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番禺老书院

中国农村一向有自治的传统,而祠堂、书院、族规、乡约,这些都是乡村自治的重要基石。把乡约书院从历史上抹去,就像一幅完美的水墨画卷,抹去了三分之一的画面,无论我们的想象力如何丰富,也难以把它完全复原,更无从辨析它的奥妙之处何在了。

当我们明白了书院的文化意义,那么,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历朝历代修志,都会为书院专辟一节。

翻开这些纸质已发黄变脆的线装古籍,从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从纵横的阡陌上越过,回到当年的水乡渔市、乡村圩落,从一个个映入眼帘的书院名字,重温那远去的书香岁月:

石冈书院,康熙四十八年(1709)建,为鹿步通属会文讲睦之所。

鹿山书院,在石牌村北面,乾隆四十六年(1781),猎德、石牌合十三乡同建,并置学田,以为讲读团练所借。

善俗义学,即圣洲书院,亦名独洲义学,在圣洲村(今番禺石楼镇胜洲村)。嘉庆五年(1800)盐运使永慧捐廉俸兴建,借村内陈姓祠宇为学舍,并每年颁膏火银二百二十两,联以师儒,式以古训。《善俗义学记略》描写:“有堂以布讲席,有室以资修藏。化之以时雨,煦之以和风,不限以年,弗辨其类,俾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士之子为士,农之子亦为士,庶几文风休畅,艺学昌明,将见儒术显而政教行,政教行而时雍于变,轻悍之习尽除,弦诵之风日盛。”

乡村的文星塔

寄托着多少书院弟子的梦想

圣洲书院实际上是一所乡间蒙学,学生都是6至15岁的儿童。每天在“养正堂”的牌匾下,读着《三字经》、《百家姓》;听塾师讲周公祝代、崔沔慈爱、九思留弟的故事;一笔一划地抄写《千字文》。圣洲村四周阡陌交错,河涌纵横,交通十分不便,邻近的化龙、明经等村子的生童,要来读书,得从大岭村与石砺岗渡头乘渡船过河,由莲花山脚经茭塘村才能到达圣洲,绕了很远的路。但求学的生童,依然络绎不绝。

嘉庆六年(1801),官府倡议修一条从圣洲村至明经村的道路,方便生童来往。乡中的绅耆、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几个月后,一条5.2米宽、2.2公里长的乡间大道,便出现在人们面前了。

可惜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于经费短缺,书院难以为继,终于结束了整整一百年的办学历史,黯然谢幕。光绪三十一年(1905)当地开办初等小学校,名为“番禺第十四初等小学”。而当年圣洲书院的建筑,因年久失修,栋折榱崩,完全倒塌。直到近年,“善俗乡学”那块石匾,仍然被乡民放在村子的榕树下,作乘凉的石凳之用。

彬社书院,在官山圩(今小谷围)。官山是小谷围的一个大圩,以前北亭有句俗话:“一墟两市,不嫁北亭等几时?”所谓“圩”,就是农历初二、五、八的官山圩,“市”就是指农历初一、四、七的昌华市。官山是附近二十四乡的贸易中心,可见是相当繁华的。

早在清代初年,当地有一批文人结成诗社,时有书画高会,啸咏唱和。后来借用神庙的地方,开办了具有书院性质的文社。但由于交通不便,出行困难,或经费不足,或人力未充等各种原因,文社止而复兴,兴而复止好几次。嘉庆年间,乡人合力捐输,筹得白金七千余两,在官山之麓觅得一块吉地,“其地通水陆,环众乡之中,据林峦之胜”,吉地主人一听说是办书院,慨然献出地块,兴建了彬社书院。尽管世局变幻,风雨无情,这所书院竟岿然存在了一百五十年,1951年才被拆毁。

九成书院,在番禺新桥村。嘉庆二十五年(1820),合新桥、沙涌、明经、官涌、石碁、官桥、榄山、田步头、石头冈九屯同建,属于祠堂式建筑,亦作为九屯议事和子弟读书的场所。门口有楹帖:“文澜狮海壮;武略虎门深”。书院三进深,大门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后庭供奉“大明镇守广州左卫带领九屯旗甲官兵陈德将军”的神主牌,东西分别供奉孔子、关公神像。1920 年,九成书院改建为儿童学校“养政国民学校”,后又改为“育贤学校”,现为新桥小学。

鹅泽书院,在茅冈乡西南面,咸丰二年(1852)茅冈乡各村合建。

同泽书院,在龙泉鹿鸣冈阴,咸丰四年(1854),天地会李文茂围攻广州,棠下、石牌、员村三乡团练协助官军平乱,事后奉广东巡抚之命以团练余资合建,为修文讲习之所,兼作团练训练之地。中祀文武二帝,旁祀巡抚柏贵、按察使沈棣辉、前任番禺知县李福泰、顺德协卫佐邦。

贲南书院,咸丰六年(1856),由何若瑶等番禺绅士利用茭塘属南村守备营废址兴建。《贲南书院记略》有详细记述:“度地若干丈若干尺,为门、为翼楼、为堂、为室者十之四,左右为回廊、为曲房者十之三,为圃、为庖湢、为班房又十之三。其地踞七星岭之支麓,有山林泉石之胜……翼翼然,岿岿然,流丹绚碧,壮观也夫!”在描写书院环境的同时,亦简约详核地交代了乡约书院的趣旨:“然后二司之人士讲学恒于斯,训俗恒于斯,息争修睦恒于斯,有事则出谋发虑,选练捍牧恒于斯。以培士气,以固人心,胥书院内之主持风教者是赖。”1932年,番禺县立师范学校从广州禺山书院迁回南山乡,以贲南书院为校址,改名为番禺县立中学。

冈尾书院,咸丰六年(1856)合番禺石楼、赤山、大岭、岳溪、山门、西村、潭山、明经(左里、右里)、仙岭、草堂、乌石、苏坑、灵山,为十八约同建。至今一些老人仍然可以背得出当年书院门前的一幅楹帖:“云霞开石砺;风月满沙湖”。书院毁于1958年的大跃进时代。

安和书院,在番禺钟落潭圩(今属白云区),咸丰七年(1857)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书院改为官立第十三初等小学,这是禺北地区第一所小学。

禺东书院,在番禺东圃圩(今属天河区),同治十三年(1874)由乡民合建。1947年改为番禺第三中学,1953年改为广州第十八中学。

咸丰六年(1856)番禺大望乡创办文明书院。咸丰七年(1857)番禺陈洞圩乡民合建公平书院。番禺三善乡创办遂良书院,为乡内讲习修睦之所。员冈书院、培兰书院在番禺南村员冈乡……

这些老书院,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过来,有些可以叫出名字,但更多连名字都湮灭了。残缺的水墨画卷,虽然永远无法复原,但在那些百年流传的断碑残刻、遗篇坠简中,却依稀还能辩认出“木仁金义,陶熔于礼乐之府;风琴雅管,潜消乎桀骜之气”“所以振文风而作士气”“刮垢磨光,从风向化”一类雅美的文辞,让我们感受到当年乡约书院的书香墨迹,礼乐文教,也盛矣哉。

Hash:27cb267e38672a5080e4c0204faec913ee191b53

声明:此文由 历史现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