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城,魅力汾西县

汾西县于山西省中南部临汾市北部,吕梁山南麓,因地处汾河西岸而得名。东临汾河与霍州市相望,南接洪洞县,西依姑射山与隰县蒲县接壤,北连吕梁交口县晋中灵石县。东西长约41公里,南北宽约39公里,全县总面积880平方公里。2018年,汾西县辖5镇(永安、勍香、对竹、僧念、和平)、3乡(邢家要、团柏、佃坪),1个社区、120个行政村、484个自然村,总人口15万人。县政府驻永安镇。

汾西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部地区河沟切割较深,谷地比较开阔,地表水十分缺乏,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沟坝地闻名全国。汾西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1℃,年平均日照时数2614.5小时,日照率59%,无霜期187天左右。年均降水量550毫米,主要集中6、7、8三个月,占年降水量的57.5%。

孕育文明 历史悠久

汾西县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据“勍香遗址”“古郡遗址”考古发现,早在7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域内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晋国,战国属魏,后属赵。秦汉时属河东郡。北齐置临汾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汾西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属晋南专区,1950年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6月与霍县合设为霍汾县,1958年10月撤销霍汾县、并入洪洞县,1959年9月复置霍汾县。1961年5月,恢复汾西县建制,属晋南专区。1971年5月,属临汾地区。2000年11月临汾撤地设市后,隶属于临汾市至今。

交通便利 资源丰富

汾西县交通便利,东距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108国道17公里,省道临桃线贯穿南北(全长113公里、县境内46公里),霍永高速横跨东西(全长128.3公里、县境内主线39.8公里、连接线9.6公里),设有汾西东、汾西西两个出口。

汾西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境内共发现矿产资源有10余种,分别为煤、石膏、铁、硫铁、铝土、高岭土、耐火黏土、石灰岩、砖瓦黏土等。现已探明的资源中,煤、石膏、铁矿、硫铁矿、铝土矿储量较大,煤炭地质储量16.6亿吨,石膏矿地质储量10亿吨,铁矿石地质储量2.1亿吨,硫铁矿地质储量4.8亿吨,铝土矿地质储量15亿吨。高岭土、耐火黏土、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也非常可观,有着很高的工业价值和开采价值。

红色沃土 星火燎原

汾西县是革命老区,汾西人民在反抗黑暗势力、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前赴后继、英勇战斗,涌现出许多顶天立地的英雄豪士,谱写出气壮山河的宏伟史诗。

1927年春,邢士贞、范亳等利用组建国民党汾西党部的机会,秘密成立中共汾西支部。1936年,红军东征进入汾西,成立了中共勍香区委,勍香区苏维埃政府,郭庆祥任区苏维埃主席。汾西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约为红军东征时全省参加红军总人数的七分之一。1937年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汾西分会。1945年,汾西县民主政府在郭英贤的率领下由河东随九分区司令部过汾河,进入勍香地区,以姑射山周围地区为根据地开展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汾西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有623名烈士为国捐躯。

人杰地灵 英雄辈出

邢士贞

邢士贞(1903—1929),原名邢履祥,化名郭瑞生,汾西县邢家要村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军事科干部,兼任中共吴淞区委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兵士科科长,负责指导兵运工作。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新闸路经远里参加会议时,因叛徒告密,和彭湃、杨殷、颜昌颐等一起被捕,被关押于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在狱中和彭湃等一起坚持斗争,宁死不屈,于8月30日英勇就义。他是著名的龙华四烈士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李妙斋

李妙斋(1903—1933),曾用名王玉玺、李妙哉。汾西县城关镇店头村人。1928年秘密参加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兵运工作。担任过李亚军团一营营长、邓宝珊部警卫营营长。1932年春随邓到兰州,任邓部干部补习队队长。1932年10月,组织领导“嵩店兵变”,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七支队,任队长。11月任陕甘游击队政治委员,组织创建陕西渭北照金革命 据地。1933年3月任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同年9月20日壮烈牺牲,时年30岁。

赛坚

赛坚(1924-1948),又名要锐、要海莲,汾西县永安镇人,出生农民家庭。1938年6月,参加汾西县牺牲救国同盟分会妇女儿童工作团,后调入中共晋西南区党委领导的七月剧社。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发生“晋西事变”,赛坚奉命隐蔽在孝义县,不幸被阎锡山部队逮捕。1940年4月,经中共地下党积极营救出狱,到陕北公学学习后,赴延安中央医院工作。1945年,赛坚受党组织委派,到陕西耀县、关中一带从事党的地下联络通讯工作,于1947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押至西安监狱。在狱中,赛坚备受酷刑不堕其志,金钱禄位不动其心,利用一切机会传播共产主义思想。1948年夏,与另外32名革命志士一同被押至耀县,活埋于药王山南庵西山脚下,年仅24岁。

旅游开发 方兴未艾

姑射山

姑射山(北姑射山),又名青山。历史文化名山庄子《逍遥游》中所记载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即指此处。其中心风景区老爷顶位于汾西县城西30公里处,东俯汾西、西扼隰县、南望蒲县、北邻交口。主峰海拔高1898.8米,破雾穿云,突兀而起,直指苍穹。四周余脉九支,岭回丘转,沟壑争流,状若九龙盘旋,绵延数百里。登高远眺,云海苍苍,天际茫茫,山风习习,恍若仙境。宋金以来,山巅上建有藐姑仙人祠、莲花洞及许多庙宇楼亭,并存有宋代以来石碑23通,极具史料价值。

真武

真武祠位于姑射山顶,殿宇恢弘,庭廊璀璨,更以铜殿金碧辉煌而名播四方,被列为山西文物保护单位。创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年间,改称青山龙王庙,元大德二年(1298)改称青山庙,元延祐二年(1315)、明洪武二年(1369)均重修。清顺治十一年(1645)重修后,改称真人庙,现存主体建筑结构为元明清建筑。庙依山而建,中轴线建有南门、戏台、看亭、韦驮殿 真武殿、文殿、铜殿、玉皇楼,文殿两侧建有库房院、禅院。庙内保存有元碑1通,明清重修碑、记事碑70余通。

师家沟清代民居

师家沟清代民居位于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经嘉庆、道光、咸丰几代扩建,于同治年间终止。整体建筑依山就势,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以四合院、二重四合院、三合院、三重四合院为主体,大小31个院落。充分体现了丘陵沟壑区依山就势、窑上登楼的建筑特点,同时又融合了平原地区四合院布局风格。师家沟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委原书记李立功题词“晋商文化又一村”。

秋粮基地 沟坝之乡

汾西县地处黄土丘陵残塬沟壑区,沟壑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5%,且大部分沟道为“U”形沟,具有坝系建设的优越条件。据《汾西县志》记载,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淤漫成地,易于收获高田”的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汾西县历届县委、政府均十分重视沟坝地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汾西沟坝地就闻名全国。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流域治理为单元,以沟坝地建设为重点,上游建设骨干坝、缓洪、拦泥;下游,支沟建设淤地坝,拦泥淤地。经过多年努力,完成康和、勍香、对竹、里庄、佃坪、界头、白家河等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建造骨干坝22座、中小型淤地坝97座、生产坝361座、涵洞140条、淤地56000亩,修筑区间公路200余里,荒地植树,退耕还林10余万亩。形成了百里坝系的农业长廊,被国家水利部、黄河委员会确定为生态坝系建设重点县,受到了国际农业、水利专家的关注和好评,同时形成了汾西县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区。

汾西作为以旱作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县,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上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全县6.3万亩稳产高产沟坝田为发展秋粮种植奠定了良好基础。

风味小吃 舌尖美味

汾西县地处晋西高原的低山丘陵区,山丘塬梁众多,适宜小麦、玉米等杂粮种植。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人们根据实际条件,发挥聪明才智,经过精心搭配,制作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

谷垒

谷垒是一种汾西县常见风味蒸点。旧时,用二份谷、一份黑豆、再加米糠磨成面,加入豆角、食盐等,用水拌作大小不等的块、丸,用砂甑蒸约40分钟取出,合以小菜食用。比较精细的做法则为:将小米入锅煮至半熟 ,随后捞出兑水,与白面、肥豆角、腊肉及调料拌合,蒸熟后加陈醋、辣椒油食用,风味独特。

米面油糕

在汾西县,用黄米面作油糕格外讲究,是生日祝寿、婚丧嫁娶、待客的特有吃食,平日并不常吃。油糕面团制作采取撒蒸的方法,即在大锅上先放一块略干的黄米面块,待蒸熟开锅后一边加火,一边往笼中撒入湿面。面团出笼后,师傅手蘸凉水,以极快的速度插入粘烫的糕面中,取下一块往抹了水的大案一摔,再蘸一把凉水,揉光成团,包上红糖、枣泥等入锅一炸,外脆里软、筋绵香甜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

爆谷

爆谷是汾西传统风味小吃。旧时将软谷(一种汾西物产谷子)磨成面,发面后搓成条状,用刀切成略似三角形颗粒,随后选用干净黄土在铁锅中炒熟,再加入谷粮爆炒,出锅后拂去尘土即可食用。其特点为里外酥黄、香脆可口,易保存,是老人、儿童、胃病患者的最佳保健食品。

油茶

油茶是汾西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食品,分“牛油茶”“素油茶”两种,大众化口味,老少皆宜,长期饮用,有益健康。在汾西县,“油茶估餐”已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制作时选用优质小麦面粉,添加多种辅料,施以传统工艺,大铁锅烘烤炒制,再铁笼蒸熟,自然晾干,既可开水冲饮,亦可用凉水拌糊,还可滚煮,味醇香雅,并具快餐特点,又有暖胃和中的功效,民间冠以“瑞康益寿”的美誉,是待客、送礼的理想佳品。

非物遗产 推陈出新

汾西威风锣鼓

汾西威风锣鼓艺术源远流长,它以鼓、锣、铙、钹四大器为主组成,是一种传统民间打击表演艺术。起源于唐代,普及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和民国初期,成为民间社火和传统节日压轴的表演节目。因地域不同分为南河、北河、南山、西山多种表演流派,而以团柏地区锣鼓表演最为壮观。以团柏乡为代表的汾西县威风锣鼓队曾多次参加各类大型文艺表演节目,并多次在省内外民间艺术比赛中获奖,被誉为“华夏第一鼓”。

地灯秧歌

汾西地灯秧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社火,一般在夜间表演。旧时称古秧歌,多在农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七与“地灯”(亦称“九如意”“九曲阵”)一起表演,所以也称“地缝秧歌”或“摆灯”。按照传统,摆灯必须连续摆三年,每年三天。其表演大体可分为“打场子”“走场说唱”“顶四门”“柱花”等四个步骤。表 演者结束后,由秧歌队带头,村民跟随,从“地灯”入口走进去游“地灯”,游完后再去挨家挨户表演。地灯秧歌表演欢快多趣,深受民间欢迎,故久传不衰。

脱贫攻坚 谱写新篇

2018年,汾西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2亿元,与上年同比下降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4亿元,同比下降60.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84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亿元,同比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25元,同比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7元,同比增长12.8%。

汾西肉鸡加工厂

近年来,汾西全力以赴办好安全稳定、“三垣一城”城市建设、工业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三件大事,坚持不懈发展肉鸡养殖、核桃经济林、文化旅游三大产业。2018年,汾西实施重点工程44项,完成投资14亿元,一批打基础、促发展、惠民生的标志性项目,都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大力支持亚铝业项目、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等项目使经济转型向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出口产业方向迈进。大力实施“1+X”产业布局,以肉鸡产业为主导,实现全年脱贫8913人、27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脱贫攻坚连战连胜。

阳山光伏发电站

砥砺奋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汾西县委、县政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针,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信心和决心,保持转型定力、激发改革活力,增强创新动力,自加发展压力,凝聚攻坚合カ,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谱写汾西转型发展新篇章!

来源:史志山西

Hash:dc6b88e10c10b30dc0142b930ee8e7d995d9a87a

声明:此文由 忆城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