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历史上的这些名胜古迹,你都知道吗?

景阳冈

景阳岗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据《阳谷县志》记载:“景阳冈在县城东四十里,沙丘起伏,莽草无涯,古木参天,人烟稀少”。附近原有九岭十八堌堆。景阳冈在东沙堌堆和西沙堌堆之间。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解放后几次平整,到七十年代,除保留两处作为龙山文化遗址的沙冈外,其余已全部整平。

景阳冈名称的来历:相传很久以前的一年秋季,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大雨,平地一片汪洋,百姓都逃到东沙崮堆上。后周皇帝闻讯,派宰相李谷亲临阳谷,指挥修复阳谷到张秋的大堤以除水患。李谷率十万人马,人挑船装,一口气挖去了九岭十七堌堆,终于将大堤修好,治服了洪水,他却积劳成疾。皇帝亲自来到阳谷,欲给李谷贺搞行赏,不料李谷病重而逝。百姓一个个披麻戴孝,皇帝顺从民意,将李谷尸体头朝北脚朝南,葬于东沙崮堆之上,并赐御碑一块,碑文写道:“李谷学禹居山冈,脚登大堤面朝阳。亲手绘下好风景,万人歌唱李宰相。立碑卧地根基重,世世有人祭灵堂。宫廷均识英气在,名流千古万人扬。”头三句尾字倒念,便是“景阳冈”。

狮子

1956年此楼已破旧不堪。国家付酬此楼归公后,由工商联使用。1958年工商联发起集资,在政府支持下,原地重修了狮子楼。但建设风格无时代特点,工料质量差。到1978年,已经梁断檩折,栏杆腐烂,楼顶塌陷,经过一段酝酿,阳谷县人民政府决定重修狮子楼,1984年动工,1985年竣工。

楼门前两侧廊柱上镌刻着—副楹联:“惩恶除暴英雄浩气贯日月,阅古鉴今斯楼坦荡警后人”。楼前列石狮两对,最南一只狮子爪下;有—幼狮,其它三个狮子都足踩绣球,生动可爱。石狮南北两侧分别是两次重修狮子楼碑记,北侧碑文为陈从周所撰,杨萱庭书丹。电视连续剧《武松》第三回“斗杀西门庆”,就是在这里拍的外景,武松提刀跃楼而下、杀死西门庆的镜头也是在此处所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来访时称:—个县城的酒楼在两部文学名著中都写及,这在世界上也是为数不多的。每日来游览者络绎不绝。

阳谷文庙

阳谷文庙位于县城西南隅,紫石街北侧,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阳谷文庙始建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明成化十六年(1428)曾落架大修大成殿及两庑、棂星门、戟门、明伦堂、东西斋等。清代除对原有建筑进行修缮外还陆续兴建了启圣祠、乡贤名宦祠、泮池、敬一亭、奎星阁、尊经阁、文昌楼、教官宅、更衣亭、省牲亭、龙门坊、出入两牌坊等。清雍正二年(1724)文庙发生火灾,御碑亭和其它建筑被焚毁,仅存大成殿及东庑三间

张秋古运河上闸故址

京杭大运河催生了历史上张秋、阿城、七级三座璀璨明珠般的运河名镇。张秋、阿城、七级分别是始建于五代、春秋、和唐代的古镇。明清时的张秋因处于寿张、东阿、阳谷三县界首和会通河中段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三县的人流、物流集聚中心。城镇建有九门九关厢、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是京杭运河上的五商埠之一,江南山西陕西山东各地的特产交流多在此转运,素有“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之称。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在此设置直辖机构工部都分水司,管理北至天津南至济宁的运河河道。

运河经济文化的繁荣兴盛,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成片区密集分布,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运河流域古文化特定的社会形成。如:被称为华北五大佛教寺院之一的海会寺、祭拜玉皇大帝的张秋城隍庙、纪念惩恶济善济公式传奇人物任风子而修建的任风子墓、反映明清商铺建筑风格和繁荣景象的阿城镇剪子巷,以及挂剑台、戊已山、荆门上闸、下闸等。运河遗址区内,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

七级古渡

阳谷七级码头和南、北闸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的京杭运河遗迹。随着经济的发展,七级镇党委、政府开始逐步复原这些丰富的历史、人文遗迹,先后邀请文化史志专家,对京杭大运河(七级段)沿岸的历史遗迹进行挖掘整理,考证出七级古渡、北大桥,米仓市、双井街等古街区,以及文庙、清法寺、新添庙等人文景观。其中,七级古渡、北大桥、新添庙和具有浓郁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街区等保留较为完好。

明清时期,东昌府区的周店和阳谷七级、阿城,是聊城境内明清时期东昌府以南、张秋镇以北的三座典型的运河市镇,由于七级、阿城、周店分别是重要的粮食和食盐转运码头和修船码头,故有“金七级、银阿城、铁打的周店”之称。

处在运河咽喉要地的七级镇,河中舟楫帆樯林立,岸边店铺鳞次栉比,云集八方商贾,物阜民丰,汇聚四海物产,商贸繁荣,曾建六门四关和六纵八横十四条街巷,势如棋盘,往来便利。“七级古渡”在明代为阳谷八景之一。

秋山西会馆遗址

山西会馆位于阳谷县张秋镇南偏东,紧邻京杭大运河,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当年人们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表述,其中的“临”为山东临清,“张”即阳谷张秋。同临清一样,大运河造就了古代张秋的富庶与繁华。

明清之际,京杭大运河已成为贯通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张秋伴随着运河漕运的繁盛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时运河沿岸的一处重要口岸。当时,很多商人在张秋经商。为了联络感情,建立了会馆。山西会馆为康熙三十二年建造,由山西的商人所建。建筑形式为四合院,坐北朝南。整体建筑为歇山式建筑施斗拱。青砖砌体,灰瓦覆顶。建有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大门与戏台成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戏台,下层为大门,大门前脸上镶有石匾“乾坤正气”。

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

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位于阳谷县城南的寿张镇沙河崖村。1947年6月30日晚,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人民解放军四个纵队13万人,在东起位山、西至临濮集的150公里长地段强渡黄河时,当时,总指挥部就设在沙河崖村孔月仙家中。

1996年秋,在此修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题写了馆名。馆内收藏包括当年邓小平赠给房东的军用木箱、刘伯承和邓小平曾用过的桌椅和茶具及当时参加渡河作战的领导人的题字、回忆文章等上百件革命历史文物。此处被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孔子宿处碑

孔子宿处碑在阳谷县安乐后屯村西,碑的下面“孔子宿处”四个大字双钩镌刻,碑文为阴刻正楷,44字,叙述孔子为鲁司寇时之政绩,系清光绪十五年(1889)阳谷县知事何式珍所立。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曾至此“西望有莘之野”,并止宿于此。

季札挂剑台

季札挂剑台位于阳谷县张秋镇挂剑台内,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挂剑台在张秋镇南水闸东北堤下,又称挂剑祠,亦称季子祠,有徐君墓在其旁。元代时即记载有古碑刻“季札挂剑徐君墓处”八字。明正德十一年(1516)在张秋工部分司任管理河道官的杨淳修建季子祠,并树碑刻诗。

其后,明隆庆年间、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来张秋的文人、官员纷纷题咏镌碑,并续修季子祠。五体十三碑就是保存至今的十三块诗碑,除一块碎裂仅存残字外,其它十二碑都基本清晰可识。碑刻共刻有13位作者的26首诗,字体楷行草隶篆五体兼备,很有书法价值。其中有元代诗人萨天锡,明代文学家李东阳、屠隆、傅光宅的诗最引人注目,尤其屠隆诗碑对研究其生平和诗书创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谷城西圮桥张良受书处

西汉庄位于县城西北0.5公里,据传,西汉时建村,后遭兵毁,相传黄石公当秦乱之时隐于谷山,后遇张良于杞桥授以《太公兵法》帮刘邦成帝业。村前有杞桥。清道光九年,《东阿县志》载:阳谷城西有圮桥,传即张良受书处,寿张有子房三冢,谓为张良葬处,古人题咏者甚多。、

迷魂阵孙膑

迷魂阵位于阳谷县城北6公里处。有大、小迷魂阵之分,南边的叫“大迷魂阵”,北边的叫“小迷魂阵”。“大迷魂阵”村小,“小迷魂阵”村大。相传迷魂阵是孙膑智斗庞涓的古战场。众多学者专家与军事研究者称其为战国故垒,是 当年的十八阵依次是:迷魂阵(今阳谷县大布乡大、小迷魂阵村),张丘阵(今阳谷县张秋镇),谷山阵(今阳谷县城区),阿城阵(今阳谷县阿城镇,有人说即孙膑故里),七级阵(今阳谷县七级镇),安乐阵(今阳谷县安乐镇),斜店阵(今阳谷县西湖乡斜店村),定水阵(今阳谷县定水镇),海雾阵(今东昌府区李海务镇),沙家阵(今东昌府区沙镇),燕店阵(今莘县燕店镇),河店阵(今莘县河店镇),马桥阵(今莘县河店镇马桥村),定远寨阵(今冠县定寨乡),堂邑阵(今东昌府区堂邑镇),桑阿阵(今冠县桑阿镇),柳林阵(今冠县柳林镇),真假阵(今冠县贾镇)。

蔡伦村

阳谷是我国古代造纸术的鼻祖蔡伦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据《汉书》记载,东汉元兴元年(105年),宦官蔡伦在谷城(今阳谷城)传授造纸技术,后人称其纸为“蔡侯纸”、“谷纸”(“蔡伦井”至今仍在阳谷城北鲁庄保存完好)。自此,聊城地区的人们尊奉蔡伦为祖师,沿用蔡伦的传统工艺抄纸。石佛镇鲁庄也叫蔡伦村与迷魂阵相距不远,是一个造纸村。

来源:文旅聊城

Hash:5f247e38d0cb07ec538064cc4721bfd78a5d9285

声明:此文由 阳谷帮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