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河特色 | 客家民居百年典型—九厅十八井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三种典型代表(土楼、九厅十八井、围龙屋)之一,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

“九厅十八井”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另外,它能够使各种人才施展在建筑技术方面的艺术才能,造出飞檐翘角、雕梁刻柱。它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这种民居规模大的可以容纳一个家族上百户人家居住。

位于陆河县河田镇宝山桐树下村的九厅十八井,是该村彭氏十四世祖腾辉公于清道光年间修建,距今己有100余年的历史。大屋座北向南一字摆开,背靠火山嶂,很有气势。大屋有九个座北朝南的正厅,有十七个天井加一口水井,故名“九厅十八井”!现今的九厅十八井,只有中间的大厅保存的比较完整,现在修理为桐树下村的彭氏祠堂了。左右两边的房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

百年的土夯老墙,记录着历史的时光。

中间的大厅保存比较完好,可以看出当初的辉煌

当初主人身份的象征

九厅十八井经历百年的沧桑,依旧散发着迷人的神韵……

深圳大鹏一个意想不到的“宝藏社区”,俨然一座奇异客家民居博物馆 客家民居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砖一瓦、一木一石记录着岁月,见证着沧桑。

在3月12日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上,市政府公布深圳市历史风貌区(第一批)和历史建筑(第二批)保护名录,将26处古墟及古村列为深圳市第一批历史风貌区,将31处建筑列为我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其中有两处历史建筑位于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三溪社区。

说到新区历史建筑集中之地,很多人会想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鹏办事处鹏城社区,因南宋皇母杨淑妃而得名的“王母围”所在的王母社区。三溪社区作为葵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社区,既是新区管委会所在地,还有生命科学产业园这样的深圳国际生物谷先导区与孵化器,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建筑能够同登“市榜”?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探访过程中,记者还偶尔发现了东江纵队北撤前的居住地与练兵场,是怎样的房子能够容纳下2000多人呢?

1

四处古建筑记录潘氏家族150年显赫历史

三溪社区过去被称为“三溪村”,顾名思义是3条溪流,当地人称之为三塘埔、察坑和流水石的3条溪流在水步潭汇集,环抱着村庄。

被列入第二批深圳市历史建筑的潘氏围屋,在三溪社区中部,背后是一个在大鹏半岛显赫了整整150年的潘氏家族。晚清至民国,深圳东部有着这样两段谚语“龙岗罗,淡水古,唔受葵涌一姓潘”“龙岗一窝雕,坪地一管萧,落到葵涌改信潘”,潘氏家族地位可窥一斑。

与潘氏有关的历史建筑有潘氏祖祠、福田世居、潘氏三栋屋和油榨潘氏围4处,均建于清代中晚期,其中福田世居于2012年1月13日被龙岗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潘伟兵向记者介绍潘氏家族在葵涌的历史

福田围居民小组组长潘伟兵说,潘氏从梅县南口辗转迁入葵涌。潘家建屋的第一桶金来自第二代潘奉乾,他开办了一家名叫“二合”的鱼店,产品远销至广州。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大部分鱼贩都不肯出门,但勤劳的潘奉乾却早早来到沙鱼涌,整个河涌都是冻死的鱼,由于气温低,冻鱼很新鲜,加上快过年、销路好,让潘奉乾赚了一大笔。很快,潘家就在葵涌建起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建筑物——潘氏围堡。

金龟现存石板路

潘家不仅为自家建屋,更修筑了从坪山到葵涌的石板路,如今在坪山石井街道金龟社区还保有一段完好的石板路,这条路成为了葵涌至坪山的“古商道”。

目前保留规模最大的福田世居,坐西向东,占地4100平方米,成四方形。

福田世居

壁画

浮雕

正门上有一方石额,刻着“福田世居”4个楷书大字。潘伟兵引记者入内,“这里主厅分为下、中、上三进。”顶高通透,门上花卉浮雕,红漆有些斑驳,但轮廓清晰,立体感十足;屋檐下画着精美壁画,绘有牡丹松树白鹭、燕子寓意吉祥的动植物,色彩至今仍保存完好;中间两条主梁雕满了花草图案,红蓝各一。

潘伟兵告诉记者以前屋檐比现在宽,下雨天可以不打伞

在福田世居小巷里穿行,潘伟兵告诉记者,过去房子的屋檐很宽,下雨时走街串巷根本不用打雨伞。

目前仅存的碉楼

为了守护一方族人平安,福田世居建有5所碉楼,分别在四角与中间,但在抗战时期被炸毁,仅存西南角一所。仅存的这座碉楼保护完整,顶部有如官帽般的山墙。

“我们从小在这里长大,现在基本都搬出去了。”潘伟兵说,现福田世居分属30多户居民所有,大多出租。门前的半月池30多年前已被填埋,晒谷场如今已变成了停车场,养育了潘氏几代人的古水井因安全考量被上了锁。

尽管已不在这里居住,但老屋仍是连接全族人情感的纽带。

潘氏祖祠

每年春节、重阳,潘氏后人必定聚集在福田世居北面的潘氏祖祠祭拜,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祖祠在2012年由族人筹款翻修

“泽流花县”“基肇葵乡”,如潘氏祖祠的楹联,从一世至今,潘氏已在葵涌开枝散叶,绵延至十一世。

2

东纵北撤前两千余人都附近安营练兵

同于2012年被龙岗区人民政府列入区级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的三溪黄氏围屋,位于三溪西部。同是客家人,黄氏宗族祭拜的时间却是每年惊蛰。黄屋居民小组组长黄苑辉说,惊蛰过后,野无旷田,家无闲人,选择此时祭祖也有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

黄氏围屋航拍图(黄志摄于2017年)

木头小狮子

黄氏围屋规模较福田世居稍小,门前半月池保存完好。黄氏宗祠与围屋一体,门前有“千顷旺波”“九龄温席”的对联,门楣上横匾为“黄氏宗祠”。宗祠的横梁上端有可爱的木雕金色狮子托着屋顶,憨态可掬。

黄氏围屋入口

围屋内老房子还保存着过去“日”字窗,窗户仅比一块横置的砖头稍大,防风雨也能防盗,缺点是采光与通风不足,所以很多户都有天井。

“过去屋前有一道水渠,现在已经加盖,每天都要清扫,这样大雨来了,才能顺利排水。”88岁的黄阿婆说,每到夏天,家家都在门前支起小餐桌,吃得最多的是手指粗的红薯与大米同蒸的红薯饭。晚餐时,要经过围屋小巷,必须侧身。“为了防蚊,家家都会捡‘布惊’(客家话)树(白毛黄荆)的叶子,晒得半干不湿,点燃熏蚊子。”

宣德学校旧址

据黄阿婆介绍,黄氏先祖从兴宁迁至紫金再到葵涌,最早在葵涌墟卖麻糖维生,随后辗转选到现在的风水宝地,先建围屋,再盖私塾,后挖半月塘。辛亥革命时,黄氏私塾改名为宣德学校,解放后与葵沙小学合并,最后又与现在的葵涌中心小学合并。“我的爷爷就是宣德学校的老师,我的父亲也是知识分子,后来到了香港新界大埔的育成小学当老师。”黄阿婆说,自己就是在香港出生的。当时,很多香港人都像黄阿婆的父亲一样在香港谋生。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在港的黄氏后人纷纷逃难回到黄氏围屋。“那时家家都住得满满当当,连草房都住满了人。”黄阿婆记忆中,香港沦陷的3年零8个月是黄屋村人丁最兴旺的日子。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黄阿婆现在还记得当时的童谣“咚咚锵咚咚锵,八一五,日本投降回东洋。”

石碑村里东纵北撤前大部队的落脚点

让黄阿婆印象深刻的还有1946年夏天,黄氏围屋后面的大树山来了好多游击队员。这些游击队员都属于东江纵队,按照重庆谈判的协议,他们在葵涌等待北撤。这2000多人在葵涌住在哪里呢?原来当时黄氏围屋附近有几座三至五层的高楼,每一层都铺着木板,东纵队员们就在这几栋房子里“打地铺”。根据黄阿婆指引记者找到了黄屋附近石碑村的这几栋高楼,如今大多无人居住,但从外观来看,还能看得出当年的气势。

旧时大树山所在地,如今密林不复存在

“大树山”是村民俗称,因为这里树大林密,有的大树6个人才能合抱,黄阿婆说,以前每到台风天前,就会提着小篮子到树林里捡鸟蛋。东江纵队队员们也看上了这片密林,将这里作为练兵场,每日爬树、跳木马、练习射击……

6月底,传说中的美军登陆舰要过来接人,东纵队员们坐在沙鱼涌沙滩上等待,6月的太阳晒得大家汗直淌,但大家仍一动不动。黄阿婆说自己小时候“爱热闹”,当时也跑去沙鱼涌看,看到整个海面都是小木船,后来听爸爸说,这些木船都是为了掩护东纵队员们登上大军舰的。“听说当天大船没来,后来第二天,东纵队员们才正式登船北撤。”

史料记载,1946年6月30日,在以曾生为首的北撤部队军政委员会的统一指挥下,北撤人员2583人在大鹏半岛的沙鱼涌登上美军三艘登陆舰开赴山东烟台

“五户联保”铁牌

黄阿婆说,东纵北撤后,国民党政府给每家门前定了一块铲型的铁牌,“5家联保,如果哪一家出了游击队员,就要连坐。”如果不是黄阿婆的指引,你根本不会知道黄屋村旁的曾屋村一户人家门口锈迹斑斑的铁牌,竟然是历史的印记。

(本文撰稿张妍 张莉 张小明 王宇琳)

3

后记 | 老屋·老人·老故事

岁月如梭,对于人如此,对于屋亦如此。经久失修的老屋坍塌的速度堪比百病缠身的老人。

屋为人建,屋为人住,老屋的故事其实也是人们的故事,一代一代,在这里诞生、强壮、衰老、逝去……采访黄阿婆的过程颇有点“三顾茅庐”的意味,第一次黄屋居民小组组长带着记者过去,阿婆不在家。当日中午,记者又折返阿婆家中,还是摸了门钉。阿婆在门上留了自己的电话,后来据说是担心快递找不到她,本来记者可以电话采访阿婆,但听说阿婆经历曲折,记者决定还是要登门拜访。

第三天一早,阿婆终于在家,与阿婆聊了差不多3个小时。她说了黄屋的故事,也说了自己的故事,黄屋里真真切切的生离死别,让记者感动,甚至落泪。快到中午时分,记者起身告辞,阿婆坚持把记者送出围屋,还带着记者去曾屋村与石碑村寻找她讲到的几处老屋,“今天看你真心实意,我也讲得真心实意,有些老故事我不说,可能以后就没有人知道了。”

人生几何,最长不过百年。如果保养得当,老屋却能代代相传。

保养需要人、更需要钱,三溪的老建筑除了上面提到的潘氏围屋、福田世居、黄氏围屋外,还有长安世居和张氏排屋等,多数都是靠着私人维护保养,即使如潘氏家族如此显赫,人丁旺盛,但要持续投入维修4处历史建筑还是显得财力有限。如今三溪社区正在大规模旧改,列为历史建筑及文物后,这些老屋将不会消失,但如何让它们的老故事传诵下去,可能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与支持。

发现深圳

深圳乡愁

回望深圳

本土访谈

客家民居自由行旅游攻略

  • 陆河特色 | 客家民居百年典型—九厅十八井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三种典型代表(土楼、九厅十八井、围龙屋)之一,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客家地区,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九厅十八井”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光、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另外,它

    2022-03-03
    1803 55
  • 深圳大鹏一个意想不到的“宝藏社区”,俨然一座奇异客家民居博物馆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砖一瓦、一木一石记录着岁月,见证着沧桑。在3月12日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上,市政府公布深圳市历史风貌区(第一批)和历史建筑(第二批)保护名录,将26处古墟及古村列为深圳市第一批历史风貌区,将31处建筑列为我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其中有两处历史建筑位于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三溪社区。说到新区历史建筑集中之地,很多人会想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鹏办事处鹏城社区,因南宋皇母杨

    2022-02-07
    1679 57
  • 梅县水车 | 神奇的孔子壁、蝙蝠型客家民居,令人胃口大开的辣木宴……

    看乡村振兴,走美丽乡村。欢迎收看由保利发展控股特约播出、瑞山天泉协助制作的《民生820》美丽乡村行。今天,美丽乡村行摄制组要去的地方距离梅城不远,开车大约30分钟左右便可到达,那便是梅县区水车镇。说到水车镇,您知道那里都有什么吗?有省内首个国家级的古村落,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还有特色美食,一起跟着摄制组去水车镇看看吧!水车镇位于梅县区南部,距离梅城30公里,东南与径义

    2022-01-19
    476 99
  •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