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有字的豆腐引出的寻宝奇遇:东晋神奇碑刻为何流落民间?

咸丰二年,云南曲靖知府邓尔恒偶然进到自家厨房,发现案板上放着的豆腐上居然印着字?他一番询问,找到了古怪源头!

一块被用来压了74年豆腐的石头,居然是古籍记载的“大宝贝”

01、一块有字儿的豆腐

这位好眼力的邓尔恒,也不是一般人。他虽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不过他老父亲可是个名人——清末与林则徐齐名的禁烟大臣邓廷桢!

邓尔恒算是“系出名门”的富二代了。因此,从小饱读诗书,

眼力劲

儿还是有的。

这一天,他鬼使神差地就闲逛到了厨房,一抬眼看到案板上正放着几块豆腐。再仔细一看,邓尔恒瞪大了眼睛,这豆腐表明怎么还有字儿?

这几个字,看起来用笔舒展,似乎介于隶楷之间,别有一番味道……

邓尔恒一个激灵,感激找到厨娘询问,一来二去的寻藤摸瓜,便找到了磨豆腐的小作坊。

经过一番询问,邓尔恒直奔豆腐坊,当他来到压豆腐的地方时,终于看到了那件“东西”!

原来,豆腐上有字儿不是一天两天了,因为这家作坊常年用一块长方形的石板压制豆腐的水分,这石板浸润豆香,显得光滑无比……

02、神奇的爨宝子碑

那块大石板,就是邓尔恒要找的“东西”!

随即,他带走了大石板,在府上好好地研究了一番。没想到的是,这一研究不打紧,一件“大宝贝”就这样被他发现了……

原来,这块石碑居然是古籍记载的东晋碑刻《爨[cuàn]宝子碑》。此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公元405年), 碑文记录了墓主人爨[cuàn]宝子的生平及对墓主的赞美之词。

这位“爨宝子”,是当时的云南建宁(曲靖)太守,因为其统治时期百姓安居乐业人,被人立碑颂扬。

这块《爨宝子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文计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题名13行,每行4字,额15字,均为正书。

经考证,此碑可能在乾隆43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市扬旗田村,不过由于当时无人识得此碑,便被一豆腐作坊搬回去做了压石板。

03、书法奇珍

直到被邓尔恒无意间发现,这块珍贵的东晋碑刻居然在豆腐作坊“打工”七十多年了……

为什么说这块碑刻非常重要和珍贵呢?仅仅是因为出自东晋且是记录爨宝子的功绩吗?非也!

两晋时期是我国书法发展的高峰时期,书圣王羲之就是生活在那个时期。不过,这一时期的碑刻出土却非常稀少!

细细观察碑刻上的文字,你会发现该碑字体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全碑400余字,布局自然、左右顾盼、首尾呼应、气贯全篇、和谐统一、文彩飞扬。

这种自然随意且古朴稚拙的味道,让许多的文人墨客十分着迷,并将其

看作

书法作品中的奇珍异宝!

康有为对《爨宝子碑》评价极高,称其“已冠古今”。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爨宝子碑》被认为是由隶书过渡到楷书的典型实物,它反映了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字体风格。

另外,众所周知,魏晋至南北朝时期朝廷明令禁碑,故碑刻存世甚少,这块碑能够机缘巧合地流传下来极为罕见!

不过,如果你以为《爨宝子碑》被邓尔恒发现之后,就可以“永享太平”的话,你就错了!

自古奇珍多磨难!这块石碑也不例外……

当年,邓尔恒将石碑安置在曲靖城内武侯祠中;谁曾想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战火烧到了云南,石碑居然就被当兵的撬走修筑防御工事!

幸亏城中以拓售碑帖为生的寒士张士元,冒着猛烈的炮火,勇敢地将此碑偷偷运回了家,藏了起来!

1937年,原中华民国教育厅拨款委托原曲靖中学校长谢琅书在校园内建造了“爨碑亭”,《爨宝子碑》和宋朝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并置于一亭之中。

1961年3月, 国务院认定此碑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一直保护至今!

时至今日,这块历经磨难的神奇碑刻,被珍藏于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中,再也不用颠沛流离……

Hash:b3743c92dc5edcab873015302e35873c4cc27329

声明:此文由 小强史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