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角落里,藏着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建筑……

刘湘(1888年-1938年),谱名元勋,字甫澄,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

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川军带病奔赴抗日前线。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938年1月20日在汉口去世。

为纪念刘湘为川、为国之贡献,1940年墓园于成都建成。墓园主要建筑依次为石桥、牌坊、甬道、旌忠亭、东西配堂、荐馨堂、陵台。

该墓葬为研究刘湘生平及四川地区近代名人墓葬提供了实物材料。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时期的一处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是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墓中出土船棺数量之多、体量之大,堪称全国之最。

▲ 漆簋(guǐ) ▲ 漆几

棺内出土的大批漆器为四川战国漆器精品,将成都作为中国著名漆器生产中心的历史向前推移了三四百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永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称“永陵”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陵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地上皇陵。

墓内石刻精美绝伦,出土玉器、银器巧夺天工、堪称文物精品。前后蜀灿烂历史文化在承唐启宋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都永陵也成为反映中华文明盛世辉煌的重要代表遗存之一。

图| 视觉中国

三官堂街上,有一座碉楼,高约5米,均用大块青砖砌成,鲜有人知其来历。

三官堂附近以前是四川兵工厂,也就是后来的南光机械厂,主要生产制造步枪。工厂四周为安保修起了四座碉楼,水泥青砖全部德国制造。现如今,碉楼只剩这一座。

很多人从华西医院公行道街走过时,都会好奇这座冒出马路一头的老房子里到底有没有人住、住的是谁。其实,这里是中国第一位牙科女博士张琼仙的居所。

▲ 张琼仙照片

张琼仙先生是个传奇人物,生于191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牙科博士、著名的口腔修复学专家,1929年考入华西协合大学牙学院。1936年毕业,获牙医学博士学位,曾为朱德聂荣臻、贺龙、张爱萍等看过牙齿。

▲ 戴季陶手书“颐庐”二字

院子不大,就三部分,一幢中西合璧的小洋楼,一个花园和一排六间的穿斗房。张先生于2013年故去,该栋房子目前无人居住。

双眼井始建年代不详,从外形推断应建于宋代。井北侧为巴金故居李家大院。1904年巴金出生在这里。除有两年随父亲去广元县外,巴金在这里居住到19岁,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

1987年10月1日巴金最后一次回成都时曾说:“只要双眼井还在,我就可以找到旧时代的脚印”。整个双眼井占地面积约为2.6㎡,现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翔堂是成都市最大、中国西南最大的教堂之一。随城市发展变迁,原有礼拜堂及老建筑多已不存,现仅存民国初年修建的二层砖楼一座。

二层砖楼坐西北朝东南,系二层砖木结构,青砖墙,青瓦悬山顶,仿欧式建筑。该建筑为民国至今尚存不多的教堂建筑。

这里是抗日名将李家钰的故居。它是目前市区仅存的川军抗日将领故居,代表着民国公馆建筑的典型风格。

时光荏苒,当年毗邻的诸多公馆均已不见,惟有这座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似在诉说着属于老成都的那份独特记忆。

图| 见水印

贲(bì)园,又叫“严谷荪书库”,是著名藏书家严雁峰、严谷荪父子的藏书楼,始建于1914年,在中国藏书界有“成都天一阁”之美誉。

贲园是张大千敦煌临摹壁画归来整理写生、加工素材的主要场所。著名书画家张大千与严谷荪关系甚好,曾带家眷、弟子及仆佣多达40余人入住此处。

图| 见水印

公馆建于民国时期,为四川督军、国民党政府第二十三军军长刘存厚公馆。刘存厚公馆建筑部分吸收了欧洲建筑风格,为成都市现存较少的完好民国建筑之一。

民国时期的公馆,大多修在暑袜街、文庙街、华西坝、陕西街和方池街一带,在北门的较少,作为名震一时的军阀,刘存厚早年跟随吴佩孚,当过四川督军。刘存厚选择在北门居住,与其信佛有关。文殊院近在咫尺,方便进香。

城市在发展,公馆与旁边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格外得破败不堪。或许,能够留得住老建筑的城市,才最有魅力吧。

人会变老

失去青春与光泽

房子也会变老

失去繁华和荣耀

相同的是

不管他们曾经存在多久

是漫漫千百年

还是弹指一挥间

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

你还知道哪些成都老建筑?

此外

|主编:杠上花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6ee8b0292991ff752de4895eca5d41a5f8fb831c

声明:此文由 今日成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