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净寺,融合了伊斯兰文化的建筑,为国内最早

泉州清净寺,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建筑,为国内最早

国外有一个历史名城叫萨拉热窝,长久以来,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这里交汇碰撞,互相斗争也安然共存。所以,站在老城区的一个街口,不用挪动脚步,原地转一圈,视野中就能看到天主教堂、东正教堂、清真寺。和中国有泉州,也融合了非常多的宗教文化。

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兰教寺院。这寺庙一大特点就是已经被损毁了,虽说是破盖不堪的,但是中间的立柱竟然还是挺挺的出现在草地上。这样的景观让人意外也让人觉得很适合拍照。

毕竟遗迹遗产也是有别样的风情的。

清净寺的门楼形式是很典型的西亚清真寺风格,尖拱门遂层内凹,第一、二进门道外观均为尖拱形,顶部均为半窍顶,主体风格为伊斯兰穹顶式样,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藻井装饰风格。

让人觉得非常惊奇,的是在清净寺竟然还可以看到中国建筑。

这里也是有亭台楼阁的。

这样的异域风情,你想来泉州体验一下吗?

现在整个寺庙边上还有一个礼堂是比较完整的,可以来看看。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处伊斯三教建筑,创建于北米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石构建筑的特点是石头的耐久性不易腐朽,所以能保存千年,保留了很多原始信息。现寺中还有值得重视的附属文物,如历年遗留下来的汉文和阿拉伯文的石刻,尤为珍贵的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和清净寺的《敕渝》碑刻,至今完好无损也嵌置于寺北的墙壁上。

“窑火丹青——两庆书屋藏瓷”展伊斯兰文化重器 伊斯兰文化

北京中汉联袂两庆书屋举办的“窑火丹青——两庆书屋藏瓷”于北京瑰丽酒店开幕,众多收藏家、鉴赏家齐聚展览现场,其中包括:两庆书屋主人的父亲、知名佛教艺术专家、学者金申,知名古陶瓷鉴赏家翟健民、知名收藏家冯玮瑜、知名鉴赏家钱伟鹏、佳趣雅集执行理事张志、全国工商联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文年等。

两庆书屋主人的父亲、知名佛教艺术专家、学者金申

知名古陶瓷鉴赏家翟健民

知名收藏家、作家冯玮瑜

此次展览可以说是金立言40岁的一个纪念展,这个展览呈现40件藏品,共分为7个专题,内容不仅包括唐至清各时期的南北名窑作品"气韵生动",还有绘画人物题材的"呼之欲出"、反映伊斯兰文化的"釉彩清真",晚清雕瓷面貌的"薄意传神",以及邻国日本订烧的景德镇瓷器"和风扑面"和一系列古朝鲜的陶瓷"尚青悦白",另外还有宜兴雅陶"紫泥琢玉"。

知名鉴赏家钱伟鹏

佳趣雅集执行理事张志

全国工商联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文年

北京中汉拍卖董事长卞亦文

两庆书屋主人、中汉拍卖学术顾问、博士金立言

此次展览特别规划了一项伊斯兰文化专题,专题名“釉彩清真”,由穆斯林书法家毛占明题字。金立言谈及他的回族身世,“小时候祖父金崇恩就带着我去清真寺,寺内石榴垂地,古柏参天,那种悠扬静穆给了我特别的归属感。记得我当时已经会看些瓷器了,北京东四清真寺的会客室里摆着一件瓷插屏,上面阿拉伯文写的是‘清真言’——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从青花发色上看是典型的正德平等青的特征,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之后到日本留学,发现海内外的各大博物馆都有相当数量的此类正德官窑。众所周知,官窑瓷器不是用来外销,而恰恰反映了当时的宫廷文化。当然,官窑瓷器上出现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装饰,明代正德朝之前无古人,之后无来者。从日本回国后,我也对带有此类宗教元素的瓷器情有独钟,身为回族人,我觉得有责任传承民族的文化。”

金立言亦藏有不少明末清初外销日本的景德镇瓷器,这类瓷器颇具特色,主要有“古染付”“祥瑞”“南京赤绘”三大类作品,前两者为青花,后者为五彩,独树一帜。明末清初正值日本江户初期,茶道文化盛行,由茶人订烧的各类茶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标新立异。金立言向本刊介绍:「像此次参展的『古染付』四方香炉的纹饰便取自《源氏物语》,如实反映了日本订烧的历史背景,弥足珍贵。另如“祥瑞”,青花发色艳丽明快,展览中就有一件戏犬图茶碗带有“五良大甫吴祥瑞造”八字铭款,极为罕见。“南京赤绘”中的五子登科盘纹饰则源自版画《八种画谱》,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机构藏有类似作品,足以反映其特征面貌。

"气韵生动":唐至清各时期的南北名窑作品

清康熙 青花桃花源记图笔筒

“成化年制”款

高14.1cm

北宋-金 定窑 白瓷印双螭龙纹洗

径:17.2cm

展览:“云行雨施——中国龙文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12年。

南宋 官窑 灰青釉穿带贯耳壶

高:15cm

来源:中国嘉德,2004年5月17日,“瓷器玉器工艺品”,编号1993。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

高:42.2cm

来源:民国魔术大师韩敬文(1874-1935)旧藏。

中国嘉德,2010年5月16日,“瓷器玉器工艺品”,编号2611。

清康熙 红釉撇口碗

“大清康熙年制”款

径:15.5cm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4年5月28日,“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编号3434。

著录:《瓷中佳趣》,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页84-85,图19,2015年。

黄骥:《康熙窑高温铜红釉瓷》,《迤逦形色—十七世纪单色釉特展》,页5 --22,插图21,北京正观堂艺术品有限公司,2017年。

"釉彩清真":反映伊斯兰文化

金立言出生在回族世家,因此,从小就对伊斯兰文化耳闻目染,之后到日本留学,发现海内外的各大博物馆都有相当数量的此类正德官窑,众所周知,官窑瓷器不是用来外销的,而是恰恰反映当时的宫廷文化,带有伊斯兰文化的官窑器成为了金立言研究和收藏的重点之一。

明正德 青花阿拉伯文仰钟式碗

“大明正德年制”款

径:15.7cm

展览:“机暇明道——怀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窑瓷器” (友情借展),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12年。

“瓷中佳趣”,佳趣雅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5年。

著录:《机暇明道——怀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窑瓷器》,第122-123页,图12,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12年。

目前,金立言收藏有数十件正德官窑,而这件一件器身绘缠枝莲托阿拉伯文字一周,下置莲瓣纹,底双圈双行“大明正德年制”楷书款,传世类品罕见,目前只见有一例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万历

青花波斯文长颈瓶(两件)

高:24.2cm

清康熙

青花缠枝莲阿拉伯文筒式炉

高:12.3cm

清同治

粉彩阿拉伯文鬲式炉

“大明宣德年制款”

高:6.8cm

"薄意传神":晚清雕瓷面貌

清道光 秋葵绿釉雕瓷山水纹方壶一对

“陈国治作”款

高:29.9cm

来源:北京保利,2010年6月5日,瓷器工艺品,编号5338。

清道光

黄釉透雕双龙戏珠纹三层盖盒

高:11.5cm

清道光

淡黄釉雕瓷山水人物圆笔筒

“王炳荣作”款

高:15.3cm

著录:田路周一,《清代乃瓷器》,图162,博宝馆,1976年。

"呼之欲出":呈现绘画人物题材

清雍正 粉彩“吕布貂蝉”“红叶题诗”盘两件

直径:19.6cm、19.6cm

来源:云南省文物商店旧藏

山西

白地黑花孩儿枕

长:42cm

来源:北京中汉,2015年5月17日,瓷器工艺品专场,编号1000.

著录:卞亦文,《国色——风雨堂瓷话》,页8—9,图3—4,作家出版社,2009年。

明成化

青花观音圆瓷板

径:26cm

来源:香港鉴赏陈玉阶(1922-2011)旧藏

香港淳浩,2013年4月5日,陈玉阶旧藏专场,编号645.

宜兴雅陶"紫泥琢玉"

清光绪十年(1884)玉成窑

东石制紫泥鱼蝦圆直汲壶

“甲申冬十二月,伯年”款

长:13.4cm

来源:台湾收藏家王度(1938-2015)旧藏

著录:《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展》,页128(上图),奇园国际艺术中心,1993年。

明晚期 宜兴窑

米黄釉绞泥米勒坐像

宽:14cm

来源:民国时期上海藏家旧藏

中国嘉德,2013年11月20日,“紫泥悦目——宜陶精品存珍”专场封面,编号5993.

乾隆 宜兴窑

泥绘御制诗文梅竹双清圆合欢壶

“学仙笑彼金盘妄”铭

长:17.5cm

日本订烧的景德镇瓷器"和风扑面"

金立言博士有着留学日本的经历,因此对于日本文化和中日之间在瓷器方面的交流十分的了解,明末清初正值日本江户初期,茶道文化盛行,由茶人订烧的各类茶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标新立异。像此次参展的“古染付”四方香炉的纹饰便取自《源氏物语》,如实反映了日本订烧的历史背景,弥足珍贵。“南京赤绘”中的五子登科盘纹饰则源自版画《八种画谱》,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机构藏有类似作品,足以代表其特征面貌。本次展览将首次以实物资料加专文论考,系统介绍明末清初外销日本的景德镇瓷器。

清顺治

青花雪景松鹿圆盘

“大明成化年制”款

径:20cm

来源:中国嘉德,2009年5月29日,“瓷器工艺品”,编号2032.

展览:“雄奇昳丽—十七世纪青花与五彩瓷特展”,佳趣雅集,嘉德艺术中心,2017年

清顺治

五彩字母鸡圆盘

“福”款

径:20.8cm

展览:“雄奇昳丽—十七世纪青花与五彩瓷特展”,佳趣雅集,嘉德艺术中心,2017年

明崇祯

青花戏犬圆茶碗

"五良大甫吴祥瑞造"款

高:7.3cm

展览:“雄奇昳丽—十七世纪青花与五彩瓷特展”,佳趣雅集,嘉德艺术中心,2017年

明崇祯

青花喇叭花纹茄子型茶入

高:10.4cm

展览:“雄奇昳丽—十七世纪青花与五彩瓷特展”,佳趣雅集,嘉德艺术中心,2017年

朝鲜古陶瓷"尚青悦白"

朝鲜王朝 十五至十六世纪

粉青镶嵌雀鸟圆梅瓶

高:29.2cm

来源:美国藏家Robert W.Moore 递藏

纽约邦瀚斯。2017年3月15日,韩国艺术专场,编号7043.

高丽 十三世纪

青瓷镶嵌菊花纹长颈瓶

高:34.5cm

高丽 十二世纪

青瓷印花芙蓉纹棱口盘

径:20.4cm

朝鲜王朝 十八世纪

釉里褐兰竹纹双栗鼠耳扁壶

高:18.3cm

来源: G.St.G.M.Gompertz 旧藏

著录:G.St.G.M.Gompertz,Koream Pottery & Porcelain of the YiPeriod,no.71A,London,1968

窑火丹青——两庆书屋藏瓷

展览时间:12月16日至19日

展览地点:北京瑰丽酒店

| 微信编辑:庞边 |

— END —

让信仰找到归属 宁夏是中国有名的回族聚居地,宁夏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

让信仰找到归属 宁夏中国有名的回族聚居地。在南部固原吴忠一带,男人都戴着小圆帽,女人则用长巾蒙住脸,尖顶穹盖的清真寺随处可见。

尽管他们身处半干旱之地,却十分爱好洁净。他们就是富有伊斯兰信仰的、独具风情的回族人。 回族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回族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

宁夏之所以成为回族聚居之地,是由于这里地处东西方交流之枢纽地带,十分便于伊斯兰教的传播和进入。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入,揭开了中国回族历史的第一页,对于中国回族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回族形成历史在宁夏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至唐代初期。

伊斯兰最初在中国的传教,是由唐初时期来华的穆斯林商人以通商的形式完成的。唐朝初年,都城长安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穆斯林商人的身影。

由于这时来华的多为商人,所以他们多居留在交通沿线的商业中心。如唐朝首都长安和内地城市洛阳开封;沿海港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这部分被称为“蕃客”的穆斯林与当地汉人通婚,繁衍成“土生蕃客”、“四世蕃客”、“五世蕃客”……构成了早期的“回回先民”。

这些回回先民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以至对回回民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宁夏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来往于中原西域的各国商人,不绝于道,其中大食人、波斯人及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有很大的比重。

7世纪中叶,由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伊斯兰教。讲伊朗语的穆斯林也被视为阿拉伯人,他们在唐代文献上被统称为“大食国人”。《旧唐书·大食传》中载,“永徽二年始遣使来贡。

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 古丝绸之路十分漫长,为了经商方便,他们中有部分长期在宁夏留居下来,成为这里最早的一批回族先民。据史载,唐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有大食、回纥出兵助唐平叛。叛乱平息后,其中的一些大食人、回纥人留居此地,成为另一批回族先民。北宋西夏时期,大食及西域诸国的“回回”贡使、商人非常活跃。

元朝时期,由于元统治者蔑视汉人,成为西域回族人大量进入中国的时期。那时,元朝廷曾签发大批中亚、阿拉伯、波斯的军士、工匠、商人进住宁夏。西夏地区的蒙古宗王阿难答及其所率的15万部众之大半皈依伊斯兰教,进一步壮大了该区域的穆斯林队伍。

《明史·西域传》载:“元时回回遍天下。”可见,回族人及其宗教是在元朝得到发展壮大的。13世纪末,包括宁夏在内的西北地区成了我国回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并逐渐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大寺,就是当时回族人丁兴旺、经济发达的真实反映。在清代前期,宁夏回族已有相当规模,乾隆四十六年(1781),“宁夏至平凉千余里,尽系回庄”。到了近代,宁夏回族大部分集中在固原、吴忠等地区。 回回人都是穆斯林信徒,他们在宁夏这个地方早已扎下了根,找到了精神的归属。

凡有回族聚居的村镇,都建有清真寺,有的还不止一座。著名的教堂包括同心清真大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大寺、银川南关清真寺、银川中大寺、固原上殿坊清真寺、银川大寺等。同时,在回族地区可见带有苏菲主义色彩的道堂或拱北,它们是苏菲派教众们的宗教活动场所。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回族人既引进了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化,也逐渐形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独具特色的回族风情。

伊斯兰文化自由行旅游攻略

  • 泉州清净寺,融合了伊斯兰文化的建筑,为国内最早

    泉州清净寺,融合了伊斯兰文化的建筑,为国内最早国外有一个历史名城叫萨拉热窝,长久以来,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这里交汇碰撞,互相斗争也安然共存。所以,站在老城区的一个街口,不用挪动脚步,原地转一圈,视野中就能看到天主教堂、东正教堂、清真寺。和中国有泉州,也融合了非常多的宗教文化。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泉州最早建立的伊斯兰教寺院。

    2022-03-19
    898 34
  • “窑火丹青——两庆书屋藏瓷”展伊斯兰文化重器

    北京中汉联袂两庆书屋举办的“窑火丹青——两庆书屋藏瓷”于北京瑰丽酒店开幕,众多收藏家、鉴赏家齐聚展览现场,其中包括:两庆书屋主人的父亲、知名佛教艺术专家、学者金申,知名古陶瓷鉴赏家翟健民、知名收藏家冯玮瑜、知名鉴赏家钱伟鹏、佳趣雅集执行理事张志、全国工商联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文年等。两庆书屋主人的父亲、知名佛教艺术专家、学者金申知名古陶瓷鉴赏家翟健民知名收藏家、作家冯玮瑜

    2022-01-26
    936 8
  • 让信仰找到归属 宁夏是中国有名的回族聚居地,宁夏伊斯兰文化

    让信仰找到归属宁夏是中国有名的回族聚居地。在南部固原、吴忠一带,男人都戴着小圆帽,女人则用长巾蒙住脸,尖顶穹盖的清真寺随处可见。尽管他们身处半干旱之地,却十分爱好洁净。他们就是富有伊斯兰信仰的、独具风情的回族人。回族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回族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宁夏之所以成为回族聚居之地,是由于这里地处东西方交流

    2022-01-24
    1650 56
  • 报名•讲座预告|南京伊斯兰文化与丝绸之路

    公元七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仅用了100年时间就沿丝绸之路传至亚、非、欧,形成了影响世界的伊斯兰文化圈。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自唐宋时期伊斯兰文化传入我国,南京便有穆斯林在此建寺聚居、繁衍生息。元末明初南京穆斯林已达十万人之多,明洪武后期至永乐年间,金陵穆斯林东播西迁,分遣云贵、甘青等地。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伊斯兰文化在东南亚国家的广泛传播,加强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

    2022-01-11
    460 24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