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门坳之战:向荣率军偷袭攻占要塞,太平军三次劫营失利

太平天国系列482,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咸丰元年七月,清军在向荣的指挥下从太平军手中夺下战略要地猪仔峡和双髻山。坐镇三江指挥的向荣得知双髻山已经到手,便将目标锁定不远处的风门坳。向荣没有仓促进军,只是将三江的大营移到河东面的军营岭。军营岭距离风门坳不过十里地,急行军半个时辰就能抵达。

驻军军营岭的向荣并没有闲着,他一如既往的化妆成山民,带着几个亲信前往风门坳查看地形,准备故伎重施,找到风门坳太平军的弱点,像攻打双髻山一样打太平军一个措手不及,迅速占领阵地。

太平军按理说吃了猪仔岭和双髻山的亏,就应该意识到全凭地理优势来布置防御是不可能阻止清军的,但是他们并没有从其中吸取教训,根本没有重视清军偷袭的可能性,就谈不上在风门坳附近留一队人马以作策应。

向荣仔细查探风门坳地形之后,再次以偷袭的手段夺得风门坳,赛尚阿在奏折中大概上报了这次战斗的大概经过:向荣分军三路,自领中军,左路刘孟由左边爬上山梁,抄贼军左路,右军陶昌培由右边爬山,抄贼军右路,同时通知乌兰泰带兵接应。

那日夜晚,清军三路摸黑抵达风门坳,据说太平军营地火光稀少(压根就没想到清军又来偷袭),只听得一声炮响,清军发起进攻。三路人马在火箭的照亮下,冲入太平军营盘,一阵砍杀,太平军完全是懵的,等反应过来后,根本没有抵抗,直接往不远处的古调村逃窜,向荣军夺得风门坳。

丙辰,巴德清、向荣督军克风门坳,踞之,贼堕崖谷死者无算。

既然清军得了风门坳,自然没有放过太平军的理由,一路追击到古调村,结果一到古调村,村子里冲出上千太平军,向荣人少,撤回风门坳驻扎,等和春率大部队前来。

和春没有让向荣失望,带了众多士兵和大炮,两军合为一处,再次前往古调村,两军相遇,从中午打到黄昏,太平军不敌,退出村外,和春不想太平军再回过来,接着村子的房屋进行防御,命令士兵们放火烧了村子,“和春追贼,焚古调邨”。

古调村被烧,自然不适合驻军,这个地方离洪秀全驻军新圩不过七八里地,没有再退军的道理,于是和春、向荣、巴德清等人一合计,让兵士们连夜过河赶到平山驻扎,平山位于紫荆山外侧,和新圩相距不过八里。平山地势稍高,比较有利于观察周围动静,向荣偷袭了太平军两次,自然也要防着别人偷袭。

当天夜里,太平军果然从各处出来,前往平山偷袭清军,不过由于兵力不多三次都没有得手,干脆就趁着东南风放火,眼看大火往清军营地窜的时候,风势竟然变成了东南风,将火吹往太平军站立的地方,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是夜,贼踰山劫营,长瑞、刘长清拒败之,贼烧山,俄反风烬(烧毁)贼”。

风门坳争夺战中,向荣再一次抓住了太平军的短板,以偷袭的方式取胜,并且及时防御太平军的偷袭,在平山得以立足,为日后攻打新圩做准备。不言而喻,向荣是太平军强劲的敌手,虽然在后来的战斗中多次败给太平军,但是向荣却屡败屡战,直到最后战败加生病,死在了丹阳的军营中。

参考资料:李滨,《中兴别记》;《赛尚阿奏》

曾国藩发明一笨战术,李鸿章都觉得蠢,结果成剿灭太平军最佳方式 太平军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从广西杀向湘鄂地区,面对浩浩荡荡的太平军清朝的传统士兵已经不足以抵抗。无奈之下,清廷只好令各省紧急组织地方乡勇进行团练,帮助清廷抵抗太平天国。而曾国藩认为以这种新式组建起来的军队依旧不足以抵抗太平军,因此他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湘军。

当时的太平天国教义有一条叫做“消灭儒家文化”,而曾国藩针尖对麦芒,打着恢复儒家文化为口号,大量招募儒家弟子,并且这些湘军之间几乎都有师生、同学等连带关系。为了使这些连带关系能发挥最大作用,曾国藩将湘军以营为基本单位,尽量将有连带关系的士兵放在一个营中,确保其整体性。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咸丰四年(1854年)2月,曾国藩《讨粤匪檄》,把太平天国比作“荼毒生灵”的妖魔,将自身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动员广大知识分子参与到与天平天国的斗争中去。随后信心满满的率领湘军倾巢而出。

然而现实给了他响亮的一耳光:出军不到一个月,岳州战事惨败;4月,靖港水战中又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曾国藩因接连战败而被革职处理,曾国藩悲愤之下投河自尽,幸亏被章寿麟救起。之后曾国藩越发小心,取得了几次胜利。然而到了咸丰五年(1855年)2月12日夜,曾国藩在与石达开交战中惨败,100余艘战船被毁, 气急败坏的曾国藩打算“策马赴敌以死”,被罗泽南、刘蓉力劝乃止。

从这些战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的统兵能力确实“不咋滴”,我们也在看曾国藩的成长史,可以发现他在学习上完全也可以称得上是“愚笨”, 一篇常人读个几遍就能背诵的文章,他往往需要通宵达旦地背诵。

不过或许是曾国藩拥有如此的成长经历,反而让曾国藩想到了对付天平天国的妙计——结硬寨,打呆仗。这种作战方式很简单:湘军在每一次进攻的时候,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每到一个地方之前,都要花费巨大人力与财力修建营寨,并且在营寨四周修建城墙,装上花篱,并挖深沟,稳稳当当的三重防护。

李鸿章见识到老师的这种作战方式时,也是一阵失望,他原本认为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交战多次能够想出什么高招呢,因此说道: “吾以为湘军有异术,今而知其术无他,唯闻寇至而站墙子耳。”显然在李鸿章眼中,曾国藩的这个招数,实在是有些“蠢”。

然而在旁人都不看好这种做战方式时,湘军却用实例证明, 这真的是剿灭太平军的最佳方式。

据《贼情汇纂》(《贼情汇纂》的原身是清廷对抗太平天国时搜集的情报数据,后来加以整改,编著成一本历史著作)中记载, 太平军的作战方式以灵活多变为主,他们会利用山川地势,在战场上不断运动,伺机寻找敌人的薄弱位置,然后加以猛烈进攻。

而曾国藩就是针对太平军的这一特点,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笨方式,让敌人找不出破绽。在保障自身安全之下,缓慢行军,然后将敌人包围,阻断其粮草供应,面对湘军铁桶般的防御,太平军丝毫没有办法,最终被活活耗死。这种方式虽然进度缓慢,每次交战往往都要斗上数月甚至一年。然而这种方式却能以最小的伤亡为代价战胜太平军。

湘军在与太平军斗争的13年中,曾国藩就是利用这个方式,一点一点的将太平军给耗死。对此,曾国藩总结到: “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当然,曾国藩能用这种方式将太平军大败,也是有外部因素存在的,比如太平天国毕竟是农民起义,他们的首领目关短浅,短时间内虽然取得巨大优势,但是等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漫无目的了,军队战斗力下降、组织混乱,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农民起义避免不了的雷区。另外还有天平天国内斗的关系,这也极大的削弱了太平军的实力。

当然,打仗就是要抓住敌人的弱点,太平天国的失败与自身的原因关联很大,曾国藩就是抓住机会再制定最佳方法,最终将其成功打败,而曾国藩这般做也无可厚非。而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后来在一战中大放异彩。 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就利用此方式以“铁丝网+战壕+火炮”为战术,打的英国人丢盔卸甲,堪称单方面屠杀。

我们不可否认每个人的天分是不一样的,但是曾国藩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即便不是天才,只要努力也能成为有大才之人。历史上有很多故事都是能够给人启发的,我们若想将思想变的透彻,只有多经历才行。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想出对付太平军的方式,与他之前与太平军交战中的多次失败息息相关。

很多人都说人都是要在失败中成长,然而失败的成本太大,很多人都经受不起。那么是否有不经历失败就能增长见识的方式呢?答案是有的——读书、读史书。这样我们可以不用经历失败,但是可以看到别人的失败,不然也不会有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

当然,读史书也要读对。有一本书,自问世以来便是历朝历代帝王必读的一本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便是《资治通鉴》,我们的领袖(不敢直呼)称这本书是“博古通今的必读书”。为此,伟人将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元代吴三省曾说: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

翻译过来就是,皇上不读不能管民,臣子不读不能做事,为人子你不读就会侮辱先人、愧对后人,可见《资治通鉴》的重要性。

有人说,历史著作我读了很多,比如《史记》和《战国策》,我为什么还要读《资治通鉴》?因为《史记》和《战国策》记载了太多热血故事,阅读者会变得血气方刚,梦想向荆轲或者苏秦那样纵横四方。但如果你读了《资治通鉴》那你就会变得成熟稳重,说话三缄其口,做事三思而后行。因为《资治通鉴》惜字如金,里面记载的事情也都是国家治乱,君臣争斗之事。

当然,现如今由于语言形式的更替,我们使用的是简化过的文字以及语言,再读文言文版的《资治通鉴》的话着实费力。有鉴于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台湾学者黄锦铐先生领衔主持,集台湾各大学27位著名教授之力,历时3年,才完成这部 《白话资治通鉴》。一经发售,就深受读者所喜爱,译者在翻译时力图 贴近、还原《资治通鉴》,不以“现代眼光”作解人,不擅作发挥,旨在让读者读到“干干净净的《资治通鉴》,干干净净的司马君实”。

这样一部简简单单的历史巨著,道理通俗易懂,书内还包含赠送的简明皇帝谱系表和官制简表,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这一套《资治通鉴》都太值得拥有。有读者评论 “排版舒适,纸质特好”;“一发不可收拾,想赶快读下去”“读完就比别人多走1300年的路!”。

做为历史爱好者,入手这一套非常划算,因为这一套在头条做活动,一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可以说是很超值了。

爱好历史,家里一定要备这样一套书,没事的事情翻一翻,就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会完全不一样。不需要看十七遍,能够全部看一遍,重点的部分看上三四遍,就非常不错了。大家可以点下面的链接购买,发货速度很快!

曾国藩想出一笨招,轻松剿灭太平军,此笨招在一战中依旧大放异彩

太平军血战嘉兴:击毙淮军第一悍将,歼灭清兵4000余人 太平军

1863年12月,无疑是原太平军降将,现为淮军第一悍将程学启最辉煌、最幸福之时,他借助两顿饭局,成功干掉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等太天国5位王爷4位天将,杀死已投降之太平军4万余人,拿下了苏州。如此赫赫之战功,清朝授予程学启总兵职,加封提督衔,俨然成为朝廷高级武官,这让李鸿章麾下刘铭传、潘鼎新、张树声、吴长庆等猛将羡慕不已。此时,悍将程学启无疑就是李鸿章之王牌,刘、潘、张、吴等则只能打配角了。然而,幸运之神不会一直眷顾他,很快他就在嘉兴城下被荣王廖发寿、挺王刘得功用枪支爆头而亡,4000余清军也一起命丧城下。正所谓是:“出来混的,迟早要还”,太平军血战嘉兴,将他送上了西天,为苏州广大将士报了仇。

拿下苏州后,李鸿章决定乘胜拿下嘉兴,扫除浙江太平军残余,程学启则担任开路先锋,继续冲杀在第一线,潘鼎新、李朝斌等则当配角,协助其作战。嘉兴乃浙江重镇,东靠苏州、常州,西近杭州湖州,乃江浙之要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当然,李鸿章打嘉兴,绝对不是因为此处战略地位重要,而是有迫不得以之苦衷,实属无奈之举。为啥呢?原来,清朝为了在汉族地方实力派之间制造矛盾冲突,让李鸿章在攻克苏州之后立刻挥师西征,协助九帅曾国荃攻打南京,一举荡平太平天国。但是,李鸿章不傻,若是真去了南京,估计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俩会立刻跟他火拼,毕竟准备到手之果实,岂能让他人分享呢?李鸿章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不想得罪曾氏兄弟,于是便找个理由,杀入浙江,去抢夺左宗棠之果实。当时,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浙江、福建军务,由他来处理。

李鸿章不惜得罪左宗棠,派2万余淮军,连同当地团练,总计出动4万多兵马攻打嘉兴,试图抢在左宗棠到来之前拿下城池,造成既成事实。当时,嘉兴太平军总计兵马8000余人,其中5000为老弱病残,能战斗的不多。此时,太平军在皖南、江西、天京等各个战场连连战败,嘉兴也指望不上有援军。不过,守城主将荣王廖发寿、挺王刘得功都是条硬汉子,且深得民心。当地塾师曾言:“余生三十年,目不见赌,独有此时。窃思长毛号令,国朝地方官所不逮也”,从侧面反映出廖发寿治理地方水平之高超。刘得功呢?典型的硬汉子,十足猛将一枚,每次战斗都喜欢亲自上阵指挥,冲杀在最前面,拿着洋枪与敌人对着干。如此,双方势必爆发一场血战,否则城池绝不会拱手让出。

1864年1月,悍将程学启率所部6000余人率先杀到嘉兴城下,直接强攻城外太平军修筑起来之土垒,连续摧毁10余座营垒,毁炮台20余座,将太平军赶入内城。不久,潘鼎新、李朝斌等率水师赶到,叛将蔡元隆(现改名为蔡元吉)也率数千兵马抵达嘉兴,戈登“洋枪队”也跟着到来。戈登,英国冒险家,苏州杀降之后拿下手枪去找李鸿章拼命,可拿到了7万两银子后,还是继续带领部队攻杀太平军,赚取大清之银子。队友到来,程学启来劲了,直接攻打城池,让守备姜宝胜带1000敢死队往前冲。然而,姜宝胜可不傻,看到挺王如此勇猛,太平军一顿枪炮齐射过来,就灰溜溜跑回了。程学启大怒,觉得他有辱淮军名声,于是当场把姜宝胜砍了,以示不破城池绝不罢休。程学启临阵斩将,很是霸气。

砍了姜宝胜,程学启便再次组织2000余人冲锋,并亲自操刀冲杀,麾下悍将何安泰(总兵,正二品武官)也追随他冲锋,淮军果真彪悍。此时,戈登下令“洋枪队”用20门开花大炮猛轰城墙,将城头20余座炮台摧毁,嘉兴城被炸出数十丈,淮军各路兵马乘机冲杀而来,即将攻入内城。此时,荣王率民夫用砖石与沙袋堵住缺口,挺王则指挥太平军利用枪支射击,在缺口构筑密集火力网,总兵何安泰被一炮打死。如此,拼杀近一天,付出2000余兵勇之性命后,程学启还是没能冲入缺口,而荣王却成功筑起一道城墙,淮军只好暂时停止进攻。总兵何安泰阵亡,对程学启刺激很大,毕竟这是老战友兼老乡(都是安徽人);曾一起投奔太平军,后又一起投降湘军,最后又一起转隶淮军,绝算是有缘人。

何安泰阵亡后,程学启次日便继续组织敢死队进攻,依然亲自操刀。在戈登“洋枪队”之掩护下,程学启采取传统攻城方式,架设云梯,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带兵登城与太平军血战。对此,荣王、挺王下令士兵用枪炮、石头、“开水”等还击,清军士兵被烫得嗷嗷大叫,损失惨重。不过,毕竟有“洋枪队”开花大炮作掩护,程学启还是取得很大进展,并即将登上城墙。此时,挺王也组织敢死队出战,冒着被开花大炮炸成肉酱之危险,亲自上阵指挥,让士兵对着云梯上清军齐射,决不让其登上城头。如此,程学启倒了大霉,被枪弹击中头部,满脸都是鲜血,直接从云梯上坠落下来,后不治身亡。挺王干掉了程学启,可无法抵挡开花大炮之威力,清军一颗炮弹射入城内,击中弹药库,城内火光冲天。同时,城墙再次被炸出缺口,潘鼎新、刘秉璋等乘机攻入内城。

清军蜂拥而至,挺王也不后退,而是继续率将士与敌人血战,利用每条街道、每一座土垒进行抵抗,尽可能地给予敌军伤亡。然而,敌众我寡,嘉兴太平军孤立无援,挺王在混战中被枪支击中头部,直接阵亡;荣王则重伤被俘虏,遭凌迟处死,嘉兴就此陷落。嘉兴虽然陷落,可太平军将士也取得不小战果,淮军第一悍将程学启被爆头而亡,算是为苏州将士们报了仇;清军兵勇4000余阵亡,其中淮军死伤一千多,也付出了相应代价。

客观地说,此次嘉兴之战,太平军、淮军都很勇猛,均拿出拼命之架势,尤其是程学启,压根就不怕被打死。可惜,淮军之彪悍在甲午战争时不复存在,叶志超数万兵马狂奔700里,拱手让出城池。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战争全史》、《中兴别记》

太平军自由行旅游攻略

  • 风门坳之战:向荣率军偷袭攻占要塞,太平军三次劫营失利

    【太平天国系列482,小佛说史原创作品,请勿转载】咸丰元年七月,清军在向荣的指挥下从太平军手中夺下战略要地猪仔峡和双髻山。坐镇三江指挥的向荣得知双髻山已经到手,便将目标锁定不远处的风门坳。向荣没有仓促进军,只是将三江的大营移到河东面的军营岭。军营岭距离风门坳不过十里地,急行军半个时辰就能抵达。驻军军营岭的向荣并没有闲着,他一如既往的化妆成山民,带着几个亲信前往风门坳查看地形,准备故伎重

    2022-03-22
    242 81
  • 曾国藩发明一笨战术,李鸿章都觉得蠢,结果成剿灭太平军最佳方式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天国从广西杀向湘鄂地区,面对浩浩荡荡的太平军,清朝的传统士兵已经不足以抵抗。无奈之下,清廷只好令各省紧急组织地方乡勇进行团练,帮助清廷抵抗太平天国。而曾国藩认为以这种新式组建起来的军队依旧不足以抵抗太平军,因此他决定组建一种新的军队,湘军。当时的太平天国教义有一条叫做“消灭儒家文化”,而曾国藩针尖对麦芒,打着恢复儒家文化为口号,大量招募儒家弟子,并且这些湘军之间

    2022-02-18
    323 61
  • 太平军血战嘉兴:击毙淮军第一悍将,歼灭清兵4000余人

    1863年12月,无疑是原太平军降将,现为淮军第一悍将程学启最辉煌、最幸福之时,他借助两顿饭局,成功干掉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等太天国5位王爷4位天将,杀死已投降之太平军4万余人,拿下了苏州。如此赫赫之战功,清朝授予程学启总兵职,加封提督衔,俨然成为朝廷高级武官,这让李鸿章麾下刘铭传、潘鼎新、张树声、吴长庆等猛将羡慕不已。此时,悍将程学启无疑就是李鸿章之王牌,刘、潘、张、吴等则只能打配角了。然而,

    2022-02-13
    1967 13
  • 雨花台之战曾国荃三万孤军,一个“笨办法”大胜数十万太平军

    1862年1月30日,清廷任命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仍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曾国藩立即筹划以东征南京为主要目标的全盘军事行动。具体部署是:曾国荃部自安庆沿长江北岸直趋南京;曾贞干部由池州攻芜湖;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济之责;鲍超部由赣入皖,攻宁国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鸿章部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平军,尔后西进。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

    2022-01-29
    180 71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