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考古地层学 ——以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发掘为例

浅谈考古地层学

——以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发掘为例

李 进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 要:考古地层学作为田野考古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论,在田野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发掘为例,对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以及作用,与考古类型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增强对地层学的认识,以便于更好地为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服务。

关键词:考古地层学;唐户遗址;田野考古;考古类型学

1、基本概念

首先需要明白考古地层学到底是什么,它是对文化层堆积和各类遗迹的层位及彼此关系的分析研究,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先后或共时关系,是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础。考古地层学是从地质学中借鉴而来,其基本原则同地质学中的地层学是一样的,然在考古学里,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考古地层学与地质学地层学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两者形成原因、内涵和存在形式有差异,分析和处理方式不同。其次,需要知道考古地层学中的一些术语,比如:生土层,是指自然形成的、未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土壤层,比较结实、匀称、不包含人工遗物;文化层是指人类生活在一个地方,形成的文化堆积,其中包含有人类活动有意或者无意留下的遗物;一个地方可能有一个较长时间无人居住,自然环境的变化致使该处形成的不包含人类任何遗物的土层就叫做间歇层,在一定时间之后有人类重新在此居住就会形成新的文化层。在田野工作中,要学会鉴别不同地层。

2、基本内容

图1 IVT0312、T0313、T0314、T0315东壁剖面图

1.灰黄色耕土 2.棕黄色土 3.红褐色土

引自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2007年发掘简报。

田野发掘中,需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首先,要依据堆积的土色、土质和包含物来划分文化层和遗迹,如新郑唐户遗址2007年发掘时,将III区T0113东北部的F21分为4层,第一层为灰褐色土,较硬,含有炭粒、夹砂和泥质红陶片、石器、动物齿等遗物,第2层为褐色土,土质较黏而硬,结构紧密,含有较多炭粒、烧土块、草木灰等,出土了数量很少的夹砂红褐陶片及泥质红陶片,第3层为黄灰色土,黏而硬,紧密,含有草木灰,残红陶片,第4层为黑灰色土,较硬,结构紧密,有大量草木灰、炭粒、烧土等,遗物以陶器为主;其次,由上及下、由晚及早进行发掘,只能是逐层清理,不能同时清理几层,在IV区T0211中,其西北部的H207位于第3层下,打破了第4层和生土,我们就应该先清理上面的1、2、3层,然后清理H207,而不是直接清理第4层或者将207号灰坑与第4层一起清理掉,这样才能保证不造成混乱,因为H207打破第4层,年代要晚于第4层。IV区T0214的清理,应该先依次从上往下处理其上的前3层,然后清理H92,再清理同层下的H97和H98,最后清理被其打破的的第4层。IV区T0214中部的H92坑内填土又可以按颜色和质地分为4层,第1层为黄褐色土,土质较硬,第2层褐色土,土质较软,含较多炭粒和少量烧土颗粒,第3层为黄褐色土,土质较硬、纯净,第4层为黑褐色土,土质较软,含许多的炭屑以及少许烧土颗粒,同样按照从上往下,从晚到早的原则进行清理,由于H92没有被打破,所以只需要从上往下逐层清理即可。再次,要按照实际情形作好拍照、绘图及文字记录工作。各种发掘过程都应该完整的记录下来,做好相应的文字记录,比如遗物和标本的出土单位和出土位置坐标,各文化层或者像灰坑之类内的重要遗物,都应该记录下来,遗址的平剖面图等也应该认真的绘制,如新郑唐户遗址2006~2007发掘遗迹总平面图。

引自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2007年发掘简报。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一种堆积的年代一般情况下是靠其中的包含物来断定的,然而仅仅当中年代最晚的遗物才能代表该堆积的形成年代。如IV区T0113中部偏西发现的H50,打破了第3层,包含的遗物有含木炭粒、烧土颗粒、泥质红陶和夹砂陶片,如何要得到该堆积的形成年代,可以对木炭粒、陶器进行科学的测定,以测得最晚的器物的年代,作为该堆积的形成年代。此外,文化层的厚度不是判断形成时间的标准,也就是说不是厚度越深,形成的时间就更早。

3、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的联系

首先,考古地层学主要确定遗存的相对年代,而考古类型学则是可以确定其绝对年代。如新郑唐户遗址IVT0105、T0106东壁地层,通过地层学的方法我们能分为4层,并且知道第4层早于第2层,第3层早于第2层,第2层早于第1层,可是这只能确定相对年代,也就是先后关系,并不能确定它们各自应该属于哪一个时代,通过类型学的分析,我们就能知道第4层是裴李岗文化时期,第3层是汉代文化层,第2层是明清文化层,第1层是耕土层。其次,属于同一个文化层的遗存并非一定就是同一个时期的,而同一文化时期的遗存也并非肯定属于同一文化层,ⅣT0312、T 0313、T0314、T0315东壁剖面第3层是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地层,但是叠压于此层下的遗迹F30、F36、F41、H85、H110、H129、H136、G13等,同样属于裴李岗文化时期,由此可见并非同一个文化时期的遗存就属于一个文化层,同一文化层的遗存或许会掺杂早期的遗物,比如青铜器等可以长期延续使用的器物,生产到废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很有可能混入晚期的地层之中。经过类型学的分析能确定是否属于同一时期,经过地层学的观察又可以确定是否属于同一地层,再者,类型学得出的结论也应该接受地层学的检验。所以说考古工作中并不能只靠地层学或者类型学,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好考古工作。

4、考古地层学的作用

首先,考古地层学是田野工作中最基本方法之一,为田野考古工作中的收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使我们知道如何去收集遗物以及怎样划分地层、明晰地层的先后关系;通过地层学的研究,我们建立了各地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为文化区系问题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其次,利用考古地层学的原理,有时可以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比如环境科学、聚落研究等等;再次,地层学也有它的局限性,在田野实践中,容易产生主观随意性,因为按照土质土色等判断,在一定的程度上缺乏科学性,这不太利于研究;对于一些复杂的地层,比如一些被人为扰乱和自然破坏的地层,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判断;还有就是,光依靠考古地层学根本无法判断同一地层包含物的先后关系,像IV区西南部发现的G13,出土了陶片、石块和炭粒等,运用地层学无法知道他们的先后关系,地层学更多的是解决不同地层间的先后关系。虽说考古地层学有其自身的不足,但是对考古工作来说,属于最基础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手段。

5、总结

考古地层学是田野考古学的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在考古工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地层学,我们能通过判定遗址中各个堆积形成的先后过程或次序,来研究遗存之间相对年代早晚关系。在田野中,应该将此理论活学活用,按照地层学的基本原则,结合具体情况,谨慎认真的进行操作;同时,也应该结合类型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好考古工作。考古地层学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有待我们在田野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立强.对考古地层学的认识[J].文物世界,2013,(01):22-24.

[2]王玉主.关于考古文化层划分的几点看法[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1):221-222.

[3]信应君,胡亚毅,张永清,刘青彬.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2007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0,(05):3-23+97-102+109.

[4]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J].文物,1983,(05):60-69.

[5]方酉生.谈地层学与形制学在考古学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J].华夏考古,2003,(03):109-112.

[6]苏秉琦,殷玮璋.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J].文物,1982,(04):1-7.

[7]李静.关于考古地层学、类型学的一点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8):16-18.

[8]贺云翱.考古地层学——考古学者的又一“利器”[J].大众考古,2013,(03):22-25.

作者简介:李进(1993-),男,湖南张家界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方面的研究。

原载于 《锋绘》2018年第4期

版权归原版权者所有

Hash:0ff5151c6f7343a1d8bf50719d29bd6fca338378

声明:此文由 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