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汉中》之栈道篇

栈道之冠褒斜栈道

《汉水·汉中》创作拍摄历时10个月,行程2万公里,共有6集篇幅,跨越春夏秋冬四季,全方位展现了汉中市从古至今的自然山川水利建设、交通筑路、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令人感怀文明演进、感叹时代变迁。石门栈道风景区作为汉中旅游明信片,成为摄制组核心取景地。

褒斜栈道作为与京杭大运,万里长城并称的古代三大土木工程建筑。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意义重大。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

秦蜀栈道,开辟于战国时期,最初大规模开通的栈道在秦与巴蜀间跨越秦岭巴山的地段。川陕间的驿道,因被高山深谷隔绝,人们只能在悬岩绝壁上,凿岩成道或凿孔架木,作栈而行。这种狭窄驿道,古人称为栈道或阁道。战国时开辟利用的秦蜀栈道包括褒斜道、故道和金牛道。

汉代以后,古人们在秦蜀古道上进行完善,形成了庞大的古蜀道系统。

古代的蜀道中,90%的主体在汉中境内。主要有:

子午道,又叫子午谷。北口在长安县,叫子口;南口在洋县,叫午口,全长 420公里。

褒斜道,南口在汉中以北的,北口在的,通称全长470公里。栈道南端叫小石门,北端叫大石门,两个石门通长16.3米、宽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当时开凿山石不是用铁器或火药,而是原始的“火焚水激”法,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栈道。

金牛道,又叫,是古代川陕的交通干线,北起陕南,南至四川巴中大剑关口。此道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

米仓道,北起陕南,南至四川巴中县,因穿越而得名。米仓道全长250公里,绕山越岭,攀行其间,如腾云驾雾。

党骆道,北从西安周至开始,翻越秦岭,至汉中。

,北起宝鸡陈仓,南到汉中。

连云道,北从宝鸡凤县,南到汉中的。

祁山道,北从甘肃天水,南到汉中。

,从汉中出发,翻,到汉中(),再到四川万源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

褒斜道在秦岭栈道中最负盛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蜀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褒斜道,因沿渭水南侧支流斜水(今石头河)和汉水北侧支流褒水两道河谷行进而得名。褒斜道南口叫褒,在今汉中褒河北5公里;北口叫斜,在今眉县西南15公里。其大致走向是:从今西安市向西南入山,溯斜水经鹦哥咀、下寺湾,翻老爷岭进入桃川河谷。再经灵丹庙,上五里坡,进入虢川盆地,过塘口镇、咀头镇,至两河口进入红岩河峪谷,经关山、上下白云、寇家关、王家楞、拓梨园至西江口。西江口以下,即褒水干流峡谷,顺次历抑川、下南河、武关河、马道镇、青桥驿,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山,抵褒城和汉中,全长400公里。1936年修建从宝鸡经褒城、宁强到四川广元的川峡公路,在宝鸡到褒城这一段,有许多地段是沿着褒斜栈道旧线修建的。

褒斜道的通行时间非常久远。三国(魏)应璩根据《蜀记》“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的记载和秦密对这句话的解释,认为褒斜道早在传说的三皇时代就有人通行了。清代顾祖禹说:“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读史方舆纪要》)。一般公认禹起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则这条道路的开辟,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史籍记载,蜀道在周代已成为军事征伐、家族迁徙的道路。到战国时,秦、蜀之间的交往史不绝书。如《史记·秦本纪》中“历共公二年(公元前475年)蜀人来赂”,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等记载,说明秦并蜀国前的战国时代,褒斜道更成为秦、蜀两国统治者征战、朝会、联盟的道路。《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蔡泽列举范雎之功时,提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指出范雎相秦时,巴蜀、汉中之间已有栈道相通。范雎相秦始于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至五十年(公元前257年),说明褒斜道在这10年内曾进行过整治。

楚汉战争的后期,刘邦兵归汉中,张良曾经献策烧掉了褒、斜峡谷中的一些栈道。这一方面为了断绝其他诸侯的兵马;另一方面也为了向项羽显示汉兵没有再入关中的意向,实为缓兵之计。汉武帝即位后,非常重视对汉中和巴蜀的开发。有人上书讨论重新恢复褒斜道及褒水、斜水和沔水的漕运事项。御使大夫张汤的意见得到了采纳,汉武帝委派张汤的儿子张卬(áng)为汉中太守,负责修筑褒斜道及各水漕运。按照张汤的设计,陈仓道经过的山岭太多,上段起伏很大,路程又远,而穿筑褒斜道,所经山岭较少,路程要近200公里。而且,几条河流经过沟通可以使汉水连接渭水,南阳的物资可以从陆路、水路齐头并进,而在水路受阻时又能转而与陆路联运,直达咸阳、长安。而且,褒斜道的沿途有丰富的木材竹箭,不亚于巴蜀。经过数万人的努力,250公里长的褒斜道终于筑成,比陈仓道近便得多。不过,褒水和斜水流势湍急,不可行船,原计划的水陆联运只好作罢。但是,从长安到汉中之间毕竟节省了200公里山路,这条道路此后成为秦岭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自汉末到五代,褒斜道多次堙塞,几经修复,南北兵争,这条道路始终是双方行军作战的主要通道。汉明帝、汉安帝和汉桓帝时,对褒斜道进行过局部改建和维修。三国时期,这条道路又称做“斜谷道”,在魏蜀两国的战争中多次被作为行军路线。据《水经注-沔水》记载,三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赵云、邓芝出兵褒斜道,当赵云作战不利退兵时,曾毁坏赤崖以北的百余里栈道,以阻止曹魏的追兵。这段栈道以后修复,因水大而急,没有办法再在水中立柱,成为“千梁无柱”,以致人马车辆从栈道上经过时“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为了使栈道牢固安全,有的地方把木制的横梁改为石梁,今陕西太白县王家楞红石崖的石崖上,至今还斜插着当年栈道的许多大石梁。经考古工作者调查,沿线发现多处当时栈道的遗存。著名的石门遗迹,就是这条古栈道最重要的遗迹之一。五代以后,斜谷道基本废弃,自褒谷北上者,皆转经陈仓道出散关而行。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

Hash:15c8b815fbd8d4520d2aff2e7b42fcd9afe53cc4

声明:此文由 旅行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