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西四——大同古城城墙之6、城墙环游(西城段)

大同旅游,最初我没想登城墙,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在城外仰望高大的城墙,遥想当年的兵戈铁马、杀声阵阵。我去别的古城玩,一般都不登城墙。游大同古城墙,我最想看的是南城门,为参观南城门我特意在大同多逗留了一天,但当我第二次来到南城门时又是事与愿违——成龙电影节虽然 结束了,但拆除设备、清理场地的“活”并没完,南城门还是不开放。进不了瓮城,那就上城墙转转,耗磨点时间吧,没想到南门处登城墙的马道也不开放,工作人员告诉我,登城只能去东门或者西门,那俩门开放。无奈,我又一次转回到了西城清远门。四天来,这是我第三次到西门了。为什么老往西门跑?我住的酒店在西门外的魏都大道上,近、顺路。

大同城的四座城门(包括城墙的四角)都设有登城马道,都在城门右侧(从城里方向看)。大同城墙是免费开放,凭身份证领票可入。而且每个入门里边都设有档次不低的洗手间等服务设施,你在城墙上玩,走到任一马道处都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厕所,这点挺不错。

大同西门(清远门内侧)

西门登城入口的换票处

大同的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都建有主城(正城)、瓮城、月城三道城墙,每道城墙都开有城门,各门都建有城门楼。

主城门的城楼最为高大,称门楼(或正楼),正楼为三层九脊歇山顶建筑,平面造型呈凸字型,面宽五间(约30米),进深三间(约17米),底层设有外廊,高约21米。看上去飞檐斗拱,非常 宏伟

从南侧城墙上看清远门门楼

从正城城墙上看瓮城门楼和月城门楼

瓮城门楼名偏楼或二门楼,其规模比正楼小的多,面宽约10米(3小间),高约10米

从主城城墙上看月城门楼

月城门楼又称箭楼(因其外侧没有门窗,全是箭口)或闸楼(控制着吊桥闸机),其规模介于正楼和偏 楼之间,面宽5小间。长、高各约12、3米

从城楼北侧看城内的清远街及华严寺

从城楼南侧看华严寺

大周城基本为正方型,城墙周长7.2公里,如果一圈走下来,要耗费不少时间,好在城墙上东、西二个城门楼处设有服务站,在服务站你可以租脚踏车,也可以购票乘坐观光车环城一圈。电瓶车在乾楼,武定门、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五处景点设站,每站大约停10分钟,供游人下车游玩、拍照。个人认为,坐观光车不如骑自行车,骑自行车虽然累一点,但想停就停,想走便走,极为方便。不过因为夫人腿痛骑不了车子,我是坐的观光车。

清远门服务站停放的自行车

大同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桑干河流域的大同盆地中部,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历史悠久。大约10万年前这一带已经有人居住,阳高县许家窑村、大同城西青磁窑、小站、左云县贾家窑、广灵县洗马庄等地先后发现有旧石器遗址。在武州川、御河、桑干河两岸,大同高山镇、云冈南梁、镇川西村、镇川南梁、孤山、尚龙门、刘安窑、大同县吉家庄、左云县旧高山、天镇县楼子疃、广灵县惠花、大同县佛堂寺、浑源李峪等地都发现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细石器和陶片。

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据《战国策·释地》载:“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山海经》中古大同为古平国。商汤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国。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史记·赵世家》载,子晰告赵简子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北皆子姓也。及简子卒,毋血立,是为襄子,北登夏屋,使宰人操铜木斗击杀代王,遂兴兵平代地。

从西门处看宽大、平坦的西城墙,远处是乾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设36郡,大同境为雁门郡、代郡之地。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筑长城,在今左云高山以东,云冈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内,以备胡。”其时见于记载的城市还有:平城、代、善无等。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雁门郡属并州刺史部。治所善无,辖14县:善无、沃阳、繁峙、中陵、阴馆、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埒、马邑、疆阴、平城,平城为东部都尉治。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所桑干,共辖18县,在今大同境内者10县:道人、高柳、班氏、示氏、平舒、延陵、灵丘、且如、平邑、参合。

东汉其地仍为雁门、代郡地。雁门郡治所阴馆,属县十四,今大同市境内有四县:繁峙、武州、崞、平城。代郡属幽州刺史部,治所高柳,属县十一,在今大同市境内有六县:高柳、道人、班氏、示氏、北平邑、平舒。汉末天下大乱,陉北之地弃为荒徼。三国时,其地为乌桓、鲜卑所据。

两晋时期,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其时郡治已迁至广武。永嘉四年(310)晋并州牧刘琨,以拓跋猗卢有救援之功,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即今日大同)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次月“诏有司正超过计划畿,制郊甸”,划定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西至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这是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箸名的云冈石窟即这时候开凿的。

北齐天保元年(550)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天保七年(556)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周齐之间,突厥渐强,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552)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渤海200余公里。天保六年(555)发夫180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450余公里。天保七年(556)先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1000余公里。

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577)灭齐后,州县并废,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此大同称云中之始)。灵丘属蔚州,为灵丘郡治。

开皇元年(581),隋重新统一中国,改诸州为郡,大同地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马邑郡治善阳,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恒安镇隶属马邑郡云内县。雁门郡治雁门,辖雁门、繁峙、崞县、五台、灵丘。

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武德四年(621)复于故恒安镇置北恒州。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废。贞观元年(627)发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贞观十四年(640)于故云内县置定襄县,兼云州治。龙朔三年(663)置云中都护府。以后云州隶属多次变迁。唐末封建割据,云州陷入长期战争中,后李克用子李存勖灭梁,是为唐庄宗。

五代其地为后唐所占,区划未有大的变动。清泰三年(936)叛将河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国号晋。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云中判官司吴峦“闭门不受契丹命”,修整器械,昼夜守城,坚持了半年之久,“峦求援晋,晋主召峦南归”,云州陷落。至此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统治者统治长达433年,使中原汉族统治从此失去北方屏藩。

后晋天福二年(937),辽进占云州。设为大同军节度。仅雍熙三年(986)云州观察使杨业攻占云州3个月外,再未进入宋之版图。重熙十三年(1044)辽改云州为西京(陪都),设西京道大同府。

宋金联盟攻辽时的,金允诺大同一归宋江。宣和五年(1123)宋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统云中及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8州,与云州合称“山后九州”。后金失约,除武、应、朔、蔚诸州于宣和五年(1123)一度归宋,旋为金人所取外。金辽保大二年(1122)金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读史方舆纪要》指出,“石晋归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复有,遂基靖康之衅。女真之亡辽,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复固矣。”

金占大同后,为医治战争创伤,大兴土木,修城修寺,规模宏大。经过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汉池,南门改称奉天,东门改称宣仁,西门改称阜成。对云冈石窟进行整修,“委烟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拔河道”,南移,以防水浸石佛。重建云冈十寺,“重修灵岩大阁九楹,门楼四所……凡三十楹……又创石垣五百余步”,此次修寺历时三年半,重修华严寺、大普恩寺。天会十五年(1137)诏建太祖庙于西京。金大定五年(1165)在西京营建宫室,有保安殿、御容殿及西京宫苑。并设阁门使,掌管礼仪祭奠。还设有西京宫苑使。辽金时陪都西京再度兴盛于北方,成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中转站,联系各民族的纽带,大同再度辉煌。

元初大同仍称西京。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一领事是录事司,设在大同。属县有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五县。八州为弘、浑源、应、朔、武、丰、东胜、云内。

城西北角的登城马道处看西城墙

明洪武二年(1369)左副将军常遇春攻取大同。明军事上实行卫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卫沼白关城。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洪武八年(1375)改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九年(1376)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初领卫二十六,管辖范围:东至北京居庸关;西起黄河转弯处的偏关,东西延绵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数百公里。其范围之大,实属九边之首。永乐七年(1409)置大同镇,设镇守总兵官,为镇之最高指挥官。正德八年(1513)设总制,辖13卫所,823堡寨,307座墩台。大同分4道,辖9路,驻军最多时达135778员,战马51654匹。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王派恭顺候吴惟华攻大同,姜襄将驻同农民军将领张天琳等杀死,投降清军。清大同府治大同县,初因明治,领州四县七,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顺治五年(1648)姜襄降而复叛。次年,多尔衮亲自督战围城达9个多月,城破后,清军对大同进行了最野蛮的屠城,除杀献姜襄人头的杨震威等23员及其家属外,其他所有官司吏兵民尽行杀戮,并将大同城墙拆去5尺。大同变成一座荒城,大同废,不立官,府移治阳和卫,名阳和府。大同县移治怀仁县西安堡。直到顺治九年(1652)府县才复还故址,从附近移民逐渐复兴。顺治十三年(1656)裁宣大总督,置山西总督,驻大同。康熙四年(1665)裁总督,并入雁门道。雍正四年(1726)于右玉林卫置朔平府并废除明代卫所,改天镇卫为天镇县,阳高卫为阳高县,左云川卫为左云县右玉林卫为右玉县,平虏卫为平鲁县。大同府治所大同县,辖浑源、应州,大同、怀仁、山阴、阳高、天镇、广灵、灵丘二州七县和丰镇厅。清末大同县辖580村,城东194村,城南177村,城西91村,城北118村。朔平府治所右玉县,辖右玉、左云、平鲁、朔州、马邑。

西北角墩处看西城墙外侧

城墙外的护城河

Hash:b71ca1b6ffcabe2185eb5e823604c2d56ad92b90

声明:此文由 北海龙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