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明珠光芒照耀东西方

吐峪沟,明珠光芒照耀东西方

最近,全国文物考古界传出一件大事,再次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

据《光明日报》 2018年2月22日报道:2017年11月到2018年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院共同开展的吐峪沟石窟寺第8次发掘中,有件珍贵纸质文物的出现,让所有在场的人员兴奋不已。这次的纸质文物竟然是由玄奘奉诏翻译的佛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首写的一段文字,让它的秘密真相大白。

玄奘奉诏译的这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使研究人员对佛经传播有了更多了解。佛经自传入中国后,多位高僧进行过翻译。而当时翻译佛经必须有译场,扬州长安凉州当时都设有译场。此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大乘佛教的佛经,对中国佛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吐峪沟多次考古发掘可以看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还有个从中原传向西域的过程。玄奘奉诏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经由长安译场翻译后,传入凉州,再传入高昌地区,这条路线十分清晰,说明佛教西来东往的路径也是很清晰的。

短短两个半月的考古发掘,吐峪沟再次让人看到了它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占据的重要位置。这些佛经的发现,更清晰地表明,吐峪沟是佛教西来东往的重要节点。这也印证了吐鲁番地区是中西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节点。

吐峪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境内。佛教和伊斯兰教曾经都在这里兴盛。吐峪沟大峡谷,古称为丁谷。该区一直以险、峻、奇、幽而著称。它主要由峡谷风光、千佛洞、麻扎和古村落四部分组成。从胜金口沿火焰山南麓东行15公里,便到了吐峪沟千佛洞。这里共有94个洞窟,现存45个,沟东 21个,沟西24个。吐峪沟大峡谷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是世界多种著名宗教历史文化的交汇地。已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已逾1700年历史,至今还保存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俗风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称。村落中古老的生土建筑,至今还闪烁着“黄粘土文化”的光芒;是历史文化艺术界学者歇足的驿站,是绘画摄影艺术家寄托梦想的家园。

吐峪沟大峡北起312国道旁的苏贝希村(新疆三大古文化——遗址苏贝希文化遗址就坐落在大峡谷北沟口),南至古老的麻扎村口,全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大峡谷中有火焰山的最高峰,海拔831.7米。大峡谷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色彩分明的山体岩貌清晰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沿路步行就可以欣赏到神奇壮美的峡谷风光,其山峰之险、山体之奇、山岩之雄、山色之美、涧水之秀、珍果之甜,为世间其他峡谷所少有。

吐峪沟千佛洞位于峡谷中段,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代,是新疆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之一,是1957年自治区首批公布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南北朝时期,吐峪沟石窟是高昌王国最高统治集团全力经营的佛教重地之一。到了唐代,吐峪沟大峡谷两岸的佛教洞窟有了进一步发展,凝聚在每个洞窟中的佛教壁画艺术,也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据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代文献《西州图经》记载,当年的吐峪沟乃人间仙境。《西州图经》有如下描述:“在吐峪沟中有随山势展布的重重寺院,它们背依危峰,下临清溪,四周绿树掩映,佛寺、禅院密集,佛乐飘飘、烟火不断、游僧云集,人行沟谷深处,难见日月”。吐峪沟千佛洞开凿以来的1700多年中,先后历经了人为破坏和自然塌损两阶段。那些幸存下来的石窟壁画,至今仍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风采,吸引了当今世界各地研究佛教历史、佛教艺术的专家学者们的目光,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史、佛教美术史、古建筑史的历史依据和实物资料,具有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新疆是世界四大文化交汇之地。她的美,在于阔大丰厚的地理环境、多样的生活方式、多元的民族和宗教。它的美在一言难尽。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沿平行于天山丝绸古道,各方文化被行者带来,千百年来在这里生长、交替、融合,然后被下一拨儿行者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悠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希腊文化。这四个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

而最能体现四大文化、多元文化汇流交融的地方,就是吐鲁番。吐鲁番最能体现的地方,就是吐峪沟。本次玄奘奉诏译的发现就是再次有力的说明。

吐峪沟,明珠光芒照耀东西方!

编辑:尔西丁·吾买尔

作者:镜中的我

审核:刘智元

Hash:65c4af162c6ea5330e674e88d81cfce0d9e3a494

声明:此文由 丝路吐峪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