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尼特右旗时光穿越,做一次草原上古老的游牧民族

苏尼特右旗,时光穿越,做一次古老的游牧民族。呼吸戈壁和草原的空气,畅快而放开自我。

清晨,迎着橘色的晨曦,为骆驼的背篓中添加上一天中要用的物品和食物。

随后,穿上厚实的蒙古袍子、戴好毛皮厚实的帽子,骑上骆驼穿越戈壁。这是一条从未有游客体验过的路线,只有牧民来往于其间。

▷1◁内蒙丰富的早茶

在内蒙吃早茶你一定要知道的独特之处!热奶茶和羊肉包子必不可少,粿条和各种奶制品炒米让桌面上变得丰富。

地道吃法:

在锡盟的苏尼特右旗把羊肉削下来放进热奶茶中一起吃!

必吃推荐:

羊肉包子、粿条、奶茶、骆驼奶疙瘩!

▷2◁蒙古族服装体验

穿上蒙古袍、带上皮毛小帽子,穿上蒙古族靴子,一眨眼变成蒙古姑娘和小伙子。皮毛一体,非常暖和。先把袍子左右襟相压,再用腰带一圈圈系紧。

▷3◁骑骆驼穿越脑木更戈壁

这次冬天来锡林郭勒,体验了很多人生第一次。骑骆驼穿越脑木更戈壁,是在锡盟苏尼特旗非常难得的体验,随后在戈壁中煮茶。

秋天骑骆驼穿越会更舒服,但冬天的体验一定是最独一无二的。虽然寒风极为凛冽吹成了狗,但我想有的事还是要体验的,一辈子都忘不了吧。

除了骆驼,也有马群。那是牧民赶着马群转场。冬季,马群会在不同的牧场间转场,也就是放牧。

▷4◁戈壁中煮茶

奶茶是蒙古民族传统的热饮料,由砖茶水加鲜奶熬制成。

喝时通常要加少许盐,还可以加黄油,泡炒米和奶制品食用。所以内蒙的奶茶是咸咸的味道,和港式奶茶口味完全不同。

在内蒙喝奶茶可以补充体力,增加热量,还可以化解油腻。我非常喜欢咸味的奶茶。每次喝到一口咸奶茶,就感觉回到了内蒙。

在戈壁中煮茶是一种特别的体验,我也是第一次体验到。驼队带来了锅子、银碗、牛奶。用戈壁上搜集来的木柴点起了火。用不了太久,就有咕嘟嘟的奶茶开了锅。

热气和浓香在冰冷的戈壁上飘散,钻进了饥肠辘辘的我们的胃中,而不远处是散落踱步的驼队。面前是戈壁草原,茫茫无尽的远方,想高歌,策马扬鞭浪迹天涯

不为防御游牧民族的山水长城 游牧民族

百集大型系列报道

《行走长城

第七十五篇

《不为防御游牧民族的山水长城

明代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然而,在石家庄井陉县太行山中有一段水中长城,修建的初衷就有所不同。它会是因何而建呢?

昔日:城在水上坐、水在城下流

杨庄村位于井陉西南太行山中,背靠著名景区苍岩山。杨庄村村南,有一条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的河流叫“甘淘河”。甘淘河将横亘杨庄村东西的太行山梁,冲出一个宽150米左右的山口,称为“杨庄口”。

明代末期崇祯年间,依托山梁与河流的天然屏障,在这里修筑了雄伟的关城和长达二十多公里的长城防御工事。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康金喜说:“这个城的大致情况就是,在河滩里垒了9个墩,9个墩形成了10个门。其中5个堵死了,剩余5个门为孔。堵死是为了好防御,孔就是好流水。孔在水少的时候就架上网,防止敌人进来,水大了过不来,(这样)河滩的工事就做好了。”

图片来源:微信网友@莲莲的小世界

当年,在甘陶河两岸,两座高大的敌楼牵连着连绵的城墙,一头探入河中,一头直上山梁,形成与山海关老龙头结构相似的御守工事。如今的甘陶河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壮阔波澜,曾经雄伟的敌楼也已残缺成半截。

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康金喜指着一处地方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曾经的敌楼:“你看,那一道儿,这一道儿。这还有一道,可以看出里面有好几个圈堆,就像是房间一样,作用是住着兵。上面建的我们叫女儿墙,下面住着人,用来倒班休息。”

图片来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供图

一段城墙=青砖垒砌+片麻岩条石铺

从敌楼一侧延伸出去的长城墙体如今遗迹尚存,蜿蜒的形态好似一条长龙,盘旋在山脊上。沿着城墙仔细查看,记者发现墙体采用了两种不同建筑材料:靠近河岸的200米用青砖垒砌,往山上1600多米则由本地太行山上的片麻岩条石铺成。

一段墙体两种材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在比较重要的地方,在河两边,因为船都是在这边过,主要的攻击力都在这儿,所以需要大砖包住。比石头垒的坚固,炮打过来的话只会炸一个坑,但不会炸成一个漏洞。”

图片来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供图

临近中午,在杨庄村村口树荫下,几位村民正坐着纳凉、聊天,80岁的杜保清老人给记者讲起了杨庄口的故事: “重点的防御就是榆木炮,把这么粗的榆木中间掏空。里面放上火药,铁匠打的铁钉,把铁钉放到火药里,打出来是用铁钉伤人。”

真相:为了防备明末农民起义军而建

“这是吴玉忠监工时门口竖着的两处旗杆,上我那里的平房一看,我后院的那一家是公馆。以前这个公馆是楼,两层房。”杜保清老人说,当年吴三桂的侄子吴玉忠奉命修筑长城期间,就住在杨庄村。他家现在住的房子,就是驿馆的前院。

图片来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供图

杨庄口山水纵横、地势险要,自古是晋冀往来之咽喉、军事防御之要地。因此,在杨庄口修筑长城,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为了防御西北游牧民族侵扰。然而,竖立在关口西侧的一块石碑,却为我们揭示了一段让人意外的往事。

井陉县文保所副所长康金喜介绍,石碑树立于明崇祯九年正月,名为“杨庄口地束火城碑”,碑文详细阐述了修建关口的原因:“这个城址也叫“地束火城”,碑文上有“杨庄地束火城”。明朝末年,1636年,正好李自成起义了,起义之后,对北京形成威胁,开始建立了地束火城。”

图片来源:微信网友@莲莲的小世界

原来,杨庄口长城是为了防备明末农民起义军东进而修建的!

明崇祯六年,李自成率领的西北农民起义军由山西经杨庄一带进入河北,致使“神京震恐”,崇祯皇帝“急敕命吴玉忠至此防守”。崇祯九年,吴玉忠修成杨庄口关城和两侧山梁的长城,并立碑铭记。然而,仅仅八年后,李自成起义军从居庸关外长城方向攻入北京,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最终覆亡,杨庄口长城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图片来源:微信网友@莲莲的小世界

图片来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供图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建勇告诉记者,在井陉县境内,曾有达滴岩口、武功口、神堂口等七处明代长城口门,目前还能看出明显遗迹的残墙断壁有6100多米,此外还有战台、敌台、敌楼、峰火台等遗迹。这些宝藏都深藏在崇山峻岭、偏远山村中,如何把长城保护和旅游观光、扶贫开发结合在一起,是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记者 | 河北台冯丹、王杰(统稿)、孙青欣、石家庄台林岩、刘英志

编辑 | 李璐

呼伦贝尔有一个游牧民族的发祥地,被称为“草原之肾” 游牧民族

离开满洲里前往海拉尔的路上,我们将在今天结束这趟为期五天的行程。现在我们要去往行程的最后一站呼伦湖呼伦湖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呼伦湖又名呼伦池、与贝尔湖互为姊妹湖。呼伦湖在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

呼伦湖是北方众多游牧民族的主要发祥地,突厥、鲜卑、蒙古等民族繁衍生息于此。从满洲里到这里开车不到一个小时。车在草原公路上行驶,除了风车和牛羊什么也卡不见,直到翻阅一个几个山坡,远处的一汪湖水就像突然从草原上冒出来的一样。

走进呼伦湖,这里宛如一个草原深处的世外桃源。听带领我们来的领队说:这里曾经是一个繁华的度假村。因为前些年的过度开发使呼伦湖的淡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和威胁。于是去年这里做了大量的整改,把湖边所有的酒店和农家乐全部拆掉,才使呼伦湖重新恢复了原貌。

呼伦湖区在海拉尔盆地中的最低部位。呼伦湖区处于其中的湖积冲积平原,湖盆不深,四周起伏不大,呼伦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分布是北端和远离湖岸温度较低。但距离湖边的浅水区是呼伦湖最值得耍水的地方,夏天的湖边是草原上难得的好去处。

由于呼伦湖水体热容量大和强烈的蒸发作用,湖面水温低于气温,湖沿岸温度低于周围陆地。冬季封冻后湖面气温与周围气温相近。湖水11月上旬封冰,次年5月初解冻。呼伦湖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和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春秋两季,南来北往的候鸟种类繁多。来这里拍鸟绝对值。

呼伦湖的八个著名景区分别为水上日出、湖天蜃楼、石桩恋马、玉滩淘浪、虎啸呼伦、象山望月、芦荡栖鸟、鸥岛听琴。每到7-8月份时,可到呼伦湖通往贝尔湖的一条河汊──鸟岗,会看到成群的鱼儿,争先恐后地、密密匝匝地聚在鱼栅前,欢跃而起。

游牧民族自由行旅游攻略

  • 在苏尼特右旗时光穿越,做一次草原上古老的游牧民族

    在苏尼特右旗,时光穿越,做一次古老的游牧民族。呼吸戈壁和草原的空气,畅快而放开自我。清晨,迎着橘色的晨曦,为骆驼的背篓中添加上一天中要用的物品和食物。随后,穿上厚实的蒙古袍子、戴好毛皮厚实的帽子,骑上骆驼穿越戈壁。这是一条从未有游客体验过的路线,只有牧民来往于其间。▷1◁内蒙丰富的早茶在内蒙吃早茶你一定要知道的独特之处!热奶茶和羊肉包子必不可少,粿条和各种奶制品、炒米让


    2022-04-20
    1268 16
  • 不为防御游牧民族的山水长城

    百集大型系列报道《行走长城》第七十五篇《不为防御游牧民族的山水长城》明代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然而,在石家庄井陉县太行山中有一段水中长城,修建的初衷就有所不同。它会是因何而建呢?昔日:城在水上坐、水在城下流杨庄村位于井陉县西南的太行山中,背靠著名景区苍岩山。杨庄村村南,有一条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的河流叫“甘淘河”。甘淘河将横亘杨庄村东西的太行山梁,冲出一个

    2022-02-11
    1142 53
  • 呼伦贝尔有一个游牧民族的发祥地,被称为“草原之肾”

    离开满洲里前往海拉尔的路上,我们将在今天结束这趟为期五天的行程。现在我们要去往行程的最后一站呼伦湖。呼伦湖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呼伦湖又名呼伦池、与贝尔湖互为姊妹湖。呼伦湖在蒙古语意为“海一样的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是北方众多游牧民族的主要发祥地,突厥、鲜卑、蒙古等民族繁衍生息于此。从满洲里到这里开车不到一个小时。车在草原公路上行驶,除了风车和牛羊什么也卡不见,直到翻阅一个几

    2022-01-24
    957 26
  • 乌兰察布岩画——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典范

    ▲乌兰察布桌子山岩画中之人面像岩画荟萃。资料图片▲乌兰察布岩画巫舞图。资料图片▲乌兰察布古岩文。阿古拉摄▲乌兰哈达岩画。额日和木摄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用石器作为工具,以粗犷、古朴、自然的石刻方法,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这种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乌兰察布岩画是中国北方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01-22
    278 4
  • 宁夏这座山上的仿若天书的绘画,却是我国古时游牧民族的谨慎寄托

    离开西夏王陵,我们来到距离40公里之外的贺兰山岩画。因为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段贺兰山岩画了!到达景区,下车,往远处放眼望去,贺兰山就像是一座寸草不生的石山。棱角鲜明的石头堆砌成

    2022-01-20
    875 53
  • 外蒙古:中国古代的漠北地区,亚洲游牧民族兴起的大本营

    外蒙古,是相对于内蒙古而言的。在清朝之前,将外蒙古一带称为漠北,内蒙古一带称为漠南,两地的边界基本是以戈壁滩或者阴山为界。漠南和漠北统称为“大漠”,但是两地的战略地位却是不同的。漠北基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大本营,这里距离中原王朝比较遥远,是中原王朝难以控制的地区。漠南以河套平原为中心,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过渡地区。中原王朝可以占据漠南地区,进行屯田,修建长城,以防御漠北。这种传统最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

    2022-01-07
    1259 34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