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鄞州 | “广济桥之父”陈守清——鄞州先贤与浙闽名桥①

【编者按】

鄞州,素以义郡、义乡著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清官、能臣、义商及义士、义举、义故事浩如烟海,修桥、铺路、助学、治水等善行义举层出不穷。不仅惠泽家乡民众,更有不少鄞人铁肩担道义,为他乡造福,在他乡留下了清明廉政、造桥铺路、救灾济贫的千古美名,受到了一方百姓的称颂。

今起,《发现鄞州》周刊将分3期讲述3位鄞州先贤与浙闽4座名桥的故事,3位先贤的义举成就了4座名桥,他们的名字也因桥而不朽,永载他乡史册。

这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京杭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它位于杭州余杭区塘栖镇,2014年6月,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而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广济桥

这座桥就是广济桥。它的募建者,是一位有着“武训”般传奇故事的鄞州义商,他的名字叫陈守清。

余杭塘栖镇,是一个周六的傍晚,正是烟雨收敛之时,惠风轻拂,空气澄澈。有点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时间游客依然熙熙攘攘。运河两岸的街衢巷陌,人群摩肩接踵。

广济桥古朴苍老,端庄秀丽,远望如长虹卧波。从桥下拾级而上,有一种像爬山一样的感觉,桥面的石板厚实沉重,走到桥顶,可一览古镇全貌。桥上的游人川流不息,我好不容易才在一堆红男绿女的空隙间拍下几张照片。伫立桥上倚栏远望,运河流水千古依然,碧波轻荡。久久驻足于广济桥前,在被誉为“广济桥之父”的陈守清塑像前端详缅怀,我为他的义举深深感动。

塘栖广济桥,又名碧天桥、通济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西北部。桥型为薄墩联拱,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中孔最大,然后向边孔逐孔缩小。桥长83米、宽4.4米、高13米,7孔,中间最大孔径15.6米,两边共160档石级。整座桥不用一点钢筋水泥,不用一钉一铆,全用武康石砌成,浑然一体,造型秀丽,气势恢弘。远望去跨大拱高,凌空高耸。

【塘栖镇的由来】

塘栖这个地方,唐时有了寺庙,北宋时形成村落,南宋时建了福王庄园。元末,张士诚为方便运送军粮,动用20万军民开挖杭城到此的运河新河段,遂使漕运改道,成为南北交通要津。明时,因广济桥的修复,运河两岸聚连成片,成为一处交通便捷、经济繁华的水路码头。当地的志书记载,“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明末清初,塘栖列江南大名镇之首,清朝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每次路过这里都要停留,为此还在镇上建了规模不小的行宫

丰子恺称广济桥为“江南佳丽地”。

到了近代,因为水路发达,塘栖成了一个工业中心,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南浔富商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合伙在塘栖镇东的日晖桥畔开设“大纶丝厂”,这是浙江省境内最早的3家机器缫丝厂之一,开了民族资本工业的先河。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塘栖有3家丝厂的蚕丝产品应邀参展,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一时声名鹊起,产品远销海外,塘栖这个水乡小镇成了全省蚕丝工业的重镇。

江南地区,不论城镇还是乡村,桥头往往都是人气的最佳聚集地,广济桥也一样。旧时这里“一桥跨两县”,桥北属德清县,桥南属余杭县,从运河南来的物资及桥南桥北地区的物资,都在此汇集、交易和流通。河上风帆梭织、桨声阵阵,桥上路上行人不断。丰子恺称广济桥为“江南佳丽地”。

【陈守清的雄心】

广济桥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据说桥最早建成于唐宝历年间。清光绪《唐栖志》记载,现在的广济桥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而募建此桥的,是一个叫陈守清的鄞人。

明代,广济桥旧桥圮垮后,过河一直靠舟渡,“疾风急湍,溺毙臭载者,岁有三四,过者悯焉。而惧其功之大,莫肯先之者。”也就是说,船倾覆人溺亡之事时有发生,往来之人都希望能在这里建一座新桥,但因为工程耗费巨大,没有人敢站出来挑这副重担。

这时,有位在此地经商的鄞县人陈守清站了出来,表示要重建此桥。

陈守清经常在宁波、杭州、苏州等地奔波。那时做生意走的都是水路,塘栖是他的中转休憩处。某日傍晚,他在此一边喝酒,一边与人聊天,突然听到运河里哭喊声四起,转头一看,原来是风浪太大,渡船被掀翻……此事对他触动很大。

陈守清的这个决心下得非同小可,他言必信,行必果,带头捐出自己毕生经商积攒下的钱财,并发动镇上的商民捐款。

然而,要建这么一座大型石桥,这点资金杯水车薪,光造桥所用的武康石,就要从大老远的德清那儿去买,所以没多久就面临了资金困难的问题,工程被迫停了下来。

关键时刻,陈守清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举动,他毅然削发为僧,舍弃家庭,抛妻别子,沿着京杭运河北上,四处化缘募集资金。

传说,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陈守清摇着银铃在北京城里串街走巷,或是自缚铁链终日坐于街头,呼喊哭泣募资,这个举动在现在的人们看来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这是很多苦行僧人募化建桥、造寺、造塔时都会采用的一个办法,这样做既能彰显自己的决心,更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据说他的举动感动了皇宫,“周太后助银420两,皇太子助银34两并无量寿佛一轴御宝。” 朝中官员也纷纷解囊。就这样,历时9年,陈守清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大桥终于在1498年建成。

【古籍中的记载】

陈守清的故事并非民间传说,而是有着多种不同的文献记载。

明代剧作家徐士俊撰写的《重修长桥碑记》中这样记载:“弘治中,有僧守清,本四明陈氏子,偶有所激,遂发是愿,直走长安,曳数丈银铛,高呼燕市,惊动深宫,首蒙皇太后赐赉,因而诸王宫主以下暨大小臣工,罔不施给,其金皆邮致杭州,僧归,而桥之成若流水矣。”

嘉靖年间工部尚书蒋瑶所撰的《重修通济长桥记》则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弘治甲寅,方外陈守清者,谋始重建,工费浩大,艰于厥成。时武宗皇帝尚在青宫,敬承圣慈仁孝(寿)太皇后懿旨,遣官遍施名山大川,清逢其适,得赐白金若干。”

以上记载尽管说法不一,但都证明了鄞人陈守清募建此桥是个不争的史实。也正是这些传说故事,为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注入了浓重的一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广济桥。

广济桥建成后,一个叫钱福的人撰写了《重建长桥记》。钱福,字与谦,明弘治三年进士第一名,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翰林院修撰。此文撰就后,陈守清亲自将碑记上石,落款“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冬十月二日,宁波府鄞县化主陈守清立”。这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接近陈守清建桥事实的记载,是研究广济桥建设的第一手资料。文中是这样记载陈守清建桥义举的:

“……惟鄞贾陈守清道其地,目其险,私盟于心,期底厥成。积念郁虑,寝存梦形。聿起济利,假化如来。断息割爱,弃妻屏子。赍平生筋力,所致金百两,买山采石,造舟起沉,

得石若干。乃号于其地之善士,得金若干。于是声炽谤随,惧落阨堑,奔告当路,审有根底。竟剪发走四方,同鸡晨号,顶拜趼突,各有助之者,共得金若干。抵松江,吾邻夏景昭未有子,见而说焉,曰:‘吾求嗣,善缘良多,然未有如道人之诚,而所务之要者也。’既馆且施。予闻而嘉之。守清既得金归,僦工甃石,为谼凡七,阔二丈八尺,长四十六丈……”

要办成一件造福百姓、遗泽后世的好事很难,但陈守清做到了。他是鄞州版的武训,但比武训要早一个时代。清末山东武训行乞兴办义学的故事曾传遍大江南北,明代鄞人陈守清化缘募建广济桥的故事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陈守清这个名字,明清二代宁波志书中未见记载,他是鄞州什么地方的人以及他的生卒年月也无从考证,却因为建桥义举而名载他乡史册,和广济桥一起受到百姓称颂。

【广济桥的新生】

在浙江众多的老桥中,在京杭大运河上跨越了500多年的广济桥是经典中的经典。它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造型古朴,结构独特,桥面中央浮刻有圆形牡丹团花图案,四角望柱上琢成覆莲状,桥孔顶部还有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为研究古代桥梁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历年来,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989年,广济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省政府拨出专项经费130多万元,对广济桥进行了维修加固,在每个桥墩的东西两侧各加设了一个护桥墩,以防船只撞击。

1998年,杭州市政府斥资8000多万元,对大运河塘栖段进行了改道,使绝大多数船只绕道而行,有效地保护了这座古桥。

2004年,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广济桥段正式限航。

2007年,余杭区财政拨200多万元专项资金,对残损的桥面进行修复,修旧如旧。这是500多年来广济桥桥面的首次大修。

这些年,为了分担不断增长的人流,减轻古桥压力,塘栖镇政府还在广济桥以东约420米处新建了一座人行景观桥

同时,为了更好地纪念陈守清,从2014年起,塘栖镇设立了一年一届的水乡开运节。2015年9月,塘栖人专门为陈守清打造了一尊塑像,安放于广济桥头,并誉其为“广济桥之父”。

现在,此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塘栖古镇的中心,桥一头连着古色古香的水北街,一头连着时尚新潮的水南街。“左岸历史,右岸未来”的格局在广济桥畔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围绕着广济桥,沿河街区已改造成为旅游景区。广济桥,不仅与塘栖人的生活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塘栖人的荣耀。它更是鄞州人的骄傲,将鄞州创业者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敢为担当”精神,大写在了他乡的史册上。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编辑 | 方也

Hash:22136fd7270c4b7cdc3f1b69c898a00dee63e0ad

声明:此文由 乡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