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文化第一村——渼陂

首届中华端午非遗文化旅游盛典

2021年6月12号至14日,在这生机勃勃、草木蓬勃的初夏,千年古村渼陂一派热闹的气氛,到处人声鼎沸,彩旗飘飘,锣鼓喧天,游人如织。四面八方来的游客和村民们络绎不绝地前来观看活动,参与其中!一场别开生面的“首届中华端午非遗文化旅游盛典”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吉安千年古村渼陂升级重启! 这次活动是为了集磅礴的人流,扬非遗文化之优、成渼陂旅游之势,全力扩大渼陂古村景区的美誉度、影响力和覆盖面,助推渼陂旅游迭代绽放! 让渼陂古村进一步走入大众的视野,刷新在人们中的印象。为此,举办了这次隆重的“中华非遗,荟萃渼陂”主题盛宴活动。

渼陂古村升级重启,专注于匠心铸就非遗盛会,精心烹制民俗大餐,穿越时空情景再现。非遗经典的吴桥演绎,口齿生津的民俗美食,纷繁多样的非遗体验,令人赏心悦目。采茶戏、划竹排、旱地龙船等节目,令人目不暇给!

渼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村,这里山环水抱,天然形胜,八卦巷通,水塘水绕,曾有“小南京”之称。村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书院、义仓、牌坊、码头教堂、革命旧址旧居367座。这里“古”、“红”结合,相映成趣,有着浓厚的乡土感和独具魅力的历史意义。自2019年以来,青原区政府投资两亿元,对渼陂旅游景区进行了改造提升,面貌焕然一新。

古村的特色迎宾令人耳目一新:龙鼓阵击鼓迎宾。牌坊外布置龙鼓阵于入口两侧击鼓迎宾,每位游客嘉宾步入景区便进行一次节奏击鼓,彰显嘉宾荣。礼仪团队身穿统一红色旗袍立于牌坊前迎宾接待。

开幕式上,开场节目吴桥非遗演艺——梅花桩舞狮。梅花桩舞狮表演,是由两位专业演员扮演的灵活动感十足的绒狮,在梅花桩上做出一系列高、难、险、奇的腾挪扑跃等动作,观看的群众目不转睛,时而紧张,时而大笑。大家还观看了几场富有地方特色的采茶戏表演,风趣幽默,欢歌笑语,喜剧性强。在欢快轻松的表演中,游客们既享受了一次文化盛宴,又是一次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光大延续。

古村为游客们准备了各式各样的上世纪30年代的服装,许多游客饶有兴趣地换上了一身喜欢的服装,独步于青石的老街上,来了一次难忘的古村历史穿越之旅!游客们看够了,玩过瘾了,还可以品尝数十种当地的特色小吃:艾米果薄酥饼凉粉发糕、金桔饼等,应有尽有,品种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文山集团专门请来了中华非遗演出吴桥杂技之一吴桥杂技的演员们来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桥杂技是流传在吴桥县域的民间表演艺术,吴桥杂技具备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素有“十方杂技九籍吴桥”、“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之说。本场盛典选用吴桥杂技为演出主轴,作为中华最具代表性的非遗杂技文化,为来宾带来精彩非凡的演出。令游客大饱眼福!

民俗广场美食与非遗同行:活动以非遗文化展示为核心,在这基础上搭配“非遗美食”元素,多维度将中华非遗文化与中华非遗美食的碰撞火花带到渼陂,让所有来到吉安渼陂的游客能够全方位品味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效聚焦人气,也让更多人更加喜欢吉安渼陂古村,主动传播渼陂古村,最终让渼陂古村成为广大游客喜欢的“中国历史文化古村。”

古村精心打造了一台大型沉浸式古村情景剧:走入渼陂古村记忆诗篇《幻境1930》。实现大部分游客全员换装,步入古村,他们就是古村记忆的一份子。通过景区内场景再现、生态场景演绎,让所有游客沉浸其中,制造古村招牌游览项目,令到访游客印象深刻,提升景区观感。

古村电影馆旁边,还布置了电影历程墙,展现了古村作为中国红色电影村的影像历程——电影《闪闪的红星》、《决裂》、《血战湘江》、《山重水复》、《赤诚》、《老阿姨》和电视连续剧《井冈山》、《浴血坚持》、《红色摇篮》、《寻路》、《热血军旗》、《毛泽东寻乌调查》等的布置,烘托影院时代感,也可进行电影场景寻找的游客互动。

游客们参观后说:“端午节在渼陂古村邂逅了非遗,品尝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参观了古色古香的古街古巷。传统非遗和古村古韵文化在这里碰撞,精彩的表演技艺在这里展示,让我们看到了热闹,见到了稀罕,品味到了与众不同的新鲜节目,不虚此行啊!

沿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吉安市青原区渼陂村曲曲折折的幽深街巷漫步寻访,你会惊讶这里的一砖一石都渗透着东方古文化的智慧、中国哲学的韵味和庐陵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在渼陂古街,灿若繁星的古店铺、古民居、古宗祠、古书院、古小巷等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迷人的文化光芒和庐陵文化绚丽多彩的辉煌!

古街,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

来到古街,站在街头望不到街尾,这条近千米长的古街呈S型,像流水那般柔美地微微弯过去再折过来。整个村庄布局错落有致,八卦巷道,卵石路面。每条小巷均无笔直的,这是一个规矩。这让我们回味其中曲径通幽的奥秘:为文做人处世何尝不是这样?“文喜看山不喜平”,“文贵曲、贵含蓄”;“刚则断,柔克刚”……

古街长800余米,宽4.5米,穿村而过,两旁的民居大都为砖瓦房木板门,现有100多户人家。据说鼎盛时期这里多达200个店铺。眼前隐约浮现昔日人流熙熙攘攘、商贾云集、挥袖成荫、挥汗如雨的情景。

没走多远,一座八角楼吸引了你的目光。它就是“文昌阁”。1882年兴建,是店铺的一部分。楼为平面近正方形的垂檐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顶高15.75米。可惜这座清代之物,已衰朽,亟待维修。不远处是“义仓”,它是当初庐陵县纯化乡七十六都的慈善建筑,三进的砖木建筑,山墙青灰瓦,此建筑风格器宇轩昂、高大古朴。义仓右侧为急公祠,已毁,余有红石柱残段。右侧,为福神庙,也毁而不存,遗址上曾建有陂头中心小学,电影《决裂》的部分镜头在此拍摄。渼陂还有一个遐迩闻名的“万寿宫”。该村当年依赖水运,商业发达,在此修建万寿官为必然之举。它无论规模、形式,在江西省乡村万寿宫建筑中,都首屈一指。主体建筑前有院落,占地240多平方米。为雕栏环绕的天井,升二阶,入忠孝堂,是中堂;上堂有十分精美的“万寿仙人”神龛,与下堂的古戏台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异常壮观。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布局讲究,结构严谨,工艺精湛……

“这是万寿宫旧址,是过去有钱人花天酒地的地方。”向导会指着一堵断壁残垣告诉我们说。早听说,过去万寿宫好生风光,每当夜幕降临,街上路灯常明。常有戏班演出。前院两侧拱门上的“天不夜”和“月常明”字匾就是当时渼陂街兴旺繁华的生动写照。如今,残墙上一道道纵横交错的裂缝有如时间老人额头的皱纹,向人们展示岁月沧桑。他仿佛正翕动嘴唇,可是吟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走近古街旁的古槐第。斑驳的墙壁上,“多留余地”四个遒劲有力的字体格外引人注目,它会吸引你目光停驻良久,只见门庭前是一片荒草萋萋的空旷之地。你会想书写“多留余地”的人一定是一位历经沧桑的哲人,恍惚中一位银须飘飘的长者,穿过千年的时间隧道,从飘渺云雾中缓缓走来,你的目光似乎与他睿智的目光轻轻一碰,心猛地颤动一下:其中哲理耐人寻味,有“余出方寸地,留给子孙耕”的内涵,不仅指建房,也指“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为人处世的哲理。

古街如树干,周身长满青枝绿叶……

渼陂古街有着独具一格的考古、旅游等价值。首先,古街保存完整。鹅卵石道路、青石板街巷、拱型桥梁基本保存了明代纵横相通的格局,珍藏了大量清代的铜香炉、镂雕牙轿、寿匾、香桌、灵牌、太师椅、象牙床等艺术价值高的文物。其次,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一方面他们尊师重教,修建了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另一方面用儒家传统的格言、警句、对联装饰住宅,教育后人,一直保持“村镇合一、村市合一”的历史格局。另外,旅游价值高。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当今历史中,具有显著的代表性。省级公路穿村而过,距京九铁路仅30公里,与著名古迹吉州窑青原山净居寺、富田文天祥陵园不足一小时路程,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明显。

“渼陂可谓庐陵文化第一村。”历史学专家周銮书考察渼陂古村时感慨地说下这句话。古街贯穿村中央,与村融为一体。古街如粗壮的树杆,树杆周身长满繁密的青枝绿叶:那是一幢幢鳞次栉比的古建筑啊!渼陂村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南宋初年就有人居住,已走过1000年历史。这里人杰地灵,出美人,也出武将,出了共和国四位将军,分别是梁必业、梁兴初中将和梁仁芥、梁必骎少将等;国民党那里也出了10来个将军。渼陂古街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庐陵文化、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匠心独运,风格独特。有3000余人口,均姓梁。稀罕的是古街两旁有367幢属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古街中大多数门檐有精美木雕、雕屏和描金佳言,还有大量隽秀的石刻工艺。那些造型古朴、风格别致的古屋,仿佛一位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静静地倾诉着昔日的繁华和荣耀。

“古色”、“红色”交相辉映

来到古街旁“梁氏宗祠”前,抬眼望,只见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抱水环,天然形胜,美不可言。“梁氏宗祠”是渼陂村的总祠。开基不久后即构建,元末毁于兵祸。1519年重建,以后又多次扩建重修,留下了一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宏大宗祠。四个黑底黄字的“梁氏宗祠”横匾悬挂于大门正中,夺人双目。祠堂门口两侧默立两尊张牙裂眦的石狮,可是为守护千年苦苦寻觅的一帘幽梦?两旁各有一侧门,门前两根大石柱支撑起一个气宇轩昂、金碧辉煌的屋檐,展开的两扇檐翼如凤凰展翅。下有“翰林第”匾牌,赤底黄字,底部写有“红四军军部”五个白底黑字。1930年,红四军在毛主席、朱德军长的带领下来到渼陂,留下许多“当年鏖战急、分田分地真忙”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至今古村古街中尚能辨认的红色标语达83条之多。当年这祠堂是红四军将领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中枢。“古色”、“红色”交相辉映,革命历史为“梁氏家祠”烙下了神秘而光荣的永远印记。

走进宗祠,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根褐红色的石柱,共有37根。每根石柱上均镌刻一幅对联。令人惊异的是所有对联的上、下联开头都是同一的“嵌头字”——“永慕”。原来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永慕堂”。相传当地过年时,村里族长为考考谁的才学高,令每家推一人来写对联,优胜者的对联雕刻在石柱上,好生风光。故当地文风鼎盛,代代延续……

踏着一块块洁净溜滑、油光可鉴的青石板,穿过曲折幽深的安谧古街小巷,我们来到了曾山旧居。曾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任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央红军长征时,接任中共江西省委代理书记。解放后,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先后任国务院商业部部长、内务部部长。曾山旧居是一栋三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占地二百多平方米。1930年“二•七”会议期间,曾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一个多月,并参加了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赣西南特委委员,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在一堵墙体弹孔累累的古屋前,我们仿佛看到硝烟弥漫的1930年。“围剿”红军的国民党飞机扔下三枚炸弹,炸塌一幢民房,炸坏几幢。保存下来的这幢房屋被弹片击得遍体鳞伤。睹物思人,令我们唏嘘不已。

“毛主席旧居离这儿不远!”向导提醒说。我们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毛主席故居,这是一个叫“名教乐地”的书斋。当年战争环境异常恶劣,毛主席选择一个书斋住下,他嗜书如命可见一斑!书斋厅堂内的一幅对联挺合毛主席心境:“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据说,毛主席夜晚常与村里一位老秀才论古道今、谈诗数典、下棋品茶,而白天在战场上指点江山、叱咤风云,又是另一番风采……如今,达里惟余一片寂静,偶尔有几声犬吠鸡鸣。

顺着古街小巷,绕几个弯,“二•七”会议旧址呈现我们眼前。它位于文陂乡渼陂村中心,是一幢一厅四室砖木结构民房改建的,总面积116.6平方米。该旧址是渼陂红色历史的集中体现。1930年2月6日至9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赣西、赣南特委、五、六军军委联席会议,即著名的“二·七”会议。会议对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扩大红色区域、深入土地革命、发展工农武装等问题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热烈的讨论。会议决定扩大红四军前委为总前委,作为四、五、六军,赣西南、闽南等红色区域的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总前委书记。红四军成立军委,赣西赣南两个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二•七”会议解决了党内的争执,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与策略,挽救了赣西南党的危机,对整个江西的土地革命运动是一个关键的转折,为粉碎敌人的大规模围剿创造了重要条件。“二•七”会议会址,1987年批准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古街旁的“渼陂古村摄影展览馆”,游客们鱼贯而入,伫立一幅幅摄影作品前细细品味、咀嚼,这是美的欣赏、美的享受。它是由吉安市文联和当地政府投资建起的。建村级展览馆这在全国属第一家,是绝无仅有的。展览馆是由原“二•七”会议纪念馆改建的,分为“古村掠影、雕刻隽秀、古街悠悠、宗祠伟烈、序塾相望、民居独特、民风淳朴、战地遗踪”等八个部分,共有彩色摄影图片150余张,是广大摄影作者从不同角度,具体、生动、全面反映渼陂古村历史和现状的智慧结晶。

富水河,带活了渼陂街

古街旁有一条宽阔清澈的富水河。站在码头上,望着岸边百米一个码头一溜数过去,竟达18个之多。想象当年一列列长长的竹排顺江而下,一艘艘满载的商船接踵而至,码头上人头攒动、川流不息……富水河给渼陂带来了无尽的繁华和辉煌:村里人通过这条河走出去闯荡江湖读书人运回了沉甸甸的名誉,生意人把买卖做大,衣锦还乡建古街、建祠堂、屋舍,修街道、桥梁等,那砖瓦、青石板、巨大的石柱,那金碧辉煌的屋檐,那雕龙画凤的门窗,哪样不是富水河运载而来?清清的富水河是一条母亲河啊!她的乳汁抚育了渼陂街。交通发达,促进了古街的繁荣与兴旺。富水河始终不变的是她挚爱儿子的心——她那温柔的手臂弯弯地环绕村子和古街,抱着她自己的儿子,紧紧搂抱千年不改的姿势。渼陂人是幸福的!渼陂古街是幸运的!

收回你远望的目光,低头见岸边一豁口,一条深一米宽三米的水渠伸向村落深处。像一条乌龙似的蜿蜒游去。从向导嘴里得知:这条水渠有数百年历史。当年信风水的先人在村子四周挖了 28口池塘,沟渠相通、池塘密布,错落有致地排出八卦图形,象征天上的28个星宿护卫这个美丽的古街。池塘的水就是这条沟渠将富水河引进村,水渠九曲十八弯穿行在村落里,带来了澄清而甘甜的河水,带活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村子,也带活了古街生意的兴旺发达!那一口口水塘宛如一个个少女的明眸,她的脉脉秋波将抛向谁呢?

“将军村”、“将军街”、“电影村”,名不虚传

来到渼陂古街,别忘了去瞻仰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梁必骎四位将军在古街的故居。四位将军均是1930年参加红军的。辈份最高的梁兴初中将,生于1913年,曾任38军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兵团代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他指挥了著名的黑山阻击战。梁必业中将生于 1916年,曾任38军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梁必业将军曾率部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及解放锦州沈阳等战斗。辈份晚梁必业一辈的梁仁芥少将生于1912年,曾任一野三军七师政委、甘肃军区政委、兰州军区副政委。从枪林弹雨中闯出来的四位将军是渼陂村人的骄傲。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抗美援朝是中国与世界最强大的美国直接交战,打出了军威、国威!令美军闻之心惊胆裂的38军将领梁必业、梁兴初,不仅是吉安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梁必骎少将现在军事科学院工作,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撰写了《军事哲学》、《高技术战争哲理》、《军事哲学思想史》、《军事方法学》等有关军事思想、战略问题、作战指导、军事历史方面的论文,并以《军事哲学与军事实践》为书名出版了专门的论文集,在军内外以至国外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个村子出这么多将军,在全国也属罕见,故有“将军村”、“将军街”之美名。

也有人称渼陂为“电影村”、“ 电影街”。《山重水复》、《决裂》、《闪闪的红星》、《井冈山》、《井冈英魂》、《共和国摇篮》、《看山棚》等电影摄制组的镜头就在此饱食畅饮了一次又一次。这里古街、古屋等浓郁的文化风情如今已属凤毛麟角。难怪这么多导演对它情有独钟,纷至沓来。“养在深闺人来识”的古村古街,已经出阁,必将倾国倾城,必将吸收更多的游客前去旅游、参观!

如今渼陂,旧貌变新颜

陪同采访的文山集团孙建中老总介绍说:渼陂古村建于南宋初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这个古村最大的特点是体量大、元素多、保存比较完整,被当年省宣传部周显书原副部长誉为具有“文武合一、耕读合一、官商合一、红古合一、村街合一”独特能力的“庐陵文化第一村。”

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是有璀璨厚重的古色人文。渼陂古村是庐陵文化古村落的杰出代表、是富水河畔的璀璨明珠,她以其厚重而丰富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世人的认可。村内至今仍保持有较为完好的367栋明清建筑,有古民居、古祠堂、古书院、古牌坊、900余米的古街等,古民居屋内有精美的石雕和木雕,蕴含了丰富的庐陵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是有彪炳千秋的红色历史。渼陂古村走出了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梁必骎4位共和国将军。这里,曾经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历史上著名的“二七会议”就在古村召开。还有红四军总部旧址、毛泽东旧居等。渼陂还被誉为“将军村”和“电影村”。

三是有美丽宜人的绿色生态。富水河是渼陂古村的母亲河。古村依河而建,整个村座山环水绕、天然形胜。村里有28口水塘,且口口相通,象征28个星宿护卫着整个村庄。有了池塘的绝,更有村庄旁边还有一条渼水环绕,水系的发达给古村带来了活力,也增添了灵气。

四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闹下元宵是渼陂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民间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全村要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游彩擎、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吹唢呐、吃族饭等各种活动庆祝下元宵村。去年,青原区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下元宵节之乡。

五是有袅娜朦胧的夜景夜色。2017年他们打造了“夜渼陂”项目,运用光影的艺术,勾勒古村核心建筑轮廓,营造古村古朴静雅的氛围,让游客在漫步中唤醒乡愁的记忆。

思路决定出路,渼陂古村怎么定位、如何发展?镇党委政府一直在实践中摸索。当前,该乡的总体定位是:以渼陂古村旅游为引领,实施“全景文陂,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古村文化旅游新镇、建设全国知名的旅游集聚区。我们的总体原则是:做好加减法,做活旅游区。所谓做减法,就是在古村内做减法,保持古村的原汁原味原生态,所谓做加法,就是在古村做加法,体现旅游的多姿多彩多生态。他们的实现路径是:实施一路两带三圈规划建设,打造渼陂旅游集聚区。一路指青东公路文陂旅游景观示范路,两带指富水河旅游风光带和渼水河旅游风光带,三圈指核心保护旅游圈,商贸服务旅游圈,生态休闲旅游圈。

围绕这样一个总体定位和工作思路,多年来他们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实施水治理工程,让古村水质清起来。累计投入4000万元对富水、渼水、28口水塘进行了提升改造;二是实施灯光工程、照亮百姓回家路,又丰富了夜游渼陂的内容;三是实施文化振兴工程,让古村历史活起来。新建或改造了文化广场、梁兴初、梁仁芥故居展馆、二七会议、纪念馆、万岁军经典战役展示馆、万寿宫等一批文化设施,让古村历史可看可听、可触可感;四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让古村筋骨强起来。他们实施了文物本体的修复。消防工程和地下雨污水管网工程,修建了游步道,开展了厕所革命使古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五是实施标准化工程,让古村服务优起来。统一了标识标牌、优化了讲解员队伍、加强了景区管理,提升了游客投诉的处理效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青原区成立以来的二十年,特别是文山集团参加建设以来,渼陂古村的发展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总结概括,孙建中老总侃侃而谈——

一是古村环境变得更美了。政府争取各级投入二亿余元,对古村的建筑本体进行维护修缮,对巷道和入户道路进行新建翻修,并安装了路灯,开展环境整治,并请保洁员全天候保洁,开展了渼水,富水河综合治理,大量植绿护绿进行美化绿化,同时满足群众对居住条件的更高追求,在古村安排农民建房,使得千年古村旧貌换新颜,初步实现了路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二是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富了。旅游是一个关联性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富民产业。二十年来,旅游累计给渼陂村民分红140余万元,安排30余名村民在古村就业,人均年收入都在2万以上,培育和引导了梁礼淦,梁丽彬、梁捷、梁志平等一批热爱古村、投身旅游的本地青年创业,并通过他们带动当地更多的村民就业。同时,随着旅游的发展,群众自家的土特产品也成为游客竞相购买的旅游商品,村民从旅游中获得了收益,生活水平逐年得到了提高。村民也从最开始的怀疑甚至反对搞旅游开发变到发自内心地支持,参与旅游开发。

三是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更丰富了。旅游是文明的使者,旅游是友谊的桥梁。二十年的旅游发展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改变群众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如今的渼陂群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少了,文明卫生的习惯逐渐养成,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文明有礼、展现了渼陂人忠信笃敬的传统民风。鎮政府还因势利来帮助村民成立渼陂民间艺术团、渼陂书画协会、渼陂微马队、渼陂广场舞健身队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经常性开展活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有村民跟我讲,以前跳广场舞觉得是城里人的事,现在每天晚上我们也能跳广场舞了,感觉很幸福。从她们讲话中,我也能感受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渼陂古村从一个藏在深闺的“小家碧玉”,到现在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有创业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二十年来,古村旅游人均增长了10倍 ,旅游收入增长了20倍,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9个国家级荣誉、江西乡村游十大最美景区、江西旅游风情小镇、江西首批中小学生研究实践基地等12个省级荣誉。

我和孙总边走边说,村庄炊烟袅袅,旷野暮色四合。蓦然回首,只见古街两旁的一幢幢明清建筑,如一幅幅韵味无穷的民俗古画,又似一篇篇含义深邃隽永的古典散文,定格于我们深情的瞳仁里和现实的大地上,无不昭示着这座美丽古街昔日的沧桑历史和辉煌的岁月回响!我们深信:明天更美好!

(作者:胡刚毅、胡思琦 图片:谷志斌)

Hash:da4f66ff6205b59ac6e3874bea8b716b5b41cbec

声明:此文由 吉安大视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