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景点传说故事 - 南京有关的故事

导读:南京景点传说故事 - 南京有关的故事 1. 南京有关的故事 2. 南京有趣的故事 3. 南京的故事传说 4. 南京的传说故事 5. 南京有什么经典的故事 6. 南京南京故事 7. 南京有什么历史故事 8. 有关南京的小故事 9. 南京 故事 10. 关于南京的传说故事

1. 南京有关的故事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特大型铁路、公路双层两用桥梁,它始建于60年代初,建成于1968年。它开创了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南京地处长江的下游。长江南京段江面宽阔,水深流急,地质情况复杂。据测量,这一地区江面最窄处为南京下关至浦口段,宽1100余米,其余都在1500多米以上。水深一般在15米至30米之间,最深处达到50米。而南京作为东南重镇,扼华东水陆交通要冲,在南京江面架设桥梁,连接南北交通,是人民群众多年来的愿望。1908年,南京至上海的沪宁铁路贯通。1911年,津浦铁路也建成通车。由于长江的阻隔,南来北往的旅客和货物都得在南京换乘船只过江。

南京铁路轮渡第一艘渡轮“飞虹”号

为了解决过江这一难题,1913年,北洋军阀政府曾请法国桥梁专家到南京进行建桥的勘测设计,未有结果。1917年6月19日,孙中山在其用英文发表的《实业计划》一文中,规划了在南京长江下构筑过江隧道。但在当时条件下,这一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花10万美元,聘请美国桥梁专家华达尔(J.A.L.Wadell)到南京进行考察。经过几个月的实地勘察后,他得出了“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的结论。1933年,南京下关至浦口间的火车轮渡开通,但因受天气条件的限制,火车过江仍十分不便。1936年,国民政府又想在此建桥,但不久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作罢。抗战期间,南京沦陷,日军出于侵略掠夺的需要,一度计划在下关至浦口之间挖过江隧道,最后也没能实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有过建桥的设想,终因内战再起而落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沪铁路因长江渡轮而卡“脖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南京解放时,轮渡设备陈旧,栈桥岌岌可危,过渡实行双轮航行,每日约20渡,过300多辆货车,而且实行三不渡(客车不渡,夜间不渡,刮大风、下雾天不渡)。1958年起,开始三轮航行,每日提高到100渡左右,单向日渡1500车,年运量1400万吨,但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由北方开往苏、沪、浙、赣、闽诸省市的货车大多被迫绕道京广线。

1967年,航行于南京下关与浦口间的火车轮渡,远处为建设中的南京长江大桥。

为解决这一重大难题,党中央做出了在长江中下游重点地区架设桥梁,连接京广、京沪铁道线,贯通我国南北铁路交通的重大决策。首先选定在武汉地区架设大桥,解决京广线问题。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铁道部为此专门成立了大 工程局。与此同时,大桥工程局为建造南京长江大桥,解决京沪线问题收集资料,开始酝酿。

次年,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工程进入后期,南京长江大桥桥址的选择、地质勘探、测量和初步设计便立即进行。负责南京长江大桥初步勘测设计工作的是铁道部大桥设计事务所的一级工程师胡竟铭。胡竟铭是安徽滁州人,年轻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学习,获交通工程学硕士学位,后在美国桥梁公司、建筑公司任职,参加过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部分设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10多座大型桥梁的设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56年5月,胡竟铭率两个勘探队和一个设计组来到南京,收集、整理南京地区的水文、地质、气象、航运等资料,对长江南京段进行实地勘探。当年底完成草测工作。

1957年8月,编就《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意见书》提出南京地区三处地点作为桥址候选,即下三山煤炭港和宝塔桥,并倾向于下关宝塔桥。因此处位于长江窄口的出口处,水势平稳,流向顺直,河床变化不大。在此建桥,可使南京车站与浦口车站之间的线路最短,离市区也仅两公里,位置适中。《意见书》建议南京大桥像武汉大桥一样,修建双层桥面,上层为四车道公路,下层为双线铁道。铁道部邀请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对《意见书》进行了研究,原则同意《意见书》的意见。

国家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国家决定再在长江上的南京、芜湖宜都三地建三座大桥。为统一建桥事宜,铁道部决定将大桥设计事务所合并到大桥工程局。大桥工程局随即组成一个筹备小组,先进驻南京。

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方案

按照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速度和经验,铁道部要求两年半建成南京长江大桥,大桥工程局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组,以王序森为组长,到南京先绘出大桥草图。同时,组织力量进行勘测,邀请工程地质研究所专家谷德振主持初步设计勘探,在桥址江面钻孔获取资料。

1958年10月,应苏联运输工程部的邀请,铁道部派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局总工程师梅旸春等人去苏联考察,学习他们建设桥梁的经验和技术,并研讨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问题。因苏方对建设这样的大型桥梁也缺少经验,研讨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由于建造南京长江大桥的技术复杂,难度很大,而中央又决定不聘请外国专家指导施工,为此,铁道部决定发动全国有关方面共同攻克难关。

1958年10月,铁道部与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在武汉召开第一次南京长江大桥技术协作会议;当年12月和次年5月,又分别在武汉、南京召开了第二、第三次技术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建桥工人代表数百人。与会者对南京长江大桥设计中的有关难点问题,如大桥的梁式、跨长、桥墩基础等进行了反复研讨,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

大桥工程局还成立了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由 海同济大学教授李国豪任主任委员,对建桥的技术问题进行把关。

经过多次讨论,专家、学者基本同意了大桥工程局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是在胡竟铭主持起草的《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设计人员辛勤工作而完成的。整个设计工作由梅旸春主持,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参加了相关课题的研究。主要设计人员有王序森(主持大桥正桥钢梁设计),曹桢(主持大桥现场设计),王伟民、周璞(负责引桥和桥头堡的设计)等人。设计工作得到了同济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的大力支持。

1959年1月,大桥工程局设计组完成初步设计文件,同时提供了比较方案资料,上报铁道部。不久,开始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定测工作。6月,定测工作完成。9月,铁道部完成了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查,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大桥工程局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了修改,于年底再报铁道部。1960年6月,大桥工程局又将编就的技术设计文件报铁道部,9月,铁道部报国家计委审批。1961年4月,国家计委批复。后来在施工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进行了变更。

南京长江大桥示意图(1959年5月)

南京大桥设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经参考国内外的建桥经验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

在设计的同时,大桥的施工准备也紧张地进行着。由于大桥建在南京,作为所在地的江苏省南京市对建桥有着极大的热情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和中共南京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对建桥一事作了多次研究,决定全力支持建桥工作。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江苏省省长惠浴宇任主任委员,南京市市长彭冲、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江苏省委交通工作部部长王冶平等人任副主任委员。

1959年5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党委从武汉迁来南京,直属中共江苏省委领导。由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施工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负责,为了协调施工单位和地方的工作,1959年11月15日,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彭敏任总指挥。1960年7月,彭敏工作调动,大桥总指挥由大桥工程局党委副书记宋次中接任。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者也陆续来到南京。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第二桥梁工程处原在江苏邳县大运河上建桥,完工后于1959年初来南京。第四桥梁工程处于1959年10月从重庆迁来南京。

从1959年夏天起开始进行征地、拆迁。到1960年春季,征地、拆迁工作全部完成,共征地59万平方米(其中永久用地25.5万平方米,施工用地33.5万平方米),迁移人口6000多人,拆迁房屋2000多间。

与此同时,施工单位在长江南北两岸进行试桩,修建试验墩,以积累经验和施工资料。

1959年4月2日至5日,中国共产党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举行。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草案,而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国家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是列入计划之中的。彭敏带着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方案和有关图表,到会场向中央委员们做了汇报,最后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第一个钢围笼下沉成功。图为庆祝会现场。

1960年1月,在各项准备工作大体就绪之后,9号桥墩钢围笼浮运下水,正式宣告南京长江大桥开工。

周总理多次指示,关心大桥建设

桥墩施工现

按照设计方案,南京长江大桥分长江上正桥和南北两岸的引桥两部分,其中江中正桥全长为1576米,共有9个桥墩。参加施工的大桥工程局二处负责5号至9号墩的施工(江南部分),大桥工程局四处负责1号至4号墩的施工(江北部分),施工人员7000多人,最多时达1万余人。

大桥开工后不久,就遇到两大困难,一是碰上我国三年自然灾害,二是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政府撕毁供货合同。

国家原计划在长江上同时建造南京、宜都、芜湖三座大桥,因当时国力有限,而连接津浦、沪宁铁路线又迫在眉睫,故决定先上南京长江大桥。谁知大桥刚开工,即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遭到严重困难,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许多重大建设项目因资金不足停建、缓建,这一情况也影响到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国家拨付的建桥资金减少到每年不超过3000万元,这只能维持一般的开支。为了克服困难,中央决定凡是1958年后招收的新工人一律精简,当时大桥工程局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招收了一大批新工人,并订购了100多台(套)大型施工设备。如果按规定新工人精简,设备也得退货,大桥的工程进度也会受到影响。为此,铁道部特地向国务院请示,经周恩来总理同意,作为特殊情况,保留了大桥工地的绝大部分新工人,设备不退,保证了南京长江大桥的正常施工。

技术人员在研究如何提高钢材质量

由于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梁跨度长达160米,又是公路、铁路两用桥,制造钢梁所需的高强度合金钢我国不能生产,只能向苏联订购。1960年,我国向苏联订购了1.399万吨高强度合金钢,但钢材到货后发现一部分不合格,不能使用。以后苏联又拒绝供货。在此情况下,中国人民决心走自力更生的道路,1961年下半年,国家决定南京长江大桥所需钢材不再进口,改用国产同性能的钢材。国务院指定鞍山钢铁公司试制钢材,由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厂承制钢梁。鞍山钢铁公司经反复试制,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63年正式生产低合金锰桥梁钢共1.4万吨。

1966年春,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又遭困难。当时江中的9个桥墩刚刚露出水面,正准备进行钢梁架设,因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开始上马,国家的资金、原材料供应紧张。而此时由于国际形势紧张,国内正在加强战备,有人提出如果战争爆发,南京长江大桥就会首先挨炸。南京长江大桥面临着是停工缓建还是继续完工的抉择。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和副部长彭敏来南京进行调查。经与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和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才千等研究,确定了“简化、快通、耐用,准备挨炸,炸了再修”的原则。最后,周恩来总理批示:不停工,继续架设钢梁使铁路通车,公路及附属工程从简,尽量压缩投资。这才使得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工程得以继续。

南京长江大桥钢梁架设场景

南京长江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克服来自外界的困难和干扰外,还要战胜随时可能出现的险情,其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要算战胜1964年秋季的洪水。

那年秋季长江汛期特别长,流水急,洪峰一个接着一个。9月18日,正 施工的5号桥墩悬浮沉井在入水达14.2米深度时,沉井导向船的边锚绳突然被湍急的江水崩断,自重达6000吨的沉井在激流中不断晃动,最大摆幅达到30米。10天后,4号桥墩的沉井锚绳也被崩断,沉井的晃动最大摆幅达到60米。这两个沉井只靠和导向船之间的前主锚与后尾锚相系,如主锚再被崩断,沉井和导向船就会倾覆江中,整个大桥就有被毁灭的危险。为了战胜这一突如其来的险情,全体建桥工人紧急动员起来,进行抢险。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在激流中加固钢缆,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终于取得了抢险的胜利。抢险工作还得到全国各地的支持,上海、沈阳派专车送来加粗的钢缆,江苏省、南京市、武汉长江航运局派出了拖轮,中央还急调海军送来抢险物资。

1968年,工人在铺设南京长江大桥路面。

在大桥的建设后期,正逢“文化大革命”,南京出现了混乱的局势,建桥工地也不能幸免。绝大多数工人、技术人员顶住了压力,坚守岗位。国务院又及时地对大桥实行了军管,成立了“抓革命、促生产”小组,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建成后的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宣传画(1973年)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努力,1967年8月16日,南京长江大桥钢梁合龙。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通车。同年12月29日,公路桥通车。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

2. 南京有趣的故事

《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由陆川执导,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中泉英雄等主演。

影片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2009年4月22日,该片在中国内地公映;同年该片获得第57届圣塞巴斯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等奖项。

3. 南京的故事传说

金川门和兴中门之间,有一段百余丈长的城墙,传说督城大臣不把造城墙的事放在心上。

眼看到最后期限只剩十来天,这位大臣急坏了,想出一个主意,用大毛竹把这百余丈地方搭成一个大栅栏,筑在城外一道宽阔的河边上。完工的期限到了,朱元璋带着文武大臣从聚宝门一路巡查,查到这里,由于河道太宽,他们远远观看,谁都没有发现问题。甚至赞道,城外挖一道护城河,这个办法太好了!

事隔不久,事情败露,朱元璋大发雷霆,以欺君之罪杀了那大臣,拆掉了竹栅栏,补筑了那段城墙。不过,这栅栏门的地名却一直传下来了。

4. 南京的传说故事

传说宋明帝时,四象桥有一富户,家有一井,井水香甜可口,曾邀请五位贵人来此品尝,故名邀贵井。后以传说于附近成街巷,巷以井名。清同治《上江志》即载有邀贵井(街巷)。1935年民国《首都志》仍载有此巷名,沿用至今。

民间的另一说法是此处原名妖怪井,后因一大官居住于此,遂将其谐音为邀贵井。

5. 南京有什么经典的故事

南京梧桐树,有一则故事。

一句梧桐美,种满金陵城意思是因一句梧桐美的夸赞,南京市就被种满了梧桐树。这句话起源于一段浪漫的“故事”,当时宋美龄十分喜欢法国梧桐树,于是蒋特意进来两万余科法国梧桐,从美龄宫一路种到中山北路,从上方俯瞰便是一串项链的模样。

6. 南京南京故事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

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

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

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嗯……”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

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

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

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

“好!我不看.”

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

“拿来!我给你缝缝.”

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

“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

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

“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

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 不,不,谢谢大家……“

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

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

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7. 南京有什么历史故事

南京三藏塔位于南京玄武湖南岸的小九华山山顶。1944年2月28日为供奉大唐三藏玄奘法师顶骨而建造,故名三藏塔。玄奘法师部分顶骨归葬小 华山三藏塔有一段曲折的经历。《金陵梵刹志》载:“古迹三藏塔,唐时建在寺内左,宋天禧寺僧可政往陕西紫阁寺得唐玄奘顶骨,归塔于此。”据史载:三藏塔建于端拱元年(988年),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玄藏顶骨迁葬于寺的南冈,上建三藏墓塔,为喇嘛塔形式。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在天禧寺遗址上建造大报恩寺,其中琉璃塔称“第一塔”。另在三藏塔前建三藏殿。清代凌大德所绘《大报恩寺全图》中,清楚的绘制着在报恩寺的东院、禅堂正殿后面的土山上,有一座喇嘛塔形三藏墓塔,并注明“三藏塔”字样。太平天国时期,大报恩塔毁于太平天国内讧的战火,三藏塔的上部也遭到破坏,被土覆盖。所幸三藏殿无损,至今保存完好。

1942年的初冬,侵占南京的日军部队,在三藏塔遗址上建造“稻垣神社”,挖地基时挖出一个石函,石函两面刻有文字,记载唐玄奘遗骨辗转来宁的迁葬经过。日军连夜对塔基进行发掘,并严密封锁消息,直至1943年2月3日才见披露于汪伪的《民国日报》。23日,日军因舆论所迫,在发掘的原地,由日方高森部队交给当时的伪国民政府,由伪外交部长兼文物保管委员长褚民谊接收。移交的文物中有顶骨、金佛像一座、纳骨小龛及玉饰宝、古钱等。此后决定将玄奘顶骨及石函重新安葬。初定于南门外的普德寺,后改在玄武湖边的小九华山

8. 有关南京的小故事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此后的六个星期,超过30万中国人在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屠杀中遇难。劫后余生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那段历史的“活证”,历史给他们留下终身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

亲历者的故事

金茂芝,1928年2月2日生。1937年冬,日军将包括他父亲在内的十几名男村民押解到一处小水库边进行集体屠杀。父亲金兆坤在之前和日军争辩时被砍断胳膊。这一年的冬天,金茂芝多次目睹日军杀害无辜的中国百姓。

李高山,1925年2月24日生。1937年冬,12岁的李高山作为士兵参加了南京保卫战。缴械被俘后,他和数百名中国士兵被日军押至几间洋房内,遭到日军机枪的疯狂扫射和纵火焚烧,绝大部分人当场丧命。他因身材矮小,侥幸躲过了屠杀,得以逃生。

9. 南京 故事

1、影片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2009年4月22日,该片在中国内地公映;同年该片获得第57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金贝壳奖等奖项。

2、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时为国民政府首都的南京,部分官员弃城逃亡。但仍有许多官兵留守,誓死保卫这个大厦将倾的城池。宋希濂部军官陆剑雄(刘烨饰)协同战友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他们微弱而顽强的抵抗最终被压制,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成为俘虏,在枪炮声中血染长江。

3、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数十万中国军民遭到残忍杀戮,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大量 难民涌到这里寻求救助。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归国女教师姜淑云(高圆圆饰)、金陵女子学院魏特琳女士,积极营救中国难民,用他们的勇敢和坚毅与日本人周旋,但兽性大发的日军早已虎视眈眈盯上了藏身于此的中国妇女。

4、于是舞女小江(江一燕饰),虽然生存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在国家危难的时刻,为了拯救其他妇女,她坚定地站了出来。唐先生(范伟饰)这样懦弱的知识分子,虽然对凶暴的日军小心应付,委曲求全,为了保护家人而出卖同胞,但在痛失爱女和小姨子后,难掩良心的诘问,最终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日兵角川(中泉英雄饰),在这场战争中,作为占领者,在日军对中国人的杀戮中,他从一个士兵变成一个麻木的机器,没有灵魂的人是可悲的,他活在空虚和罪恶之中,逐渐走向崩溃。最后,他在痛苦的折磨中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10. 关于南京的传说故事

有五处典故。

1、虎踞(jù)龙盘:形容地势优异.三国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见《太平御览》引《吴录》)石头即石头山,在今南京市西.

2、宜将剩勇追穷寇: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三大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反动派部队后)过剩的勇气.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指《司马兵法》),穷寇勿追.”这里改变了这种说法,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3、 霸王:指项羽.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刘邦先据秦都咸阳拒项羽.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四十万大军入咸阳.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后来反为刘邦所消灭.

4、 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原诗说的是汉武帝时制作的极贵重的宝物金铜仙人像,在三国时被魏明帝由长安迁往洛阳的传说.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是说,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

5、 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古代神话: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见葛洪《神仙传》).

Hash:61c45eb9fc30b3b35b5a5dc0abebbed3de98ff56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