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华夏 | 1924年的大连,84张珍贵留影首次出现!

上个世纪上半叶,日本侵略者为吞并中国,派出情报人员以探险和学者的名义,拍摄大量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照片,于1924年至1944年间出版成《亚东印画辑》,总计2000余张,这些照片的很多景观和人文瞬间早已消失,对我们了解民 国时期的中国,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为让更多人回望祖辈生活过的华夏大地,《图游华夏网》特别制作《老照片中的华夏》系列图记,本篇84张照片均来自辽宁大连地区。

1回第1张(1924年8月出版),大连港口,长长的防波堤上,修建着一座灯塔,至今仍在使用,号称百年灯塔,大连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发展,正式建港则是沙俄强占旅大之后,1902年投入使用,1905年日本战胜沙俄,继续修建大连港,在后续岁月中成为远东大港

1回第2张(1924年8月出版),停靠在大连港口的大型客船,旅客正在下船登岸,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2回第5张(1924年9月出版),初夏时分的清晨,大连市内的大广场,两位年轻女孩背着包,打扮新潮,正走向前方。

2回第6张(1924年9月出版),停在大连海港中的民商船,上百只船的船帆升起,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蔚为壮观。

3回第5张(1924年10月出版),位于旅顺的一处高粱地,一位戴着斗笠的农夫正在收割高粱。

3回第6张(1924年10月出版),旅顺的一处农户前院,铺满了收获的高粱,主人扛着耙耧,牵着一头蒙着眼睛的驴子,拉着拖耙给高粱脱壳。

3回第7张(1924年10月出版),位于大连市东南端的寺儿沟贫民窟,房屋局促而简陋,这里生活着贫困的中国老百姓,主要在当时的日本工厂内充当劳工,被日本人残酷剥削。

3回第9张(1924年10月出版),大连市大广场处的市役所(一处为百姓办理各项事务的机构),大连从金代始称金州,1894年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两年后归还清政府,1898年沙俄侵占大连,日俄战争爆发后,1905年沙俄被日本打败,大连又成日本殖民地,1945年日本投降,苏军当年接管旅大,直到1955年才归还中国。

3回第10张(1924年10月出版),大连小岗子商业街,沙俄殖民期间将这里划为中国人聚居地,日占期间,日本人将大连南山的中国人也迁至这里,形成了中国百姓的主要生活区域,图中是一处下坡的街道,左侧的商铺为“恒益当”、“文海园小卖处”,几位女子梳着长长的大辫子,向前走去。

4回第9张(1924年11月出版),位于大连市中心大广场(今中山广场)南侧的大和旅馆(今大连宾馆),为巴洛克式建筑风格,修建于1909年,由当时的日本满铁株式会社运营。

4回第10张(1924年11月出版),大连浪速町(今天津街),是当时大连的繁华商业区,日本人以其海军驱逐舰“浪速号”命名,该舰曾在甲午海战中击沉了北洋水师的“高升号”运兵船,日本侵略者以此命名大连的街道,实为中国人的奇耻大辱。

5回第9张(1924年12月出版),位于大连市寺儿沟海岸沿线的山崖,从山东渡海而来的劳工百姓,在大连谋生,便在此建起简陋木屋落脚生活。

5回第10张(1924年12月出版),大连的一处海盐田,聪明的中国百姓将潮汐上涨的海水,通过沟渠,以风帆驱使风车,汲取海水漫流至盐田,再通过日晒制盐。

6回第7张(1925年1月出版),冬天的大连港,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冷中,海面都结成了冰,彷佛毛玻璃般,大小船只均陷入其中。

6回第8张(1925年1月出版),冰封的大连港内,一艘来自中国南方的大木船,船身上是传统的图案装饰,以求海运平安

7回第9张(1925年2月出版),大连港海岸处的厚冰。

7回第10张(1925年2月出版),大连港,结冰之后的海面,船舶无法靠岸,船上的货物只能通过人力拉车驳运。

8回第9张(1925年3月出版),位于大连的一处榨油坊,一辆货车停在院内,两个搬运工正在装运豆粕。

8回第10张(1925年3月出版),大连港内的堆积场,面积巨大,来往运输的货物堆积成山,画面下方各有两人正在码放货包。

14回第9张(1925年9月出版),位于大连西岗子地区的天齐庙(天后宫),被大连百姓称为“东关大庙”,建于1908年(今已不存),图中两个道士正站在殿前的台阶上,门匾上为“天后圣母”四个大字。

35回第1张(1927年6月出版),大连中央公园的山间道路,本愿寺就在南山附近。

35回第2张(1927年6月出版),大连中心大广场附近的港桥,桥下是通往港口码头铁路线,前方是当时的山县通(今为人民路)。

35回第3张(1927年6月出版),大连常盘桥(今商步行街和青泥洼街处,现为青泥洼桥)附近,桥为沙俄期间所建,连接着大连的东西交通,日本占领期间这里是大连市规划的圆点。图中电车交通发达,人来人往,远处右边的建筑,门匾上写有“大阪每日新闻”的字样。

35回第4张(1927年6月出版),大连小平岛风光,海岸石崖嶙峋,海浪击荡,惊涛拍岸,一艘木船,扬起三片风帆,行于海水,意境极美。

35回第5张(1927年6月出版),大连市老虎滩地区的日本人住宅区,房屋高低错落,修建的风格很有艺术气息。

35回第6张(1927年6月出版),日本人修建的满铁大连医院,号称东洋第一的医院,1925年12月竣工,耗资560万圆,占地面积达8.9万平方米,床位有590个,科室众多,设施先进。

35回第7张(1927年6月出版),大连市石槽村风光,这里的海岸线,岬角岸崖,石礁耸峙,初夏时分,海波荡漾,一艘小舟扬帆海上,风光旖旎。

35回第8张(1927年6月出版),站在高处,远看大连市景,近处为中央公园,高耸的塔状建筑是日本人于1926年修建完成的所谓忠灵塔,纪念死于日中战争、日俄战争中的日本人,在侵略中国的土地上修建这样的建筑,堪称国人的奇耻大辱,解放后改为五一塔,后在1975年炸毁,大快人心。

35回第9张(1927年6月出版),大连石槽村的风光,一艘小木船,载着几人正穿行在林立的礁石中。

35回第10张(1927年6月出版),大连市王家屯的劳工聚居村落,这里的百姓大多来自山东移民,主要从事当时大连港口的货物搬运,生活很是艰苦。

40回第1张(1927年11月出版),大连市金福铁路沿线的一处农家,秋天的收获季节,金灿灿的玉米堆在框中,两个农人和两匹马正在劳作着。

40回第2张(1927年11月出版),位于大连市普兰店的貔子窝(今名为皮口)古镇,黄海之滨,落潮之后的海滩,一艘木船搁浅,远处隐约可见的岛屿便是长山列岛。

40回第3张(1927年11月出版),位于大连市普兰店貔子窝附近的海盐田,朝霞中的盐田,水面倒映着天空,盐工们抬着框行进在田埂上,画面很是优美。

40回第4张(1927年11月出版),位于大连市普兰店的城子疃街(今为城子坦),明永乐年间为防范倭寇进犯,在这修建“归服堡”土城,后世因交通便利而商贾云集,形成热闹的街市。

40回第5张(1927年11月出版),位于城子坦地区的碧流河入海口,广阔的滩涂上,绿草茵茵,河水蜿蜒穿行在草地中,直入大海

40回第6张(1927年11月出版),位于大连市普兰店的貔子窝地区的永安台,是建于明代的烽火台,在明朝时期的归服堡和红嘴堡之间,主要是防范倭寇的侵扰。

40回第8张(1927年11月出版),位于大连市普兰店地区的亮甲店附近,图中是辽东半岛的大石棚古迹,历史久远,据考证源自新石器时代,那时的先民作为祭祀或者墓葬用途。

40回第9张(1927年11月出版),金福铁路沿线的原野风光,秋日时光,高粱地中的高粱已经收割过,一群绵羊正在地中觅食。

83回第1张(1931年6月出版),日本人在侵占大连期间,在长山列岛海域进行捕鲸作业,图为日本船员在操作船上的捕鲸炮,这种炮为挪威人发明,弹头为尖帽构造,附着4个倒钩钢爪,射中后钢爪张开,炮弹附有浮标,等鲸鱼流尽血后再行打捞。

83回第2张(1931年6月出版),1913年,日本东洋捕鲸株式会社在长山列岛的海洋岛修建码头及捕鲸加工厂,春天的四五月间,鲸鱼随着海流而来,图中的日本捕鲸船开始出航捕鲸,船约有800吨的排水量。

83回第3张(1931年6月出版),捕鲸船上的指挥塔,当鲸鱼在海上游动时,会扰动海面,观察的人员据此来追踪鲸鱼。

83回第4张(1931年6月出版),大连长山列岛的海洋岛,日本东洋捕鲸株式会社在此建有鲸鱼加工厂,捕鲸船拖着捕获的鲸鱼在此剖割,获取鲸肉鲸油。

83回第5张(1931年6月出版),鲸鱼被拖到倾斜的木栈桥上,鲸鱼加工厂的工人正在切割鲸鱼。

83回第6张(1931年6月出版),生活中在长山列岛海洋岛的渔民,初春正是捕获鲷鱼和虾的好时节,图中的船仓堆满了渔获,渔民们正在劳作着。

83回第7张(1931年6月出版),在海洋岛的高处往下俯瞰,海岸边村落田地相间,几艘小舟停靠岸边,景色恬淡,如同世外桃源

83回第8张(1931年6月出版),位于大连长山列岛的四块石屯,日占时期的日本盐业会社在这里建有贮盐场,站在山上远望,海湾处,渔帆点点,山下则是秀美的田园风光

83回第9张(1931年6月出版),大连的大长山岛,远处是四块石屯南边的南路坨子山丘,上面的建筑是日本人修建的日俄战争战迹纪念碑,当时的日本海军为进攻旅顺口与俄海军在此交战,又见证了积贫积弱的中国晚清屈辱历史。

83回第10张(1931年6月出版),位于大连长山列岛中的海洋岛,海岸绝壁,下临碧海,断崖嶙峋,海潭深幽。

102回第8张(1933年1月出版),大连市西岗子,这里是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区,图中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场景,沿街的房屋门头上挂着红灯笼,节日气氛浓厚。

102回第9张(1933年1月出版),大连市西岗子的中国街道,正月十五期间,街头的元宵售卖摊点,一位摊主和孩子正看着镜头。

107回第1张(1933年6月出版),位于大连市普兰店的貔子窝(今名为皮口)海岸,明永乐年间建港,清雍正年间开埠,后世成为重要的帆船码头,图中退潮后的船只搁浅在沙滩上,岸边的众人正在驳运堆积的货物。

107回第2张(1933年6月出版),大连的赞子河在貔子窝(今名为皮口)地区入海,夹着的泥沙,充满在河海交汇处,退潮后满是泥泞,图中为船夫拖着小木舟在泥海中滑行。

107回第3张(1933年6月出版),位于貔子窝海湾西端突出的大岩石,当地传说里面的洞窟曾有貔子(鼬)栖息,因而得名。

107回第4张(1933年6月出版),貔子窝地区海岸旁的海鲜市场。

107回第5张(1933年6月出版),貔子窝地区附近长石储量丰富,主要用于制陶原料,图中两人一前一后,挑着土框走来。

107回第6张(1933年6月出版),大连市城子疃(今城子坦)地区的街市,院子内一人正扛着一包谷物,走在谷仓上,屋外远处就是海湾,几艘木船清晰可见。

107回第7张(1933年6月出版),位于大连城子坦的“归服堡”明代土城遗址,此堡建于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用于防御倭寇,名字寓意为让倭寇归顺降服之意。

107回第8张(1933年6月出版),镶嵌在城子坦“三清观”东侧墙壁上的“归服堡”石刻。

107回第9张(1933年6月出版),位于大连市城子坦镇西北端巍霸山的吴姑寺(又称清泉寺),该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儒释道三教在这千年古刹中和谐相融,经过历代修缮,至今仍保存完好。

107回第10张(1933年6月出版),大连市城子坦镇谢家屯(今谢屯)段的碧流河风光,早春时节,河水两岸,一片沃野,河沙洁白,草木青绿,几叶轻舟随波逐流,景色优美。

153回第1张(1937年4月出版),位于大连市普兰店貔子窝(今为皮口)附近的盐田,风车汲取着海上灌至盐田,两条铁轨延申至远处。

153回第2张(1937年4月出版),黄渤海沿岸历来雨水不多,适合海盐晒制,位于大连市貔子窝(今为皮口)地区的海岸,堆积如山的海盐正等待着运往各地。

153回第3张(1937年4月出版),位于大连地区的一处烧锅酿酒作坊,几匹骡子正在拉着石磨,碾碎高粱,用于制酒原料。

153回第4张(1937年4月出版),大连地区的一处烧锅酿酒作坊内,酿酒的师傅面带笑容,正在给酒缸中引流灌装酿制好的高粱酒。

153回第5张(1937年4月出版),大连地区的一处乡村晒场,农户们正在搬运收获的花生

153回第6张(1937年4月出版),为了榨油需要,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在大连地区对农民种植花生采取奖励政策,图中是组织大量的农村妇女对收获的花生进行剥壳处理。

153回第7张(1937年4月出版),位于大连地区的一处羊毛加工厂内,正在进行羊毛的干燥处理。

153回第8张(1937年4月出版),羊毛加工厂内的几位年青女工,正在认真的处理着羊毛。

153回第9张(1937年4月出版),羊毛加工厂的女工通过机器进行纺毛处理工作,只见转轮快速运转,姑娘们全神贯注,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153回第10张(1937年4月出版),羊毛加工厂内,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工,正在传统的木制织布机上织着羊毛。

210回第1张(1942年1月出版),位于大连瓦房店的得利寺地区,复州河的右岸山顶龙王庙旁,日本侵略者为纪念其日俄战争时期的战迹而修建的纪念碑。

210回第2张(1942年1月出版),位于大连瓦房店的得利寺的龙潭山,隋朝时建有城墙,元明时期建有“得利赢城”,图中的龙潭寺,依龙潭湖而建,始建于清乾隆时期,于动乱年间被毁。

210回第3张(1942年1月出版),位于大连得利寺与万家岭之间的一处田园风光,农人正在地中耕作,下方的河道上,远处铁路桥跨过。

210回第4张(1942年1月出版),大连瓦房店松树镇的一处山水风光,高坡上远望,复州河水蜿蜒流淌在群山之中,一棵松树下,一位小男孩正在用竹耙耧着松毛。

212回第1张(1942年3月出版),大连的长山列岛海域,坐在船上,东方既晓,霞光将海水染的金黄。

212回第2张(1942年3月出版),大连的长山列岛中的大长山岛风光,左上方的岛礁如同一只巨蟾,正张口对天。

212回第3张(1942年3月出版),大连长山列岛中的海洋岛港口,这里时日本捕鲸船的母港。

212回第4张(1942年3月出版),海洋岛内的港湾,黄昏之际,一艘木船上两个孩童正在归航。

212回第5张(1942年3月出版),站在大连城子坦的一处海角高处,下方的海滩是碧流河的入海口,远处的长山列岛隐约可见。

212回第6张(1942年3月出版),大连貔子窝(今为皮口)附近的海岸,退潮之后的清晨,旭日初升,泥泞的沙滩上,金光四射,小木船们桅杆林立,静卧在这片泥海之中。

212回第7张(1942年3月出版),一望无际的大连貔子窝(今为皮口)盐田,堆积的盐山一座座相连,好似金字塔般。

212回第8张(1942年3月出版),位于大连杏树屯地区的海滩,那时是一处有名的海水浴场

212回第9张(1942年3月出版),暮色下的大连地区一处乡村景色,斜阳透过树林,映照在一处石碾上。

212回第10张(1942年3月出版),春天的时光,微风习习,大连一处店铺,写有“福顺堂”“美容”字样,大约是理发店,门口却挂满了鸟笼。

更多城市的老照片见下方链接

Hash:0a9a297219ee3271b2760161f961a5ee2e6230cd

声明:此文由 图游华夏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