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国是汉人移民后代建立,却在大国间首鼠两端,最后落得亡国

西游记》中,有一个著名的“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讲的是唐僧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结果受阻于火焰山

直到孙悟空打败牛魔王、红孩儿父子以后,才用芭蕉扇熄灭经年不熄的火焰,得以平安通过。

86版《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眼中,这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小国,当地群众和今天的新疆人民差别不是很大。

86版西游记

真实的历史中,唐玄奘在前往天竺取经的过程中,确实曾经路过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地区。

不过,这里却不折不扣是一个以汉人为主体人群的国家。

这就是玄奘所经过的并得到热情款待的高昌国,一个风俗政令、文字、老百姓几乎都与中原王朝大同小异的国家。

那么,为什么会在遥远的西域有一个汉人国家呢,这个国家的命运后来又如何呢?

一、高昌:西汉时开发西域的成果

这一切始于汉朝开发西域,在汉朝的时候,高昌是著名的车师国所在。

由于西域相隔遥远,长期调派人力并不现实,移民屯垦在当时是最有效的手段。

因此早在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派士卒携家属前往车师国屯田,且耕且守。汉元帝时,在此地设置戊己校尉,主管屯田和军事。《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

又被称为高昌壁,这就是高昌国名的由来。

高昌古城遗址

东汉、魏晋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前后数个朝代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当年的汉人屯田士兵及其后人逐渐繁衍壮大,使得这里逐渐形成一个以汉人为主体的区域,犹如沙漠中的一块生机盎然的绿洲,象征着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牢牢控制。

“五胡乱华”时期,中原丧乱,远在西域的高昌成了没人要的孤儿。此时,身在河西及陇右乃至内地的汉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大规模向相对平安的西域迁移。

于是,高昌意外地成为了一个乱世之中的“世外桃源”。

如公元439年,北魏攻灭北凉,大批汉人为了逃避战火,被迫迁徙到了高昌。

这一点,也得到了北魏统治者的承认,《魏书》中记载有一段北魏孝明帝对高昌的诏书,称:“彼之甿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因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魏书·高昌传》。

二、强权扶持下诞生的汉人移民国家——高昌

公元460年,正是北魏文成和平元年,南朝宋大明四年,大漠南北地区被继之而起的突厥和鲜卑族占有,他们继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草原神话。

这一年11月,由匈奴人建立的北凉国,在西域称王称霸16年,被西迁的柔然消灭。

最后一个匈奴国王,沮渠安周,在城破之时被杀。

匈奴,从此彻底走入历史。

早在十六国末期,高昌汉人阚爽就在柔然帮助下,占据高昌,并自任太守,宣布脱离北凉统治。

柔然统治者处罗可汗,攻灭高昌北凉后,重新扶持阚爽后代阚伯周为高昌王,是为高昌建国之始。

此后数百年的时间里,高昌国先后经历了四个家族统治时期,以家族姓加在国名之前,分别是 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

高昌国虽然对外要仰柔然、高车等游牧政权鼻息,但在内部建制上,如官制、 兵制 、赋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脱胎汉晋。

高昌钱币

比如在国王之下,设置令尹,“比中夏相国”(《周书》卷50《高昌传》)。令尹之下,分为八部,即:吏、祠、库、仓、主客、礼、民、兵部。

每部置长史一人为正长官,司马一人为副长官。八部下,置侍郎、 校书郎 、 主簿 、从事等官吏,“阶位相次,分掌诸事”(《周书·高昌传》)。

此外,高昌国仿效中原设立郡县制,除了都城高昌以外,另有郡城三,即:交河、田地和南平城;县城十四:横截、永昌、无半、始昌、安乐、 安昌 、 永安 、洿林、高宁、宁戎、威神、临川酒泉龙泉城;镇戍四:东镇城、笃进、盐城和柳婆城。总计二十二城。《周书·高昌传》说:“诸城各有户曹、水曹、田曹”。

法律制度上,《北史》和《周书》都称高昌国刑法“与华夏小异而大同”。

不过,高昌国身处周边胡人林立的大环境里,居民中不可避免地混有相当数量的西域及北方民族人等。

因此,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也同时存在,如《梁书·卷五十四》中记载,高昌人,“辫发垂之于背,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袴。女子头发辫而不垂,著锦缬缨珞环钏。”

三、从诞生起就一直小心翼翼走钢丝的高昌国

朝鲜人自嘲朝鲜半岛就像中国日本两条大鲸鱼之间的一个小虾米瑞士人选择永久中立避开各种站队。

如何处理与周边强国的关系,是小国的一个永恒难题。

高昌建国时的国际形势

当初阚伯周在柔然汗国帮助下建立“阚氏高昌”后,宣布彻底继绝与中原王朝的官方关系,转而以柔然为其保护国,并长期使用受罗部真可汗的年号,以示臣属。

此后,随着周边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高昌国犹如汪洋中的一叶孤舟,也只能随风浪上下摇摆。

“阚氏高昌”共传3世,计31年,于491年被另一个草原游牧强权:高车所灭。

此后,当地汉人张孟明、马儒相继为王,又接连被国人弑杀。

公元501年,高昌人推举马儒的长史麴嘉为王,麴氏相传为春秋时期燕王族支系,系汉代西迁高昌,并在此落地生根,繁衍子孙。

玄奘取经路线

公元629年,大唐贞观三年,唐玄奘所见到的,正是历代高昌政权中的最后一个:麴氏高昌国。

佛教东传数百年,西域正是传播路线上至关重要的中转站,佛国遍地,香火旺盛,到处都是礼佛之风,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据文献记载,高昌国历代国王都对佛教无比虔诚,百姓同样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记载。

来自东土大唐的玄奘,受到高昌国的热情款待,麴文泰数次请求玄奘永远留在高昌。但是玄奘坚决不肯,称自己即便死了,骨头留下,神智也不会留下。

麴文泰无法挽留,只得放弃。

最后,玄奘在高昌国讲《仁王般若经》一月后继续西行。临走时,麴文泰下令度四沙弥以充给侍,又赠送法服、黄金绫绢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马三十匹,为之送行。又写信给龟兹 等二十四国,恳请护卫玄奘法师。

不过唐玄奘可能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10年,麴氏高昌就被唐朝军队所攻灭。

高昌国为汉代移民后代所建立,尽管身在西域,却永远无法回避复杂多变,险恶吊轨的国际形势。

麴氏一族上台以后,坚持奉行与中原王朝交好的政策,同时小心翼翼迎合周边游牧强权,才得以延续上百年之久,成为历代高昌中享国最久的政权。

但即便再小心,也无法避免周边强权的渗透。北魏末年,突厥兴起,犹如当年的匈奴一样,西域再次成为突厥帝国的势力范围。

公元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高昌国王麴伯雅继位,其母亲为突厥达头可汗之女。突厥为控制麴伯雅,令其以突厥习俗娶母为妻。

麴伯雅被逼无奈,只得忍辱服从。

公元609年,隋炀帝杨广巡视西域,麴伯雅率西域二十七国国王在张掖郡迎接。杨广对麴伯雅的臣服极为高兴,把宇文氏女册封为华容公主,赐婚给了麴伯雅,并赐封他为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

从中原返回高昌后,麴伯雅下令进行改革:“先者以国处边荒,境连猛狄。同人无咎,披发左衽。今大隋统御,宇宙平一。普天率土,莫不齐向。孤既沐浴和风,庶均大化,其庶人以上皆宜解辫削衽。”

为了表示忠心,高昌国不顾千里迢迢,还曾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句丽

麴伯雅的改革一度遭到高昌国内保守势力抵制和突厥的反对,后两者联合起来在613年发动政变,迫使其下台流亡。

六年后,即公元619年,麴伯雅平定政变,重新登上王位。

这一年,中原大地再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隋朝最后一个皇帝,15岁的杨侑,在被废一年多后离奇死去。

此时的年号是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

公元623年,“麴氏高昌”最后一任国王,麴文泰继位。

四、抱错了大腿的结局只有一个

麴文泰继位之初,继续保持与唐朝的交好,按时进贡。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招待玄奘的次年,麴文泰带着王后前往长安觐见唐太宗,同样受到热情招待。

李世民还册封其妻子李姓,预宗亲,封长乐公主。

然而,回国以后的麴文泰却误判了国际形势,他只是看到此时的突厥帝国势力依旧强大,却没有注意到大唐正是蓄势以待全力反击。

与大唐断绝往来的高昌国,在西突厥的唆使下,先是出兵攻打伊吾,试图切断唐朝进入西域的通道

接着又攻打与唐朝交好的焉耆

更让李世民无法容忍的是,高昌国竟然还拦截西域其他国家前往唐朝进贡的使臣。

唐朝政府一开始还打算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然而,麴文泰却执着地放弃了祖先们在大国之间走钢丝的路线,铁了心跟紧突厥。

公元639年,即贞观十三年,唐朝军队在对东突厥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首领颉利可汗兵败被擒获,被封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从此在长安度过余生。

腾出手来的唐朝政府,开始对高昌国用兵。

是年12月,李世民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统率20万大军出征高昌。

对于只有三万人口的高昌国来说,20万大军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

麴文泰起初不以为意,他认为高昌有两大优势,

一是地理优势:“唐国去此七千里,涉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当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足忧也!”

二是西突厥的外援优势。

结果,西突厥听说唐朝大军前来,立马闻风而逃,此外,戈壁沙漠也无法阻止唐朝大军前往西域的决心。

麴文泰的悲剧在于他根本没有意识到时代变了。

不久,唐朝大军抵达高昌国境,高昌国内童谣道:“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

过度紧张的麴文泰很快一病不起,最后竟然被活活吓死了。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8月,唐军抵达高昌城下,继位的高昌国王麴智盛出城投降,高昌国亡。

之后,高昌被并入唐朝,改名为西州,并今天吐鲁番市西南约13公里的的雅尔乃子沟设立了著名的安西都护府。

交河故城

由于高昌国王室和人民,都是汉人,唐朝政府并没有为难他们。李世民在给高昌的诏书中说:“尔等并旧是中国之人,因晋乱陷彼。”在另一封诏书也说:“高昌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甿,咸出中国。”

麴智盛和弟弟麴智湛都被带到长安,并授予官职。他的孙子麴崇裕在武则天时期官运亨通,最后封为左武卫大将军、交河郡王。

小奔说:

孟子曰:小国事大国以智,大国事小国以仁。意思就是说,小国的战略利益有限,因此要以实际好处为导向,而大国从国际秩序、战略格局中获益很多,因此要有超越短期利益的道义与信念。

高昌远离中原,实力弱小,注定要成为周边强权觊觎和控制的对象。他不依附强大的突厥,随时可能会被其灭亡,然而依附了突厥,最终却被更加强大的唐朝所灭亡。

历史记载,从唐初到开元年间,与大唐建立过外交关系的“四蕃之国”,总数有将近400个。不过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因为“自相诛绝及有罪见灭者”的数目居然达到了300多个。

到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年间,仍然存在的“四蕃之国”不过70个,高昌,不过是这300多个小国中的一个缩影罢了。

高昌的命运,所折射出来的,正是小国在夹缝中艰难求生而亘古不变的命运。

Hash:bd87143bf425f32e03b2de509d3fd9b68fece883

声明:此文由 小奔说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