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河山:湖北——湖北——感受荆楚大地的丰厚底蕴和无限风光

灵秀湖北,楚楚动人。荆襄大地,巍巍屹立。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北,感受湖北的文化底蕴,秀丽风光。

全球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电站

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2020年,湖北省共辖1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分别是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鄂州市、荆门市、孝感市、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包括3个县级市、1个林区,分别是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神农架林区。湖北省人民政府驻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7号。

武汉光谷

地名由来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简称鄂。

位置境域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

地形地貌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24%和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湖北最高峰——神农顶

水系水文

河流

湖北省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千米以上的有4228条,河流总长5.92万千米,其中河长在100千米以上的河流41条。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县滨江村出境,流程1041千米。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省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省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千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丹江口水库

湖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现有湖泊755个,湖泊水面面积合计2706.851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神农架大九湖

历史文化

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时期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最为兴盛和辉煌的时代,实现了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空前统一和繁荣,开启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早期文明,其年代约为前3300—前2600年,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

湖北省博物馆常设展览——屈家岭文化展

屈家岭文化的彩绘艺术和造型艺术,既是 楚文化中漆木器灿烂多彩的源头,也是楚文化彩绘和造型艺术高度发展的基础。

总观荆楚文明中繁荣灿烂的物质文化,即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其艺术特色与荆楚之地原始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屈家岭文化一脉相承。无可争议地表明,屈家岭文化即是楚文化发展的基础,是荆楚文明高度发展之源。

屈家岭遗址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内涵丰富,为全国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

楚文化

具有楚文化的器物和图案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

青铜文化

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在铁器出现之前,铜及其合金曾是用量最多、用途最广、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作用最大的一种金属。楚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种区域文化,青铜文化成为构成楚文化的主体的支柱之一。

青铜礼器是楚国铜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的风俗好尚、意识形态、工艺水平、文化进程”均“蕴蓄于其中”。楚国的青铜礼器有鼎、簋、敦、盏、壶、缶等。

漆器文化

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其生时使用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楚国的竹胎漆器以竹编织物最为精致。楚国的竹编织物在许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圆竹筒等。

文物古迹

湖北省文物点有1.5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全省有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屈家岭文化遗址 ;屈原出生的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商代的盘龙城西汉沿革至今的问津书院蕲春县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故里、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及武术、汉文化代表的王昭君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闻名。还有以荆州古城、蒲圻(今赤壁市赤壁、襄阳古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

武当古建筑

武当山,绵亘800里,其自然风光,以雄为主,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色,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9井、10池、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自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古建筑始建于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达到鼎盛。共建有三十三个建筑群,100余万平方米;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成就的展览”。1956年,湖北省将全山古建筑群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国务院分别将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玉虚宫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将武当山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3年,国务院把武当山太和宫、紫霄宫列为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1994年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武当山被国家列为“AAAA级旅游区”,并获建设部“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1年,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明显陵

明代皇陵,位于钟祥市中街道办事处皇城村松林山。陵区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朱祐杬和生母蒋氏的合葬墓。布局按帝制“三朝两宫”式和“天子五门”制式排列;四周环黄瓦朱墙,墙高6.5米,厚1.9米,周长4730米。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钟祥明显陵

民间艺术

杂技

武汉杂技厅于1992年建成,是中国第一座可供进行国际杂技、马戏表演的观演建筑,也是亚洲最大的杂技厅,在此举办的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是全球三大国际杂技节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七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

汉绣

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糅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绣名列其中。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汉绣博物馆在汉阳江欣苑社区挂牌成立。

楚剧

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清代道光年间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楚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

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间,至嘉道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其中的代表性剧目有《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打花鼓》、《审陶大》、《合银牌》、《斩李虎》、《宇宙锋》、《闹金阶》、《哭祖庙》等。

荆州花鼓戏

曾称“沔阳花鼓”,后正式命名为“天沔花鼓”。20世纪80年代初改称“荆州花鼓戏”,是流行于湖北江汉平原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荆州花鼓戏发端于清代沔阳州,即现今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 。

黄梅

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 [84] 。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韵味丰厚富于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其中以《天仙配》、《女驸马》等最具代表性。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此外还有湖北渔鼓、江汉平原皮影戏、湖北道情、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武汉是中国京剧第一世家“京剧谭门”——谭鑫培的故乡

方言俚语

楚地由于位处江汉及汉淮之间,北方华夏语、西方的藏缅语、南方的苗瑶语和东南的壮侗语都在楚地接触和交流,所形成的楚语自然是吸收了多种语言成分而词汇丰富多彩、音声别具一格的方言。楚国语言属华夏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上具有较多的自身特点。孟子曾用南蛮言这个比喻,形容楚人语音的奇特难懂。

春秋以后,随着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彼此促进,楚国成为南方各族的融合中心,在语言上,楚人也起着沟通夏夷、消除隔阂的作用。在扬雄《方言》中,楚与魏、卫、宋、郑、韩,吴、齐、巴、秦之中的某一地区共有的方言词汇约70个,其中与吴共有者占了一半以上,反映楚、吴方言比较接近。

风俗习惯

湖北人稻米为主食,在楚纪南城内,发现五外有火烧过的稻米遗迹,最大的一 处长约3.5米,宽约1.5米,厚约5—8厘米。楚人的基本副食品有鱼类、肉类和蔬菜类。楚国的水果种植也很普及。古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的说法。

宗教分布

湖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形成“东禅西道”的湖北传统宗教文化格局。中国天主教第一位自选自圣主教董光清、中国道教史上第一位女方丈吴诚真、以及近年圆寂的湖北籍高僧本焕大师、净慧长老、昌明法师等均诞生于湖北。武当山李光富道长还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首位当选全国性宗教团体主要负责人的宗教人士。

湖北省信教群众约167万人,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3418处,其中,佛教1891处,道教665处,其中,全国重点寺院宫观7处: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武汉归元寺宝通寺武当山紫霄宫、太和宫,武汉长春观。

地方特产

特产美食

楚菜是中国传统菜系之一。楚菜以烹制淡水鱼鲜技艺见长,以“味”为本,讲求鲜、嫩、柔、滑、爽,自成体系,被列为全国十大菜系之一。

武汉菜

楚菜典型代表,以汉阳武昌黄陂等区风味为基础,吸收了省内外各种风味流派之所长,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武汉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见长,淡水鱼鲜与煨汤技术独具特点。主要名菜有清蒸武昌鱼豆丝、黄陂三鲜,黄陂糖蒸肉等。

荆宜菜

包括荆州、江汉、宜昌等地区的风味佳肴。它是鄂菜的本源,以烹调淡水鱼鲜技艺见长。诸如蟠龙菜、荆沙鱼糕二回头,鸡茸笔架鱼肚、八宝海参、散烩八宝等独具特色。

襄郧菜

是湖北省菜系的北味菜,它以襄阳和郧阳(今十堰)地区的风味为基础,吸收鄂豫陕渝四省的风味。特点是以猪、牛、羊肉为主要原料,加以特产山珍和野味,制作方法以红扒、热烧、生炸、回锅、凉拌居多。代表菜有:岘山槎头鳊鱼、汉江鲌鱼类菜肴、武当猴头、太和鸡、郧阳三合汤蜜枣羊肉等。

鄂东南菜

特点是用油宽,火劲足,擅长大烧、油焖、干灸,口味偏重,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代表菜有:黄州东坡肉瓦罐鸡汤牛掌等。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还有百花莼菜、薇菜烩肉丝、小米年肉等特产名菜。

风景名胜

5A级景区共12家

宜昌长阳清江画廊风景区

湖北省襄阳市古隆中景区

宜昌三峡大坝旅游区

武汉木兰山风景区

神农架风景区

十堰武当山风景区

武汉黄鹤楼

宜昌秭归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

武汉东湖风景区

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

恩施大峡谷

三国赤壁古战场

4A级景区 共101家

湖北最值得去的15个景点

1、湖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太极拳的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古建筑群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风光旖旎、山川秀美、众峰嵯岈,而且常年紫气氤氲、云霞迷?,还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博大精深的武术、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这都给武当山增添了神秘空灵的气质。

2、长江三峡风景名胜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是中外闻名的著名风景区。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的瑰宝,古往今来,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和动人的传说。

3、湖北省神农架旅游区

神农架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源自地球上最完整的前寒武纪地层,燕山、喜马拉雅冰川运动造就的地质奇观,形成了以“华中屋脊”为中心,集自然奇观、科考探秘、天人和谐于一体的原生态旅游区。

4、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保存较完好的荆州古城墙,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荆州古城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楚国的官船码头和渚宫,后成为江陵县治所,出现了最初城廓。经过三百五十多年的风雨,现存的古城墙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筑。现耸立在人们眼前的雄伟砖城,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坚固,是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

5、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简称东湖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东湖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部,故此得名,现为中国水域面积最为广阔的城中湖之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风景游览地;武汉最美的一片红枫观赏地之一,每到秋季,山上的片片枫叶由绿转黄,绽放着它们最后的美感;东湖磨山――“十里磨山,八里飘香”的东湖磨山,一直是广大市民赏桂的绝佳去处。从2020年8月8日开始到2020年年底,湖北全省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门票开放。

6、黄鹤楼公园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该建筑也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7、恩施州恩施大峡谷景区

恩施大峡谷,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境内,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峡谷全长108公里,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拥有清江升白云、绝壁环峰丛、天桥连洞群、暗河接飞瀑、天坑配地缝五大奇观。峡谷中遍布绝壁悬崖、流水飞瀑、千仞孤峰、壮观地缝、原始森林、乡村梯田、迎客松一炷香、情侣峰、绝壁长廊、大地山川、母子情深、步步为景,美不胜收。

8、木兰清凉寨

清凉寨景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西北部,是中国木兰八景之一。现为国家4A级景区。武汉市旅游局评选为“2017武汉十大景点之一”。清凉寨因海拔高差和昼夜温差形成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景区“枫”情万种,三角枫、五角枫、七角枫、八角枫等枫树,以及鸟桕树和槭科类等多样秋季红叶树种达3000余亩,而红叶最美处当数“酒醉湖畔的枫林湾”,是登高览胜,感受“停车坐爱枫林晚”闲情逸致,赏红叶,摄红叶的极佳好去处。武汉市海拔最高、水体最优、空气最新、植被最好、资源最丰、村寨最古、民风最淳的原始生态休闲绝佳去处。

9、武汉市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坐落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占地面积约18.6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A级景区,包括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四大景区。想看山,这里有国家地质公园、千年宗教名胜木兰山;想看森林,这里有幽谷美景、浪漫山水的国家森林公园木兰天池;想看草原,这里有草原风情景区木兰草原;想看花,木兰云雾山里有万亩杜鹃,木兰清凉寨景区有10万株野生樱花。秋冬两季,行云走雾,浩渺无垠,一派神仙境界;隆冬时节,雾淞漫野,万树挂玉,晶莹剔透。从2020年8月8日开始到2020年年底,湖北全省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游客免门票开放。

10、归元寺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坐落于武汉东湖风景区,占地面积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湖北省博物馆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196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馆视察,并亲笔题写馆名。

11、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坐落于武汉东湖风景区,占地面积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湖北省博物馆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196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馆视察,并亲笔题写馆名。

12、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古代高等学府,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书院中的佼佼者,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13、大洪山风景名胜区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北部山地,距随州市65公里,面积约33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36米,素有“楚北天空第一峰”盛誉。山势由西向东,绵亘随州、宜城枣阳、钟祥、京山5市县,盘基百里。2006年以来,大洪山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第四批青少年教育基地”、“湖北省地质公园”、“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多项殊荣。

14、丹江口水库风景名胜区

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于1958年始建,1973年竣工,水域面积126万亩,蓄水总量达290亿立方米。兴建于60年代的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伏牛山秦岭余脉交接处,水域面积400平方公里,横贯鄂豫两省。2017年,湖北省丹江口水库风景名胜区,入选第9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水库总面积846平方千米,被称为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有“亚洲天池”之美誉。

15、武汉科技馆

武汉科技馆位于武汉江岸区赵家条,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38720平方米,是武汉市政府兴办的及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开展学术交流,展示科技成果,培训科技人员等多功能的全市唯一的科技教育活动场所,它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学习理解科学技术和参加科学技术活动的良好环境,同时还是武汉市科技、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象体现,也是现代化文明城市的重要体现,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汉科技馆现为国家4A级景区。

Hash:124b152c84c92b5a99a09a192d6bed092e5a77e3

声明:此文由 辣椒带你看世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