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牵手高清数字技术 ——北大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小记

�� 点击“神州杂志”关注我们

敦煌壁画牵手高清数字技术

——北大塞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小记

�� 本刊记者 韩艳

在北大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里,敦煌石窟的壁画与现代高清数字技术来了一场古今约会,40余幅清晰的敦煌壁画,高保真地再现了敦煌石窟艺术,令观众流连其间,有种亲身走在莫高窟的身临其境的既视感。

“千年敦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由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主办。敦煌壁画牵手高清数字技术,让观众不出北京,就能感受敦煌佛香古韵壁画带来的震撼感。

敦煌是四个文化体系的交汇地,在我国与世界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在展览的序言部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张伟荣,站在敦煌整体的平面图前,为预约的观众介绍敦煌的大致情况: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由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之地,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重要场所。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是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址。敦煌石窟艺术,绵延千年,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其艺术形式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又不断接受、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中国艺术与西域艺术往来交流的历史,展示了佛教艺术及其中国化的渐进历程。因此,敦煌石窟艺术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都有重要意义。

敦煌是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城市,东接中原,西邻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通西域的“咽喉之地”,史书称其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

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通畅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在这里扎根;而地接西域的敦煌,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中亚的文化随着印度文化的东传,也不断传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集、碰撞、交融。

著名的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与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季先生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通过张伟荣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原来敦煌石窟开凿于石质疏松的砾岩之上,无法精细雕刻,便采用泥塑彩绘和壁画的艺术形式。彩塑以人工制造的木架为骨,束以苇草、外敷草泥,通过塑造和描绘的结合,表现人体的肌肤、面部的表情、须发的蓬松、服饰的质地,壁画在整治过的石壁上,涂抹二至三层草泥,通过布局定位、起稿、涂色、定形,完成壁画形象的绘画。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而彩塑是石窟艺术的主体,崇拜的主要偶像,置于石窟佛龛,或中心塔柱龛,或佛坛的显著位置,并与周围壁画内容相连,色彩和谐。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适于表现复杂的场景和丰富的内容,石窟的佛龛,四壁和窟顶。布满了色彩缤纷的壁画,与居于主体位置的彩塑,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完整的石窟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是在传统的汉晋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艺术的营养,创造具有中国风格的佛教艺术,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涵深邃、艺术精美、保存完好,享誉国内外,是我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的瑰宝。

敦煌艺术多以佛教经典为依据,不仅是艺术宝库,更是文化宝库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多以佛教经典为依据,但佛国世界的创造,与现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要摄取现实生活为素材,佛国世界只是现实世界的反射。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对研究敦煌地区佛教史和中国佛教史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料。历经一千年创造的敦煌石窟艺术,某种意义上表现了一千年古代社会的生活,展示了一千年内涵丰富的文化。所以敦煌石窟不仅是辉煌灿烂的艺术宝库,而且也是极其丰富的文化宝库。”张伟荣说。

榆林窟第25窟位于东崖上层北侧,约为吐蕃占领瓜州(公元776年)以后建造。此窟为前后室,前室之前有进深较长的前甬道,前室平面横长方形,一面斜坡顶。主室窟顶壁画大部分脱落,残留有千佛;正壁绘密宗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变;北壁绘弥勒经变。

本次展览展出了北壁的弥勒经变,据介绍,它是依据《弥勒下生成佛经》绘制的,整幅壁画以弥勒三会为主体。正中的初会场面规模最大,是画面的中心,龙华树下弥勒佛倚坐说法,广度众生,初会度人九十六亿,皆得罗汉果位。弥勒外披右袒袈裟,内著中国式对襟襦,法华林菩萨和大妙相菩萨左右胁侍,天龙八部和听法圣众围绕四周。弥勒身后是碧绿的龙华树,头顶是装饰华丽的宝盖,宝盖的顶端是被多层莲台托起的摩尼宝珠,上方是须弥山,左右两侧两身飞天翩翩起舞。前面有儴佉王“罄舍诸珍宝,祈心慕出家”的场面。翅头末城国王儴佉王把自己的镇国七宝台呈献给了下生的弥勒,弥勒接受了七宝台之后又把它施舍给了婆罗门。众婆罗门得到七宝台之后立即把它拆毁,每个人分割部分宝物带走。弥勒眼看如此美好的七宝台转眼间化为乌有,于是深悟人生无常的道理,便在龙华树下修道成佛。这就是弥勒下生成佛的缘由。

敦煌石窟营建历时一千多年,时值历史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巅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和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

因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成国际显学敦煌学

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的总称,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这些石窟虽规模悬殊,但同在古敦煌郡境内,它们地域相近,内容相同,风格相似,同属敦煌艺术范畴,人们通常将它们统称为敦煌石窟。现共有洞窟812个,分别为莫高窟735个,西千佛洞22个,榆林窟42个、东千佛洞7个、五个庙石窟6个。

敦煌石窟艺术,既继承了本土汉晋艺术传统,吸收南北朝和唐宋美术艺术流派的风格,又不断接受、改造、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一部佛教美术艺术史及其中国化的渐进历程,对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绘画,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公元10世纪)以前的诸多图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中是不多见的。

敦煌石窟艺术中有十分丰富的建筑史资料,向后人展示了我国一部分的建筑史。尤为可贵的是,敦煌建筑资料的精华,反映了北朝至隋唐四百年间建筑的面貌,填补了南北朝至盛唐建筑资料缺乏的空白。此外,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800余座洞窟建筑,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以及石窟寺的舍利塔群,都是古代留存至今的宝贵建筑实物。

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来往的活动情况,还留下了不少交通工具的形象资料。

总之,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不仅受到我国学者的极大重视,而且吸引了世界许多国家的众多学者竞相致力于对它的研究,遂在本世纪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在20世纪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大放异彩。

正如张伟荣所说,“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敦煌历史文化,正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刊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神州杂志,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Hash:5e0ef36914bd7eeb72e126ca11dc65533bf42dd8

声明:此文由 神州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