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防御游牧民族的山水长城

百集大型系列报道

《行走长城

第七十五篇

《不为防御游牧民族的山水长城

明代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然而,在石家庄井陉县太行山中有一段水中长城,修建的初衷就有所不同。它会是因何而建呢?

昔日:城在水上坐、水在城下流

杨庄村位于井陉西南太行山中,背靠著名景区苍岩山。杨庄村村南,有一条发源于山西省昔阳县的河流叫“甘淘河”。甘淘河将横亘杨庄村东西的太行山梁,冲出一个宽150米左右的山口,称为“杨庄口”。

明代末期崇祯年间,依托山梁与河流的天然屏障,在这里修筑了雄伟的关城和长达二十多公里的长城防御工事。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康金喜说:“这个城的大致情况就是,在河滩里垒了9个墩,9个墩形成了10个门。其中5个堵死了,剩余5个门为孔。堵死是为了好防御,孔就是好流水。孔在水少的时候就架上网,防止敌人进来,水大了过不来,(这样)河滩的工事就做好了。”

图片来源:微信网友@莲莲的小世界

当年,在甘陶河两岸,两座高大的敌楼牵连着连绵的城墙,一头探入河中,一头直上山梁,形成与山海关老龙头结构相似的御守工事。如今的甘陶河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壮阔波澜,曾经雄伟的敌楼也已残缺成半截。

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康金喜指着一处地方告诉记者,这里就是曾经的敌楼:“你看,那一道儿,这一道儿。这还有一道,可以看出里面有好几个圈堆,就像是房间一样,作用是住着兵。上面建的我们叫女儿墙,下面住着人,用来倒班休息。”

图片来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供图

一段城墙=青砖垒砌+片麻岩条石铺

从敌楼一侧延伸出去的长城墙体如今遗迹尚存,蜿蜒的形态好似一条长龙,盘旋在山脊上。沿着城墙仔细查看,记者发现墙体采用了两种不同建筑材料:靠近河岸的200米用青砖垒砌,往山上1600多米则由本地太行山上的片麻岩条石铺成。

一段墙体两种材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在比较重要的地方,在河两边,因为船都是在这边过,主要的攻击力都在这儿,所以需要大砖包住。比石头垒的坚固,炮打过来的话只会炸一个坑,但不会炸成一个漏洞。”

图片来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供图

临近中午,在杨庄村村口树荫下,几位村民正坐着纳凉、聊天,80岁的杜保清老人给记者讲起了杨庄口的故事: “重点的防御就是榆木炮,把这么粗的榆木中间掏空。里面放上火药,铁匠打的铁钉,把铁钉放到火药里,打出来是用铁钉伤人。”

真相:为了防备明末农民起义军而建

“这是吴玉忠监工时门口竖着的两处旗杆,上我那里的平房一看,我后院的那一家是公馆。以前这个公馆是楼,两层房。”杜保清老人说,当年吴三桂的侄子吴玉忠奉命修筑长城期间,就住在杨庄村。他家现在住的房子,就是驿馆的前院。

图片来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供图

杨庄口山水纵横、地势险要,自古是晋冀往来之咽喉、军事防御之要地。因此,在杨庄口修筑长城,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是为了防御西北游牧民族侵扰。然而,竖立在关口西侧的一块石碑,却为我们揭示了一段让人意外的往事。

井陉县文保所副所长康金喜介绍,石碑树立于明崇祯九年正月,名为“杨庄口地束火城碑”,碑文详细阐述了修建关口的原因:“这个城址也叫“地束火城”,碑文上有“杨庄地束火城”。明朝末年,1636年,正好李自成起义了,起义之后,对北京形成威胁,开始建立了地束火城。”

图片来源:微信网友@莲莲的小世界

原来,杨庄口长城是为了防备明末农民起义军东进而修建的!

明崇祯六年,李自成率领的西北农民起义军由山西经杨庄一带进入河北,致使“神京震恐”,崇祯皇帝“急敕命吴玉忠至此防守”。崇祯九年,吴玉忠修成杨庄口关城和两侧山梁的长城,并立碑铭记。然而,仅仅八年后,李自成起义军从居庸关外长城方向攻入北京,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最终覆亡,杨庄口长城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图片来源:微信网友@莲莲的小世界

图片来源: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供图

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建勇告诉记者,在井陉县境内,曾有达滴岩口、武功口、神堂口等七处明代长城口门,目前还能看出明显遗迹的残墙断壁有6100多米,此外还有战台、敌台、敌楼、峰火台等遗迹。这些宝藏都深藏在崇山峻岭、偏远山村中,如何把长城保护和旅游观光、扶贫开发结合在一起,是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记者 | 河北台冯丹、王杰(统稿)、孙青欣、石家庄台林岩、刘英志

编辑 | 李璐

Hash:4c038b08642783f02a3918a452666d235c881d2e

声明:此文由 河北新闻广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