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老城里,林立的楼群间竟然有三块墓地!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谢华平老师开设的公众号“高安寻古”(微信号:gaoanxungu),这是一个专为高安人寻根问祖、访古探幽、思乡怀旧而设的公众号。

高安老城,那曾有过的古墓

作者:谢华平

一到清明,笔者就想起了墓地。说来也许没人相信,在高安的老城里,在林立的楼群间竟然还有三块墓地存在:一块在原种子公司后面的墙根下,一块在现山下村的山岗上,一块在锦水路西端水岸江南住宅小区门侧。

城里有墓地,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也许觉得不好理解,但这要在更早些时候,却也见怪不怪了。因为城市建设发展太快了,要知道,这些墓地在被城市楼群包围之前,并不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地段,有的其实就是原先的郊外。例如现邮电新村住宅小区西墙根下的那一排坟墓,1988年修筑瑞州路时,就是正宗的荒郊墓地。

还有现在的政府二院住宅小区,古代曾名“小洞山”,因宜丰洞山寺著名高僧良价曾在此歇脚,故高安将此命名小洞山并在此建小洞山寺。后因战火,致使寺毁山荒再也没能复兴,逐渐变成附近居民的菜园和墓地。2002年市政府在此修建第二家属住宅院时,原址依然旧坟累累。可如今住在里面的人,谁会想到楼底下曾是先人们的安息地?

若再往前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连老高安中学所在地都属于郊外。在笔者的印象里,那时候的高安城,城北,走到老高安师范大门口就跟乡下差不多。即使热闹的城南,老高安二中这里就算郊区地界了。正因为城小,所以那时候的高安老城周边搞建设,许多建筑工地都会有墓地被发现。比如原先的高安师范教师住宅区,因为现在的山下居民区、种子公司后面所存的这两块墓地几乎就是与原高安师范教师住宿区连为一体的。这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都还是一座坟山,从前叫郭家山。而到1984年师范修操场时,竟然还挖出了更大规模、更早年代的墓葬群。据考古工作者清理,这片墓地从战国一直到唐代的墓葬都有,其中以汉代的居多。江西省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套战国木棺椁就是在这里出土的。

与之相邻的老高安中学,原来也是墓葬地,既有附近彭家山村的近现代墓葬,也有历朝城里居民的古代墓葬。在这片区域的北端稍远处,1987年县自来水公司基建,挖出了西汉墓;在南端靠近凤凰山(即碧落山)处,1988年基建时挖出了宋代墓,在老高安中学的大门口,1989年碧落路降坡拓宽时,又挖出了唐代墓。

在北城之东,有个著名的七星堆。七星堆原是一座砂石山,俗称“鹅卵山”。从前的筠阳镇建筑队专门在这里采砂挖卵石,老会挖出一些宏大的墓穴,还有不少古董。后来被县里文物局知道了,便会同省文物队一起作正式发掘,结果发现,这是一个比郭家山规模更大的古墓葬地,占地约2平方公里,仅被发掘的就有战国、西汉、东汉、六朝、唐、宋、元、明诸朝墓40余座。最后这里被圈地保护起来,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名胜景点

在北城之西也是如此,现在筠西通真桥东北侧的这片居民区,1982年之前曾是筠阳镇砖瓦厂的炼泥基地,不时的有坟墓被挖开。后被考古工作者调查验证,这里曾是唐朝明朝的墓葬区。

原粮校和面粉厂所在地从前叫莲花山,在建厂建校之前也是一片墓地,其中时代较早的竟然有宋代墓葬。详查史料得知,莲花山西面不远处,还有一片清朝太平天国时期的乱坟岗,里面埋着大量清军与太平军将士的遗骨。当然以埋太平军为主的那块墓地叫“乱坟岗”,而以埋清军将士为主的墓地则被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义勇丛冢”,其中就包含名留青史的清军将领刘希洛和李锟两人的墓葬在内。至今,由时任瑞州知府黄廷金亲自题刻的李锟墓碑还在原地当了桥板。

而且,类似莲花山这样的乱坟岗或义勇丛冢还不止这一处,在城北太平门外有一个宋代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专为无人收葬的亡者所设的公共墓地,叫“漏泽园”,大概就在今瑞州西路旁边。因为在清代,这里还有一个相同性质的为孤魂野鬼设立的“郡厉坛”。而在更远些的燕溪清水桥,还有宋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瑞州知府卢壮文特意为在战乱中的死难者而开辟的公共墓地。

像这样以收葬战乱死难者为主的公共墓地在高安城北的连锦桥还有一个。城南也有两块,一块在城南的东面原大愚寺的左边(大概今筠阳街道办事处附近),一块在城南的西面,原龙化桥边(大约在今南门伍家村附近)。

老城周边不仅密布着许多古代贫民墓地,还散落这不少名人墓地。记录在册的就有,城南的谢灵运墓(据说在南门皮村一带);南石桥(今世济桥社区居委会西侧)的孝子廖洪墓;高明门外(今关下村附近)的陈康乐墓;朝阳门外(今筠阳街办门口)的吕祖俭墓;城北的朝京门外(今邮电新村一带)的魏京墓;望仙门外(今锦惠中路与瑞州中路交汇处)的郭氏墓;钟秀门(今筠西路北段)的熊楫墓。

这些名人,史料上都有记载,如谢灵运,是南北朝中南朝宋的大文学家,被封为康乐侯。康乐本为万载县,但他喜欢在高安城落脚;廖洪是唐代高安城有名的孝子,虽家贫如洗,但父母双亡他捧土为坟,又搭草棚住在坟边守墓;陈康乐是南北朝中陈宣帝的第三个儿子,被封康乐县侯,同样不知何故,本应在万载落脚的他,死后也葬在高安城;吕祖俭(又名大愚叟),是宋代京官,因得罪上司被贬来高安当苦差,寄居在大愚寺;魏京,是宋天禧年间的进士,高安城里有名的大儒,他所居的街坊就因他而命名为“儒荣坊”;郭氏,据说是唐朝重臣汾阳王郭子仪的夫人;熊楫则生前任过明代广东龙川县知县。

如果说老高安中学是当年高安老城的边缘地带,这样的地方有古墓地还可以理解,但在老城中心区也发现古墓葬那就有些奇怪了。例如,今天高安大桥北桥头西侧,解放路凤凰桥东侧原有一楼,从前叫商业大楼,它的地下原先就有北宋时代的墓;现市人民医院是在古县文庙的唐代墓地上建起来的;如今的体育馆,古代叫陈家巷,1986年动工时挖出了宋代墓;1987年城南中医院搞基建,挖出过宋代墓;今瑞州桥头北端、原县档案馆内,1987年施工时也挖出过明代墓葬。

如此看来,像高安老城这样城里城外尽是坟墓的景象还真不可思议,这是古代高安的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呢?是古代的丧葬习俗,喜欢将墓地置于城内,还是古代的条件所限,迫不得已才将阴宅与阳宅共处?其实,依笔者陋见,恐怕还是古代高安城池的范围既窄小又多变。比如这一朝的城市核心区在城东,墓地便在城西。也许下一朝的城市核心区又移到了城西,墓地便又改到了城东。这样说又很正常,因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城市规模自然得相应的逐步扩大。于是,原先郊外的墓葬群,很快被后来的城市建筑群所包围,变成城市核心区了。(全文完)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谢华平老师开设的公众号“高安寻古”(微信号:gaoanxungu),这是一个专为高安人寻根问祖、访古探幽、思乡怀旧而设的公众号。

Hash:9d4042356600072cda450bae72e7b36a74f8a00c

声明:此文由 中国高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