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城故事 | 为何老北京四合院的主人变迁很大?

西四北的经典四合院落有哪些?

在西四北的八条胡同里,有着众多北京罕见的经典四合院。

西四北一条,又称头条,该胡同南墙外,由西向东,依次有旧中央医院(今人民医院)、历代帝王庙、广济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阜成门内大街南向开门。胡同中另有6、12、27和31号四座保存较好的四合院。

西四北二条,其58号院为1921年由著名学者、教育家陈垣创办的平民中学,现改称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胡同内另有3、5、7、9、11、18、19、25、31、36、45、54、55和59号诸院,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四合院。

西四北三条,胡同内3、11、19和39号四个院落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3号院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隆长寺,11号院曾为民国时期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的住所,39号院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故居。此外,5、9、13、23、25、26、27、31、33和59号诸院,也是保存较好的四合院。

倘若想看四合院,西四北三条11号院可谓经典。这院子东为花园西为住宅,前后共三进院落,大门、影壁的墀头砖雕保存完好,上面的花卉和吉祥图案令人赞美不已。砖雕是北京四合院不可分割的建筑部分,多用在屋宇门的局部、墙垣门的门楼和西洋门周边,所涉及的花样图案数不胜数,主要分为人物故事、动物及象形植物和福禄寿文字寓意等几大类,好的砖雕刀法娴熟,造型生动,使四合院建筑显得细微精美。砖雕艺人是明嘉庆年间从瓦匠中分出来的工种,俗称为花儿匠,又叫“半包錾子”,意思是说他们的活儿比在金银上雕刻的艺人要粗犷豪放。除了砖雕,有些四合院的房间裙板上还有木雕比如走到西四北六条23号院前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广亮门两壁的砖雕还是正房隔扇的木雕都属上乘,虽然年代久远,但依旧不屈不挠地表现出对财富和幸福的追求。

西四北四条,胡同内5、7、14、20、23、26、28、33、35、45、49和53号等四合院,保存较好。

西四北五条,其中7号院,为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故居。院中有藏书楼名“双鉴楼”,藏有古籍善本6.6万册,傅氏著有《双鉴楼善本书目》行世。胡同内另有1、11、13、15、16、27、56和58号诸四合院,保存较好。

西四北六条,胡同内23号院,是一个规模较大、设施齐全的四合院,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它坐北朝南,前后四进,从大门外的影壁、上马石,到大门、照壁、倒坐房、垂花门,再到各院正房、耳房、东西厢房,直到后淀的后罩房,应有尽有,中规中矩。二、三进院北房明间门上《西游记》人物及花篮盆景木雕裙版,以及四进院院墙上的“卍 ”字不到头砖雕,工艺都十分精美。此外,5、7、9、10、17、19、21、23、27、31、35和37号院,也是保存较好的回合院。

西四北七条,胡同内7、29、33、37、49、53和61号,是保存较好的回合院。

西四北八条,胡同内值得一提的四合院,有5、11、37和51、53、55等六座。5号是保存较好的四合院,11号曾是创办于1933年的北京燕京造纸厂。37号原为长寿庵,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宝禅寺迁此。该寺坐北朝南,现有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僧房等共四十间古建,寺庙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51、53和55号三座院,原为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庆宁寺,今前殿、后殿及配殿尚存。

西城区少年宫(前公用胡同15号)四合院

在市声喧嚣的新街口商业区,有一座幽深僻静的四合院建筑。它位于前公用胡同15号,是清朝著名的公用库。

元朝时候,这座四合院的东院已经建成,在元明两代都属于鸣玉坊的地界,明代后期换名成了供用库,专门给皇家囤积东西。到了清朝,民间口传成了宫衣库。此后,清末内务府大臣崇子厚选择这儿做自己的宅子,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将这个四合院改造成官宅。

民国时期,四合院又被百姓口传成了公用库,辛亥革命之后成为张作霖部属傅双英的住处。

中国成立之后,前公用胡同15号的旧主人奉系军阀傅双英一家搬离了这里,北京市人事局征用了四合院。由于当时北京市教学资源紧张,孩子们全部采用半天轮流上课的二部制。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保证孩子们不上学时有事做有地儿去,北京市政府决定效仿前苏联建立少年宫。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提出,要把最好的建筑给孩子们用,前公用胡同15号在1956年就成为了西城区孩子们的天堂———西城区少年宫。

这座四合院前后三进,除了中路的三进院落之外,东西两侧也各有跨院。宅院的几位主人对宅院的建筑及其格局作过一些改造,中路正房两侧加开的圆形花窗就是主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的。目前这座四合院东路的两进院落保存基本完好,垂花门、抄手游廊及数间后罩房仍然保留。四合院中路和西路的前部为花园,中路园中有一堆石花坛,原移放在此的两个雕刻精美的上、下马石现已被挪回大门前摆放,花园的西部现在盖起了仿古建筑“民族艺术厅”。从中路的堆石花坛向北便是这座宅院的主体建筑—— 一座前出抱厦的五开间花厅,以前是主人宴请宾客的地方。花厅的建造别具匠心,抱厦采用卷棚廊,大气而不笨重,与前面的花园融为一体,建筑四面开窗,两侧是精美的圆形花窗,原来的前廊在民国时被推出,廊檐下两侧的“松竹梅”砖雕被“请”进屋内,砖雕的雕刻工艺精细,意境传神,保存较好。花厅抱厦两旁堆有假山石,两侧建有造型别致的月亮门。进入花厅东侧的月亮门便可来到后院。

后院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四合院,较有特色的是它的西厢房与西院的东厢房相连,并且采用勾连搭式屋顶。从小院西行可进入整座宅院的西侧院落。西侧院落是一个前后三进的相对独立的四合院,上文介绍过的五开间花厅西侧的月亮门便是西侧院落的出入口。西侧的第一进院有五间倒座房与垂花门相对,“一殿一卷”式的垂花门外观尚好,只是卷棚略有残缺。垂花门两侧的看面墙上,嵌有什锦灯窗,一看就知道做过得体的修缮,只可惜垂花门的抱鼓石已经破损。进入垂花门是第二进院,院落面积、正房、左右耳房及东西厢房的开间均与东院相同,原有抄手游廊环绕全院,只是现在正房的“前脸”被推出,游廊无存。正房的后部有后罩房数间,是西侧的第三进院。

在北京带有花园的四合院一般多采用“西宅东园”(比如帽儿胡同婉容旧居)和“东宅西园”(比如北新华街张廷阁寓所)的建筑格局,而像前公用胡同15号这样,采用将花园置于主体院落之前的四合院格局,在北京并不多见。

作为明清时期供应皇宫生活必需品的外设机关,这里的建筑应该具有严谨的规制和等级。

在今天花园尽管这个花园没有亭台楼阁的点缀,只有大量的花草树木,朴素而清新

北京三中的祖大寿府邸

富国街3号原为祖大寿住宅,后改建为祠。

祖大寿,辽宁宁远(今兴城)人,明末将领。曾驻守宁远、锦州。崇祯十五年(1642)降清。顺治元年(1644)随清军入北京,顺治十三年(1656)去世,遂改为祖氏祠堂。清雍正八年(1730)在此设立八旗官学、正黄旗官学。1910年改为八旗右翼中学。1912年京师学务局在此设立京师公立第三学校,成为北京最古老的学校之一。老舍先生曾在此就读。现在改为北京三中。

四合院坐北朝南,有大门3间。前院北房(正厅)5间,东、西各有耳房1间,垂花门和后院相连,后院北房(后寝)5间,东西两侧各有耳房2间,东西配房各3间。西跨院有北房7间,南房3间。原为祖大寿住宅,后改建为祖大寿祠。清雍正八年(1730)在此设八旗官学、正黄旗官学。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修。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2004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南起3号四合院落南墙,东、西、北均至现状院落围墙。

为何老北京四合院的主人变迁很大?

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城,有着3000年建城史,却很难找到一座像样的四合院里,有着延续多代千年的传奇,如其他地区的老宅院一样的一直由一家族人居住的情况。北京的四合院,不断变换着主人,四合院是铁打的营盘,北京人是流水的兵。这和朝代更替,江山易主有着密切的关联。

最早定都北京的忽必烈,带来的蒙古贵族,不到百年,就败回了大草原,那些元代就有了的胡同和贵族建立的院子,倒是都留了下来,大明建都南京,北京的豪宅院落归了明朝的新贵和富商们。明成祖朱棣坐了天下,北京再次成为都城,于是,又迁全国各省殷实富户来京居住。随燕王起兵的功臣、名将、纷纷封侯、赐第。江苏泰宁侯陈珪,赐第西四北七条,胡同随以其名,称泰宁侯胡同,清代因避宣宗旻宁讳改称泰安侯胡同。安徽武安侯郑亨,赐第八条,胡同也随之称为武王侯胡同。

这次北京人口的大换血,使北京的语音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陈珪与郑亨后代相继袭侯,一直住在这两条胡同里,王侯的府邸,经历了二百多年的辉煌延至明亡。

清入主中原,北京内城的居民,又经历了一次血与火的劫难,江山刚坐的顺治帝诏令:内城汉人,不论官民,一律迁居外城,每间房折银四两。在刀枪的威逼之下,北京人匆匆地搬离了世代蛰居的四合院。陈、郑的后人,大约还没等到顺治帝的诏令,就已亡命他乡。四合院的历史,又一次人为地割断。陈、郑的侯邸,随之也就无人指认。

清初,北京内城住的是“老子天下第一”的八旗人。西四北头条至八条是正红旗满军的驻地,新朝的权贵代替了旧时的高官,一座座四合院,按等级的不同入住了新的主人。抱拳作揖,变成了单腿请安,以征服者的姿态,在胡同里讲着满汉夹杂的方言,令固有的北京话也为之低头。

威名赫赫的清初名将车尔布,住过礼路胡同,雍正的心腹,军机大臣鄂尔泰住过帅府胡同,那是明武宗时威武大将军府。太祖的孙子,征西大将军瓦克达,住过武王侯胡同。有人说,和珅在发迹前,住在礼路胡同,和珅抬旗前是满洲正红旗人氏,应该差的不会很远。

到了清代的中后期,旗人与民人分城而居的政策有所松动,咸丰和光绪朝的汉族官员许乃普、徐汇丰、彭文敬等皆在这一带住过,这些宅邸多有山池花木之胜,曲径回廊之幽,但是关上大门谁也看不见。

人口的动荡,使北京缺少千年流传的口碑,不像一个古老的山村,八百年前出过一个状元,也能靠血亲的延续代代相传。文化古都只过二三百年就把历史遗忘,只因这里实在是有太多的变故。

Hash:7fdef895d55ce2bc4d11a7d5f0163e435605f9b4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