各15米,台高4米,占地230平方米,基础为条石砌筑。此码头当时被称为运河之上第一商业码头。

26.临清先锋大桥

临清先锋大桥始建于1958年5月,1959年7月竣工通车,由国务院交通部工程师会同苏联专家及山东省交通厅技术人员共同设计,由山东省交通厅施工兴建。因这座大桥在当时还是国内首建,所以命名为“先锋大桥”。桥的样式新颖美观,车道宽敞,两旁设有人行道和混凝土栏杆。桥长166米,分为6孔,主航道孔道为55米,两千吨的机动舶船队和一千吨的双尾客货轮均能通航无阻。1974年河床加宽,在西岸续建引桥与主桥相接。引桥长411米,21孔,行车道7米,两边人行道宽0.75米,全桥27孔,长577米。是连接冀鲁两省公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又是运河上一大景观,是临清近现代标志性建筑物。

来源:临清微生活

Hash:016774ea0b64d3beb5e1c0af8d66e7666af4c7be

声明:此文由 看临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