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甘肃玉门吾艾斯巴巴拱北

原作者为唐荣尧、赵蔚祖、述而等人

引 言

甘肃玉门金湾乡,移民而来的东乡族、回族穆斯林和四周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和睦共处于甘肃北部的大地上。在连霍高速公路修通前,这里的老百姓要前往酒泉或者内地,312国道是主干道。

小金湾乡的村民介绍,从小金湾乡出发,沿着312国道向东而行,不出几十公里,便是玉门清泉乡,这里有一个与回族穆斯林相关的地方——新民堡。新民堡原称回回堡或惠回堡,西距嘉峪关约40公里,是清政府在嘉峪关到古玉门关一带修建的军事防卫城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新民堡。

搜狗地图显示新民堡及附近地理位置

(单击后可放大)

在《肃州志》中,笔者仔细查阅惠回堡的初建年代:“雍正五年(1727年)建,系靖逆通判黄汝镜建。”当时,出于军事防卫需要,清朝政府在嘉峪关到古玉门关一带修建城堡,惠回堡也就此诞生。

清朝中后期,随着来自新疆的叛乱压力减弱,古堡驻兵撤退。由于古堡地处肃州(今甘肃酒泉)到沙州(今甘肃敦煌)的要道上,渐渐地,来往的穆斯林选择在这里休整、住宿,使古堡重新焕发出活力。

清朝末年,惠回堡及其以西的地方,还散居着不少穆斯林。清嘉庆十年(1805年),一位叫祁韵的文人从北京去新疆,离开惠回堡后,看到的是“自此而西,回民比屋皆是”的景象。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因禁烟获罪被发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一行抵达惠回堡,出嘉峪关后尽是戈壁荒漠,突然出现在他眼前的惠回堡,给他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驻千总一名,兵一百名。此处有林木、水泉,颇为关外所罕。”如今,这里依然是林木茂盛,拱北内的水泉依然清流汩汩,不由让笔者念咏起曾经读过的一首清代诗人汪隆的《惠回堡》:“地启边关第一程,敦煌从此赋西征。荒原犹指番回冢,化宇令屯甲骑营。山拥晓烟村店集,风吹沙径野泉清。升平万里游踪远,车马辚辚过堡城。”

清光绪八年(1882年),玉门县府将古堡一带的地权卖给了一位姓程的汉族村民,后来辗转到汉族人萧砚田手中,但堡内依然有穆斯林居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诗人方希孟行至这里,依然看见“堡内皆回民,行台在西坡上,宽敞整洁。”到1911年时,惠回堡内有20多家住户。

1936年春末,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回部总代表李公谨奉命到河西走廊等地“劝告汉回各族亲善”。到酒泉时,他听当地穆斯林说,在嘉峪关外有一处惠回堡,堡边有一处穆斯林圣人墓。5月3日,李公谨带人前去视察,现场看完后,他决定和萧砚田交涉赎回这块土地。萧砚田当即表态分文不取,将土地无偿归还。5天后,萧砚田就让外甥张锡山和马致善将土地契约送给李公谨。李公谨当即将这张契约交给肃州清真寺保管,并“嘱寺立碑道谢萧”。1936年10月19日,李公谨将此事立碑以记:“先贤于我国有功,政府通令全国军民人等保护古迹,故悬此碑永志不忘云耳。”

(碑文)永志不忘

今奉公西来劝告汉回各族亲善。至肃州,闻嘉峪关外惠回堡有先贤无爱思之墓。闻讯后,于阳历五月三日,与马旅长子庄、秦参谋长省三乘汽车来游,查戡清晰。前有清真寺并回教坟地一处,现已平去矣。余询问当地住户,回人马云者言:“此地现在萧砚田手”。即与萧交涉买回,奈伊分文不取,使伊甥张锡岐及马云之甥马致善二人于六月八日将契约交来。约上系光绪八年经玉门县官卖给程姓者钱五仟文整。余将约收交肃州清真寺管业,嘱寺内立碑道谢萧姓。先贤于我国有功,政府通令全国军民人等保护古迹。故立此碑,永志不忘云耳!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回部全权总代表 李公谨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九日立

(以上碑文,于2004年抄录于吾艾斯拱北内现存石碑)

那么,李公谨在碑文中所说的“先贤”是谁?而且,由于惠回堡地处连接新疆和内地的咽喉位置,自明清以来,很多来往于内地和新疆的穆斯林达官显贵在这里留下了凭吊这位神秘先贤的身影和墨迹。除李公谨外,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白崇禧、骑五军军长马呈祥、三十六师师长马仲英等人,均到过这里。

那么,这位神秘先贤究竟是谁?他就是唐时来我国传教的阿拉伯传教士吾艾斯。

惠 回 堡 的 先 贤 拱 北

河西走廊上,像惠回堡这样的古堡很多,一般也看不出它和其他古堡有什么不同。不过,引人注目的是古堡东边一座气势巍然的仿古回族拱北,以及旁边颇具现代建筑特色的清真寺。

清真寺的大门很高,大门西侧是两层的楼房,高大的窗户装着绿色的玻璃,正对大门的礼拜大殿两侧也是绿色的玻璃墙。大门东侧是一排平房,笔者走进其中一间屋顶上冒着烟的房子。房间里除了简单的炊具外,最显眼的就是正面墙上挂着的一幅麦加天房图。跟房主人一聊,原来他是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来的回族,名叫马德元,是被甘肃玉门小金湾乡的村民们请来看守这座拱北和清真寺的。

马德元递给笔者一本小册子,绿色的封面上写着“先贤吾艾斯拱北简介”的字样,正中是一幅麦加天房图,下面的小字是“甘肃省玉门市吾艾斯拱北管委会编印”。阅读了这本册子后,笔者的脑海中逐渐勾勒出一幅历史画卷。

早在伊斯兰教创建初期,就有一些穆斯林遵照穆圣“你们寻求知识吧,即使远在中国”的教导,翻越崇山峻岭,踏破万顷沙漠,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或冒着惊涛骇浪,扬帆劈波,顺着海上丝瓷香料之道,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带来阿位伯优秀的科学、文化艺术,又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精美的丝绸、瓷器传入西亚,并介绍给欧洲。他们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些人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死后埋葬在中国,成为殉教者,吾艾斯就是其中一位。

唐贞观年间,阿拉伯传教士盖斯(即盖思、该思)、吾艾思(吴哀斯、吴哀思、吴艾思、外斯)、噶斯(噶心、罕戈士、干葛士、郭斯、万尕斯、艾比·宛葛素)等3人,奉穆罕默德之命,致书唐朝,经丝绸之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途中因水土不服,至猩猩峡,盖思病故,至惠回堡,吾艾思病故,唯噶斯一人到中原,完成了使命,后病逝于广州。这一情节和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第二章第一节“关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唐代传入说”相吻合。现拱北内幸存的三块民国时期的墓碑上也有类似的记载。

为了纪念这三位伊斯兰先贤,后世穆斯林分别在哈密、玉门和广州为其修建了拱北。吾艾斯拱北位于玉门市境内的清泉乡惠回堡旁,当地穆斯林一般也称它为玉门拱北或惠回堡拱北。

历史上,吾艾斯拱北几经沧桑,曾屡建屡毁。明代编纂的宋朝地图上就有吾艾斯拱北的记载。在玉门、酒泉期间,笔者查阅大量的史料后发现,明代有好几个关于吾艾斯拱北的记载。

第一个是《明史·列传》中的记载:“出嘉峪关西行二十里,曰大草滩,又三十里,曰黑山儿,又七十里,曰回回墓。”

第二个是明成祖时吏部员外郎陈诚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出使西域,历经新疆和中亚地区17国,回来后写了《西域行程记》等书,在《西域行程记》中这样记述:“(明永乐十五年正月)十八日,晴。早起向西行,南北皆山,约行七十里,地名回回墓,有水草处安营。”

第三个则是《嘉峪关市志》中记载的“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添筑骟马城、上柏杨、下柏杨、回回墓、红泉等5座墩台,都分布于西北,为当时的必经之路的沿线。”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陈高华编的《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一书中选录的《西域土地人物略》一文中记载:“嘉峪关西八十里为大草滩,其北广而多草。滩西四十里为回回墓,以地有回回三大冢故名。”

(时光之盟加注:根据[清]梁份著、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卷四·肃州卫·肃州近疆》校勘,“回回三大冢”,“三”应为“堡”,即“回回堡大冢”,并非有回回三座大型墓坟之意。)

《秦边纪略》 清代 梁份

扇马城,在肃州西,嘉峪关外。回回墓在其东,赤金城在其西,固西域之大道,番族所居也。自弃三卫,城遂倾颓,乃筑墩台,嘉峪分兵候望焉,明制也。有二水城西流,夷人往来必宿于此。今乌斯藏之爪牙据为营窟矣。扇马城①,俗称扇马营,在肃西二百三十里,嘉峪关西一百六十里。城东四十里有回回三②大冢。赤金卫在西八十里,旧为番族牙兰部所居。自土鲁番乱,牙兰部内附,安插于金塔寺,为筑城置戍,守嘹③于扇马城。今达赖喇嘛部落王建儿、绰力④兔合首气于此住牧焉。

[校勘]

①灰、古本脱“扇马城”

②半、关本误“三”为“堡”,据四、灰、古、今本改

③四本误“嘹”(“口”字边改为“目”字边)为“参”,灰本误为“燎”。

④灰本脱“部落”,四本误“力”为“刀”。

( [清]梁份著 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卷四·肃州卫·肃州近疆》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5月第1版)

虽然有关史料记载在地理方面有点出入,但却表明,明代时期,这里的地名是回回墓、回回三大冢,而非惠回堡。而清代《甘肃通志》才有“玉门县,惠回堡,县东二百里”的记载。

1910年3月22日,从嘉峪关西望,莫理循(曾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拍摄。

1910年3月22日,惠回堡(今玉门新民堡)附近的废墟,莫理循拍摄。

1910年3月23日,惠回堡废墟内,莫理循拍摄。

回 、 汉 守 护 者 的 共 同 传 承

新中国成立前夕,惠回堡的吾艾斯拱北仅存一座土冢古墓。上世纪80年代,经多方资助,几兴土木,尚有如今规模。今天的吾艾斯拱北总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前院为绿化区,院内苹果、梨、杏、杨树枝繁叶茂,并广种花草,风景秀丽。中院有主体建筑阿拉伯拱顶墓室,顶高15米,面积20平方米。西有礼拜殿,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造型美观,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仿古建筑。后院为住宿地,设有接待室、宿舍等。墓前,兰新铁路似一条巨龙,横卧东西;墓旁,一股甘泉由石缝中涓涓淌出,汇聚成一条小溪。四周,田连阡陌,溢金流彩。举目远眺,祁连雪峰银光闪闪。

据马德元介绍,当年吾艾斯拱北建成后,带着对先贤的敬重,新疆哈密地区的几个穆斯林悄然来到甘肃玉门清泉乡中沟村,选择在这里定居下来,守护他们心中这座神圣的拱北。后来,几户临夏的回族穆斯林也义务前来看护。新中国成立后,堡内的回族穆斯林搬迁一空,当地政府将堡名改为“新民堡”。

“文革”期间,红卫兵多次要冲击拱北,时任大队书记的周生华虽然是个汉族,但他敬重穆斯林在这里长期守护的情感,便利用自己的身份,多次劝退了红卫兵,并动员其他村民,巧妙地用土坯和席子将拱北的土墓庐围了起来,里面装上粮食,对红卫兵说拱北已经改成了粮仓,使土墓庐得以保全。

2003年,周生华去世。在他的影响下,他的长子周建明至今仍常去拱北。他说:“我父亲大半辈子都在默默地保护着吾艾斯墓,并一直教导我们要保护好回族的先贤墓,不能破坏。他临终前嘱咐我们,要和穆斯林搞好团结,互相尊重。”

今年2月,笔者在嘉峪关清真寺时,听到了这样一段故事。1967年,从临夏州来到嘉峪关钢厂工作的回族祁新民告诉他的老乡、临夏州回族马星阁:“在嘉峪关西边几十公里处,有一座穆斯林的圣人拱北没人守护。”马星阁听毕,当即决定前往守护。祁新民和两位玉门回族商议,每人拿出点钱,在拱北的北院内修建一间简易房,供马星阁居住。马星阁在这里一守就是3年。

或许是马星阁临走时有托付,或许是新民堡里的汉族出于对拱北的敬重,马星阁走后,一位叫张玉年的汉族村民住进马星阁住过的那间简易房子,开始了一个汉族人守护穆斯林拱北的日子。张玉年守护了拱北5年。接着,一位叫郭学成的汉族老人也守护了1年。

1978年,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春风吹到了惠回堡,新疆和甘肃交界处的穆斯林开始到吾艾斯拱北祭拜及进行其他宗教活动。

1980年9月,时年76岁的马星阁再次来到惠回堡义务看护拱北。随着老人的到来,这座拱北也开始人气旺盛起来。1981年,临夏州回族穆斯林马文奎带领自己的工程队到此整修拱北。1985年,临夏州东乡族马吉利出资修建了拱北的墓庐。

1987年,马星阁提议,在当年圣纪(穆罕默德生日)时举行宗教活动,这一建议得到小金湾一带的穆斯林们的响应,那年的活动举行得庄重而热闹。此后,前来参加圣纪节的穆斯林逐年增加,活动一年比一年隆重。每年在拱北参加圣纪聚会的多达五、六百人,他们主要来自3省(新疆、甘肃、青海)、7市(玉门、酒泉、嘉峪关、临夏、兰州西宁、哈密)。

1990年8月,玉门市人民政府把新民堡回回墓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市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我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1991年,马星阁往返于河西走廊与兰州、临夏等地,筹集资金,在拱北院内、墓庐西南侧修建了一座礼拜堂。

1992年,马星阁老人带着他未能继续守护拱北的遗憾离开人世,被安葬于拱北后面的平地上,与他一同安葬于此的,还有5位自民国时期以来看护拱北的穆斯林。

就在笔者结束采访步出拱北时,一群神色肃穆的穆斯林正往拱北里走,一问才知道他们是来自新疆阿克苏的穆斯林,计划去内地旅游。在阿克苏时他们就听说了甘肃玉门惠回堡有一处圣者墓,便在连霍高速的玉门出口下高速,专门来这里祭拜。送笔者出门的马德元说:“每年来拱北祭拜的穆斯林都很多,可见圣者的影响啊。”

吾艾斯拱北

本文为时光之盟组稿文章,原文分别摘自唐荣尧所作《探寻惠回堡》,赵蔚祖所作《惠回堡吾艾斯墓》,述而、仰贤、纪哲所编《中国伊斯兰教名贤名墓史料选》;文中部分图片引自“快乐”的博客《再访额济纳之(四)玉门吾艾斯墓》。感谢作者们做出的贡献。

推荐阅读

去下方写评论

玉门在线网——www.yumen.tv

玉门有点啥事您就给我说一声

反正我也解决不了..

接地气儿 | 吐槽 | 有情怀 | 最骚气

玉门在线

酒嘉地区新媒体知名品牌

生活.新闻.活动.美食.玩乐.公益.推广

合作:180-9372-7770 客服QQ:903337659

Hash:da9d55ac703cf86edcf6d45fbed9aeedea7af18a

声明:此文由 玉门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