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家古村落收集整理,见证历史,镌刻记忆!

村落,一个多好听的名字,一提起,满眼都是那连绵不断的青山和那袅袅炊烟, 风儿蹁跹而过,屋顶上的草在结它的种子,旁边还有燕子做的巢,青山流水,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了吧!

这些矗立在事件缝隙里安静的见证者,醒于每个日出,寐于每一个垂暮,悠长安静的呼吸延绵了千年那么久。下面就跟我们一起,去倾听那一页又一页有关于家族的喜怒哀乐!

气势磅礴——邹家围

邹家围,位于广东丰顺县丰良镇莲花山脉尖髻山麓璜溪村,原名"上兴围",是邹氏丰顺开基祖邹肇松世孙诰封骁骑将军邹瑞(字辑侯)在康熙六年(1667年)创建的客家村落。

东依尖髻山,西傍璜溪水,南、西、北三面都是自然石砌成的5至7米高的石坎,在西北、东北、东南、西南方位建了四个大门,整体是由堂屋、横屋、围龙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科学地组合而成的围龙屋典型布局,其中围龙屋由一个个似四合院建筑单元连缀而成的结构,在粤东客家围龙屋建筑中独树一帜,为客家建筑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邹家围居民都是邹氏同宗,最多时超过1500人,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客家村落。据《邹氏联宗族谱》载,自邹氏丰顺开基祖邹肇松次子念八郎于明朝永乐年间在璜溪大塘村寨顶定居、在璜溪田心村岭下建立祠宇以来,历经600余年生息繁衍,至今已发展到30000多人,在邹家围及周边有5000余人,其余迁徙到揭东揭西龙门江西四川广西贺州等地方及世界各地,宗派繁盛,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闻名遐迩。

但现在,邹家围古村正在遭受着严峻的考验。来自现代文明与传统的碰撞,使得邹家围自然古村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若长期下去,势必破坏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家园,做为邹家的一份子,保护自然古村是我们每个邹氏宗亲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然古村落——邹贵卿

邹贵卿自然村位于刘仁八镇东南部的三策村。据邹氏族谱记载,该邹姓自然村在此落业有近千年的历史

走进该自然村,不仅能看到许多古朴的古民居,更多的还能听到在该自然村流传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传说和故事。

今年82岁的邹序兴老人一直在致力于研究该自然村古老的历史。老人介绍:《邹氏宗谱》记载,邹氏的祖先是从江西迁至此地。

在唐高宗时,他们的祖人松恒公就定居在江西的芰山。与逃难至此的高宗之子有着很深的感情。李显回到长安登基当了皇帝(即唐中宗),下圣旨请松恒公到朝廷为官,被拒。中宗又下第二道圣旨,让芰山周围三县上贡的税收全部给松恒公享用,又遭拒绝。

于是,唐中宗御题:“恩心不改衣冠旧,道重方知富贵轻”。松恒公回赠皇上:“东鲁世泽光桂里,范阳分派衍芰山”(东鲁:地名,是指邹氏始祖发源于山东的东鲁,范阳:地名,指邹氏在范阳芰山生息繁衍)。

唐中宗见松恒公真心不为官财所动,十分钦佩,再次降旨,将芰山改名为驾兴山,意为皇帝高兴到过的地方,赐松恒公为“清隐居士”、“桂里状元,”松恒公夫人张氏为“贤德一品夫人。”三个儿子都被封为“镇国大将军”

《邹氏宗谱》还记载:早在北宋末年,他们的祖先就迁至大冶刘仁八,在此生息繁衍了近千年。公元1672年的清康熙年间,邹氏祖人在原来的宗祠基础上扩建宗祠。

邹序兴老人回忆,在他做小孩的时候,该宗祠还是十分的气势宏伟。里面都是粗大的木柱和汉白玉支撑,共有72根,到处雕栏玉砌,朱门画栋,其建筑呈现徽派风格。文革时期,浮雕大都被毁,留下许多遗憾。

广东揭西大寮

粤东莲花山脉南麓,潮汕平原西北的揭西县,有座古老的邹氏村落---大寮寨。

大寮寨座落在雄伟的大掌、尖山下,源远流长、逶迤曲折的龙江之滨,是一座具有26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现有村民两千三百多人(未包括户口外迁村民、华侨),为一单姓“邹”姓的村庄。

大寮古寨由“永泰楼”和“益坤公祠”及周围围绕的数百座古民居共同构成。大寮寨所在的揭西县,是一个潮汕、客家文化交融的地方。这种交融的现象不但表现在方言口音、饮食、风俗上,同样也表现在建筑上。

大寮寨的老祠堂--永泰楼,正是这样的一个建筑群。永泰楼建于乾隆16年〈即公元1751年〉,距今已260年。永泰楼风格主体是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百鸟朝凰”,但也有客家围屋的样式。

永泰楼主体祠堂是属三进三落格式,连同寨门楼在内共四进四落,气势非凡、规模宏大,整座古寨城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周围环绕的连体四点金、下山虎远超一百间!

在同一中轴线,则是建于民国初期,跟永泰楼同样规模宏大的“三川堂”(九厅十井)格式的益坤公祠。永泰楼和益坤公祠这两部分建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大寮古寨。

时至今日,古寨的东、西、南寨门仍在。整个大寮古寨城面积约有四万五千平方米。

据村中老人讲,永泰楼以前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却在“文革”时被破坏掉,1998年经族人集资对祠堂主体部分已修缮一新,隐约可见当年雄姿。

大寮村风光秀丽、土地肥沃、地灵人杰,历代人才辈出,曾经在揭阳西门外中富甲一方、威震一时!

据族谱记载,建寨至民国前,出有岁、恩进士3名,国学生20余名。现代较出名的有世界铜奖艺术家邹富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前驻菲律宾大使商务参赞邹运尔,国家探月工程总体部办公室主任、“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指挥邹永廖... ...等等

英清古道——清新下径村

下迳村坐东向西,三面群山环抱,是典型的客家围村,现有房屋60座,常住人口350人。明末清初,邹氏入粤始祖、南宋状元邹应龙的第九代裔孙邹福清迁居下迳,成为下迳村肇基始祖,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邹氏族人已经开枝散叶至英德九龙镇邹屋墩村、桐油坪村、曲塘村和浛洸镇等地。

下迳村是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古村落,崇尚儒学武艺,重视传统文化,涌现出邹文鸿进士等一批文武仕子,享誉清远

听中村的老人家说,这里原本有很多什么珍贵的文物和独特的古建筑物,但在“文革”中被毁得七零八落。如今幸存着的这座“福清邹祖祠”和祠堂内悬挂着的一块清代进士匾以及古村前的旗杆夹,成为研究清远历史文化和古代科举制度的珍贵文物。

古老的宗祠、神厅、民宅,加上村后众多的百年古树,整个村庄都透着悠悠古韵,充满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

从村道走进下迳村,仿佛进入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村庄三面环山,聚气藏风。东面,一座突屹高矗的山峰,好似一部正在阅读的巨型天书,打开的书页恰到好处,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捍卫着古村;东南面,奇峰擎天,直插云霄,据陪同我们的邹金坤老村长说,抗日战争时,很多逃难的人都跑下迳村后背山那几个大溶洞躲避日本鬼子的飞机轰炸;西北面,山岭坡度平缓,长满郁郁葱葱的树木,遮挡着盛夏的酷热和冬季凛冽的寒风。

北门前面,一条清澈的山溪,从远处的山坳上奔腾而来,成为下迳村几百年来的饮用水源。南门前面的那口半月形池塘上,荷花盛开,南风徐来,仿如一派绿野仙踪。

青山遮不住——阳新立中村

立中是三溪镇最南端的一个村庄,以徐立中而得名。但徐立中现在并没有徐姓居民,而是以邹姓为主

在立中这个几十户的邹姓村庄里,居然保留有三个邹氏的宗祠或支祠。其中之邹氏宗祠为三溪八湘一带邹氏的总祠,祠堂的总体格局,是单独结构,外观呈滚龙状的屋檐极有气势,屋檐周边饰以墨汁和其它染料画成的屋檐画。

门牌高大气派,大门之上镌有繁体“邹氏宗祠”四个大字。这苍劲有力的大字以作门匾。门匾以上绘饰的人物画像,其寓意为吉祥的民俗内涵另外两个祠堂,是立中本村的两个支祠。它们的门头分别篆有“东鲁名家”、“荆象朝阳”门匾,前者显示邹氏迁徙地的源头,后者为本地所处的地理形胜。

这水流经立中村的古桥边,发生了一个让立中邹氏世世代代流传着的一个故事。当年,邹氏的一位太公外出耕作,晌午时老太婆张氏送茶途中,见有一位儒巾打扮的中年男子坐在桥头,那男客见张氏近前便询径问路,且乞茶解渴,张氏热情指路,并赠茶解渴。正在说话间,邹氏太公从山道而来,问清原委,便大骂张氏不贤,弄得客人进退维谷,好不尴尬。待到骂完了张氏,邹太公复向客人拱手赔礼道歉。道是既有远客到此,应该相迎到家,不该半途赠茶。如此一说,双方相谈甚欢,在邹翁盛情相邀之下,客人便到邹家稍作歇息,便匆匆离去。

不料数日,官府传来信息,道是皇上诰命张氏为夫人,而张氏则曰:岂有夫人,而无官人之理?待到官府再报上去,又是一番褒奖,复命邹翁做官。邹翁却是甘守清贫,不愿为官,方才作罢。原来那中年儒生是微服私访的皇帝。

此后,这邹氏祠堂多了一块皇上所赐的匾牌。如今这块牌匾已然不知所踪,但热情待客之风,却依然保持在这个古老的村落民风之中了。

闽南西藏——和春村

位于华安县西北部的和春村,海拔1030米,素有“闽南西藏”之称。这里的村民依山而居,傍水而生。村子里多是邹姓的高山族,是中国传统古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生态村、漳州市十大最美乡村

安仁堂,位于和春村,为村中三宝之一,安仁堂上摆放着邹姓祖宗古灵位。那厅堂上的木雕、彩绘、壁画非常精美,与国宝二宜楼精巧木雕风格一致。厅堂上还有十八只精巧狮子,其中十六只是木雕,最吸引人的还是祠后的二只明朝古石雕狮,栩栩如生。建筑时设置的许多细部装饰,至今保存完好,其设计科学,文化内涵丰富,实属罕见。

圣王庙中有个广场,是该村民俗文化艺术活动的聚集地。崇源堂宗祠,雕刻精美,祠前设有半月圆鱼池塘,池中有祠、祠中有池,外观之美、内观之巧,令人赞叹不已。大宗“崇远堂”宗祠,是该村祭祖最主要的宗祠,内有元朝的邹姓祖宗灵位、清代的古楹联,此外,和春村的“龙兴堂宗庙”、“下洋宗祠”等等,其建筑之精美、保护之完好、文化底蕴之深厚,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体现出和春村先祖的聪颖智慧,有极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

据考察,和春村共发现古宗祠十五座、古庙三座、古土楼五座、古桥一座、古悬棺一座,是元、明、清时期遗留的建筑物。

和春乡土民俗风情浓厚独特,每年农历二月初六的大宗祭祖和正月初十日(有时会提前)举行的邹应龙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是和春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两大盛会。

每当这两大盛会的到来,和春村村里彩旗飘扬、红灯高挂,村民都穿上节日盛装,舞龙舞狮、鸣响铳、放焰火、走古事、游龙艺,还有芗剧表演、罗鼓表演等等。他们举行各种活动,祈佑来年平安,五谷丰登,场面十分壮观有趣,吸引广东、泰宁、绵治、高安、高石、贡鸭山村等省内外宗亲前来寻根谒祖。

大好河山 邹家庄传统古村

邹家庄村位于万全区安家堡乡北部丘陵地区,相传明弘治年间,有邹明、邹亮俩兄弟在此落脚拓荒,繁衍生息,并以姓氏取名“邹家庄”。

趟过历史的漫漫长河,如今的邹家庄村种植业、运输业两大传统产业蓬勃发展,一个富有特色、幸福美好的生态观光小村初现端倪。古香古色的红色门楼闯入眼帘,一种历史厚重感瞬间溢上心头,门匾上“邹家庄”三个字,仿佛诉说着更迭的岁月变迁。

位于五赐线北,距邹家庄村入口东200米远的邹家庄村史馆占地面积3024平方米,因地处邹家庄先祖立村之地,当地村民称其为“溯源台”。这里全部采用灰砖瓦墙,由主馆、入馆甬道、环馆绿地和鱼戏荷塘四部分构成。

850平方米的主馆由仿木廊架区、实物陈列区、模型展示区、图文叙述区和农作物种植区五个主题区域。石碾、磨盘等农耕工具和布满生活印迹的钟表、煤油灯等,又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家人朴实生活的场景……一件件老物件、一幅幅历史图片、一处处花园实景,让人恍若翻开一沓沓厚重的历史书卷,真切地感受到旧味古意的浓郁。

遂川古村

新江乡石坑村以邹姓为主,已有千余年历史。诗书传家,英才辈出,族人参加科举考试,多有中举,自宋代以来科考的进士、贡生、举人、秀才多达262人,这一块块立着的“功名碑”就是石坑先人勤奋好学、功名卓著的佐证。

这些功名碑全部采用青石条制作,碑高1.8米至2米,厚度10厘米至20厘米,宽统一为40厘米。顶部多为方形。

古时,邹氏家族对邹家子弟中举者有一条铁规,即他们回到老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祖。这天,整个家族的人聚集到祠堂,准备香烛爆竹、斋饭米酒祭祀品,打开中门,迎接中举子弟到宗祠跪拜祖先。

礼毕,中午在祠堂里大办宴席,给中举子弟接风。此后,族长按照当时的朝廷礼制,把中举的朝代年号、中举级别、立碑时间,请石匠刻在石碑上。然后,根据不同的等级,将石碑竖立在祠堂门口或中举人的家门前。日积月累,祠堂门口功名碑林立,光耀了邹氏众祠的门楣。

下梅古村落

下梅古民居,是福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组成部分,它距国家旅游度假区仅8公里。下梅古村位于武夷山市区东南十二公里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邹姓为主。

明清风格的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现尚存完好的民居有邹氏祠堂、西水别业、邹氏大夫第、施政堂、邹宅闺秀楼等古建筑。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河建有凉亭阑杆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下梅民居建筑门面多饰砖雕、吊楼,青瓦屋顶起架平缓,墙体采用立砖斗砌,木柱板壁。利用挑梁减柱,扩大屋宇建筑空间,东阁西厢,书屋楼台一应俱全。外部结构以高大的封火墙为主,体现村民封闭、保守的意识。

各民居布局错落有有致,巷道曲径通幽,结构精巧的闺楼、书阁、别业、花园、厢房是下梅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下梅民居的独特风格。为了采光、集雨、通风,各民居都设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摆设长条石花架,供户主养花、赏花。一重天井一重厅,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Hash:b44c5a1a37a82635c1136b639c7bba4a3b40c035

声明:此文由 邹记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