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丝绸之路上 一座被风沙掩埋六百多年的古城

在联通东西方文明的古丝绸之路上,我见过很多被风沙掩埋的古城。每一座古城都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其间,有一座古城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座古城曾是丝路重镇,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传说唐玄奘取经就从古城的北门出入;古城周边有着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水利工程遗迹;古城千百年来还与一种植物的名字紧密相联。

如今,古城虽历经沧桑,繁荣不再,但仍令无数现代寻梦者着迷。这座古城就是甘肃瓜州县境内的的锁阳城

锁阳城,城位于瓜州城东南约70公里的戈壁滩上。

瓜州,古称“安西”,以盛产蜜瓜出名,是名副其实的“瓜果之乡”,处在河西走廊最西端,自古以来就是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的商贾重镇,素有“世界风库”之称。

“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对瓜州的真实写照。瓜州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刮七级以上的大风,最大风力可达十二级。

从唐代至今,瓜州共有37座城池被风沙埋压变成了废墟。而锁阳城,正是其中最有名气的一座城池。

嘉峪关,沿连霍高速行驶在茫茫大漠中,一路往西。道路两旁,满眼都是荒凉的戈壁滩,间或可见稀疏的草丛随风飘摇。三小时过后,可到达锁阳城。

锁阳城始建于汉,兴盛于唐,从公元3世纪始建延至公元16世纪,跨时达1200多年,是迄今甘肃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址,也是我国少有的巨型古城遗址之一。

大明后期,由于明王室对嘉峪关外采取了弃置政策,又加之这儿是有名的“风库”。于是锁阳城被荒废,被风沙掩埋,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朋友说,锁阳城原名苦峪城,之所以改名,是因为一段传说:唐代名将薛仁贵奉命西征,在苦峪城中了埋伏。在粮草将绝之际,老将程咬金杀出一条血路去长安搬救兵。一天,薛仁贵发现城周围田地里有一种叫锁阳的植物可以吃,便命将士挖来充饥,将士们就靠吃锁阳坚持到救兵到来。为纪念锁阳救了全军性命,苦峪城便更名为锁阳城。

锁阳城墙垣尚存,分为内外二城。外城呈不规则长方形,较为残破,从北、西、东三面包围内城。北垣长1340米,东垣631米,西垣1103米,总面积81万平方米。

内城保存较好,南北宽487米,东西通长565米,又可分为东、西二城。东城较小,系衙署驻地;西城较大,为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集中分布之所。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但墙基仍厚达7.5米,顶宽4.6米,墙顶上可容得下两匹马并排驰骋。

墙垣残高仍达10米许,威势不减当年。四面城垣皆筑马面(墙垣上加设的墩台),计有24座。马面是我国古代城池建筑中的一种创造,它不仅可起到支撑墙段的作用,使墙体更为坚实稳固,更重要的是凭借此可从正面、侧面几个不同的方向上迎击攻城敌军,大大增强城垣的抵御、防守能力。

内城四角保存有较完整的角墩,西北角墩特别高大,至今仍高约18米,成为锁阳城最显著的标志。内城开设城门四座,门前皆置有瓮城(护卫城门的小城)。

在锁阳城城东约1公里处有一片土塔林,被当地人称为塔儿寺。据史料记载,塔儿寺是唐、五代及宋元时瓜州地方官员及百姓进行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路过瓜州,在塔儿寺讲经说法半月有余。

锁阳城虽然被薄薄的细沙所覆盖,但是疏浚工程、拦水坝、干渠、支渠、斗渠、毛渠等仍然清晰可见。据说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水利遗迹。

据了解,这个灌溉系统的渠系从锁阳城东7公里处拦水筑坝,向西修渠分水,其渠道分为南、北、中三路向西引水。据统计,各类渠系的总长度有100余公里,灌溉了锁阳城遗址周边方圆约60平方公里以内的耕地。渠系所到之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房屋、院落、农田、窑址、小城堡烽燧遗址随处可见。可以想象,以前这里应该是阡陌纵横、绿意盎然了,而现在只有毫无生命的戈壁独对苍穹。

朋友告诉我们,锁阳城遗址所有遗存基本保持原状,均保存为历史遗迹原貌,没有太大的人为影响。

在锁阳城,随处可见沙丘、积炭堆、瓦砾和断墙残壁,红柳和沙生植物如茵如簇,密密匝匝。残缺的城墙、箭楼、角楼,延绵的烽燧,隐现的鹿角,如同一个个沧桑的老人,默默相依相拥。它们虽早已无声无息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如同座座历史的丰碑,巍巍屹立在丝路古道上,向人们无声倾诉着这片大地悠远的过去,记载着丝绸之路永不磨灭的辉煌历史。

文/图纳兰小鱼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Hash:2d29cc123ecb8f10ebd76b105ec6e1f22e1ee616

声明:此文由 纳兰小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