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以连南南岗千年瑶寨和乳源必背瑶寨为例

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以连南南岗千年瑶寨乳源必背瑶寨为例

吴泽荣

摘 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三种现象相互作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保护与发展具有历史与现实双重的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广东民族地区,以连南南岗千年瑶寨和乳源必背瑶寨为例进行模式思考,力求探索出一条符合广东民族地区实际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特色村寨;保护;发展;思考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三种现象相互作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有三种境况:一是残破衰败,异质化严重,面目全非;二是保护与发展较好;三是总体上尚好,但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1]因此,根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际,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精心组织,保护发展,便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保护与发展特色村寨的内涵与意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项具有创新性、挑战性、极富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工作。有专家学者指出,“在一定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民居建筑表现得最有特色,同时在共生的条件下又形成了比较一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生活丰富多样的完整体系。作为村寨集体创造、集体享用、集体传承的村寨文化是其得以凝聚发展的核心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和血脉”。 [2]同时,也有研究者提出,可以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探讨构建一种民族地区健康开发、村民长期受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长效机制。 [3]因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具有历史与现实双重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其核心在“保护”与“发展”两词。所谓“保护”,是指要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聚落、建筑及其负载的文化,以及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风貌;而“发展”则是指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具有的人文、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当地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走上富裕道路。必须指出的是,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必须能够反过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从而把“保护”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保护”与“发展”并举共赢,二者相得益彰。 [4]

二、保护特色村寨的主要措施

广东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25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69%,辖内有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等3个自治县和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龙门县蓝田瑶族乡、东源县漳溪畲族乡及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等7个民族乡,以及分布在省内50多个县(市、区)的38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包括自然村)。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广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村寨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民族村寨文化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珍贵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和传统风俗等特色文化正濒临失传。广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2009年,国家民委要求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后,广东进一步加大力度,根据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和具体情况,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的德政民生工程,抢救、修复和建设了一批带有民族特点的特色民居,形成和发展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民族建筑群落、民族手工艺品和民族特色饮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之路。

(一)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改造为突破口,突出特色,彰显文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一般具有固定的地域范围、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元素,属于典型的文化空间。广东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厚,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民族特色鲜明、民族文化浓郁、生态环境良好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些特色村寨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传承的特点。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村是八排瑶的首领排,始建于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故称“千年瑶寨”。目前,南岗村仍保留着368幢明清时期修建的古宅及寨门、寨墙、石板道等。村里的房舍普遍分住宅、谷仓、柴寮3种类型。

(二)以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为生发点,产业主导,协调发展

民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民居因其所具有的时空性、可视性和可触摸性,日益成为一个民族阅读过去、认识自我、表达特有属性的文化符号,也成为游客走进一个“他者”民族的重要渠道。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厚,景色鬼斧神工,是旅游度假的绝佳去处。有研究者据此提出:“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人文精神、劳动智慧、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旅游开发是保护好这些文化的有效途径。” [3]

(三)以民族文化风情建设为抓手,着力挖掘,注重整合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独立的文化空间,既有聚落、建筑、自然等物质存在,也有语言、歌舞、戏剧、礼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保护与发展时,既要保护传统的聚落、建筑、自然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物质存在,也要注重保护村落民众日常生活中存留的语言、歌舞、技艺、礼俗、传统生产生活等活态文化。通过保护、展示与演绎,一方面,使本民族记忆得到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其成为游客了解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 [4]连南瑶族自治县拥有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这些民俗文化集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于一体,充分展现出连南瑶族独特的民族魅力。该县以瑶族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倚靠自身资源优势,倾力打造出一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较强时代精神和艺术感染力的大型瑶族歌舞节目《瑶山谣》,把它作为瑶族文化艺术展演的平台和窗口。在此基础上,该县还充分利用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挖掘整合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歌舞、山歌、曲艺、传说,有机充实到各个文化景区、景点,进一步提升各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使游客在游玩欣赏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到瑶族独特的文化风情。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口村则以“十月朝”、“拜盘王”等民俗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相应的民族节庆活动,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搭建了平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

三、保护和发展特色村寨的主要成效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少数民族村寨贫困落后的境况,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受益。广东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以民居改造和生态旅游为推手,较大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村民思想的解放

(一)带动村寨经济发展

民族地区的优势在于山清水秀,特色浓郁;劣势则是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后劲。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以来,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明显提升,旅游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旅客数量有了显著提高。以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口村为例,实施保护与发展工程后,村寨依托旅游建立的“瑶家乐”、商业、服务业、加工业在民居改造后赢得了更多商机,带动了村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二)推动村寨社会建设

特色村寨项目实施以来,乳源瑶族自治县在新建瑶族新居、形成瑶族特色建筑群落的基础上,自筹资金70多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的民族工艺特产商铺和村寨门楼,完善了连户路路面水泥硬底化和排水设施,投资10多万元用于美化、绿化村容村貌和新建垃圾池、购置垃圾桶等环保基础设施。如今的必背口村村容整洁,古朴端庄,与自然美景交相辉映,先后荣获了“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和“广东省卫生村”称号。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村则以民居改造为重点,同时着力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1个停车场、1个小型引水工程及小型蓄水池。改造完成后,村寨特色明显,青山绿树,碧水红瓦,生态文明和谐。

(三)加强村寨文化保护

文化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文化成色愈足,则发展动力愈大。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村扎实开展特色文化整合、挖掘、提升工作,继挖掘整合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歌舞、山歌、曲艺、传说、神话故事,倾力打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较强时代精神和艺术感染力的大型瑶族歌舞《瑶山谣》外,该县把继承发展瑶族传统特色节目“耍歌堂”和“长鼓舞”作为重点内容,并成功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口村则重点发展地方特色瑶族歌舞,其县民族艺术团还走出国门赴英国华威郡交流演出,打响了民族文化品牌。

(四)促进村民思想解放

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提升了村民的综合素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推进,使自给自足、满足温饱、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村寨走向开放,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有的村民自主赴外地参观学习,借鉴发展方式;更多的村民由单打独斗向组织化、团队化转变,增强发展实力。在实践中,村民们认识到,品牌的形成,是村寨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村民共同的荣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发展理念。

四、继续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利于民族地区绿色生态的长远发展。广东在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性探索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科学规划,谋定而动

规划是一切工作的龙头,也是工作开展的行动指南。特色村寨建设要围绕古老而富有特色的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这个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以“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为原则,综合考虑,谋定而动。既要吸收以往民族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比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又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来选择主导产业,从而有效促进村民的持续增收和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指出的是,在规划时,必须充分突出各个特色村寨的优势,避免雷同,从而实现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多样化的最终目的。

(二)整合资金,重点突破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内容多,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仅依靠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在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各个特色村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上对特色村寨予以倾斜,推动特色村寨建设的开展;通过省民族工作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省财政、省交通、省旅游、省宗教等部门支持,形成多部联动机制,加大对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资金的支持力度;采取“农户自筹一点,政府支持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筹资方式,同时,通过积极争取社会各界资金投入,激活民间资本,发动宗教界筹集资金(如省道教协会捐款40万元资助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口村兴建民族工艺农贸市场和发展农家乐)等方式,整合项目资金和各类资源,扎实做好特色村寨项目建设工作。

(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

政府、村民、专家学者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的重要力量。在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必须主导发展,村民主体参与,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只有形成这种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特色村寨建设才能具备有力保障。在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统筹好总体规划、政策法规、舆论宣传、基本保障、工作指导等方面,并切实发挥作用。村民的参与程度和参与热情,是特色村寨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在推进特色村寨建设工作中,必须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特色村寨建设持续发展的动力,并最终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受益。 [3]连南瑶族自治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在实施保护与发展工作中,邀请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参与,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视野,参与和指导项目的规划和实施,使保护与发展工作从一开始就在科学理性的思路下展开,保证了工作的合理有序推进。

总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参与、专家学者出谋献策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包括企业、宗教界和慈善机构等)积极支持。只有当各种力量形成合力、科学运行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发展也才能具备保障。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发掘和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并最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段超.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

[2]胡祥华.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实践与思考[J].http://www.hbmzw.gov.cn/structure/zwdt/ldhd/ zw_15610_1.htm.

[3]陈莉莉,邓婕,曾相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发村民受益机制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民族论坛(学术版),2011(10).

[4]黄柏权,向道远,孔刚.科学规划才能引领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1-06-24.

中图分类号:F 128

文章编号:1672-402X(2012)04-0024-03

收稿日期:2012-05-28

作者简介:吴泽荣(1981-),男,广东澄海人,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

Hash:8cea2342f027bdb0bc8fda9a23638bc7908dcaf9

声明:此文由 少数民族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