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梯田、庙宇、古树、山顶水库……大美浮水等你来

2020年6月20日,赴安徽宿州萧县丁里镇浮水村采访。在村干部郑忠权、刘克东、赵德远和谢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老支书李本义家,谈到窑洞、梯田、庙宇、古树和山顶水库……这位83岁精神矍铄的老人爽朗地打开了“话匣子”。

一代皇帝故里

浮水又叫蒲xu,这里出了一个皇帝——刘裕。据1995年12月出版、由萧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萧县志》和其他资料记载: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

刘裕自幼家贫,早年丧母,婶母收养了他,少事樵耕,长达后雄健过人,以卖鞋为生,后为北府军将领。其对内消灭割据势力,使南方统一;对外消灭南燕和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收复中原地区,光复两都。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江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桓玄反,403年,刘裕率1700人与刘毅、何无忌等讨桓玄,义熙元年(405年),桓玄败死,裕为徐州刺史,都督徐、扬、兖、豫、荆、青、冀、幽并八州军事,义熙五年(409年),出兵伐燕,俘慕容超,送建康斩首。其后,裕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元熙二年(420年),废晋恭帝而代之,国号宋,定都建康,改元永初。其执政期间,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当政时期,崇尚节俭,察言纳谏。政余研习书法,尤其喜爱写大字,做书雄遒,气势轩昂。当时,文臣武将并缙绅贤达,竞相效尤,极一时之盛。在位三年,422年病逝,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死后葬于建康。

重点旅游扶贫村——萧县丁里镇胜利社区

浮水自然村隶属于胜利社区,坐落在萧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距萧淮路和连霍高速出口处1公里,东邻符夹铁路,西邻农业学大寨时期的郭庄村,南邻淮北市,北邻丁里镇镇政府和丁里镇工业园区,境内有著名的淮海战役前总委指挥部旧址,属国家100个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区位优势明显,对外交通便捷。该村占地面积11.08公顷,居住村民4841人,1410户,耕地面积6750亩。

胜利社区是个传统的落后村庄,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种植结构单一,夏麦秋豆长期循环,群众生活贫困,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在驻村帮扶单位和驻村书记的鼎力相助下,社区两委理清了脱贫思路,制定了脱贫计划,着力谋划产业狠抓落实,先后发展了以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观光农业、芦笋、黄桃、葡萄种植为主导产业。从根本上扭转了种植结构单一的局面。目前,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起到了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社区依托蔡洼淮海战役旅游优势,投资近50万元建设了集休闲、观光、采摘和餐饮于一体的休闲农庄项目。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业态、良好的精神风貌、蓬勃发展的休闲农业,尤其是浮水窑洞和梯田,更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依托资源优势,通过不断加强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乡风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萧县以及皖北最具有特色的、红色旅游和生活宜居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胜利社区2018年荣获安徽省乡村旅游A旅游乡村,2020年提升为安徽省AAA旅游乡村。

特色旅游商品:黄桃、芦笋、葡萄等。特色美食店:美食羊肉;重点旅游扶贫项目:休闲、观光、采摘、餐饮于一体的休闲农庄项目(玻璃阳光大棚)。

浮水的标志性符号

浮水村位于萧县南面,和淮北市朔里镇接壤,现有土地2190亩,人口1800多人。

浮水山是一个孤山,中间冒出一个山,大约占地300余亩。长500米,东西宽400米,分为浮南、浮东和浮北三个自然村,9个生产组。山南原有普照寺,因几十年失修和人为破坏,现只有前后大殿的旧房,早已漏雨,两边厢房于1958年扒掉。根据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为留住乡愁,建设和谐农村,村民提出修庙,周围群众也热切希望重修这座庙,并且有人打算投资,现在已经报告县宗教部门,为凝聚全村人的智慧和人力才力,村里号召有智出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不分高低贵贱,不在钱多钱少,众人拾柴火焰高,为改变家乡面貌共同努力。

解放前,群众统称浮绥湖,俗称蒲xu,每年秋季,满湖都是芦苇蒲草,遇到雨天,满湖是水,所以叫浮绥湖。当地民谣:浮水湖,泪汪汪,10年就有9年荒,三日无雨地发旱,一场大雨地成洋,携儿抱女去要饭,四季在外度日光。一年四季有水,地里长着蒲草和芦苇,并有青蛙和各种水虫活动。

浮绥山又叫蛤蟆山,和它遥相呼应的还有不远处的两座山,一座是丁里山,又叫蜘蛛山;另一座是石山子山,又叫蝉山。

浮水山上有回云寺庙,山下有普照庵庙。寺庙是明朝天启三年修建,山上山下都有佛像,下庙东南角有一棵古老的白果树,上庙院墙与下庙院墙在一道线上。全村群众姓氏由赵、李、刘、陈、晁、张、武、彭、谢、王、纵、马、周、田、宋、孔、蒋、孟、曹、丁、葛、孙、芦、白等组成。

浮绥村因浮绥山得名,浮绥山地处过去的永堌西大湖中,像浮在水中巍然不动的小泰山、安全岛,故称浮绥,又俗称浮水。此处山和地独特,故古代释界僧人很是看好这块风水宝地。据传唐代山上就建有浮云寺,后来又名腾云寺。山下,明代以前就建有普照庵(寺),名称虽代有变化,山上山下的两座寺庙屡废屡修,但香火千百年不曾中断过。山上的腾云寺毁于日本鬼子的炮火,现无存;山下的庵庙因规模小,至今尚有古旧院落,堂屋三间,有走廊,南屋高大些,院内东西两侧是草屋各三间,南边是18层梯,院内有石碑,古银杏树(已枯),古月季和腊梅,原来的大佛神像和王婆骂街神像在破四旧时毁坏。

另外,每年的农历2月27~29日为三天的浮绥庙会,香火、商贸和文化活动都很兴旺,庙会也未中断,香火更未断,山下普照庵(寺),一直未断香客香火。

多年来,浮水百姓及周边善男善女,都希望把普照寺修复起来,大家有个祭拜、修行和为善活动的场所。

古树银杏——一段干枯的历史

浮水自然村里有一棵古银杏,据说已有千年的历史。

这棵银杏树生长在村后古庙的东南方向,距离村里小学校也不远。非常遗憾的是,这棵古树已经枯死。

古树目前残存的主干和旁逸斜出的枝干大致呈135度角,虽已枯干,但仍彰显着牯牛般倔强的品质!可以想见枝繁叶茂时,这棵树是何等的富丽堂皇,仿佛受万民膜拜的国王或王后。听老辈人讲,这棵树存活的时候,蓊蓊郁郁,绿荫如盖,树身蔓延至周围二三十米处,要三四个人合围才能搂过来。

盛夏时节,忙碌了一天的农人,围坐树下,咯咯唠唠拉呱,谈家长里短,叙邻里友情,话农事村史,海阔天空,无所不侃。然后又各自走进炊烟袅袅的图画中。

然后是“散学归来早”的村童,把书包往边上一撂,围着银杏树玩起捉迷藏。这棵巍巍古树,俨然一位和蔼可亲又慈眉善目的老人,静静地看护着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孩子们。

这棵古树,见证者浮水村的日升月落,荣辱兴衰;用一圈圈漾开的年轮,记载着全村人的喜怒哀乐和人生轨迹。

一层层梯田美如画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国上下“农业学大寨”热潮如火如荼。1974年八九月份,浮水村面临的形势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干不中”,为此,浮水村开始在山上修造梯田。当时的口号是“万里千担一亩田,白石板上创高产”。

没有技术人员,还需要开山放炮,就聘请了许岗子村的技术人员,过来辅导帮忙,没钱买炸药,就炒炸药,危险系数相当大。当时的口号是:开石头、垒墙头、平坟头、栽芋头。仅用了87天,就造好了梯田和水库。水库接近一亩地见方,引得江南淮北都来参观,不仅绿化美化了荒山,更造福了村民,粮食产量显著提高。除了梯田,这个美丽的小山村还造抬田500亩,抬田之间有沟渠隔开,沟宽两米,深一米七八,抬田亩产红薯五六千斤。

1974年,浮水村卖余粮100万斤。卖余粮的队伍,那叫壮观,浩浩荡荡,如一条长龙,用平板车排列起来,有七八里路长,从浮水村一直排到丁里粮站,每一车,装载粮食约两千斤,为此,中共萧县县委奖励村庄一匹马。

1975年,县上召开县、区、社、队“四级”大会,浮水制定翻身计划。由于浮水村开创山地500亩,这样一来,该村就共拥有耕地2000亩,年存余粮40万斤,每口人折合500斤,远超标准365斤。当时提倡“四留”:留口粮、留种子、和留饲料留储备粮。

队长上工的哨子没有用了

在建造窑洞的过程中,发生了三次危险。一次是支部书记李本义,他不放心施工现场,往跟前去瞧看,不料一块大石头砸了过来,幸亏被村民拉开,险些丧命。第二次是一位妇女正在家里做针线活儿,一块大石头从屋顶落了下来,落到针线筐里,有惊无险。第三次是村民谢长清在砌窑洞时,由于安检员马虎,他被土石方埋了起来,幸亏没伤着头部,否则,就“光荣”了。苏醒后的谢长清说的唯一一句话是:“我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当时的群众思想觉悟高,干劲大,即使大雪天,也是满山干活的人群,根本用不着队长吹“上工哨”干活。“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越干越想干”是当时的写真。劳动量扩大一倍,也能如期完成。除了“主力部队的各路人马”,还有“促进班”和“饲养员班”,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窑洞大约用了一年时间建成,一共建造了48间,是村民代表去大寨参观以后决定建造的。建成后,有村民住进去几个月。

立于浮水山顶四望,当年建造的梯田,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那时挑上山的红土,如今栽种着花生和其他农作物,长势喜人。

(谢圣元)

责任编辑 朱成凌

Hash:ee16b85adeee2ae23c9b56bec6878773e10889ab

声明:此文由 江淮大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