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东扩在山西的一段历史:少水防线之前后事

少水即沁河,西汉之前称少水,西汉之后叫沁河。少水防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以少水为依托建立的北起山西安泽县马壁乡,南至阳城县润城镇的一条长百余公里的战略防线。正是这条战略防线,在秦赵长平之战、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时代久远,缺少文字记录,给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为此,笔者查阅了大量史料,实地走访了沁河中游有关村庄,依据古建筑遗址线索、村庄山水的命名和民间传说,勾画出了少水防线全景,以飨读者。

█ 纪录片《喋血长平》

秦国东扩六百年

要说少水防线,和秦国东扩的历史密不可分,当秦国的疆土扩张至少水中游达到了顶峰,以后便是秦王扫六合了。

秦人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裔,上古时先后给舜帝训鸟兽,辅佐大禹治水,帮助商纣王治国。周朝时一位叫非子的先人因给周孝成王养马有功,被封于“淠渭之会”的秦(一说在今甘肃清水一带,一说在今陕西宝鸡县境内),约在公元前 900年始建秦国。从此,非子的后代就以秦为氏,用这一小块地盘做起了大文章。

前 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被周王室封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土地赐予秦,秦在很多方面继承了西周的正统文化,从而在春秋文明兴起的浪潮中走在了时代前列。前 659年至前 621年,秦穆公励精图治,大显身手,左右开弓。首先,并灭了甘陕境内的西戎各部,逾陕西东南攻占楚和巴蜀;而后,向东扩张至黄河西岸,隔黄河与晋相望。秦孝公时,他十分敬仰穆公的功绩,重用了法家人物商鞅,欲干一番事业。商君不负厚望,从秦国的政治制度、农业生产和军队奖赏等多方面实行了两次变法,其中“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的有偿奖励机制在秦国一直延续了下去,成了秦军打造虎狼之师的法宝。同时,秦国也被治理得军强民富,路不拾遗,经济空前发展。

前 287年,魏冉为秦国丞相,《史记·穰侯列传》:“穰侯封四年,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河东大地尽入秦国囊中。也就在这一时期,秦国涌现出了一位名叫白起的战神,先于魏冉占领河东前的前 294年至前 291年,连续四年大败韩魏军队,攻占了大小城池六十余座。

前 290年,身为秦国大良造的白起率秦军从河东郡出发大举东进,越过乌岭(今翼城县沁水县交界)进入韩国境内,行至晋静公故都端氏城(今沁水县郑庄镇河头村),兵分两路,北路沿沁河河谷北上至韩赵边界,占领安泽县马壁乡,并沿该乡安泰山西南赵国石长城向东,占领沁水县十里乡宇峻山和高平市寺庄镇丹朱岭以西沁水县固县、柿庄两乡镇;南路沿沁河河谷向东南,经沁水县端氏镇夺取阳城县润城镇至韩魏边界,继而沿秦川河(今端氏河)北上,和北路军会师于沁水县胡底乡玉溪河谷,进而攻破高平关,夺取了上党桥头堡——赵国光狼城。至此,秦国的疆域扩展到了太行山西腹地的少水中游,秦建设少水防线大幕就此拉开。

影视剧的秦军主帅白起

少水防线的构筑

《资治通鉴·卷四》:“前 286年,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从前 290年到前 286年五年间,秦将白起率秦军冲破关寨河谷阻碍和韩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占领了光狼城。然而,让秦国君臣头痛的是赵国这块难啃的骨头,进则发生大战,胜算难卜;退则丢掉太行山西腹地这块难得的战略要地。商讨再三,秦派谒者王稽出使赵国,还赵光狼城。不久,新来的官员接替少水防务,白起回国。秦国最前沿部队驻扎在高平市原村乡秦城村,离光狼城十余公里,秦城之后便是高平关,高平关东北山上的胡底乡官头村设有秦军的指挥部,西南山脚下驻军贾寨村。自此,高平关并不太平,在几十年的防守中数度易手,玉溪河谷战争不断,但光狼城一直在韩赵手中(光狼城原属赵,后经土地置换或战争兼并属韩),玉溪河谷始终被秦军占领着,这些边界的摩擦进一步加速了少水防线的建设。

█ 秦赵两国位置图

纵观少水防线,可谓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务体系,由三城七壁、二道七路和四大古渡构成,关寨星罗棋布,环环相扣。

一、三城。秦军在少水防线南北两大指挥营垒和一个战马饲养基地。

第一,王离城。秦军中心城堡,位于郑庄镇王壁村,地处沁河和龙渠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是一个天然的水围城。明朝诗人李梦阳在《王离城》一诗中这样描述:“据险沉城垒,当此山嶙峋;四壁真如削,万雉无旁邻”,可见其选址的绝妙和建筑的高大。主城建在王壁村北二公里的登王岭峰顶,毁于明代以后战乱,原址可见,随处有散落的战国陶片和瓦砾;城南沿河二百米左右建有土夯城墙;西北面高耸着一个点将圪堆是调兵遣将的指挥台;北侧的午门腰和走水沟是城北大门和城中饮水的高山水源,有陶管直通城内。左右两翼沁河和龙渠河臂弯里的上伯侯、下伯侯和姑村等村庄有粮田数百亩,分别由城防官员的叔伯、兄长等家族经营管理。沿沁河而上十余公里的封岳村,传说是城防官员的夫人或妃子的家乡。城东西五公里的东寨沟、西寨沟两村庄,地处东西要塞,是城外卫戍部队的据点。城东西南三边环绕着开阔平坦的河川,可容纳驻军数万人。

第二,武安城。秦军南部防御城寨,位于沁水县嘉峰镇武安村北里许,沿沁河而建,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村中有地道可通往寨中,现故垒和城门尚存。沿河南下,润城镇屯城村是秦军屯兵的兵营,上伏、下伏等村庄是秦军设伏防止魏军北犯的要道。明朝诗人李梦阳在《武安城》一诗中写道:“孤城突如块,据山瞰流水。谁能经营之,无乃秦白起。东北连长平,遥遥数十里。想是击赵时,卜此御旌垒。鸣鼓收降旗,一坑万人死。”

█ 武安村

█ 屯城民居

第三,马邑城。秦军牧马基地,位于沁水县龙港镇马邑村的北山上,又名马圈沟。《明一统志》:“在沁水县东二十里,白起与赵括战,牧马于此。其地险峻,南临山涧,北距大川。”此城与马壁以南牧场为秦国三军(骑兵、弩兵、车兵)及运输、通讯等方面提供了大量骑乘。

二、七壁。少水防线最基础的屏障,自北向南依次为:

第一壁,马壁。在马壁乡马壁村。少水防线北端驻军城防壁垒,紧邻赵国石长城。其主要作用是保卫马壁以南牧场、大将粮草集散地和王离城的安全。这里要说的是马壁为什么叫马壁,主要是因马壁以南养马牧场较大而得名的。马壁以南牧场南延十余公里,逾今北方示范牧场西北,中间有老马沟、五马庄、马寨沟、水泉洼、马场、马家庄和马路平等许多村庄相连,所到之处山大坡广、溪水潺潺、百草丰盛,其规模远超马邑城牧场,是少水防线最大的天然牧场。

第二壁,王壁。王离城水围城墙,也是所有城墙中规模最大的城墙,至张峰水库淹没王壁村时,村东仍有一段长宽高约十余米的土夯城墙。

第三壁,郎壁。在郑庄镇郎壁村,建在距王离城十余公里的沁河西岸,驻军除城防外,管理端氏城晋君时所属的千余亩良田,为王离城提供后勤保障。

第四壁,孔壁。在郑庄镇孔壁村,隔河与郎壁相望,扼沁河东岸之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王离城东大门户。

第五壁,里壁。在龙港镇里壁村,马邑城东五公里处,距高平关约七十公里,防敌军进攻马邑城,进而犯河东郡之要道。

第六壁,壁底。在端氏镇壁底村。早期是为防止赵军南犯,长平之战时为秦军的集聚点。村北有水礳头,村西有回回坟,村东有车沟,村南沿壁底河而下有秦庄、寨腰、官山、望乡台鬼门关、不落母、姬庄等地方,可见当年的生活轨迹和长平之战中将士们是多么渴望早日结束战争,回到久别的故乡

第七壁,郭壁。在沁水县嘉峰镇郭北、郭南村,距武安城十公里,沿沁河而建的城墙,为武安城防御工事。

█ 郭壁村跨越沁河的吊桥

█ 郭壁村的明清民居上,留下了时代的历史印迹

三、四大古渡。

在少水防线几十年中,秦人征战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长平之战,秦国的兵力和后勤辎重运力至少也有六十万之众,其中多少人要往返沁河呢?在不同的节点上,将士们淌出四大渡口

1.大将古渡。位于郑庄镇大将村,少水北线最重要的粮草运送渡口。

2.山口古渡。位于王壁村,为王离城驻军行军作战渡口。

3.郑庄古渡。位于郑庄镇郑庄村和端氏城之间,有史以来重要的交通要道,秦时为大型综合渡口。

4.潘庄古渡。位于嘉峰镇潘庄村,少水南线综合型渡口。

四、两道七路。

少水防线的构筑并非一朝一夕,两千多年前的少水中游人烟稀少,山水险峻,羊肠小道居多,大兵团作战行进困难。史料没有记载自秦占领太行山西腹地以后少水防线的建筑和防务情况,更不知道驻防的将领换防了多少人次,但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是秦国的高手,率领秦人科学勘察、筑路、建城、凿山、架桥,创造了近乎于都江堰郑国渠一样的奇迹,所开辟的道路至今沿用。概括起来有北南两条官道和七路支路。

一是北道。自乌岭至宇峻山,连接上党郡以远。沿途有沁水县城、大尖山、王离城、大将古渡、苏庄乡苏庄村、十里乡沙庄村等地方。

三条支路为:

1.王离城至郑庄镇王峪村交界庄(自然庄)路。途经郑庄镇王壁、北湾、王峪等村。

2.王离城至马壁村路。途经郑庄镇庙沟、大将等村。

3.王离城至苏庄村路。途经山口古渡、官亭岭、将军岭、水饭腰和水兑沟等地。

二是南道。自乌岭至高平关,连接光狼城以远。沿途有沁水县城、端氏城、郑庄古渡、秦川河谷、玉溪河谷等地。

四条支路为:

1.端氏城至王离城路。途经郑庄镇郎壁、张峰、王壁等村。

2.端氏村至屯城村路。途经郭北、郭南、武安等村。

3.秦川河至宇峻山路。途经固县乡安上、固县、东峪等村。

4.固县村至朱丹岭路。途经柿庄镇算峪、团里、秋峪等村庄。

以上这些道路至今仍是战略和交通要道。北道,上党战役时,国民党第十九军战败,官兵从长治经宇峻山西逃翼城,在苏庄村桃川地区军长史泽波和众将士被我太岳军民俘虏;南道,沁翼、沁高高速与大运、太长高速相连接,高平至西安也就四小时左右。如若秦兵佣有灵,一定会有沧海桑田的感叹!

█ 长平之战示意图

少水防线上的故事

公元前282年,楚顷襄王派使者前往东周和各诸侯国游说,进行合纵伐秦活动。秦昭襄王闻讯,命武安君白起于前 281年、前 280年、前 279年三次伐楚,攻入楚都城郢,烧毁楚王陵夷陵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再难对秦国构成威胁。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因兴楚政治理想破灭,投汨罗江自尽。前 263年,武安君白起攻打韩野王,一剑封喉,上党通往韩国都城新郑的道路被堵死,上党成了孤城。韩桓惠王命守将冯亭献上党郡给秦以求和,冯亭和上党军民不愿降秦,反归附赵。秦大败楚后,在少水防线上展开了对赵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以至秦统一后,围绕少水防线,留下很多故事。

上党之争。前262年,秦派武安君白起赴巴蜀调运粮草,派左庶长王龁率兵进攻上党。秦巴蜀、陕甘和河东粮草源源不断经北道运入王离城,再由少水守将一线官员在庙沟、大将、苏庄等村的清粮街、运粮滩、万粮街、水草圪洞和官道等地层层把关后运往上党前线。有了足够的粮草,王龁胜券在握,带兵数万从王离城出发,经山口古渡过少水,在苏庄乡当处庄村官亭岭二十亩圪梁一个较宽阔的地方列队,沿王离城至苏庄村路集结于十里乡团里村。秦军士气高昂,越过宇峻山,一举攻克了上党。

长平之战。《资治通鉴·长平之战》:“周赧王下五十五年,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将廉颇率兵从邯郸进入长平,秦将王龁南北两道攻赵。赵兵远道而来,兵力、气势上都处于劣势,老将廉颇便在今长治市上党区石后堡等地建堡垒固守,以逸待劳;并驻军上党区八义镇东坪、西坪等村,接待上党逃难百姓,扼守三关要道,阻止秦军南下长平速胜之谋。左庶长王龁苦战三年未果,前 260年五月,王龁在南道玉溪河谷数次向高平关发动进攻,都被赵军压宿回胡底乡王回、王圪罗村和玉溪河谷一带,高平关几易其手,虽赵国裨将赵茄遇难,但高平关仍控制在赵韩之手。数十万秦军及后勤辎重人员在太行山西腹地陷入高山寒夜、风餐露宿、粮草不给和士卒病伤等困境,王龁深感忧虑。此时,秦相范雎遣人携重金到赵国施行了离间计,赵王换将赵括;秦王得知,暗换武安君白起为上将,改任王龁为慰官副将,坐阵武安城指挥作战。秦军布下口袋阵,抽调精兵两万五千、骑兵五千集结于沁水县算峪、团里、秋峪等村庄及朱丹岭西侧一线,二万五千精兵越过朱丹岭,沿石长城出奇制胜,断赵军后路,五千骑兵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拦腰斩为两断,粮道也被断绝。同年九月赵军断粮四十五天,赵括被杀,赵军四十万人尽坑,秦军也死伤过半;赵括因此而纸上谈兵出名,对白起而言,亦可谓“一将成名万骨枯”。

█ 国画:长平之战

█ 长平之战尸骨坑,本组图片转自李俊杰

邯郸之战。前259年十月,秦赵因土地割让发生争执,秦昭襄王命五大夫王陵伐赵。王陵分两路组织二十万军队,一路从咸阳和河东出发,经南道抵达上党;一路由王离城出发经北道到达上党,两路会合后直攻赵都邯郸。王陵苦战二年不能胜,秦王改派少水守将王龁率少水防线十万援军再战,仍攻不下;秦相范雎便举荐河东守将郑安平率军五万和大量粮草经南道增援王龁,加强对赵进攻。邯郸城内赵孝成王心急如焚,派平原君赵胜出使魏楚求救,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前往;信陵君魏无忌利用魏王宠姬窃符救赵,赵、魏、楚三国合纵击秦,秦军大败。王龁率军经上党沿北路逃回王离城,少水防线也在三国的合击下全线崩溃,王龁又率残部逃往汾城。三国乘胜追击,收复了河东。秦昭襄王因战略失误,“统一六国,号令诸侯”的宏大愿望,成了南柯一梦。

秦国再夺上党。前249年,秦庄襄王获悉东周联络各诸侯国谋划伐秦,派相邦吕不韦统领十万大军灭了东周公国。之后的两年中,吕不韦继续为秦开疆拓土,在蒙骜等将领统领下,连续攻克了韩、赵、魏三国数座城池。秦军越过黄河收复了河东,越过乌岭从北、南两道收复了高平关、光狼城、王离城、宇峻山等关隘,南北夹击,上党郡重回秦国手中。

秦始皇巡视上党郡。前246年,嬴政继位秦王,他秉承曾祖父秦昭襄王未完成大业的遗愿,于前 230年至前 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华夏大地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史称秦始皇。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行了划时代的新政,修筑了驰道、长城,颁布了秦律,统一了货币、文字、车轨、度量衡等。在位 37年,殚精竭虑、尽职尽责,先后五次巡游全国各地,最后驾崩于巡游的途中。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第三次东巡规模之大,随行官员有丞相王绾、卿士李斯、大将王离等,虽然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发生了张良锥秦事件,但巡游仍按原方案进行。《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皇帝东游登之罘,刻石,遂之琅琊,道入上党。”巡游从琅琊经邯郸返京都途中,登上太行山巡视了曾经是韩国的上党郡;曾经秦赵生死一战的长平;曾经经营了数十年,而今仍是王离北方军重镇的王离城。在王壁村秦王驻过的地方被封为龙园,在郑庄镇龙渠村秦王视察并鼓励将士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地方被称龙渠。归途经大尖山侧峰凤凰山,见山势腾翔,宛若飞凤,便差人斩断凤颈部二十余步,埋压金属,断其脉气,以压王气(见《泽州府志·方舆志五》)。而后,西入河东,巡视了这个曾经是心腹之患的富庶之地,由蒲津渡河而归。

王离屯兵王壁。秦统一后,少水中游仍是个驻军极佳的地方。一是秦国经营少水防线几十年,基础好,驻军条件成熟;二是地理位置优越,紧邻秦驰道,便于军队的调遣;三是地处北方中心地带,既可保卫京师和内地安全,又可北击匈奴;四是自然资源丰富,生产生活条件方便。王离统领的北方军驻扎少水中游,以王壁为基地,建立了少水河川和龙渠河谷云场、教场、王峪等军队训练基地,为统一后的秦军培养了大批优秀材官。同时,兴修了龙渠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军队粮草自给;加大了马壁以南牧场和马邑城牧场的马匹饲养力度,为秦军骑士北击匈奴提供了大量优良战马。

少水防线后序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农民起义,六国王室后裔在贵族拥戴下纷纷复国。前 207年,王离受命伐赵,从上郡、九原北长城前线返回王离城,沿南北两道很快收复了上党郡。此时,章邯大军已攻破邯郸,并把邯郸的百姓迁走,拆平了邯郸城。大将王离兵过太行山,把巨鹿城团团围住,章邯军把守外围,不让援军靠近。楚国救赵的军队在项羽带领下,渡过漳河,破釜沉舟,在巨鹿和秦军展开激战,大败秦军,大将章邯退守棘原(今河南省南阳南),主将王离被擒,副将苏角被杀,副将涉涧自杀。

明朝著名诗人何景明在《王离废城》一诗中写到:“三军无人玉帐空,大将尽走漳河东。谁谓将军甘楚缚,秦王白马来关中。当年残垒迷秋草,哀笳一声成烟晓。古今余恨此销沉,落日平芜下山乌。”随着秦帝国大厦的轰然倒塌,少水防线淡出历史视野,那“但留城土在,块然秋复春”(明朝李梦阳《王离城》诗句)的宏大建筑,就像被秦王朝遗弃的婴儿般静静地躺在太行山西腹地上,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霜雨雪的荡涤,而今只剩残留的遗迹和一堆堆瓦砾,早已是物是人非或物非人非了。

需要还原被历史误解的是王离城并非王离所修,武安城也非白起所建。白起生活在秦昭襄王时代,王离生活在秦二世时期,两人不可同日而语,而两城可同时而建。王离所击的赵国不是战国七雄时强大的赵国,而是陈胜、吴广起义时其部将武臣自己封的,但他被部下所杀。于是赵国的两员大将陈馀、张耳等又拥立赵国后裔赵歇为王所建的赵国。战争发生在巨鹿,就单纯此战而言,王离率与匈奴作战的边兵何必跑到离巨鹿遥远的少水中游筑城击赵呢?

同样,长平之战中,指挥了三年战争的是王龁,白起只不过是后期换上来代替王龁指挥的,两城的命名极有可能是两人最后离开而后人命名的,并非他本人所建或并非原名,就连秦军长平之战进军的线路也众说纷纭,难以还原历史真相。这些被时光湮没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不影响少水防线存在的史实。

如果长平之战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波澜壮阔的,那么少水防线在历史的长卷里也会熠熠发光。而今太行山腹地的长治、高平及沁河中游一线,成千上百个村庄的命名和省、市、县文物保护的遗址,仿佛还在演绎着少水防线那段昔日的辉煌,像海市蜃楼般显现在古今的天空:城堡、城墙、密集的军队、喧啸的战马……一幅幅恢宏的场景永远镌刻在了沁河两岸的山水间。

回望历史,回望长平古战场,回望少水防线,不禁使我想起了元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散曲中的一句词:“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Hash:d0e1e44f176a0c34b625f38148076c8b8b3fa304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