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外文化旅游区

老道外文化旅游区

AAA级旅游景区

老道外历史文化区是哈尔滨十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是哈尔滨近代发展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街区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是目前国内现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19世纪末,沙皇俄国在我国东北地区修建中东铁路,并且将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驻地,当时的南岗区和道里区被划定为沙俄的附属地,成为俄国人的“国中国”,而道外区没有被划入沙俄的势力范围,于是,这里成了中国居民的聚居地。

随着大量山东、河北、山西的“闯关东”移民者的到来,道外成了平民阶层生活、娱乐的天地,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商业店铺一应俱全,到20世纪初,这里的商铺达到1000余家,各种类型的传统老店争相云集,道外区已经成为商业中心。

20世纪20年代,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这些民族工商业者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上也比较开放,他们为了获得更高质量和品位的商住环境,就在道外区置地盖房,效仿道里、南岗的洋人,建造属于自己的小洋楼,在建筑风格上,他们既想用来自西方的“巴洛克”风格来表达欢乐的气氛和炫耀财富的愿望,同时,又不愿舍弃民族尊严,于是,他们将巴洛克建筑中融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思和手法中,创造出了一种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从此,街区逐渐形成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要了解中华巴洛克,首先要从巴洛克说起,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的音译,原词的含义是不规则的珍珠,指奇形怪状之美,巴洛克建筑是兴起于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建筑风格,是欧洲公认的最伟大的建筑风格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造型宏伟、夸张、装饰豪华,大多用于宫廷的范围内。

“中华巴洛克”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化的巴洛克建筑,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筑临街的侧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风格,而局部装饰的图案则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元素,比如石榴、葡萄象征多子,蝙蝠、牡丹、如意、铜钱、卷草等则表达了福、禄、寿、吉祥之意,立面背后的空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平面布局和功能都是传统民族的,这种“前店后宅”、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就被称作“中华巴洛克”,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老道外历史文化区整体规划为“文化旅游商务特色街区”和“综合型时尚商业街区”两个文化主题片区,细化为“时尚休闲商务区”、“传统餐饮文化服务区”、“新文化创意产业区”、“商住文化体验区”四个特色功能区。四个特色功能区分别赋予不同主题,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内涵。其中,“文化旅游商务特色街区”复原“老道外”历史场景,规划构建“老道外商贾文化体验馆”、“老道外民间民俗艺术展示中心”、“书画艺术厅”、“老道外影视制作片场”、“仁和永遗迹”“老道外大戏台”、“宝昌源”、“辅合茶院”、“地域特色文化产品展区”、“院落式体验酒店”10个文化主题项目,充分展示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成为提升哈尔滨城市内涵,展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新亮点,成为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城市会客厅

复苏老道外商业 建“百年美食街”

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帐号

“中华巴洛克”夜景

16日,黑龙江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哈尔滨中央大街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等19个街区列入名单。即日起,生活报将对入选的部分文化街区进行走访,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城乡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17日,记者对哈尔滨市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走访。

“鱼骨式”街道面积50万平方米

哈尔滨市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北起升平街、浴海街、地灵街,南至南勋街、丰润街,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全区用地50.88万平方米。

走在靖宇大街,两侧各有多条胡同,胡同内还有四合院,这也是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特色。由于没有经过规划,整个地区的发展模式比较自由,以靖宇大街为主轴的“鱼骨式”街道作为整个区域的发展中枢,形成了整个地区特有的肌理和发展脉络。街区内的布局以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为主,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街——院模式,具有极大历史的价值。

百年老街靖宇街过去有个响亮的名字——正阳大街,汽车、黄包车、还有穿着长袍马褂的行人,在街道上穿梭。同记商场、正阳楼、老鼎丰、亨得利钟表眼镜店等商号在这条街上堪称“大店”。如今,漫步在靖宇街上,依旧能感受到当年老道外的繁盛。

街区内有中国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群

在街区内,老道外有着中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这些历经百年沧桑的老房子,具有西洋的外表,里面却藏着中式的庭院,是哈尔滨人独创的一种建筑形式。

据负责运营管理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滕家樑介绍,作为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这座城市历史的变迁。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区,历经百年沧桑巨变,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既有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群、历史悠久的胡同、大院等物质文化遗产,更加保护与传承了富有浓郁传统气息的商业文化、餐饮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是哈尔滨开埠“活化石”、地方民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活态”博物馆

老道外是哈市民族工商业发祥地

除了能看到“巴洛克”建筑群,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哈尔滨传统小吃。道外传统商市保护区从景阳街与靖宇街交口,一直向东延伸至道外十道街,北到升平街,南至南勋街。在巴洛克内,有著名的一条“百年美食街”内汇聚了十余家百年老字号和老道外 特色餐饮名店。

记者获悉,《哈尔滨市志》对老道外工商业的辉煌史记载:“傅家店华洋混处,商业繁兴,地价之高可比黄金。”一百多年前,哈尔滨在松花江畔还没有形成城市雏形,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哈尔滨这座城市“乘火车”而来。城市里有人聚居,就会存在买卖和交易,老道外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年间,发达的民族工商业享誉全东北,成为南北的购物中心。

复苏道外历史街区昔日的生命力

记者了解到,道外区将建设传统商贸产品购物区,挖掘提炼哈四百、兴大兴超市(现)、大罗新古旧藏品市场、哈尔滨文化用品商店、仁和永、同记商场、老鼎丰、中西医结合医院(现)、老天利刀剪商店等老字号商贸文化的内涵特质,依托有代表性的老字号商贸企业,通过传统商业创业发展历程和启发后人的创业故事,提炼那个时代的商贸文化和创业精神。

持续打造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区品牌,把哈尔滨民间艺术展览馆、茶园,星熠社的戏曲、相声等代表了哈尔滨传统的民俗文化都发扬光大,让游人在游乐中感受历史人文的魅力,在传统氛围里体验现代商业的繁华。根据《哈尔滨市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提出了道外传统商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措施,规划以复苏道外历史街区昔日的生命力。通过整治环境、繁荣经济,以形成以工商老字号为主体的商业与餐饮娱乐中心,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增强道外历 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哈尔滨的百年老街——老道外 | 美食篇

东林新媒体东北林大学

“我们不只是用相机去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和爱过的人。”这是东北林业大学潜水艇团队所恪守的团队文化。也是带着这样的理念,拍摄了《哈尔滨的百年老街》纪录片。该纪录片共三集,分别为美食篇,建筑历史篇,手作篇。

第一集《哈尔滨的百年老街——美食篇》

11:04

故事的开始

一一 他们从去年9月开始,基本上每周两次前往老道外进行拍摄,至拍摄结束,一共去了23次老道外。导演王璐莹笑着说,因为垂涎老道外的美食,她经常去光顾,那里开店的老板都已经认识她了。有次她自己去了,老板还好奇地问她:“为什么这次只有你一个人来?”

一一 最初开始做纪录片时经验不足,团队成员在拍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成长。因为团队成员都是在校学生,平时更擅长对照片的拍摄,对于视频拍摄,部分成员经验较少。所以此次视频拍摄初期确实有些手足无措,由此他们便留意去克服这个问题。有次在老道外拍摄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位住在附近的电视台摄影师,和他们讨论了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获益甚多。

一一团队里的新人比较内向,每到人物采访时就会出现找不到话题的现象,场面就会显得十分尴尬。后来王璐莹慢慢发现,当他们和被采访者闲聊时,他们和被采访者的状态都是最轻松的。于是,王璐莹便尝试着和被采访者聊一聊他们的经历,他们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遇到有趣的故事,消除距离感;在这个过程中,王璐莹也逐渐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从不懂得如何聊天到能够和被采访者侃侃而谈。

一一 在拍摄期间他们发现,因为棚户区改造,整改过后的靖宇街南面,灯火辉煌;而北边还未整改,破败不堪。王璐莹说当他们看到南北两边截然不同的景象时,内心百味杂陈。随着时光飞逝,老道外本有的建筑也逐渐变旧,破败,倒在了岁月的脚下。他们决心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这个百年老街,记录它所承载的那段记忆,属于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以纪录片的形式缅怀城市古今的变化以及尘封的记忆。

写在最后

一一 最美不过初见,最无情不过时间;时光易逝,历史长流。潜水艇团队通过对于哈尔滨百年老街的纪录片宣传,以人文情怀为主,从建筑风格,饮食文化,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方面入手,为我们留下老道外最美丽动人的面容!

哈尔滨的百年老街——美食篇职员表:

导演 : 王璐莹

策划 : 王璐莹

监制 : 王伟权

拍摄 : 田玮豪 贾鑫虎 王伟权 王文卓

章予政 王思丹 贺森 李国源< /p>

剪辑 : 王璐莹

校色 : 王文卓 王伟权

旁白 : 王璐莹

信息来源

潜水艇影像馆

编辑 | 于一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