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走廊启示录•追梦之开发建设|​辽金两朝绽放辽西走廊“锦绣之花”

2001 年重建的辽代大龙宫寺 张松 摄

In the Liao and Jin Dynasties (907 A.D. - 1234 A.D.),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coastal roads spurred urbanization and growing population. As a result, the economy registered remarkable growth and the technologie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dvanced significantly.

Jinzhou, Yanzhou, together with other coastal cities developed into the “urban string of pearls” in the West Liaoning Corridor, which ushered in its first booming period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history.

(Trans. by Ma Xiaoli)

辽宁地区有不少古老的城市,如辽阳朝阳,可惜它们最初的名字(襄平、龙城)都没有流传下来,但例外总是有的,这就是辽西走廊的门户锦州。在千年前的辽代,它就叫锦州——锦织之州、锦绣之州,寄托着辽人的深情祝福,沉淀着那段激情岁月最美的记忆。

尽管早在 4500 年前,辽西走廊区域就已出现早期的人类文明,在颛顼时代、屠何时代、东胡时代、两汉时代、三燕时代、隋唐时代,傍海道上始终不乏南来北往客,频频奏响“战争与和平”的二重唱。不过,“深不通舟楫,浅不过车马”的傍海道被全面开发并最终绽放“锦绣之花”的时代,则是在契丹、女真掌权的辽金两朝,特别是大辽王朝,贡献尤巨,而辽西走廊也迎来了历史上开发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锦州地区辽代采桑模拟图 张松 摄

01

傍海道上“城市珍珠链”

学者王子今认为,早在秦汉时期傍海道即被开拓并使用,但是长期以来利用率并不高,海侵和夏季水患致使地表积水严重,难以通行,只有在冬季地冻时方可通行,但沿途人烟稀少,行者住宿饮食颇为艰难。直到辽初,傍海道的交通环境才有所改善。

辽金时期,傍海道即今日所称 的“辽西走廊”的濒海沿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建设,辽西走廊也因此出现了一道“城市珍珠链”。仅在今日辽宁地区就有锦州、严州(今兴城市曹庄镇四城子村古城址)、来州(今绥中县西南 25 公里前卫镇)、隰 [xí] 州(今兴城市西南35公里东辛庄镇东关站村),此外,还应包括润州(今河北秦皇岛海阳镇)、迁州(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山海关)等城市。其中,锦州为辽太祖“以汉俘建州”,来州是为安置因饥荒来附的女真五部而建。

渤海大学辽金史学专家吴凤霞 表示,这些州城的建置一定程度上使辽西走廊傍海道人烟稀少的局面有所改观,每隔八九十里便有一州。金初,宋使许亢宗使金时,沿途的景象已不同于辽初。尽管许亢宗等人认为出榆关以东人文景观与中原没法比,所谓的州,规模很小,“土城数十里,民居百家,及官舍三数椽”,但纵向前后比较,进步还是明显的。

不断增加的人口,使傍海道的交通环境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人们的通行,有如珍珠链般星星点点分布的走廊城市群便应运而生。

02

大辽营建“锦绣之州”

在辽西走廊独具特色的“辽金 城市珍珠链”上,始建于辽太祖时期的锦州,无疑是一颗最耀眼夺目的明珠。关于锦州称谓的解析,有锦川说、袭唐说、物产说、职业说等诸多说法,目前最具说服力的是锦州文化学者冯立民提出的“赞美说”。冯立民表示,锦州名称最早见于辽代,全称为锦州临海军,简称锦州,从辽王朝对州城的命名规律看,赞美说符合锦州之谓的内在逻辑。

锦州地处关内外咽喉要地,辽 宋时期傍海路已现雏形,这可从北镇双塔义县广胜寺塔、锦州广济寺塔、锦西(今葫芦岛)安昌岘塔、兴城白塔绥中前卫斜塔(这些塔均于辽代重建或建成)排成一线见其端倪。在辽王朝的视野里,锦州区位重要、物产丰饶,既是南进中原的平台,又是可靠的战略后方。“锦”者,“进”也,一个“锦”字,将辽王朝的南“进”意向,描绘得何等绚丽多彩!

从锦州的山川形态看,辽宋时 期,地处辽西走廊的锦州山川秀美,生态环境极好,群山四合,小凌河西北至东南绕城流过,划出一个硕大的S,恰是一幅天然太极,锦州城正坐落在太极阳鱼的鱼身上,简直是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

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 年), 将辽西最高、最大的佛塔广济寺塔)建于锦州的“太极清眸”之上,彰显的正是这“锦绣之州”;明末清初,清太宗皇太极率八旗兵攻打锦州时,曾登临南山罕王殿,俯瞰一川澄碧、六合环黛的锦州城,发出“真乃锦绣封城”的赞叹。既然是“真乃”,就说明“锦绣封城”的说法早已有之,早到什么时候?自然是辽初了。

在两汉时期曾为辽西郡东部都 尉治和辽东属国治所的基础上,辽人期盼将锦州建设成为辽西最大、最美的城邑,通过“锦州”二字,便将这份浓情厚意毫不掩饰地和盘托出。

锦州广济寺塔

景雪峰 摄

03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当高

辽金时代,辽西走廊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快速发达起来,大批铁制农具冶锻技术的成熟程度,已达到近现代的水平,而皮毛玉雕业,更可与中原相媲美。

金代立国初期,女真奴隶主 贵族强迫大批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迁入辽西及东北地区,用汉族先进生产力,促进辽西和东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得辽西乃至整个东北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一个很大的档次。

考古学者在辽西发掘到不止 一处的金代初期的村落遗址,发现大批铁制农具。这些铁制农具的冶炼技术相当成熟,出土的犁铧近似北宋的洛阳犁,比山西出土的辽国犁铧更进步些,还有锄、镐、铲、双股垛叉、鱼形铡刀和各式各样的镰刀等。各式农业生产工具相当齐全,基本上与解放前东北农村所使用的农具接近,这一切清晰表明,金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04

觉华岛曾是关外“金银库”

当年大辽版图内的辽西走廊兴 旺到怎样的地步?仅举觉华岛一例便一目了然。

辽兴宗曾赐重金于这座与兴 城近在咫尺的海岛增建佛寺,辽兴宗的帝师郎思孝用这笔巨款在岛中兴建了继大龙宫寺后的又一座壮丽佛寺:海云寺。在海云寺修道的僧众不仅有朝廷官方资助,还有民间团体“千人邑”的随时供奉,各地香客献纳不绝,流水万钱,这座远望若仙境的“海天佛国”,俨然成为大辽国的一座关外“金银库”。

辽道宗大安三年(1087 年)五 月庚申,辽西大旱,饥民食不果腹,“海云寺进济民钱千万”,而朝廷则“至其末年,国用不给,虽以海云佛寺千万之助,受而不拒”。一座海云寺竟可捐资千万,简直富可敌国。在朝廷危难之时,海云寺慷慨出手,其与辽廷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足见那个时代辽西走廊沿线州县的繁荣与富庶。

渤海大学知名学者崔向东指 出,我国东北地区从来不是封闭的区域,辽西走廊作为沟通中原与东北的地理枢纽很早就得到开发,然而,因燕山阻隔,辽西地区受丘陵滨海积水等自然环境的限制,辽西走廊这条便捷之路反而一直不太好走,这种局面直到辽金时期才有了较大的改善,这与辽金政权对辽西走廊的经营密切相关。换言之,辽金两朝对辽西走廊的跨越式发展实有奠基之功。

编辑:徐博彦

责编:景雪峰

Hash:26747e8788a2ed039c25e397e4b91d7749a0d4b6

声明:此文由 微量城市看看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