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守护 这个村庄女人还穿明朝服装,男人专门雕刻神的面容

贵阳青岩古镇,每个周末,都是一群70多岁的老人在这里唱戏。他们唱戏的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唱时戏时,每个有都戴着诡异的面具。没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也不在乎唱的戏有没有游客听。戏结束后,老人们收拾行李回家,我决定尾随他们看个究竟。

老人们在一个废弃的老宅中停下来。宅子里有齐膝深的荒草,有老人戴着面具起舞,有小孩提着木剑砍杀,还有黑狗狂吠追逐。眼前的场景看有点诡异——让人有闯入兰若寺之感。我连忙调出百度地图查看:这个地方名叫燕楼村,是600年前明军戍边时留下来的屯堡。

他们唱的戏,名为地戏,是那时留下的军歌。600年来,燕楼地戏只有在某个特殊时期地戏面具被焚毁才中断。运动过去之后,村民们想到的第一件事,便举全村之力集巨资派人远赴安顺,订做了五十面地戏面具,重建了村里的地戏戏班。是什么原因,让明朝军歌唱了600年,还有如此强大的生机?我决定去做面具的村庄看一看。

一年后,我按着老人们的指引,来到安顺一个名叫周官村的屯堡。贵州屯堡有几百个,每个屯堡都有地戏戏班,做地戏面具的村庄却寥寥无几。而周官,是其中之一。而这个村庄,恰好是燕楼当年订制面具的村庄。

我在周官村找到村里做面具最老的手艺人。老人名叫周祖本,今年已经七十二岁了,做面具已经四十年。“我做面具的手艺,传自我师傅胡少南。如果师傅还活着的话,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周官重新开始做面具,就是源自我师父和我……”

周祖本最开始恢复制作地戏面具时,虽然地戏依然是“封资修”,但屯堡人恢复地戏的暗潮已经开始涌动。胡少南在雕完第一面穆桂英后,江湖就有了“封刀十年的面具雕刻师重出江湖”的传说。

有一次,有个村子订了一套十几张面具。师徒俩雕了几个月终于完工,却被村委会以“封建遗毒”的名义扣押了,十几具面具被挂在村委会门前,就像革命先烈被砍头后在城门口示众。

到交货日期,别人来取面具,发现面具被扣押。对于屯堡人来说,每一个屯堡一般只演一出戏,只做一套地戏面具,这套面具就是这个村子的神明。

自己屯堡的神,却被挂在别人屯堡的村口示众,血性的屯堡人当然不能忍受。订面具的村就以村委会的名义出向村里发了函,最终把他们的神请了回去。

身份认同就像潮水,是没办法阻挡的。当一个村请回自己的面具后,转瞬间周边屯堡各式各样地戏面具请求纷至沓来。也差不多在那时候,距周官村一百多公里的燕楼村,已经开始集全村之力,向某个做地戏的村庄订购了50面面具。

地戏曾经是屯堡人的黏合剂,把屯堡人凝聚成一个整体。但最近几年,这黏合剂似乎开始失效了。年轻人几乎没人看地戏,就更没有人学地戏了,学地戏面具制作的也寥寥无几。周明便是新一代面具雕刻师中技术最好的一位。

周明雕好关羽后,妻子接过面具,他身穿古装的妻子坐在小板凳上开始用毛笔在面具上着色。她说她不是从明朝穿越来的,她穿的是屯堡人自明代以来的一贯着装。只不过近几年开始,这装束才慢慢被年轻人抛弃。周家做面具是家夫妻店,丈夫夫负责雕刻,她负责着色。家里做的是传统的营生,因此她应该也穿得传统一点。

但周官村也和全国所有的村庄一样,只剩下老弱病残。即使有年轻人留下,也都完全不会唱地戏。

年轻人流失,村子的房子也都慢慢因年久失修而倒塌。而周官村,作为全国的地戏面具雕刻中心,近几年来订面具的人越来越少。图为周明走在村里,背后是屯堡特有的哨塔。

周明雕地戏面具的生意越来越惨淡。但他不想放弃雕面具这门手艺。他在地戏面具上做了一些新尝试:这尊柱子上面雕刻有二三十面面具,名叫面具柱。这是师父周祖本发明的。

周明说:“我现在雕面具,也雕龙凤,还雕狮身人面像。因为我想把面具一直雕下去;只能曲线救国。但是我师傅很倔,他只雕地戏面具,但他雕面具也要吃饭啊,于是就发明了这种只能看不能戴的面具!”如今,地戏面具从戴在脸上往挂在墙上、摆在屋里已大势所趋。

Hash:6ad32253c3fea7cf7f6d8a0b947680b875284a03

声明:此文由 驴皮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