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咱济南这座千年古寺竟然是古印度高僧建造的

济南草根新闻 微信号:jinancaogenxinwen

济南最具影响力自媒体,30万粉丝微博本地资讯博主,微信订阅人数超7万。专注济南本地新闻资讯,网罗吃喝玩乐信息,第一时间爆料你不知道的济南事儿!联系微信:jnbeibao

在济南长清区崮山办事处关王庄村南有一座千年古寺-衔草寺,该寺坐落于一条深深的峪中,周围群山环抱,苍松翠柏,丛林茂密,怪石嶙峋,显得很神秘幽静。由于年代久远,衔草寺现存元代石塔1座,内有木雕关公像、泥塑天王像、武士像、木刻佛像;另有墓塔1座,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浩公墓碑1块,建佛殿碑2块,存有寺鉴龙头杖1条,云板1件。

早期,人们以为这所寺庙是“北魏时期湛公和尚得罗汉果创立的”,但是在2009年,经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晶多方查找资料考证发现,这座衔草寺竟是由一个古印度和尚在1500年前建造的。

这个古印度和尚名叫“求那跋摩”,曾是一个王室成员。历史文献记载,在我国南北朝初期,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有一个北天竺方国——罽 宾国,故地在今兴都库山以南及克什米尔一带,为大乘佛法发源地。求那跋摩,就出身于罽 宾国贵霜帝国时期的王室。

跋摩少时随父潜迹山泽,“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指佛教之九都经论),博晓四含(佛典四《阿含经》的略称),诵经百余万言”,时号三藏法师。其后,罽 宾国国王驾崩,因无后人继承王位,群臣推荐求那跋摩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资料记载,求那跋摩先来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传法。至南朝刘宋元嘉元年(424年)应宋文帝之请,渡海来到广州。在始兴(今广东韶关)建立禅堂,宣讲佛法。元嘉八年(431年)抵达宋京建邺(今江苏南京),召对称旨,乃敕住祗洹寺,译经众多。之后,求那跋摩于元嘉十年(433年)前后来到泰山山脉的“人头山”,建造了衔草寺。元嘉十四年(437年),求那跋摩圆寂于寺(祗洹寺),终年六十五岁。

由衔草寺的寺名,可以想象寺庙的偏远和建寺的艰辛。关于寺名的由来,当地百姓代代相传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于当时寺庙创建条件极其艰苦,僧人和当地民众们集捡一石、一砖,一点点地把石块搬运上来,就像小鸟衔草筑巢一样,历时百年才得以建成,故以“衔草”为寺院命名。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的善男信女发心建寺修行时,连鸟儿都衔来草木援助,为纪念瑞鸟相助,寺院建成后便取名“衔草寺”。

据介绍,衔草寺周围有西归、孔雀大象大鹏鸟、巨龙盘旋、卧佛等奇石景观,这也许是1500年前求那跋摩能在此建寺的原由,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在当地人流传的故事里,衔草寺鼎盛时,寺庙建筑遍布山谷,有房屋数十间之多,后损毁。站在山下举目望去多见废墟,衔草寺的大雄宝殿早已荡然无存,据说是毁于上世纪50年代。幸存的碑刻还记载着寺院最后一次重修是在道光年间;乾隆泰山封禅时,也曾数次至此居住,并留下御封的龙碑两块。历史上衔草寺历经劫难,主要因兵燹、火灾所致,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衔草寺现存的文物中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平面方形的石塔,石塔上沿转角处有龙首四出,造型粗糙且苍劲。西面有石拱门,门楣上雕有一游龙戏珠,浮雕苍劲,且显古板。

寺院的西南方是历代高僧的墓地。据介绍,墓地规模最大时可与灵岩墓塔林相比,现地面仅存元代“浩公禅师寿塔”一座。这座塔原高6米有余,现在被土所埋一部分后,仍有三四米高。塔呈圆形,最粗处直径一米有余,塔原有九层,除顶层被人为毁坏,现存八层,埋于地下两层。据说,附近地下还埋藏众多完好的墓塔和碑刻。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王晶说,他根据历史资料考证,与正式将佛教传入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朗公法师(前秦苻坚皇始元年)创建朗公寺和灵岩寺相比,衔草寺只晚了80年左右。它不仅是济南地区较早开创的佛教寺院道场之一,也是济南地区唯一一处由古印度僧人创立的佛教道场。

王晶说,衔草寺所在的山叫做“人头山”,是泰山山脉向西北延伸的余脉。这里群山环抱,苍松翠柏,山势奇异,丛林茂密,颇有佛教深藏大山丛林的神秘感。

他介绍说,衔草寺的石塔结构独特,年代也很久远,在济南地区古塔中应占有一定位置,只是它原来不太为人所知而已。衔草寺残存的文物遗迹如实反映了它所走过的历程,展现了佛教文化的辉煌成就,下一步应妥善进行保护。

关于元代碑刻

2013年2月,衔草寺遗址发现元代珍贵碑刻,该碑宽约1米多,厚约35厘米。碑刻正面碑首有用隶书书写的“新修衔草寺记”六个大字。碑文正文为楷书,共19行。开头有“长清县治东南四十里,五峰山之阴有人头、猫头之山者,其势环谷中成邃谷,谷之中有寺曰衔草,实《大藏经感应录》所载湛公灭度之处”字样,说明了衔草寺所处的地理位置等情况。

碑文接着有“经兵遂废而不存。至元十三年,灵岩退堂长老复公禅师,每游历至此,不能去,徒思浩曰:我将终老于斯。欲□起以为求生福田,未知此愿果能遂否”的文字,说明了衔草寺后来颓废,一直到元代的至元十三年,灵岩寺的退居长老复公禅师经常游历到此,恋恋不舍,就想终老在这里,便希望徒弟思浩随其所愿,复建该寺。

思浩为了成就师父愿望,便大兴土木:“伐大木焚巨石,树扬春锸”。并持之以恒:“坚持以志无寒暑昼夜”,“近山开田百余亩”。结果,思浩殚精竭虑,终于有了回报:"竭力营建,盖七年于兹矣!"不料,等思浩用七年时间建成该寺时,其师父复公禅师却已经不在了:"不幸寺垂成而吾师下世今也"。

(综合生活日报及网络,济南草根新闻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泉小妹 审核:根叔

我们已覆盖微博、微信、搜狐自媒体

企鹅(腾讯)媒体平台、秒拍、腾讯视频

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动力

Hash:ed689e1e11f0495450d5a970f39d98253cc6440b

声明:此文由 济南根叔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