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宝楼文博 | 咱长安城的天坛——唐代圜丘遗址

“圜丘”又称“圆丘”,也叫“天坛”,

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

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

是清乾隆年间在明代和清初的基础上改建的。

今天要介绍的是西安发掘揭露出来的圜丘,

它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近300年,

比北京天坛早1000余年,

是全国范围内目前保留下来的唯一的

一处早于北京天坛的天坛遗址。

“西安天坛是目前所知发掘出的

最早的天坛、最早的圜丘,

为西安城内的大唐遗址和

唐代地面遗存的复原增添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说。

圜丘在唐长安城的位置示意图

唐代圜丘遗址位于今西安南陕西师范大学校园内。

《旧唐书》记载说:

“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

以景帝配,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里。”

明德门是唐长安廓城南墙正门,

门内即直通皇城朱雀门的朱雀大街,

圜丘遗址在明德门遗址以东950米,

大约是唐代的二里,这一点与文献记载相符。

圜丘遗址位置图

唐长安城圜丘的建筑方式很特别,

整个坛体没有用一砖一石,

全部素土夯筑,坛面、坛壁及登台的壁

都抹有一层白灰面

外观上洁白神圣、质朴大方

作为一个重要的礼仪建筑,

整个坛体没有砖石,全部用土夯成,

表面和各层的台面、台壁以及12陛阶表面,

都用掺有麦秸的白灰膏泥拌饰。

圜丘的12陛又称“十二辰”,

暗指天上的12个方位。

唐人采用如此简单朴素的建造方式,

出乎我们现代人的想象。

据记载,“天子祭天”的礼仪源于西周,

这在《周礼》中有反映,

但筑坛而祭则应该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武帝时在甘泉立泰一祠进行祭天活动,

泰一祠建筑豪华壮丽,又称紫坛。

到汉成帝时,采纳了宰相匡衡的意见,

在长安南北郊分别筑天坛,地坛,用来祭天地,

而坛体也变得简朴天然,

以表示对神崇敬的赤诚之心。

圜丘遗址

中国自有史记载以来,

礼仪制度都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代,唐高祖定武德礼,

太宗定贞观礼,高宗定显庆礼,

武则天登基之后也首先进行礼仪的改革,

以利于她的统治。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颁布的开元礼,

是集前人之大成相当完善的礼仪制度,

一直沿用到唐代末年。

开元礼明确了唐代五礼之仪:

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和凶礼。

吉礼共有55项礼仪,由此可见,

祀天祭地是古代国家的头等大事,

而祀天的礼仪主要是在圜丘上进行的。

《礼记》云: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

大报本反始也。”

祭祀天地是儒家礼学的一部分,

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

对统治者来讲就更为重要,

“帝王之事莫大于承天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祠。

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

祀天礼仪对维护皇权统治、增加民族凝聚力、

维系国泰民安起了不可替代作用。

圜丘遗址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自西周以来,

天子祀天的礼仪制度

一直是封建国家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

为唐代祀天礼仪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

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

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的演变,

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圜丘遗址俯瞰图

圜丘遗址考古平面图

作为“天下第一坛”的隋唐圜丘曾经辉煌过,

数位帝王曾在此俯首祭天,

同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的洗礼,

隋唐圜丘也更加拥有厚重与古朴的历史气息。

西安圜丘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穿越隋唐”的纽带,

也是我们对于了解古人祭祀文化、

学习周汉礼仪制度的途径,

更是促使人们唤起积极保护文物古迹意识的催化剂。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Hash:7830799fab83f5b665648481df15e2f2249d7f34

声明:此文由 亮宝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