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70载,江津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中国成立70年来,位处长江重庆上游的山水之城——江津,以上游意识和责任担当,自强不息、开拓开放,不断融入重庆和全国发展大局,谱写了一曲曲勇于进取的华美乐章,加快实现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跃升。

江津城区四桥飞架南北

70年来,江津中心城区已由1平方公里、3万人的小县城扩大到中心城区达87.6平方公里、64万人的美丽滨江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由6290万元增加至902.3亿元,增长了1400多倍……

近年来,江津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绿色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江津花椒)、中国武术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国家级荣誉。

富庶的巴蜀三江之地

江津,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江津全境,长达127公里,占全市的1/10。江津既邻近重庆主城又地处渝川黔结合部,有津东(胜)、津永(川)、津合(江)、津璧(山)、津巴(县)等6条重要古道,历来是渝川黔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几江半岛全景图

便利的水运交通,使江津在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就已单独置县,至今已有1818年历史,并较早发展起了民族工商业。据《江津县志》记载,江津早在明代就已出现工业,其时以铸造业著称,曾制造3门口径47~60厘米大炮(其中一门存于重庆博物馆,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到清代后期,江津工业产品已有棉麻纺织、铸造、食品、陶瓷四大宗。其中,棉布、麻布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外销朝鲜,产量次于隆昌荣昌居第三位;大酒缸、大小碗主销川西、川南和云贵边区,因量多质优价廉,故被誉为“陶瓷之乡”;江津白沙所产白酒最高产量曾占巴蜀白酒六成以上。

正因如此,江津自古便是一方富庶之地,与四川内江温江并称“巴蜀三江之地”。

1950年,新中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开工,1952年建成通车。铁路全长505公里,其中在江津境内长78公里、设8个车站。

成渝铁路江津站

随着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江津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在解放初期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1950年,设四川省江津专区(1960年江津专区驻地迁往永川),驻城守镇,即今几江街道,使江津城市规模得到扩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了集中力量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15家大“三线”及3家小“三线”兵工企业先后迁进江津,使江津初步形成了以机械装备工业为重点,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业基地,为江津构建了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

此后,江津一直坚持“工业优先”战略,到1992年时已有工业企业9657家,工业总产值30.43亿元。1992年,江津撤县设市

江北上融入主城

千百年来,长江在给江津带来便利水运、繁荣经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津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路交通的飞速发展,江津的交通逐渐由“长处”变成了“短板”:浩浩长江像钳子一样,将地处长江以南的江津城区禁锢在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几江半岛上,市民进出主要依赖轮渡。

江津长江公路大桥

1993年,面对年财政收入只有几千万元的困难局面,江津敢闯敢干,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马来西亚一家企业投资建设大桥。1997年,投资3亿元的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引进外资在长江上架起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同时也是第一座由县级政府自己筹资建设的长江大桥。从此,“跑遍天下路,难过江津渡”的历史被终结。

2006年,国务院批准江津撤市设区。是年,江津地区生产总值147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6亿元。

2008年,江津抓住重庆绕城公路建设、主城向外拓展等机遇,提出了“跨江北上、融入主城”,打造“一江两岸”大城市的发展思路,长江以北的德感、双福、滨江新城被纳入江津中心城区规划。

2009年、2012年,江津不等不靠,采取自筹资金的方式,先后开建鼎山长江大桥和几江长江大桥,分别于2013年、2016年建成通车。加上原有的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外环江津长江大桥,江津中心城区已有4桥横跨长江两岸。

外环江津长江大桥

鼎山长江大桥

几江长江大桥

与此同时,江津还修建了九江大道、南北大道、西江大道等一批连接主城和绕城高速公路的骨干交通工程,将重庆主城外环变成江津城市的外环。

2015年,轨道交通5号线跳磴至江津段也启动开工。该段线路全长28.22公里,在江津设双福、享堂、江津高铁圣泉寺站,2021年建成通车后,从江津到重庆主城核心区只需半小时。

形成“一轴两翼”格局

跨过长江天地宽。江津“跨江北上、融入主城”的发展思路,使其更好发挥承接主城、联动周边作用,在承担主城分工、服务主城和周边中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于2003年成立的双福工业园,位于江津最北端,是重庆二环经济带上交通极为便利的区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双福已初步建设成为集区域性汽车整车制造基地、教育科研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专业市场聚集区为一体的产城融合、宜居宜业新城,2018年城市建成区已达2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26万人。去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39.5亿元;商贸方面,建成双福国际农贸城、英利五金机电城、攀宝钢材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去年的商品流通额超过600亿元大关;已经有6所大学建成招生,在校学生超过6万人。

双福工业园

于2005年成立的珞璜工业园,至今已引进海亮集团、宁波金田铜业、香港敏华、德立菲Duravit、玖龙纸业、伟星新材、威马农机、中国物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950余家,投产企业达54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7家、上市企业16家,材料工业、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2018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67.7亿元。

珞璜工业园

于2002年成立的德感工业园,吸引了来自瑞士的ABB,来自新加坡的丰益国际,来自日本富山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行业巨子以及重齿、重潍、江增、赛迪、重庆耐世特、中粮、广州双桥、桃李面包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累计投产企业257家,其中,世界500强9家,中国500强13家,中国制造业500强12家,上市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形成装备制造和粮油食品加工两张“特色产业名片”。

德感工业园

于2011年成立的白沙工业园,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全国农村创业新园区、重庆市机械加工基地,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加工、新型材料三大产业。目前已累计引进江小白酒业、骄王天然产物、三易食品、智博冶金、华彬伟玻璃等项目224个,协议引资约336亿元。

白沙工业园

于2009年启动建设的滨江新城,与江津几江“母城”隔江相望,形成了“一江两岸”江、城、景相映的城市景观。10平方公里核心区已初具规模,正加快打造以“总部经济、行政中心、高端人居”为城市内核的生态宜居新城。

滨江新城圣泉湖公园

由此,过去被禁锢在几江半岛的江津城,已形成以几江半岛、滨江新城、双福新区、支坪片区为主轴,珞璜组团、德感组团为两翼的“一轴两翼”发展格局。

2018年,江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2.3亿元,初步形成汽摩、装备、材料、食品、电子五大优势产业全面发展,双福、德感、珞璜、白沙4个工业园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313亿元;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87.6平方公里、人口64万。

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

近年来,江津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积极谋划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局。

在此背景下,珞璜铁路综合物流枢纽于2014年6月启动建设。该项目由渝黔铁路小南垭站改扩建而成,建有占地1500亩的货场及15条到发线、13条货物线,并有6公里的铁路专线与珞璜港连接,实现江铁无缝联运。2018年12月,该项目已建成投用,设计年吞吐量2000万吨。

2015年1月,珞璜长江枢纽港启动建设。该项目设计年吞吐能力2000万吨100万标箱,现已形成600万吨20万标箱的年吞吐能力。

珞璜长江枢纽港

2017年1月,重庆市第三个、主城区以外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江津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2018年7月正式封关运行。2018年,江津在如火如荼推进综保区建设的同时,对综保区发展定位、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的定位。

江津综合保税区

是年起,江津抓住共建陆海新通道契机,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主要负责人多次带队前往新加坡、广西等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考察对接,在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2018年11月,重庆江津—广西防城港跨区域合作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双方结为友好城市。2019年5月,江津与广西钦州市签署了《共建“陆海新通道”推动区域物流产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2018年12月,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实现首发。随后,江津区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至今年7月,该班列已实现常态化开行。同时,依托综合保税区,江津启动运营了中国西部(重庆)东盟商品、农副产品分拨中心,并开设了东盟商品直销中心。

2018年12月28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江津班列首发仪式举行

此外,江津还与新加坡丰益国际等10余家知名企业、科研中心签订了意向合作协议,提升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层次和水平。

2018年,江津的外贸进出口实现了历史上两个“第一次”:第一次进出口额突破100亿元大关,第一次实现进出口额100%以上的增幅。

江津区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注重抓大数据促智能化、抓大开放促国际化、抓大保护促绿色化、抓大城乡促融合化、抓大文旅促品质化,努力把江津打造成西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样板区、成渝城市群重要战略支点和国内外知名旅游度假目的地。

闻名全国的江津“名片”

1

万里长江第一路”

——江津滨江大道

江津滨江大道于1993年动工,分为东段、中段、西段和鼎山至支坪段,经过江津人民的努力,分期共历时23年建设,于2016年全线建成通车,全长20公里。

江津滨江大道是重庆市最早建设的滨江路之一,既是公路,又是长江护岸大堤,更是重要的滨江公园,集抗洪、疏航、绿化、河滩开发、城市交通、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

江津滨江大道

江津滨江大道堤坝最高近200米,可预防50年一遇的大洪水,使江津城区“十年涨水九年搬家”的窘境一去不复返;大道中间是60余米宽的汽车道,临江面是平均绿化宽度超过50米的滨江花园,内面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建有总长1.3公里,全国最长的滨江“诗联文化长廊”。

“四十里长堤四十里路,四十里江水四十里景”。江津滨江大道先后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重庆最美十大街道等,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路”。

2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江津数量居全国区县第一

2019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江津区吴滩镇和石蟆镇名列其中。加上此前被命名的中山镇、塘河镇、白沙镇,江津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总数达到5个,是全国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最多的区县。

江津山川锦绣、人文荟萃,除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外,还有5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街区。全区320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镶嵌着600多处自然生态景观,名人文化、爱情文化、长寿文化、楹联文化、古镇文化、抗战文化等在这里交融荟萃,是文旅资源富集地。

中山古镇

近年来,江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2015年,四面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2018年,全市首个PPP高速公路项目四面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9年,成功创建“中华诗词城市”,有望成为重庆首个市级历史文化名城……

70年来,江津旅游从无到有、从有到强,2018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141.2亿元,是10年前的23倍。

3

江津是重庆唯一的

“中国长寿之乡”

2012年,江津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这是重庆市迄今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也是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长寿老人分布最均衡的长寿之乡。全区百岁老人常年保持在160人左右,约占全市的十分之一。

据权威检测,土壤富硒是江津人长寿的“秘诀”。江津区九成以上土壤富含硒元素。近年来,江津充分用好“中国长寿之乡”金字招牌,充分发挥土壤富硒优势,大力实施“富硒江津·长寿之乡”品牌战略,至今已建有标准化富硒种植基地45万亩、富硒水产基地3.8万亩,富硒畜禽年出栏超过500万头(只),成功培育富硒特色品牌37个,认证富硒产品38个,富硒商标总数达到112件。

江津富硒大米种植基地形成的七彩稻田

富硒产业撬动了江津现代农业发展。2014年,江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201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1.03亿元,总量已连续多年居全市第一。

2017年,江津分别被中国烹饪协会、中国产学研促进会授予“中国富硒美食之乡”和“中国生态硒城”称号。

(文中图片,感谢特约摄影:谭文奇、林晓光、袁孝华等)

(来源:重庆日报)

Hash:7e11f97b955bfa18fe7e50ee615594c66ee2ecb6

声明:此文由 江津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