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关注我们

在我以往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与文史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对绍兴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投入则与改革开放后的40年同步推进,其中专职从事地方史志工作的时间长达20多年,退休至今仍一如既往地从事这一工作。回顾40年的历程,一切都围绕三句话做文章:知我绍兴,爱我绍兴,兴我绍兴。

一、为绍兴名人文化建设倾注全力

绍兴之所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名人文化。名人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名人研究、名人著作、名人故居、名人纪念场所、名人墓葬、名人遗址遗迹、名人后裔等。还包括以名人命名的学校和以名人作品中的名词命名的品牌和旅游纪念品等等,实践证明:要把绍兴建设成为一座文化名市,光有古城保护规划不够,还应该有一个文化发展规划,包括长远规划与近期规划,其中就应该包含名人文化的内容在内。

图1 何信恩做《走进绍兴 读懂绍兴 热爱绍兴》讲座

众所周知,名人故居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它又是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就绍兴而言,依托名人故居、名人遗址是发展旅游的关键所在。

在我担任绍兴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期间,绍兴城内的名人故居,除了外界知名度很高,已开放的五大故居(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秋瑾、徐渭故居)外,其余众多的名人故居大都不复存在,一些遗址尚在,轮廓依旧的名人故居,也面临着彻底消失的危险,如市区西小路3号明代理学大师刘宗周故居,尚存明崇祯年间的水井等真迹,但主屋破损严重,四周环境混乱。塔山下辛弄18号,相传是清代大史学家、方志学泰斗章学诚的出生地和晚年归宿处。虽老屋尚在,但破损严重。现代史学家范文澜故居,则在龙山宾馆内作堆积杂物的仓库,范宅原有三进,已拆掉二进,唯剩一进也已划了红线,准备拆除。太平天国军队驻绍兴将领陆顺德住过的来王殿,仅存一门斗,其余已被粮食部门改作仓库。地处人民东路的数学家陈建功故居,虽有后人居住,保存较完整,但年久失修,有损毁的危险。地处上虞丰惠镇的四处名人故居,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我多次率文史委成员对上述名人故居实地踏看,并以个人名义通过《社情民意》向市领导紧急呼吁,要求虎口夺羊,停止拆迁。经多位市领导批示,才保留下范文澜等名人故居。1998年11月25日,绍兴日报以“丰惠的名人故居保护令人担忧”为题,报道了胡愈之、范寿康、王一飞、吴觉农故居“残墙败垣,无人管理,改头换面,无人制止”的状况,其基本素材也是由我们提供的。

一代伟人蔡元培先生的塑像中华世纪坛落成并迅速被非绍兴籍香港人士认捐的消息,在蔡氏后裔、门生故旧、蔡元培研究者和绍兴市民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与此同时,也使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了作为蔡元培故乡的绍兴,至今在公共场所没有一尊蔡先生的铜像。经了解,绍兴市城建委早在五年前就委托上海油画雕塑院的王大进教授(已故)设计制作了雕塑的泥模,并得到蔡元培亲属的认可,泥模放在南京已历时4年,寄存在别人房子里,一直无人问津,如不及时浇铸,必将全功尽弃。据向有关部门征询,问题的症结在于铜像的经费(约需20万元)和摆放的地方不落实。于是,我以蔡元培联谊会的名义,以“蔡元培铜像急需铸就,蔡元培文物急需征集”为题,以《社情民意》(2002年5月21日,第47期)报送市主要领导,引起了他们的重视。

2003年9月30日,世界文化伟人蔡元培铜像揭幕暨广场落成典礼终于在市区蔡元培故居前隆重举行。

为全面反映绍兴全市现存名人故居的现状,根据省政协文史委的统一部署,在实地考察了地面上有较完整建筑的20多家名人故居的基础上,我参与编写了《浙江名人故居》一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绍兴市共有22家名人故居入书。

图2 绍兴鲁迅故居

绍兴在全市共有以名人命名的学校30多所,有的还是系列学校(如以蔡元培与鲁迅名命的学校),这在全国地级市中是极为罕见的现象。为探讨共同的话题,2001年5月16日,绍兴市政协文史委在绍兴鲁迅中学召开了以名人命名学校发挥名人效应理论研讨会。全市20多所名人学校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自1996年我担任市政协专职干部以来,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量力而行”作为文史工作方针。连续承担了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纪念蔡元培逝世60周年、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光复会成立100周年等一系列大型纪念活动的具体工作,并先后接受了各级媒体的多次采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先后出版了《绍兴名人述评》、《绍兴文史漫笔》、《与鲁迅看社戏》、《与周作人坐乌篷船》、《绍兴名人传略》(教育家卷)《绍兴名人文化》、《绍兴名士丛谈》等专著,主编了《绍兴市志》(人物卷)、《绍兴名人辞典》、《越中名人谱》、《越中名人谱续编》,参编过《浙江省人物志》、《中国文化世家》(吴越卷)、《影响中国的绍兴人》、《感动中国的绍兴人》、《肝胆春秋》等大型人物书籍,总文字量达1500多万字。并参与了许多名人纪念馆陈列方案的论证会,为绍兴的名人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为古城保护的“绍兴模式”建言献策

1999年6月25日,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四届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决议,这一规划的通过和实施是名城保护的一个新起点。

对照《规划》提出的要求,结合对市区人文景观的调查研究,我代表市政协文史委起草了《关于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注意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恢复与发展的几点建议》的调查报告,经市政协领导审阅后,以绍市政协办(1999)26号文件的形式,报送市委、市府领导作决策时参考。该报告分三个部分:

(一)我市历史人文景观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切实推进《规划》的实施。

(三)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同时做好保护恢复与发展三篇文章。(参见拙著《绍兴古城保护的成功与缺憾》载《绍兴古城保护口述史》绍兴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由于该调研报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而荣获绍兴市优秀调研成果奖。

作为绍兴传统民居典型建筑的老台门,是绍兴特有的一道风景线,它与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路,纵横交错的河流,千姿百态的石桥一样,展示着古城文化特有的深邃与厚重。据统计,1984年绍兴市开展文物普查时尚有300多处明清古建筑(台门),至1999年市政协文史委组织调查时,只剩下25座,其中不少台门只是基本上保存了原有的框架而己,至于内部设施、布局等重要的建筑要素早已大走其样了。逝去的不可能重回,消失的也不可能再现,当务之急,是如何保护与改造好市区仅剩的台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绍兴日报》记者在采访我们后,以整版篇幅发表了《绍兴台门咏叹调》,发出了对古城风貌实施“点、线、面”保护方案的呼吁。

2006年1月28日(农历除夕前夕),《绍兴日报》在第一版显著地位发表了市委书记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陈惟于、何信恩、陈荣昌、任桂全、裘士雄、邹志方6位专家,就研究古城,保护古城,宣传古城,发展古城的重大课题建言献策的消息。

在这以前,绍兴市政协文史委发挥整体与专家个人的优势,开展了全方位的文物、文化、城建,旅游等领域的咨询服务,参与了几乎所有重大的文化、旅游项目(工程)的策划、设计、论证、审查,乃至实施与布展。其中包括:曹娥江流域旅游资源的开发论证,兰亭新景区的规划论证,会稽山度假区(宛委山)的开发论证,东湖新景区的规划论证,鲁迅故里开发第一期、第二期工程的多次论证,秋瑾故居的陈列论证,府山越王城的规划论证,绍兴文理学院校园规划论证,绍兴西园的文化布展方案论证,乃至整个大绍兴的规划论证和文化强市的规划评审等等,其内容之多,范围之广,要求之高,在我市政协文史工作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在古城保护工作中遵循“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的方针,由“点线面”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再上升到全城保护,充分体现了古城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延续性,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古城保护、开发和建设路子,在广东召开的全国古城保护工作会议上被专家誉为“绍兴模式”。

图3 “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学术座谈会”

此外,为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我还牵头召开了由市内外几十位专家学者参加的大型学术座谈会,并编辑印制了论文集。

三、为弘扬绍兴传统历史文化积累精神财富

40年来,我先后为省、市、县政协撰写各类稿件约200多万字,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与绍兴有关的文章约300多篇,除前面提到的与名人有关的书籍外, 还先后主编了《修志文存》、《绍兴旧影》、《绍兴茶文化》、《绍兴石文化》以及《绍兴文史资料》(第11辑至23辑)、《绍兴文史资料集粹》(1-5卷)、《辛亥革命与绍兴》、《清正如镜照古今——绍兴历代清官事迹选录》、《乡土绍兴》(1—9辑)、《绍兴乡土语文读本》、《爱乡楷模章传信》等文史类书籍30多部,参编过《文物之邦显辉煌》、《明珠璀灿——浙江省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纪实》、《浙江省名镇志》、《浙江省乡村旅游志》、《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社会调查》(绍兴卷)、《戏苑春秋》(绍剧、越剧)、《品读绍兴》、《会稽山历史文化》、《浙江文史大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大全》、《浙江文史资料目录》、《绍兴历史文化干部读本》、《江南文化看绍兴》、《绍兴政协20年》、《镜湖湿地文化》、《绍兴越王城》、《绍兴大禹陵》、《绍兴兰亭》、《绍兴师爷》等多种著作。此外,还先后完成了全国政协和省政协下达的《新中国的地方戏剧改革纪实》、《中国近现代历史名碑》、《抗美援朝纪实》等协作课题。由我统稿的绍兴文史资料第十一辑《血脉情深忆总理》荣获浙江省政协优秀文史资料一等奖,由我担任专职副总纂的绍兴有史以来最大的系统文化工程《绍兴市志》(六卷本,600万字)荣获全国一等奖。为此,我个人两次受到市人民政府的通报嘉奖,并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地方志工作者和浙江省优秀文史工作者。

图4 《稽山文集》首发式现场

2009年我从市政协退休至今,共编著出版了13部书籍,其中包括百万字、五卷本的个人文集《稽山文集》,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一次回顾与总结。此书被专家誉为绍兴的小型百科全书。与此同步,我也参与筹建了绍兴有史以来第一家以研究乡土文化为宗旨的民间组织,策划了诸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等大型学术活动,参与编辑了省、市、县、镇、村五级志书,并风尘仆仆地深入学校、农村、机关、社区,开设绍兴历史文化讲座,继续为弘扬与传承绍兴的历史文化而奋斗。

注明:图片均源自于网络。

编辑:稽山鉴水

(总第263期)

Hash:e44ba82699a440416d14464d87802cba6ca71a90

声明:此文由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