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文化:一切要从“中”说起

郑、汴、洛,黄河岸边三座古都,距离三百里,从夏至宋占据国家政治经济中心三千年,绘就了光辉灿烂的黄河画卷,如三颗明珠在历史长河熠熠生辉,共同打造了黄河流域人与水共生交融的中原样本。

为了讲好黄河故事,讲好城市故事,郑州电台联合开封台、洛阳台携手推出系列报道《三座城 三百里 三千年》,展现郑汴洛的历史文化景观,挖掘岁月深处的文化积淀,延续历史文脉,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中岳嵩山,巍巍峻极。天地之中,华夏之源。郑州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缩影就以嵩山文化为原点,徐徐展开。在岁月的长河里,嵩山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着丰厚滋养,而勤劳智慧的郑州人民,也用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惊叹的文化奇迹。

凌晨5点,晨曦微露,嵩山少林寺在厚重悠远的钟声里苏醒。和着阵阵蝉鸣、木鱼声,僧人们开始绕佛念经、打拳舞棍。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这座红墙灰瓦的千年古刹庄严而富有勃勃生机,日复一日迎接着八方来客,年复一年传承着少林文化。延庄法师说:"一千年了,我们就是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

闻名海内外的少林文化只是嵩山浩瀚璀璨文化中的零光片羽。嵩山之古,堪称万山之祖。25亿年前,地球还沉浸于一片大海之时,嵩山就横空出世,成为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这里孕育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仰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居全国之首。

2010年8月1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嵩山文化近30年的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松木说:"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西安,五千年文化看中原,八千年文化看嵩山。嵩山地区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雨后的登封观星台景区弥漫着青草香气,71岁的天文爱好者郭同勋正给孙女讲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据《周礼》记载,为了在天地之中建都,周公通过土圭测量法找到了位于郑州登封告成镇的"天心地胆",并在此验四时、定历法,确立了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分""二至"。一直到清朝时期,这里都是中国天文活动的中心、历法制订的原点,吸引无数爱好者纷至沓来。郭同勋说:"2014年春分到2017年春分,我们坚持每天在这后边的石规上测量日影,一个是确定24节气的时刻,再一个对比一个回归年时间和元代记载的时间(是否相符),4年测量了1100个影长数据。"

嵩山脚下的观星台不仅是中国天文发展大繁荣的有力见证,其蕴含的"中文化"更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哲学观,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为人处世之道。嵩山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吕宏军说:"中国的哲学都是以中作为核心的,就是大道为中或者中庸之道。天地之中的文化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之源、中国文化之根,成为中国一切行动的指南。"

正因为嵩山如此雄壮伟岸、底蕴深厚,中国多位帝王在此举行祭祀封禅活动,文人墨客、三教九流也争相登临。儒释道三教荟萃,不但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瑰宝,更形成了嵩山文化圈内的诸多古迹。

其中,汉三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典范。作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汉三阙生动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习俗,甚至为现代足球运动起源提供了实物佐证。吕宏军说:"汉三阙上的文字和图案可以说是中国上古到汉代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就是有了汉三阙上这个蹴鞠图,联合国世界体育组织2004年在巴黎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足球发祥地。"

同样在古代建筑领域首屈一指的还有建于北魏时期的嵩岳寺塔,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砖塔,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密檐式塔,郑州新地标"大玉米"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此。历经1500年风雨侵蚀仍屹立不倒,嵩岳寺塔卓越的建筑技艺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专业人士"取经"。嵩岳寺塔讲解员乔乐鹏说:"嵩岳寺塔里面融合了西域文化,融入了数学、美术、几何、艺术多种元素,造型、建筑结构非常特别。"

在位于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十多位身着汉服的小学生在此诵读经典。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名满天下,成了无数孺子的求学圣地。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等鸿儒硕学都曾前来传道授业。置身其中,悠悠书香扑面而来,"之乎者也"余音在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诉说着千年的儒学文化。嵩阳书院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李俊梅说:"一千多年过去了,现在还有很多活动在这里举行,如每年的嵩山论坛都有很多国内外学者研究讨论,还有小朋友到这研学,接受文化熏陶,这也是对嵩山文化的一种传承。"

黄河滔滔、嵩岳苍苍。这些不胜枚举的嵩山古遗存闻名遐迩、神秘奇异,犹如一把钥匙,不断牵引着我们去探寻悠远的历史。而一路从远古走来的嵩山文化,历经岁月洗礼却愈发光彩夺目,它融入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血脉,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壮大,为华夏儿女带来永不枯竭的力量。

中华之源和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说:"在黄河文明上下五千年,嵩山地区的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对中华民族最具有关键意义。它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人类、最早的村落、第一座城市、第一个王都。嵩山文明的这种原创性和原生性,奠定了黄河文明的基础,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做了非常好的诠释。"

end

记者:王妍斐、杨阳、池金山

编辑:佳泽

统筹:刘芳 乔艳霞

Hash:492643ab275f6b78aed0a406bfa798be8cb052b4

声明:此文由 郑说广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