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真家乡的房子——碉房/新书推荐:《康巴藏区碉房体系:聚落•建筑•营造•装饰》

编者按:最近因为一夜爆红的康巴汉子丁真,“理塘”“甘孜”康巴藏区”成为了网友们搜索的热点词。“丁真成为丁真,离不开故土的滋养,成长路上经过的每一朵花、每一个人,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个体的气质中。”媒体探寻丁真的成长世界,发表的诸多文章里曾提到理塘的建筑,将之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或“百年历史的老屋”。其实藏区民居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碉房。今天,我们推荐的 《康巴藏区碉房体系:聚落·建筑·营造·装饰》,就是一本深入探讨丁真成长的土壤——康巴藏区民居的书,希望读者们能通过这本书详实地了解康巴藏区的碉房体系。

康巴藏区的分布

藏族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按照历史、地理和族源的不同,又可分为卫藏、安多、康巴三个民族支系,属于相对独立的三个亚文化区域。康巴藏族分布在青藏高原向周边过渡的横断山脉地区,曾是历史上著名的藏彝民族走廊核心地带。考古证实,这里是藏族传统碉房的发源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孕育出形式多样和体量高大的碉房民居,著称于整个藏区。

▲ 康巴藏区分布示意图

▲ 康巴藏区主要山脉与河流分布

内容简介

本书在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文献耙梳以及与周边藏羌地区比对的基础上,应用建筑学方法,对聚落、建筑、技术、装饰等四个方面的类型、构成模式、演进关系、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归纳,并结合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隐含的内涵、成因做了多角度的深入解析。既对藏区碉房体系的共性做了有益的补充、完善,又对康巴藏区碉房体系独具的特色有较为完整系统的呈现。

本书资料详实,是目前该领域研究最为全面深入的专著之一,既可作为相关历史研究的基础资料,又可作为康巴藏区地域风貌特色保护规划和设计的参考材料。

目录展示

创新研究成果

本书的五个章节最具新意的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对藏区中那些具有碉房空间形态特征,但在建筑形式、功能、结构、材料等方面与民居具有明显差异的建筑类型,如高碉、官寨、宗堡以及宗教殿堂等藏族主要传统建筑类型,从考古证据、史书记载以及相关研究者们的观点等多个层面,对其间的源流关系进行了梳理和论证,认为藏族传统碉房是一个具有统一性和适应性的、完整成熟的建造体系。

▲ 康巴藏区最具特色的传统石砌碉房

聚落部分揭示了藏族以神山崇拜为纽带的聚落体系组织模式,与康巴藏区传统社会组织模式对应的核心聚落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以及聚落形态构成模式。

土司官寨型聚落

▲ 寺院型聚落

▲康巴藏区核心聚落的环境形胜案例

建筑部分归纳了康巴藏区各地同自然条件、文化习俗和特殊人文历史相耦合的民居院落以及檐口、坡屋顶、厕所、晾架等形态构成元素的类型、源流关系及其分布规律。

▲ 康巴藏区有多层屋顶晒台的碉房民居

▲ 康巴藏区各种平屋顶檐口形态

▲ 传统晒架做法

营造部分结合康巴藏区传统碉房主体结构多元并存与因地制宜的地域特色,总结归纳了所有结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并基于功能需要和技术逻辑,详尽梳理了其间的演进关系。

▲ 土石外围护墙

▲ 两层叠柱式碉房

▲ 石墙加固策略

装饰部分从功能布局视角解析了藏区寺院建筑与民居的基本装饰模式,并归纳了康巴藏区民居普适性和地域性装饰题材。

丹巴地区民居外墙三色饰带和屋顶置白石

▲ 甘孜州乡城民居外墙刷白和屋顶置白石

昌都地区贡觉县民居外墙素作

作者介绍

王及宏

2010年博士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长期深耕于藏区人居环境研究领域,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主持相关省级课题2项,现任教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微信编辑 / 牟文静

微信复审 / 苏 静

微信终审 / 欧阳东

Hash:81e1f980fb251bb37aa9b822fb1294b52553a4b7

声明:此文由 1分钟职场达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