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花戏楼

亳州花戏楼

AAAA级旅游景区

花戏楼位于亳州城北关,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关帝庙碑记》称:亳州北关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大关帝庙碑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新大殿,增置座楼,藻采歌台,固已极规模之宏敞,金碧之辉煌矣。”这当是东西座楼建始,戏楼增加藻井彩绘。又乾隆四十一年碑记:“关帝庙特华内极雕缕藻绘之工,游市廛者每瞻不能去。”戏楼木雕及门墙砖雕,据考证最迟不会晚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现存花戏楼原貌应是这个时期的艺术建筑,可见当时戏剧盛行,舞台与戏院建造都十分讲究。

大关帝庙坐北面南,建筑面积3163.1平方米,院内以大殿为主建筑,戏楼辅衬,坐楼建于两侧,供看戏饮筵用。形成四全院,四围高大,音响不易疏散。大殿两侧各有一深径小院,西为禅堂,东为财神殿戏楼两侧为钟楼、鼓楼,现存钟一,鼓已遗失,钟上铸年号为康熙二年。钟楼外侧各有楼房三间,为山陕商贾所居住,故大关帝庙具有古代娱乐(戏楼)、宗教(帝庙)、商务(会馆)三种性质。大殿分前后殿,前殿券棚是五架结构,雕绘富丽堂皇,是观戏所用;后殿又分前后两部,前部山墙开两便门,西门“便禅门”,“东门”“通神道”。登四步台阶入后殿,殿宇高大宏伟,这是敬关公的所在,正是大关帝庙的主神祭位。

庙门外主有石狮一对,高2.4米;铁旗杆一对,高16米,座上铸铭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岁次辛已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陕西从药材邦弟子敬献铁杆一对,永保四方平安吉庆有余。”观之琳琅满目。

大关帝庙山门正面墙壁有三门通道,分别是正门、钟楼和鼓楼。整面墙壁遍布各种浮雕,由水磨砖制成,全部手工雕琢,有两百余年的历史。砖雕刻有人物、山水、车马、城池、亭台楼阁、花鸟鱼虫等各种事物,组成《李娘娘住寒窑》、《三顾茅庐》、《白蛇传》等各幕戏曲故事和民间典故,雕工娴熟,布局整齐,堪称亳州一宝。

花戏楼,本是大帝庙的一座舞台。因其上面雕刻彩绘绚丽夺目而得名。花戏楼的建筑年代:据《创建戏楼题名》记载:戏楼建于康熙十五年,比庙晚建二十年。

戏楼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状,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铺饰,金碧辉煌。舞台用六根立柱顶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础雕有故事图案。舞台正中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悬匾额曰“清歌妙舞”,中间上下场门有二额“想当然”、“莫须有”。台前悬挂木对联曰“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0情”。舞台两旁小台有二侧门,额上题“阳春”、“白雪”。舞台上方悬有藻井四围悬枋和徒垂莲。柱间有大枋,大枋与悬枋之间,悬有棚券,柱头悬狮垂鱼。枋之面外皆镶大木透雕,共有三国戏十八出。第出戏的人物,车马风物景色,雕刻工艺立形完善,给人以真实感,其它还有花卉、奇禽异兽。均雕刻玲珑剔透。其余藻井,梁枋之间布满彩绘,有戏文、人物、花鸟、山水等,还有各种图案。由此可见花戏楼的建筑秀丽玲珑,雕绘精湛,别具一格,为请盛世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亳州花戏楼有一对铁旗杆,重达两万四千斤,专家说:它的铸造巧妙

提到安徽亳州市,最著名的景点算是花戏楼了,而且在花戏楼的正门外,还有一对重达两万多斤的铁旗杆,显得十分亮眼。不过,铁旗杆的铸造方式,却在很长一时间里都是难解谜团,还好现在谜团被专家们揭开了。究竟古代工匠是如何树起两根两万多斤的铁旗杆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小编揭秘之前,先给您说说花戏楼是做什么。据《亳州县志》记载,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6),原来叫做关帝庙,是当年山西陕西地区的商人,在亳州经营生意时集资所建。然后,到了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又在原来关帝庙的基础上,搭建了一处大型的戏台,每逢盛大的节日时,都有诸多的戏班子轮番登台演出,规模甚是隆重。

当地人都知道,花戏楼最出名的是“三绝”。第一绝是砖雕,花戏楼的山门,是仿木结构的牌坊式设计,总共分三层,而且全部是由砖石整体雕刻出来,近距离观察时人物毫发毕现,在方寸之间展现了高超的砖雕技艺。然后第二绝是木雕,花戏楼的戏台是整木雕刻而成,四周有数百个历史人物,全部都雕刻得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过最厉害的还是第三绝,即小编上文提到的铁旗杆。

铁旗杆一共有两跟,每根长约16米,重约12000斤,左边一根代表日出东方,右边一根代表夕阳西下。另外,铁旗杆上的铭文,也证明了它的体量,即“皇大清道光元年岁次辛已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那么问题就来了,当时的工匠又没有起重设备,重量如此巨大的旗杆是怎么树起来的呢?

据当地百姓口耳相传,铁旗杆是分段铸造,然后一截一截拼接上的。对于这样的说法,专家们却有点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曾对铁旗杆进行过X光扫描时,发现它的内部为一体铸造成型,没有任何拼接的痕迹。因此,专家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都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古人是依靠什么“神力”,才将铁旗杆稳定的竖起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丝毫的动摇。

因为一次机缘巧合,人们在维护花戏楼和旗杆的时候,发现旗杆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竟然有一些陶片附着在铁旗杆上。因此,专家们都一致认为,陶片和铁旗杆之间,一定有某种特殊的联系。于是,在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之后,文物专家们终于揭开了铁旗杆的秘密。

原来古代工匠用到了一个绝招,即先用陶泥拉坯,再烧制成铁旗杆的模范,然后将烧制好的模范拼在一起竖立起来,这样比树立铁家伙就轻松多了。紧接着,工匠再借助长梯,几人合力将融化的铁水灌入到模范中,最后等铁水完全凝固了,再将外面的陶范敲碎即可。如此一来,也就毫不费力的得到了竖立起来的铁旗杆。

专家们揭秘旗杆的竖立之谜后,也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游客们的认可。另外,还有一点是非常值得一提,即铁旗杆竖立至今已经快两百年了,但却一直都没有被锈蚀,由此可见古代工匠在冶铁的时候,一定还有什么独特的秘方。但可惜因为古代史料的缺失,专家们也无法获知当年工匠们的秘方是什么,不过小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深入的考古研究,还是有可能破解这一难解的谜团。

如今花戏楼,俨然已经成了亳州的一张名片,而且每年都有百万计的游客慕名前往,一来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二来领略亳州历史的精神气质。正如网上人们常说的那样,如果亳州没有花戏楼,正如巴黎没了凯旋门,埃及没了金字塔纽约没了自由女神像。那么亳州就会变得没有生气,没有了灵气和精神气。

亳州花戏楼,楼中有故事

亳州花戏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原名歌台,是一座演戏的舞台,是祭祀山西名人关羽的庙祠,也是明清时山西、陕西的药商在亳州经营药材的联络之地,因此称"山陕会馆","大关帝庙"。这楼中,有诸多的故事……

关帝庙主殿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6),戏楼增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乾隆年间又增添了许多彩绘和雕刻,它以精湛的雕刻艺术、绚丽的彩绘而驰名中外;整个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分戏楼、钟楼、鼓楼、座楼和关帝大殿等几个部分。会馆之所以称为花戏楼,是因为院中花戏楼色彩绚丽、美轮美奂。

花戏楼景区坐落在花戏楼路北首路东,南面有一个沉式广场。广场设计中西合璧,西有一大型中式汉白玉牌坊,上书“庙会广场”四个大字;东有八卦图和亳州文化墙,文化墙的西侧刻有亳州籍历史名人15位,东侧刻有亳州胜景图。

花戏楼景区由火神庙朱公书院岳王庙张飞庙和大关帝庙组成。

花戏楼本名山陕会馆,其实是山陕两地的药商在亳州聚会的场所。明清之际,晋商富甲天下,以药闻名的亳州自然少不了晋商的足迹。有趣的是,山陕两地崇敬关羽,所建会馆也被用来作为祭祀关帝的家庙,而亳州则是三国故地,曹操的家乡。千年未解的恩怨,在一座戏台上继续着,而生活富足的药商,也在故乡与异地、梦想与现实、信仰与欲望的冲突中寻求着一种奇妙的平衡。

最初来到亳州的这群药商有着怎样的遭际,已经无从考证,总之,经历了商场的生死搏杀,尝尽了人生的酸苦冷暖,看透了世间的变幻无常,他们成功了。虽然在过去,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但是凭借手中优厚的资本,他们同样也能交接官场,混迹士林,周旋于上流社会。

日子可以不疾不徐的轻缓,世事可以不卑不亢地周旋,也许就在一场盛大的午宴之上,觥筹交错之时,或者在携眷夜游,静思以往之际,某位药商突然心有所感,想起了当初离乡时亲人凄婉的歌声和眼含的泪光,不觉萌发了一个念头:要修一座会馆,一则祭祀神灵,二则娱乐亲朋,三则也为那些同样背井离乡来到异地的同乡们提供一个安身之所。于是,他召集同伴,宣布了自己的想法。

结果一拍即合,大家纷纷慷概解囊。若干年后,一座接纳寒士的会馆和一座美轮美奂的戏楼,从梦想变成现实,落户亳州。正是这座花戏楼,留下了那么多故事,给我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