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迷人魅力的山东非遗——闵子骞传说

队员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山东非遗项目民间传说类代表作——闵子骞传说。

散发迷人魅力的山东非遗

——闵子骞传说

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忠孝义举的故事不断在齐鲁大地发生和流传着。在济南,就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古代孝子,现在市区还有一条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和以其墓地建设而成的一处孝文化博物馆,他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孝子——闵子骞。

而闵子骞传说是我国民间著名的传说故事之一,因被编入“二十四孝图”,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闵子骞简介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闵子骞的故事

芦衣顺母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子骞辞官

闵子骞成名后,被鲁君派往费邑为宰。他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不出一年,费邑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秋粮刚刚收获,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阳虎便赶来催缴赋税。

闵子骞说:“官税刚刚收了一部分,等收齐后我亲自送到国库里去。”

阳虎摆摆手,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官税直接交给季氏就行啦。”

闵子骞是个实在人,不由地问道:“我生在鲁国,长在鲁国,如今又为费邑宰,怎么从没听说过费邑是私人的邑地呢?”

阳虎不耐烦地说道:“鲁定公以弟继承兄位,也是不合理的,这都是季氏拥戴他的结果。如今国家大权掌握在季氏手中,这费邑还不是季氏家的吗?”

闵子骞听了,憋了一肚子气。自己全心全意治理费邑,原以为是替国家出力,没想到干来干去竟是为私人卖命,于是决定辞去官职。他在辞呈中假说父亲年高体弱,老病缠身,要归家侍候老父,以尽孝道。因忠孝不能两全,所以要辞去费邑宰的职务。

鲁君闻知,连忙派人劝阻,但闵子骞主意已定,坚辞官职。不待鲁君批准,就匆匆离任,隐居到汶水之滨,从此再也不肯出山为官啦!

孔子训鹅

闵子骞辞官后,日子过的十分清苦。有一天,孔子和弟子公冶长等人路过闵家庄,顺便到闵子骞家看看。闵子骞见老师来了十分高兴,就张罗让妻子做饭。媳妇说:“咱家有大米,做米饭吃行不?”

闵子骞说:“老师吃米饭倒行,就是没啥菜呀?”

媳妇说:“咱家还有两只鹅,咱就先把那小的杀了吧!”说着,就把小鹅绑了起来。

闵子骞说:“俺师徒好几个,这个小鹅不够吃呀?”

“那就杀大鹅吧!”媳妇说着又把大鹅捆了起来。

孔子在堂屋里坐着,见闵家贫寒的很。忽听屋后有两只鹅“啊啊”乱叫,就问公冶长:“公冶长,你通鸟语,你听听你闵贤弟家的鹅说什么呢?”

公冶长竖起耳朵听了听,说:“是闵贤弟见咱师徒来了,要杀鹅给咱吃。两只鹅打谱杀一个,大鹅给小鹅说:‘俺死以后,你要好好给东家看家,白天防着黄狼鼠,夜里小心花狐狸,没娘的孩子要学会照应你自己。’小鹅说:‘俺死后,你甭哭来也甭烦,俺就像一个短命的小孩子,你甭哭坏了身子,没人侍候你。你也得好好给东家把家看,白天防着黄狼鼠,夜里小心花狐狸。’”

孔子听了公冶长的话,就说:“你去给您闵贤弟说,一对鹅,哪个也别杀,他要杀,咱就不在他家吃饭了。”

闵子骞最听孔子的话,赶紧把两只鹅放开了,鹅站起来扑拉着双翅,“鹅鹅鹅”地朝闵子骞施礼,闵子骞说:“你甭谢俺,是堂屋里的老师不叫杀你的,你去谢谢老师的不杀之恩吧!”

两只鹅来到孔子脚下,往上点了三下头就要走。孔子说:“二鹅回来。往后下河不准你把鱼虾伤,你想活来它也想活。头上我给你按个红疙瘩,从今后,你要口衔青草念弥陀!”

鹅遵了孔子之命,从此以后,就只吃青草,不逮鱼虾了。

历史影响

真正令闵子骞名传千古的还是他的孝行故事。除《论语》的记载外,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宋元时期的《闵子骞单衣记》等都对闵子骞的孝行有所记录或赞誉。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均将闵子骞的故事列为第三篇,标题是《单衣顺母》,亦即俗称的《鞭打芦花》。文曰:“周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闵子骞由此被奉为历史上最为孝顺的二十四个典范人物之一。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核心就是忠孝仁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大肆宣扬闵子骞的孝悌忠义,对其屡有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赠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历代帝王赐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加之民间传说故事和戏剧《鞭打芦花》的广泛传播,使闵子骞的美德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传为千古佳话。

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大孝子,山东许多县志上都记载闵子骞为当地人,比较可信的有鱼台县王鲁镇大闵村、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2011年起汪沟镇划归临沂兰山区)、汶上县等处。闵子骞的葬身之地也有多处:除山东鱼台县外,还有河南范县孟村安徽宿州曹村镇闵祠村等地。目前,尤以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镇的闵子骞墓,规模最大。墓园约1万平方米,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30米,墓丘高3米,处于松柏掩映之中。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有祠堂。近年,济南市文物部门对闵子骞墓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

闵子骞以纯真至孝处理与继母、父亲的关系,是中华传统伦理、孔子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对于后人敬老孝亲,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2006年11月,民间文学《闵子骞的传说》,被山东省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济南市历城区济宁市鱼台县共同拥有。保护、弘扬传统孝道美德,对于引导我们尊老敬贤、促进家庭和睦、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文化名市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期编辑 | 李 暖

闵子骞祠-天下第一孝遗址图文纪实 闵子骞

关注本号后回复“20170727”即可获取本图文

闵子骞以孝名天下,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首。为传承闵子骞的孝贤文化,后人为其建设了祠堂。而在宿州埇桥区境内就有一座闵子骞祠。该祠堂三面环山,泉水涌流,环境幽雅。是宿州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宿州市埇桥曹村镇的闵祠始建于宋,现存殿宇14间,祠内存有古柏和千年银杏。祠东南有孝泉。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始终流传着一个关于闵子的感人故事,闵子的后母对闵子非常苛刻,给他做的棉衣里装的全是芦花,他的父亲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非常生气,决定休掉闵子的后母,这时候,闵子却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据民间传说,在闵子骞后母采集芦花的苇塘中,所有芦苇年年只长穗而不开花,成为千古奇观,此乃闵子孝行感天所至。

走进闵祠,该院落分为四进。最北的正堂门上挂着“汶水溯高從想当年学问渊源原宗泗水,骞山留胜蹟仰后世声名洋溢直并尼山”的对联,室内正面悬挂“德行之科”匾额,有闵子彩色塑像,左右各有一个塑像,屋内置有很多名人题写的碑文。自明朝以来,不少名人官员都为闵祠题写碑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康熙25年高其佩任宿州知州的时候为闵祠题写的这段碑文,赞美闵子美德操守,名闻天下。

“内外言无间,诗歌谁是论。独能传圣道,一德共乾坤。墓树朝常静,冢山夜不昏,匪徒瞻拜起,相与励贤孙。”

尽管世人赞誉闵子的孝道是详尽而周全的,然而仅凭几首诗辞歌赋还不足述论孝道的精髓。

在正堂门侧的院内有古银杏一株,有“闵公孙”石刻立于畔,前面的院落正屋厅内悬挂有“躬行至孝”匾额。院内有古柏一株,树干如老人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闵祠北面就是闵子墓,闵子墓座北朝南,高6米,直径40米,近旁有两座中形墓,传说为闵子骞的两个弟弟,墓高2米,直径24米,总占地约6400平方米,墓地松柏藏密,“闵墓松风”素为宿州八景之一。在闵祠附近,还有洗须沟、芦花坡洗砚池、晒书台、血水河、铁板桥、石羊湖、两子山等闵祠八景,现存晒书台位于闵祠南侧,高约三丈 ,方圆占地七亩有余,台顶平稳,尚有古阁之痕迹,相传闵子骞每到中伏之时,都会来这里晒书简,以防虫蛀及腐蚀。如今,闵祠依然由闵子骞的后世子孙在精心看护着,他所倡导的孝贤文化逐渐的深入人心,被后人所敬仰。

闵墓松风宿州城北70华里处,有闵子墓,呈馒头状,周约60步,高约5米。墓前竖石碑一方,文曰:“闵子骞之墓”。墓前有祠。墓地古松千株,风起涛涌,故有“闵墓松风”之说。闵子墓坐落在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三面环山,泉水涌流,环境幽雅。紧傍206国道交通便利。是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人为长府(仓库),闵子骞曰:“仍旧贯,何必改作。”孔子极力赞扬:“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鲁国权臣季孙氏欲聘闵损为费邑宰,损辞而不受,并说:“如有复我者,我必在汶上矣。”闵子与鲁卿孟僖子之子孟敬叔同学,敬叔见闵子贤孝,欲以妹嫁之,用雕漆华美车子送闵子求婚。闵子谢绝不受,并辞说:“彼贵我贫,不能成婚。”后娶公冶氏贫女为妻。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闵子师从孔子,刻苦好学,学识与颜回齐名,为孔门十二哲之一、七十二弟子之首。唐开元八年以闵子从祀孔子庙。宋真宗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封他为费国公,又褒为几圣。后人称他为闵公,并为他建祠纪念。明朝给其守墓裔孙以衣巾奉祀。清康熙年间帝赐以匾额“德性之科”,遣江南道学政内阁学士张廷枢颁悬闵子祠以示崇敬。又命裔孙世袭五经博士。在宿州北部有闵贤乡,东部(大店镇一带)有闵孝乡,既是以闵子命名,又是以孝道传世。

闵子,名损,字子骞(公元前576年——公元前447年),春秋时期鲁国人。闵子知礼,尤重孝道。早年丧母,父续后妻,生二子,一名闵革,一名闵蒙,后母偏爱己出。一年冬天,闵子为父驾车,与闵革、闵蒙一同外出,由于手冻僵了握不住马鞭,鞭子掉到了地上,其父怒,对其边打边骂:“你穿得比你弟弟还厚,他们都不怕冷,你却乱抖,是何道理?”后见棉衣抽破处,芦絮乱飞,其父甚惊,以手探其衣,始知袄内尽是芦花,又撕开闵革、闵蒙的棉衣,见其中全是丝棉。其父大怒,立即返家,要休其后母。闵子泣求其父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感其言,后母亦愧悔不已,从此待三子如一。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与其父母昆弟之言。”从此,闵子孝名传扬四方,“鞭打芦花”的故事在宿州广为流传,后人还编成戏曲,经年传唱。

闵子祠堂,由三进院落组成,后大殿有闵子石雕像,院内有千年银杏树及古柏。古柏现今高约16米,胸径约1.5米,树龄在2000年以上。明清两代咏闵子诗甚多,今录数首,以见一斑。

大理卿黄巩诗:青山环故冢。古木护朱阑。师友诸科最,亲围一子寒。里名今不改,庙貌久犹完。茅土虽封费,终非季氏官。明代兵部尚书李化龙路过闵祠,曾赋诗一首:闵子祠堂官道西,芦花遍地草萋萋。阶前几棵常青树,不是慈鸟不敢栖。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宿州知州高其佩瞻仰闵墓闵祠,赋诗赞曰:内外语无间,诗歌谁足论?独能传圣道,一德共乾坤。墓树朝常静,冢山夜不昏。匪徒瞻拜起,相与励贤孙。清英山学博孙玫诗:几个慈乌噪墓林,苔封残碣飞白云。芦花莫漫轻题句,恐佛当年孝子心。林木冈峦信可游,如何却步意悠悠。只缘当日辞官去,留得芦花一片秋。

闵公孙树

“鞭打芦花车牛返”全国最长的村名“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系全国最长的村庄地名,位于萧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五洞山的南巁,隶属杜楼镇孟窑行政村。后人为了纪念闵子的孝行,将鞭打芦花这个山坡上的“杜村”改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更名源于孔子高徒闵子骞的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今人为图方便,简称“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说起“孝哉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这个村名的由来,还与闵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事前文已介绍)。

明朝尚书李化龙也敬仰闵子之德而作诗颂曰:“闵子祠堂官道西,芦花满地草萋萋。阶前几棵长松树,不是慈乌不敢栖”。后来,人们将其故事纳入二十四孝,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谣:鞭打芦花车牛返,仁义道德最为先;夫休后妻儿救母,子骞美名代代传。并编成戏剧广为演唱,遂使闵子之孝名扬天下。

图文整理来自:闵波。

郭光明原创丨古人笔下的闵子骞 闵子骞

古人笔下的闵子骞

文/郭光明

圣门媲德亚吾颜,季氏何知欲浼然。

三釜恐贻亲老耻,一廛归卧汶阳田。

山禽容与和声里,墟墓满条落叶边。

两下颖滨碑下拜,满杯秋菊荐寒泉。

——【元】王 恽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辉汲(今河南汲县)人,原为南宋严州(今浙江西部桐庐淳安建德一带)知府,后降元。中统元年,即1260年,被元世祖征为详议官,不久入京,先后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监察御史等,曾三入翰林、五任御史,一生清贫守职,好诗善文,著有《承华事略》《守成事鉴》《中堂纪事》《乌台笔补》《玉堂嘉话》《相鉴》《汲郡志》等,是为元初重臣、文坛大家。《元史》有其本传。史载,至元十九年,即1282年秋,王恽出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到任不久,便出城东行,瞻拜闵子墓,观赏北宋文学大家苏辙的《齐州闵子祠堂记》碑。

闵子墓,乾隆历城县志》有其记载:历城县署东五里,今百花公园处。苏辙的《齐州闵子祠堂记》亦说:“历城之东五里,有丘焉,曰闵子之墓。”

闵子,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实践者和积极的传播者。《论语》称闵子骞“少孔子十五岁”,是为孔子的首批学生,以德行而著称于世,列孔门四科十哲、七十二贤人。唐开元二十七年,即739年,玄宗李隆基追封其为“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即1008年,真宗赵恒皇帝追赠其“琅琊公”封号;南宋咸淳三年,即1267年,度宗赵禥皇帝尊其为“费公”。而元代著名学者郭居敬,字仪祖,福建尤溪大田)县人,以编撰《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而名。郭居敬将闵子骞奉为史上最孝的典范人物,排第三位,因而后人多以“孝圣”而尊称。

元代学者郭居敬,王恽的这首七律诗,诗题《闵子墓》,为吊古怀人之作。首联首句,开门见山,言闵子骞孝德名天下。孝德,圣门首义,分三个层面,一为孝亲,二为孝民,三为孝国。而首联次句,诗人以“季氏何知欲浼然”句,言闵子骞“孝国”。原因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不仅诸侯之间相互并吞,战火连绵,而且诸侯国内部,也是攻伐不断。如鲁国,庄公姬同死时托孤,后事交由弟弟庆父掌管。而这个庆父,可不是省油的灯,一是私通庄公夫人哀姜,二是把持朝政,立庄公之子子般为君后不足两月,就与哀姜密谋将其杀死,立哀姜的妹妹叔姜之子“开”为国君,即历史上的鲁闵公,闵子骞的先祖。而庄公的另一个弟弟,名叫“季友”,见大事不妙,带着庄公的另一儿子、名叫姬申的逃到了陈国。两年后,鲁闵公又被庆父杀死,引起国内大乱。避祸陈国的季友,趁此机会,带姬申回国,拥立姬申为君,即鲁僖公,季友则当上宰相。这个季友,也非善类,不但以拥立之功,独专朝政,而且世袭宰相一职,史称“季孙氏”。季平子时,鲁昭公发难,欲夺回朝政,被其家臣阳虎打败。这个阳虎,史称“治国之奇才”、“丧国之诡才”,开“陪臣执政”之先河。他虽为家臣,但欺主罔上,软禁少主季孙斯后,成季孙氏的实际当家人、鲁国的第一权臣。闵子骞出任费邑宰,成一方行政长官后,见世道如此混乱不堪,便尊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教导,“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禄”,毅然辞官。

所以,王恽这首诗的颔联,引入关于孝德的命题。首句“三釜恐贻亲老耻”,言孝亲亦不可失去原则。三釜,又作三釜养,释义为以薄俸供养父母。意思是说,如果孝德仅仅就为了奉养父母,那么闵子骞作为主政一方的行政长官,仅以俸禄养活父母绰绰有余,若在旷世无道时,仍以养活父母之名而“食汙君之禄”,在他看来则失去了孝德的底线。这种失去孝德底线的奉养,会让父母蒙羞。因此,当阳虎派人请其复出时,遭到他的婉言拒绝,说“善为我辞焉”,从而引发次联次句,“一廛归卧汶阳田”,意思是说,宁可乡下种田,也不作“汙君”帮凶。诗之颈联,诗人由远及近,将目光投向闵子骞墓园,但听墓园山禽啁啁、百鸟争喧,但见村落寂寥、墓园萧森,不难让人想象,满目秋黄落叶的况味,都是诗人寂寥与孤独。尾联首句的“两下颖滨碑下拜”,诗人拜谁?拜闵子墓!拜苏辙碑!只是诗人所言之“颖滨”,是苏辙之兄苏东坡的晚号,至于何以“两下颖滨碑下拜”,笔者以为,系诗人误作。尾联次句的“满杯秋菊荐寒泉”,诗人以“荐”烘托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展现出的是自己的心境。从全诗看,诗人似写景抒情,但将历史之典与眼前景物、个人情感交织于一起,则又寄寓着深、意寓言外,意旨尤为深远,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北宋熙宁八年,即1075年,闵子祠堂落成。时任齐州(北宋行政区划的州名,治所在历城)掌书记的苏辙,撰《齐州闵子祠堂记》,并刻石记之。这篇记文,苏辙简略叙述祠堂的修建过程和落成典礼,称赞太守李肃之之德政仁心,而后将重点放在仕与不仕的问题讨论上,并以孔子的无所不仕之论点,举孔子众多弟子出仕之例,引述闵子骞之拒仕言行,赞扬孔子的“不顾而仕”,称赞闵子骞鄙薄名利、超脱尘垢的高尚人品和德行。对于闵子骞的不仕原因,苏辙亦用“方周之衰,礼乐崩驰,天下大坏”作解释,暗寓反对变法、身遭贬谪的作者本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曲折表达作者“止而有待”的隐衷。这篇记文,清代诗人、著名学者沈德潜予以高度评价,称“平直纡徐中自露风骨”。

王恽的《闵子墓》,引典说理,以议论为主,富有一定的哲理性。而晚清乡土诗人陈永修的诗题《过闵子墓》,则富有一定的生活化:

古墓丛祠垂姓名,孝哉闵子死犹生。

行人叹息华阳路,芦荻花飞见性情。

此诗首句之“古墓丛祠”,不是赞扬闵子骞的,而是赞扬太守李肃之修古墓、建祠堂的历史功献。正如苏辙《齐州闵子祠堂记》所言,在闵子墓“百年之废”时,建起闵子祠,让闵子骞“一日而举”,天下闻名,虽死犹生。次句的“孝哉”,语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是孔子《论语》所言:“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说,考察闵子骞德行时,孔子没有听见其父母说他不孝,也没有听见其弟弟说他不友好,更没听见他的街坊邻居说他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所以,诗人引用“孝哉”二字,呈现出的是闵子骞的孝道美德和他的善良、宽容、纯真、至孝之心。第三句融情于景,其中的“行人”,泛指古往今来之人,也包括诗人在内,“华阳路”也非今日之华阳路,而是泛指华不注山之阳。意思是说,古往今来,包括“我”在内,行走于华不注山之阳时,都会感慨万千。感慨什么?感慨“芦荻花飞”,却非抒情,而是历史典故“单衣顺母”的引用。郭居敬撰录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中,讲述了闵子骞“单衣顺母”故事:“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母闻,悔改。”而闵子骞也因此被后世多加盛赞。但是,诗人行走于“华阳路”上,为何有一声叹息呢?原来,有一民间传说,说得是北宋末年,刘豫开挖小清河时,在华山脚下得一石棺,棺盖上刻着一首诗:“孝哉闵子骞,死后葬黄泉。幸遇黄太守,起我在高原。”巧合的是,主持这段河道开挖的,正是一位姓黄名廷简的官员,只是这位黄廷简还不是太守,不免让人狐疑。就在这时,官文来到,黄廷简被提拔为太守,应验了石棺诗句。黄太守以为,自己的提拔,受了闵子骞的庇佑,于是命人抬棺向高处走。不曾想,走出不足半天,棺绳突断,旋即狂风大作,等狂风过去,就见石棺落地处,突起一堆新坟,问及当地村民,原来这块地的主人姓高名原……

明代《历乘》有其记载,称“黄郡守浚河,掘出闵子石椁,盛其首,移至高原。今华山下,石椁尚存”。但是,传说就是传说,没有史料可考。所以,清代诗人董芸以《闵子祠》一诗作结:

一代高文闵子祠,蘋蘻荐罢雨丝丝。

华山石椁应难信,姑妄言之妄听之。

元代初,官方鼓励私人办学,书院渐兴。至顺二年,即1331年,历城依先儒圣迹惯例,傍闵子墓、闵子祠建起济南首家书院,取名“闵子书院”,用以供祀先儒、激励后学。《元史•文宗本纪》载:“元至顺二年秋七月,乙未,立闵子书院于济南。”明嘉靖年间,时任山东按察别使提督学政的陆釴,编纂《山东通志》之余,拜谒闵子墓,诗写《闵子书院》:

季氏今无邑,费公还有堂。

松楸汶水北,俎豆华山阳

春草寒犹重,芦花絮不扬。

采菰聊驻节,仿佛见宫墙。

明朝末年,山东历城的“真儒名世”刘敕,以举人之身出任陕西富平知县,未满一年即辞官返乡,以讲学谈经、兴办教育、工诗著书终其一生。期间,他受聘闵子书院“山长”,发起募捐,在重修闵子墓、闵子祠基础上,又建起“书斋”、“讲书堂”、“芦花馆”,从而使闵子墓、闵子祠、闵子书院俱成一体,成为济南东部地区颇具影响的文化教育中心。崇祯十一年,即1638年,多尔衮统帅清军,绕道蒙古,突破长城,沿运河南下。腊月二十三,清兵围逼济南城,山东巡按御史宋学朱、山东左布政使张秉文、济南知府苟好善、历城知县韩承宣等驻城文官,率乡兵五百、莱州援兵七百,上演一场兵力悬殊的“济南保卫战”。正月初二,城破,守城官兵全部阵亡,无一生还,刘敕也因不屈于清兵,与全家人一起蒙难,闵子书院也大伤元气,由书院整饬为“讲孝堂”。

前有所说,阳虎威逼利诱,差遣闵子骞,闵子骞以“不食昏君之禄”而“善为我辞焉”,但阳虎依旧屡次征召,闵子骞只好发狠,说“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意思是说,如若再逼“我”就范,我只好北上,过汶水,去齐国。汶水,春秋时齐鲁两国边界,汶水之南为鲁地,汶水以北为齐地。“如有复我,必在汶上”,表明闵子骞不与季孙氏同流合污的决心和尽大忠、行大孝的态度。为此,清代诗人、山东历城的范坰,字伯野,号品泉生,以七言绝句诗称赞闵子骞:

五里城东讲孝堂,掇文崇实重伦常。

不须汶上逃名远,垄墓千秋俎豆香。

史实是,闵子骞六十三岁时,的确北渡汶水,来到齐国,并终其一生,葬于历城的。只不过闵子骞北渡汶水来齐国,不是逃亡,而是受齐国宰相田襄子的邀请来的。来做什么呢?弘扬孝文化,传播正能量

闵子骞来到齐国后,推行“孝贤兴邦”主张,从事“孝贤成才”教育,开展“孝贤和顺”教学,推动“孝贤施政”实践。

齐宣王八年,即公元前448年,已是八十九岁高龄的闵子骞,在历城学宫给学生做报告时,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不久便寿极而终,为此,历城、章丘两地衙署官员、师生及两地民众,为其举行隆重葬礼,并尊其为“孝贤宗师”。而齐宣王则追赠其为“齐鲁孝贤”、“天下孝贤”称号。而关于闵子骞的孝德影响,清代诗人、画家,山东历城人朱照的《闵孝里》诗,可略见其斑:

孝哉闵子寒御车,何劳鄙俚人滥夸。

今古无凭里妇语,聚谈最喜议芦花。

【作者简介】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校园散文诗协会理事、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院第十六届中青年散文作家班学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鸭绿江》《北方文学》《长江丛刊》《大众日报》《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等。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散文作品集、编著《历代诗人咏历城》。

闵子骞自由行旅游攻略

  • 散发迷人魅力的山东非遗——闵子骞传说

    队员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山东非遗项目民间传说类代表作——闵子骞传说。散发迷人魅力的山东非遗——闵子骞传说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忠孝义举的故事不断在齐鲁大地发生和流传着。在济南,就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古代孝子,现在市区还有一条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和以其墓地建设而成的一处孝文化博物馆,他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孝子——闵子骞。而闵子骞传说是我国民间著名的传说故事

    2022-03-21
    952 28
  • 闵子骞祠-天下第一孝遗址图文纪实

    关注本号后回复“20170727”即可获取本图文闵子骞以孝名天下,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首。为传承闵子骞的孝贤文化,后人为其建设了祠堂。而在宿州市埇桥区境内就有一座闵子骞祠。该祠堂三面环山,泉水涌流,环境幽雅。是宿州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的闵祠始建于宋,现存殿宇14间,祠内存有古柏和千年银杏。祠东南有孝泉。这里不仅

    2022-03-21
    564 45
  • 郭光明原创丨古人笔下的闵子骞

    古人笔下的闵子骞文/郭光明圣门媲德亚吾颜,季氏何知欲浼然。三釜恐贻亲老耻,一廛归卧汶阳田。山禽容与和声里,墟墓满条落叶边。两下颖滨碑下拜,满杯秋菊荐寒泉。——【元】王恽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辉汲(今河南汲县)人,原为南宋严州(今浙江西部之桐庐、淳安、建德一带)知府,后降元。中统元年,即1260年,被元世祖征为详议官,不久入京,先后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监察御史

    2022-03-21
    1672 72
  • 秋风萧瑟,冷雨初起,闵子骞墓园里落叶飘零

    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弟子,比孔子小15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在济南百花公园西门北侧有一处崇孝苑,济南的闵子骞墓就位于此处。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这就是流传很久很广的“鞭打芦花”故事,被认为是传统的“二十四孝”之一。孔子曾赞曰:“孝

    2022-03-21
    1303 17
  • 书香历城丨芦花飞孝心扬 闵子骞的传说你知道吗?

    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忠孝义举的故事不断在齐鲁大地发生和流传着。在济南,就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古代孝子,现在市区还有一条以其名字命名的道路,和以其墓地建设而成的一处孝文化博物馆,他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孝子———闵子骞。在历城区山大路街道百花公园西邻,有一处孝文化博物馆名叫“崇孝苑”,内有闵子骞墓。两千年过去,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被历代所推崇。爱济南新闻客户端联合历城区委宣传部推出“书香历城”

    2022-01-06
    1127 60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