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 · 碑林丨行走大西安 城市之美 色彩碑林

关中书院

400多年

书院门

450多年

钟楼

600多年

碑林博物馆

900多年

粉巷

1000多年

湘子庙

1000多年

八仙庵

1000多年

雁塔

1300多年

卧龙寺

1400多年

卧龙

红色:吉祥,幸福,欢乐,希望

历史:1400多年

卧龙寺建于隋代,初名“福应禅院”,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代名画家吴道子为该寺绘有观音像,故又名“观音寺”。宋太宗时高僧惟果为该寺住持,终日常卧,人称卧龙和尚,因而定名为卧龙寺。

卧龙寺号称“西北第一禅林”,是西安修行僧人最多的寺院,寺内香火非常旺盛,几乎每天都有信众拜佛,除佛日外,初一和十五居多。如逢腊月初八、腊月三十和大年初一,香客尤其多,水泄不通,其中,腊月初八一天能施舍1000多千克腊八粥, 就连周边县区的信众也前来要粥。信众捐赠的钱物不少,但取之于民,也用之于民。如今卧龙寺不仅是宗教单位,也是社会慈善单位,对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雁塔

土黄色:温暖,踏实,安全,不争名利

历史:1300多年

它位于闹市,但藏于清净。它可能不是你最先想到的景点,但你知道它的存在,正如它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巍然挺拔,它就那样静静的矗立,成为了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西安小雁塔原名“荐福寺塔”,位于唐代建立的大荐福寺内。它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标志性建筑,因规模小于大雁塔,故称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3米,是目前保存较好的唐代佛塔。其历史上还曾出现“三离 三合”的奇事。明成化年间陕西地震,塔身被震出一尺余宽的缝。时隔34年,陕西又一次大地震,竟使原来的裂口“神合”了,其后又两次出现这样的现象。小雁塔的神合使我们不能不叹服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

八仙庵

青色:亲切,朴实,磊落,沉静

历史:1000多年

每逢农历四月十四、十五、十六,八仙庵都要举行庙会,四方香客云集于此,极为热闹。姻缘,事业,家庭,子孙,人们带着对生活的希冀来到这里,虔诚祈祷,为的不过是这一世的平安喜乐。

万寿八仙宫又称八仙庵,位于东关长乐坊内,原为唐代兴庆宫遗址的一部分,现在是古城西安市区内最大的道观。八仙庵相传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赐1000两白银,命八仙庵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赐八仙庵“敕建”二字,高悬于庵前门领之上。1956年,八仙庵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子庙

白色:神圣,纯洁,优雅,干净

历史:1000多年

湘子庙内有两棵槐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2000年冬,天寒地冻,南边一株槐树突然开花,盛开的白色槐花与冬天的飘雪交相辉映,景象之奇特成为一谜。

湘子庙是西安城内有名的道教祖师庙之一,也是目前西安市内主体建筑尚存的唯一一座道教祖师庙。自明末到民国初,湘子庙一直香火鼎盛,后经战乱,其殿堂或被占或遭毁。2005年开始按湘子庙原貌进行修复。

湘子庙和南门东侧的卧龙寺、宝庆寺塔及西安碑林博物 馆、关中书院等人文胜景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儒、道、释三 家文化荟萃之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这里又因和关中的历史发展、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历经沧桑,成为古城历史进程的见证。

粉巷

粉色:浪漫,愉快,可爱,柔和

历史:1000多年

年轻人最喜欢的一条巷子,与购物天堂南大街相接,与咖啡酒吧一条街德福巷相通,与集时尚服装与娱乐古玩为一体的朱雀大街相邻。

它的名字有个有趣的传说,相传这里曾为皇上选妃子的街道,因为西安是 当时的国都,所以这里住满了等待被选为妃的女子,她们身上有好闻的胭脂水粉味道,所以这里得名粉巷。

粉巷内还有一间西安人都知道的古旧书店,这家书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久负盛名,历史悠久。书店建立于民国时期,牌匾上的字是鲁迅先生所提,在这里可以找到新印的古籍,还有中外历史、哲学、古典文学、文物考古著作以及字帖、画册等,书店为整个粉巷平添了几分书香气和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碑林博物馆

黑色:浓重,深沉,神秘,坚实

历史:900多年

一块块石碑,静静地安放在碑林博物馆里,等待你的欣赏。

在这里,你能从汉代行走到清代,900多年的历史,都被载入了这些石碑中,那些历史所淘沙的精髓,以石碑和墨笔的形式,永久的保留下来,它们的存在,是印证着那些久远又神秘的历史的存在。

现在的碑林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1万余件。包括碑石、墓志、造像、画 像石等石刻文物和书法、绘画、碑 拓等文物,尤其以书法、石刻的艺术成就和史料价值最高。书法艺术 品主要陈列在该馆中轴线上的七座 碑林展室中。有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石刻经书《开成石经》,有保存两代帝王书法的《石台孝经》,有佐证基督教传播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以及记录佛教密宗传承历史的《不空和尚碑》等。藏品中还汇聚了许多书法名碑和许多杰出书法家的作品,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传世名作,最具代表性的有《汉曹全碑》《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玄秘塔 碑》等。

西安碑林博物馆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金石书法艺术宝库。

钟楼

金色:高贵,力量,震撼,光辉

历史:600多年

钟楼的晨钟,就像是西安这座城市的呼吸持续了600多年。时过境迁,西安容颜已改,钟楼依然矗立中央,钟声清扬,让城市弥漫着古朴的气息。

初建时,钟楼位于今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整体迁移于现址。西安钟楼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钟楼自迁建至今400多年,经过大小地震无数次,毫无裂缝、折檐或歪扭移位现象,足见其建筑艺术的高超。钟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珍品,而且是西安市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众多西安人心目中的故乡图腾。

书院门

蓝色:沉静,清凉,深远,幽雅

历史:450多年

门外是市中心的繁华喧嚣,门内是古朴敦厚的清静,一门之隔,截然不同,它的神奇与魅力,都藏在了笔墨纸砚中。

“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书院门的街道两旁是青一色仿古建筑,街面用青石铺砌。向东走到尽头是著名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关中书院也藏匿其中。这条靠近南城墙的老街经历了450多年的风风雨雨,20世纪90年代初,被翻修改造成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商业街,进深狭长,显示出“深藏若虚”的特色。

书院门570多米长的街道上,集中了上百家店铺。最能体现古文化街特色的商品当属种类繁多的文房四宝、书法字幅、国画卷轴、碑帖拓片蓝田美玉,以及古老的乐器——埙。懂行的人到书院门是看“书”的,这“书”涵 盖书、画及相关的一切。这里卖字画的店铺里面不仅有许多民间书画爱好者的作品,也有不少名家名作。还有许多临街摆设的摊位,上备文房四宝,主人在此写字或作画,也出售作品,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和享受相互切磋技艺的乐趣,其中不乏功力深厚、 作品绝佳的高人。每年这里还会会聚大批书画名家,举办各种展览陈列。

关中书院

绿色:生机,复苏,平静,和睦

历史:400多年

这里是“活着的书院”,一代代的青年才俊用年轻的热情和智慧,将关中书院的精神传承下来。这里是陕西的人才宝库,当年的5000学者,奠定了它在西北文化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著名书院,曾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居西北四大书院之冠。 关中书院的诞生,源于明朝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冯从吾。他推崇关学,是关学在明代的重要继承人,世人尊称他为“关西夫子”“理学大师”。关中书院建成不久,魏忠贤禁毁了东林书院,关中书院也被殃及。明熹宗时,关中书院被下旨拆毁;到康熙三年(1664),关 中书院才得以重建;光绪时改建成陕西省第一师范学堂;民国时改

为陕西省立师范学校,现为西安文理学院书院门校区所在地。从古至今, 这里的书院文化一脉相承,是国内极少见的“活着的书院”。

·END·

魅力碑林

服务于民

微信号:beilin_gov

Hash:ca38fb8cc3906af9337302d17a7ae01936f508f9

声明:此文由 魅力碑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