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旅游是如何变潮的?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济源旅游在改革中起步,在探索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1000多年前,李白登王屋,

留下“山高水长,物象千万”的真迹;

白居易游枋口,

盛赞“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

韩愈送友人李愿归盘谷,

留下“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的佳话

……

清水秀,人文厚重,

文人墨客为济源留下生动的注脚。

满山红叶惹人醉,层林尽染迎客来

地处黄河流域中原文化摇篮地带,

悠久的历史馈赠给济源

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

水文化、愚公文化、道教文化、

荆浩画文化、卢仝茶文化

孙思邈药文化等

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星罗棋布;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

黄帝祭天、后羿射日

……

耳熟能详的创世文化,在民间口口相传;

济渎庙、阳台宫大明寺

奉仙观延庆寺塔、轵国故城

“国宝”级文化古迹散落在济源大地;

80%以上的宜游面积,

自然天成的绿色生态屏障,

底蕴厚重的地域文化

……

是济源旅游发展的原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济源旅游在改革中起步,在探索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观光游到休闲游再到全域旅游的蝶变。

从观光游起步

激活一池“富民春水”

时间见证了发展变迁,岁月记录了奋斗足迹。

独具魅力的资源禀赋,给了济源旅游足够的底气,而锐意改革和勇于创新更使得旅游走上了经济建设主战场。

20世纪80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济源旅游发展正式起步,从完善基础设施,到旅游景点开发,再到发展观光游,一路风雨坎坷,一路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997年,我市旅游景区全面对外开放,景区的开发建设也转变为以政府投入为主,完成了景区车行道、步游道、供水供电、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和索道、电梯、游船、游客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了总仙宫、猕猴园、愚公故居等一大批重点项目。

这是济源第一次尝到旅游带动的甜头,第一次感受到旅游业强劲的活力和魅力。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先发展,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这一年,济源掀起景区建设高潮,筹备世纪旅游年被提上重要日程。

2000年4月28日,济源世纪旅游年暨小浪底黄河三峡旅游节隆重开幕,济源旅游“五朵金花”精彩绽放——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王屋山风景区五龙口风景区、九里沟风景区和以济渎庙为中心的市区游览区五大品牌。

碧水青山小浪底,巧夺天工势如虹

随着景区开发建设品位的持续提升,

济源形成了“二龙戏珠”的旅游发展格局

——

南部黄河小浪底为龙头,

涵盖西霞院水库、张岭半岛、明珠岛、

黄河三峡、西戴河等

景点的黄河休闲文化旅游带;

北部以王屋山为龙头,

囊括五龙口、九里沟、小沟背、

原始森林

景点的北部山岳生态文化旅游带;

中部以中心城区为核心,

集合济渎庙、大明寺、奉仙观、延庆寺等

文化景点的城市休闲游憩核,

形成了“城乡一体、生态宜居,

灵而秀、净而美”的城市特色。

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做活济源“美丽经济”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让济源再次乘势而上,开启走出“门票经济”、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新征程。

如今,漫步在道境广场,气势恢宏的第一洞天牌坊、栩栩如生的五行浮雕、情景交融的老子《道德经》原石艺术经卷、造型唯美的绿化景观、潺潺流动的清泉、飘缈空灵的音乐、返璞归真的道文化意境,令人心旷神怡、充满遐想;

游人如织五龙口仙境灵猴邀相游

走进猕猴乐园,猴王争霸赛正在精彩上演。众多游客驻足观赛、加油助威。在西游记主题公园高老庄驿站,仙魔下凡的表演出神入化,为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10月5日,来自首都的千人旅游团,一到黄河三峡就异常激动,纷纷盛赞眼前美景,齐唱《歌唱祖国》,吸引了众多游客;

旅游产品的持续提升,让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大型旅游团队、直达旅游专列、休闲自驾游美丽乡村游,传递出济源旅游转型升级的新魅力。

仅1997年至2017年的数据

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

济源旅游日新月异的变化:

购物商店从个位数上升到百位数,旅游商品从品类单一到种类繁多,冬凌草系列产品、王屋山土馍系列产品、毛绒猕猴、孙思邈中草药等产销两旺,给生产企业和经营者带来了丰厚利润……

一个个新兴产业精彩呈现,

彰显了改革实践成果丰硕;

一组组数字不断刷新,

折射出旅游消费不断增长;

一个个系列产品强力推出,

意味着旅游产业已然成为朝阳产业。

乘风破浪千帆劲,铿锵步履踏歌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中原)最具魅力的旅游城市”、最具创意休闲城市等多项荣誉,见证了我市休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黄河三峡今昔对比图(黄河三峡景区 提供)

城乡旅游全域绽放

旅游富民势头强劲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走进下冶镇朱庄村石榴基地,火红的果实挂满枝头,煞是喜人;在邵原镇史家腰苹果基地,游客正忙着采摘香甜诱人的红彤彤的苹果,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像这样的乡村游、采摘游,在我市已不鲜见。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王屋山景区、小沟背景区周边的农家乐生意兴隆,邵原娲皇谷、坡头天女河、大峪周庄等乡村游场面红红火火。

自2015年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后,我市又于2016年2月入围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如今的济源旅游,呈现百花齐放、全域发展的强劲势头。

以旅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是济源全域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如今,济源乡村旅游已延伸到邵原、大峪、承留等8个山区镇,累计带动2500余人就业。当地贫困村的百姓因旅游而脱贫。

王屋山(邓国晖 摄)

“后备箱经济”初露峥嵘。大岭艾草、韩彦红果、西正大米马村酥梨和富硒农产品系列等500多种农村特色商品,成为游客的抢手货。“旅游居民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我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购”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厕所革命”成效凸显。“小厕所、大文明,小厕所、大民生”。在我市各个旅游景区,新建成的厕所与景点相得益彰,方便了游客、美化了景点,使文明清新气息更加浓郁、游客满意度大幅提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已新改建43座旅游厕所,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健康文明、温馨和谐的如厕环境。

“+旅游”全域绽放。遍地开花的“农家乐”,形成“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的“美丽乡村+旅游”格局;孙思邈养生谷的高端民宿需提前半个月预订,让济源“民宿+旅游”成为“网红”;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让济源“研学+旅游”声名远扬;老兵工酒店让五三一老厂房重新焕发生机,绽放出济源“工业+旅游”的魅力。

济渎庙今昔对比图(济源市档案局 提供)

济源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充分融入文化、民宿、养生、研学等因素,让这一关联度高、融合性强、覆盖面广的产业,在玉川大地绽放出新的时代芳华。

全域旅游的发展,带来了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曾经,世代居住在绿水青山中的群众,过着牛耕、肩挑的贫困生活,而今开起农家乐,吃上“生态饭”;曾经,因耐不住贫寒而进城打工年轻人,如今毅然回乡创业,投身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潮。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让自然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济源,

人参与、绿色共享的

全域旅游蓝图振奋人心;

济源,

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速度,

在全域旅游的航程中

乘风破浪、逐梦前行!

采写:济源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佩佩 李浩

图说:济源网 王齐齐 侯超凡

编辑 | 邢倩(见习)

校对 | 贾迪

Hash:f1b9c338eee524f2e90898d0791335a3590a6645

声明:此文由 济源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